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概况分析以加快产业提质升级为核心,以产品技术高端化、产品制造服务化、产业组织集群化、产业发展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培育核心企业、强化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建设产业集群、打造拳头产品为主线,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优势领域,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新兴领域,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6%以上;培育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形成3—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着力打造云南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紧抓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物流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国家经济走廊建设等带来的重大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新能源电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原电力装备、高原农机装备、先进金属制品为重点,着力打造云南装备制造主导产业。(1)新能源电池发挥材料领域优势,重点依托曲靖经开区、玉溪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水富经开区等,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重点支持曲靖市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玉溪市建设高端储能材料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昆明市、昭通市等州、市打造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推动曲靖市、昆明市、玉溪市、昭通市等州、市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布局,实现产业集聚。重点培育磷酸—碳酸锂—磷酸铁锂—储能或动力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磷酸铁锂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支持电池级锰盐—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三元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积极引导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扩产扩能,有序提升负极材料、电池集流体等生产供应和配套能力,补齐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短板。支持引进铝塑膜、电池结构件、补锂剂等电池细分领域材(辅)料生产项目,推进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有序布局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依托嵩明杨林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曲靖经开区、大理经开区等,布局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支持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结合实际引进建设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集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检测、服务为一体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在整车方面,走差异化产品竞争路线,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原环境的纯电动轿车和SUV等乘用车、商用车;重点发展物流、观光、环卫、市政等领域专用车;适时发展面向出口的高尔夫球车和观光车等低速电动车产品;加快研制燃料电池汽车,适时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在零部件方面,对标国六标准,积极发展高效内燃机及动力总成;利用省内铝材料产业优势,向下游延伸布局铝合金轻量化零部件。在动力电池方面,鼓励企业向电池总成拓展,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充换电等领域创新发展;推动高集成化电驱动系统及零部件发展。依托国内首个高原机动车试验室优势基础,积极开展汽车试验、检测认证等服务。(3)高原电力装备重点依托昆明高新区、嵩明杨林经开区、大理经开区、通海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高原电力装备产业,围绕云南及周边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发展智能电网及配套设备,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高端电力装备。持续巩固提升大型节能高压电力变压器,大截面、大跨距钢芯铝绞线,超高效铸铜转子电动机、高原型智能开关成套设备、高倍聚光光伏设备等高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面向新能源市场需求,加快发展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成套装备。积极发展超高压电力变压器、特种电缆、发电逆变装置等超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推进高效节能高压电机、特种配套电机、智能电机等关键核心设备研制。充分利用我省电力装备产业链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比较优势,推动电力装备企业抱团发展,开拓境外市场。(4)特色农机装备依托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等州、市,加快布局发展高原农机装备产业,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和保障。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丘陵山地,满足耕作、栽插、中耕、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作业的全流程农业机械装备。重点攻关多功能、高性能作业装备技术,大力开展丘陵山地、林业生产等专用装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储备。加强马铃薯、三七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促进茶叶、核桃、咖啡、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设备升级换代,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重点突破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自动监测、智能信息化等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关键核心技术。(5)先进金属制品依托嵩明杨林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曲靖经开区、蒙自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禄丰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先进金属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基于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自动化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新一代绿色钢结构产品(包括钢结构厂房、钢结构民居、钢混桥梁、装配式住宅、立体停车库等)、减隔震产品、智能门窗、高级金属工具及配件、金属日用品等。加快发展基于数字建模、3D打印砂型模具、智能化浇铸和高效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新一代精密金属铸造产品。2、加快发展云南装备制造优势领域结合现有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引领为支撑,以智能物流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等为重点,培育云南装备制造优势领域。(1)智能物流装备依托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富民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智能物流装备。聚焦云南及周边地区交通枢纽节点、物流枢纽节点等建设项目需求,大力发展适用于车站、码头、机场、大型物流枢纽节点的智能物流系统装备。围绕烟草、食品、快递物流等产业需求,加快发展高速堆垛机、有轨制导车(RGV)、自动引导车(AGV)、快速分拣机、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专业化物流系统装备。面向食品冷链、医药、危化品等特种行业,发展特种行业专用物流系统装备。根据不同行业需求,研制物流专用及通用装备,开发智能化管控系统,形成覆盖细分领域、全流程的物流成套技术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2)轨道交通装备依托昆明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铁路养护机械,地铁车辆、轻轨车辆、有轨电车等系列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整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客运电力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突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铝合金车身、动力总成、高速动车组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布局轨道交通用数据采集通信系统和设备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培育发展研究设计、检测检验、运营管理、维修保养等增值服务业务。(3)高档数控机床依托昆明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曲靖经开区、禄丰产业园区等园区布局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加强机床装备产业间协同,重点发展大型、精密、专用数控液压机及锻压装备等基础制造装备以及精密数控磨床、精密数控镗床等高端数控特种加工机床,着力发展机床光机、大型铸件、机床齿轮等机床部件及关键件,加快高档数控机床配套数控系统的自主化应用进程。(4)先进矿冶设备依托昆明经开区、嵩明杨林经开区、禄丰产业园区布局发展先进矿冶装备。重点发展盾构机等工程机械,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矿山机械成套设备,大型煤、磷、盐和石油化工装备及泵阀,建材设备等。在工程机械领域,重点利用我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铁路、水利工程等五网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动大型盾构机云南制造持续加速。在石油化工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和推广耐腐蚀耐磨蚀耐高温脱硫泵、石油炼化泵、加氢进料泵等系列产品。(5)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嵩明杨林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鹤庆产业园区、富民产业园区、通海产业园区等,布局发展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设备、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电气传动装备、高效生物质锅炉等产品。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含脱硫、脱硝、脱汞、除尘、尾气净化等)、水污染治理装备(含城镇污水、有机废水、化工废水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含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农药污染场地修复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含废弃电子产品及污泥回收、废旧铅酸电子资源化利用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产品。3、积极培育云南装备制造新兴领域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紧密围绕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云南装备制造新兴领域。(1)智能检测装备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布局发展传感器、机器视觉、仪器仪表等智能检测装备。传感器方面,重点发展基于红外测试与检测技术的传感器,加快发展具有数据存储和处理、自动补偿、通信功能的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型接近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等新型工业传感器,满足典型行业和领域的泛在信息采集的需求。机器视觉方面,重点突破热成像分析检测技术、高光谱成像分析检测技术、智能图像识别算法、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体温筛查检测、外观缺陷检测、车辆识别、人脸识别等设备。仪器仪表方面,重点发展高精度检测仪器、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在线自动化检测设备。(2)智能机器人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安宁产业园区、曲靖经开区等,布局发展智能机器人。面向制造业,大力发展焊接、喷涂、装配、巡检等工业机器人;面向电力行业,加快发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等;面向公共安全及特殊环境需求,发展侦查安检、安保巡逻、排爆销毁、破障处置、消防和应急救援保障等特种机器人,水面水下机器人;面向医疗健康、商业服务、家居生活等领域,发展医疗康复、检查及维修、专业清洁等服务机器人。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发展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编码器、智能型机器人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提升产业支撑能力。(3)通用航空装备依托玉溪高新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加强与国内外航空企业的对接,以委托加工、来料加工、合作开发等方式进入通航飞机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培育通航市场、壮大通航运营业务,提升通航装备研发制造水平。4、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围绕重点产业布局,推动各地加快对接和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以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精准方式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市场需求、项目机会、配套措施等吸引集聚更多优质企业落地发展。重点引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物流装备、高端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通用航空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方面的优质企业,助推全省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5、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园区聚焦主责主业,按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的装备制造产业链。鼓励园区因地制宜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通过搭建平台、组建联盟等多种形式,引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深化制造业服务业与互联网创新融合。组织市场的特点1、购买者比较少发电设备生产者的顾客是各地极其有限的发电厂,大型采煤设备生产者的顾客是少数,大型煤矿,某轮胎厂的命运可能仅仅取决于能否得到某家汽车厂的订单。2、购买数量大组织市场的顾客每次购买数量都比较大,有时一位买主就能买下一个企业较长时期内的全部产量,有时一张订单的金额就能达到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3、供需双方关系密切组织市场的购买者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货源,供应商需要有长期稳定的销路,每一方对另一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供需双方互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买主常常在产品的花色品种、技术规格、质量、交货期、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特殊要求,供应商应经常与买方沟通,详细了解其需求并尽最大努力予以满足。4、购买者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组织市场的购买者往往集中在某些区域,以至于这些区域的业务用品购买量占据全国市场的很大比重。例如,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哈尔滨、武汉、大庆、鞍山等城市和苏南、浙江等地的业务用品购买量就比较集中。5、派生需求派生需求也称为引申需求或衍生需求。组织市场的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是为了给自己的服务对象提供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因此,业务用品需求由消费品需求派生出来,并且随着消费品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消费者的饮酒需求引起酒厂对粮食、酒瓶和酿酒设备的需求,连锁引起有关企业和部门对化肥、农资、玻璃、钢材等产品的需求。派生需求往往是多层次的,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链条,消费者需求是这个链条的起点,是原生需求,是组织市场需求的动力和源泉。6、需求弹性小组织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一般规律是:在需求链条上距离消费者越远的产品,价格的波动越大,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在酒类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下降,酒厂未必就会大量购买,除非粮食是酒成分中的主要部分且酒厂有大量的存放场所;粮食价格上升,酒厂未必会减少购买,除非酒厂找到了其他替代品或发现了节约原料的方法。原材料的价值越低或原材料成本在制成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其需求弹性就越小。组织市场的需求在短期内特别无弹性,因为企业不可能临时改变产品的原材料和生产方式。7、需求波动大组织市场需求的波动幅度大于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波动幅度,一些新企业和新设备尤其如此。如果消费品需求增加某一百分比,为了生产出满足这一追加需求的产品,工厂的设备和原材料会以更大的百分比增长,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加速原理。当消费需求不变时,企业用原有设备就可生产出所需的产量,仅需支出更新折旧费,原材料购买量也不增加;消费需求增加时,许多企业要增加机器设备,这笔费用远大于单纯的更新折旧费,原材料购买也会大幅度增加。有时消费品需求仅上升10%,下一阶段工业需求就会上升200%;消费品需求下跌10%,就可能导致工业需求全面暴跌。组织市场需求的这种波动性使得许多企业向经营多元化发展,以避免风险。8、专业人员采购组织市场的采购人员大都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性能、质量、规格和有关技术要求。供应商应从技术的角度说明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优点,并向他们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和特殊的服务。9、影响购买的人多与消费者市场相比,影响组织市场购买决策的人多。大多数企业有专门的采购组织,重要的购买决策往往由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做出,其他人员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些组织和人员形成事实上的“采购中心”。供应商应当派出训练有素的、有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销售代表与买方的采购人员和采购决策参与人员打交道。10、销售访问多由于需求方参与购买过程的人较多,供应者也较多,竞争激烈,因此需要更多的销售,访问来获得商业订单,有时销售周期可达数年。调查表明,工业销售平均需要4~4.5次访问,从报价到产品发送通常以年为单位。11、直接采购组织市场的购买者往往向供应方直接采购,而不经过中间商环节,价格昂贵或技术复杂的项目更是如此。12、互惠购买组织市场的购买者往往这样选择供应商:“你买我的产品,我就买你的产品”,即买卖双方经常互换角色,互为买方和卖方。互惠购买有时表现为三角形或多角形。13、租赁组织市场往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所需产品。对于机器设备、车辆等昂贵产品,许多企业无力购买或需要融资购买,采用租赁的方式可以节约成本。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全省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然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规模体量小工业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整体规模偏小。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7%降至2020年的2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低于江苏省14.4个百分点,低于广东省1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21.3%降至2020年的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仅有4447家,位列全国第21位,约为浙江省的9.54%、福建省的23.91%、湖南省的25.34%,较重庆市少2392家,较贵州省少344家。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日渐弱化,做大规模总量迫在眉睫。2、产业层级低制造业仍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烟草、有色金属、食品、钢铁、建材五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65.93%,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占比仅有15%左右,对制造业增长尚未形成有力支撑。除烟草制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外,其他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上游粗加工环节,资源依附型、原料输出型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突出。3、创新能力弱制造业科技活动主要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28.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2.3%、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9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12.9、0.41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平均值4.55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平均值0.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值0.76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6%、75.1%、46.1%。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发明专利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2件的48.5%。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够,人才资源不足,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4、集聚水平不高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园区承载能力不足,专业化集聚水平不高,集群化进程缓慢,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园区数量不多,小散弱问题仍然突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投融资模式单一,管理运营水平不高。园区之间缺乏错位发展和协调联动机制,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园区内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间分工协作不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较低。5、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营商环境竞争优势不足,在软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民营经济支撑不足,全省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企业数、民营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较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物流运输成本高,货物运输环节的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内陆平原地区。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基础薄弱。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药品等重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轮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系统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绿色标准,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业协同利用,壮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全链条打造特色优势制造业产业(一)加快制造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以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绿色集约安全水平为重点,深入推动烟草、食品、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特色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转化应用,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个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研发、设计、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搬迁入园,发展绿色建材和部品部件,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深入开展安全应急装备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加大食品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典型模式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加强产能动态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标准实施,健全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二)推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立足云南省现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强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链。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扩大智能+、服务+、绿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大力培育智能化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统筹规划,引导开发区和企业理性投资,推动建设主体集中和区域布局优化,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实施制造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着力解决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环节中的困难问题,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重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以产业链延伸、产业协同、产业配套发展为主线谋划园区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构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全面系统梳理全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摸清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动,加快实现产业链现代化。聚焦主导产业的缺链环节,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加快补断点、通堵点,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沿链升级。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加强产业链配套本地化,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全面优化提升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开展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评估。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建设线上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平台,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搭建供应链协作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管理库存、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加大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适配攻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实现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五)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抓手,引领各州、市及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建立完善集群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机制,推进集群高水平宽领域跨界融合,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面向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不少于10个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省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溢出优势资源,搭建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瓶颈,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推动特色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推动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楚雄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文山州等州、市合作创建生物医药产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州、市融合发展,树立云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标杆,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与成效(一)加强区域间制造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省际毗邻区域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实现产业协作联动、优势互补;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力争在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领域形成合作;主动对接广西、贵州等地特色产业集聚区,力争在绿色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产业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借鉴和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功经验,推动省内开发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顺畅联动协作发展机制,支持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创新区,最大限度释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积极探索共建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园中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围绕主导产业优化布局,强化开发区间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产业链协同配套发展。(二)打造制造业链国际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到省内开发区集聚,强化跨境、跨区域、跨开发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契机,放眼全球加速集聚一批层次更高、质量更优、效益更好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业态升级,搭建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充分利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新区、5个国家级经开区、3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和7个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三)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企500强企业,瞄准全球行业龙头企业、特大型国企的战略布局,大力引进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重特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优质产业资源、高端人才团队,提升对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努力提升云南制造品牌影响力(一)完善制造业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地方标准体系。鼓励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费品等制造业优势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原材料、产品设计、关键工艺技术、流程控制、检验检测技术、最终产品质量等系列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分行业建立覆盖产品生产全链条的系列标准族,形成我省重点产业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标准,支持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应用示范,推动开展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作,支持行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深入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深入实施三品战略,着力提升质量竞争型产业、装备产业和出口领域的产品质量,在重点领域加快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制度。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推动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创新。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及配套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企业设计研发质量管理和第二方质量审核制度,鼓励第三方开展质量专业化评价。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风险和诚信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推动不合格产能出清,加大企业质量违法成本。(三)加强云南制造品牌建设以食品加工、烟草、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高端自主品牌。遵循以大带小、协同创新的品牌建设思路,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产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实力。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深耕主业、做精专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良性互动发展。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专业展会,开拓品牌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云烟、云药、云茶、云花、云酒等云南制造品牌影响力。加强中小企业品牌服务指导,培养壮大品牌服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品牌创造、管理、推广等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归集发布制度,依托云南知名品牌及特色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质量品牌提升重点项目,切实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提升云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地理标志品牌,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推动更多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云南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影响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4044.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57.96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8%,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919.8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012.9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6%。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7899.42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16.9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4%。2、综合效益日益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829.69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4548.80亿元,年均增长8.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7722.75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1836.65亿元,年均增长8.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465.5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005.44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9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820.86亿元,年均增长20.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十二五末的41.96万元/人增长至十三五末的66.73万元/人,年均增长9.7%。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年的211.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28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3、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大工业门类比由十二五末的8.1∶77.8∶14.1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5∶80.5∶13.0,制造业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非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54.2%提高到63.5%,占比明显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取得突破,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填补省内成品油生产空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柔性显示器、机器人等实现云南造,航天科工、浪潮等国产计算机相继在云南下线,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实现从无到有的标志性突破。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疫苗批签量达到全国的15%,位居全国第一,现代中药及化学药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的产品。绿色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铝、绿色硅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逐步成为云南制造新优势。4、园区实力稳步提升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全省158个开发区优化提升为6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6个,省级开发区48个。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二五末的9078.43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17961.31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五华科技产业园、安宁产业园区等5个园区突破1000亿元,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突破2000亿元。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从2016年的462家、343家、1645.81亿元、465.03亿元,增至2020年的539家、540家、2587.71亿元、1008.86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9%、12%、12%、21.4%。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国家重点试验室6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中国铁建高新装备TX—100铁路道床吸污车荣获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6、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全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贯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取得成效。全省参与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的企业从75家增至2629家,排名从全国第31位跃至第16位。全省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0.8%,实现网络化协同制造的企业比例达到7.7%,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4.9%,企业智能融合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昆钢全流程智能化炼钢、龙津药业注射用冻干粉针剂智能工厂建设等73个项目取得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云内动力柴油机缸体缸盖智能制造、昆药集团天然植物药提取智能制造等项目取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认定。7、绿色集约成效显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54.5%。培育形成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66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42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25家、绿色园区5个;神威施普瑞等5家企业取得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支持,驰宏锌锗等10家企业入选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昆明经开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安宁、东川、兰坪、个旧列入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水电、风电、太阳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到84%、绿色发电量占比达到92%、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到97%、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6%,4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全力支撑打造三张牌为主要方向,以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全链条打造特色产业,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努力提升云南制造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水平和成效,持续推进支柱产业强链提升、传统产业延链突破、新兴产业补链发展、前沿产业建链融合,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造百亿级龙头企业引领、千亿级主导产业带动、万亿级规模总量支撑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不断提升云南制造业在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与目标1、客户关系管理内涵客户关系管理指企业在既定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为发现客户、获得客户、维系客户和提升客户价值而开展的所有活动。2、客户关系管理目标客户关系管理目标是在产品、管理与营销同质化的背景下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客户关系差异,通过满足客户需求和帮助客户获利来留住客户,提升客户价值,使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且快速普及,同类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由于企业间在营销策略上相互模仿,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在营销策略上也难以形成显著差异,造成客户转换成本低,转换行为就会经常发生。企业仅仅凭借良好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同质化的营销策略并不能达到留住客户的目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通过提高服务水准和质量信誉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实现相互信任和愉快合作,在诸多无形之处建立差异以构筑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屏障。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将客户看作是销售的对象而非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组织而非内部的成员;传统的企业管理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管理,并不包括对企业外部客户的管理。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将外部的客户视同企业内部的成员,将“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扩大到了外部的客户,要求客户关系管理人员要像了解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资源一样了解客户资源,像管理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资源一样管理客户资源。营销组织的设置原则企业的具体情况各异,营销机构不可能、也无必要都按一种模式。但有一些共性原则需要注意和遵循:(一)整体协调和主导性原则协调是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设置营销机构需要注意:(1)设置的营销机构能够协调企业与环境,尤其是和市场、顾客之间的关系。满足市场、创造满意的顾客,是企业最根本的宗旨和责任;能比竞争者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也是组建营销部门的基本目的。(2)设置的营销机构能够与企业内部其他机构相互协调,在服务顾客、创造顾客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3)营销部门的内部结构、层级设置和人员安排能够相互协调,充分发挥营销职能的整体效应。总之,营销职能部门应当面对市场、面对顾客时能代表企业,面对内部各部门、全体员工时能代表市场、代表顾客。同时内部具有相互适应的弹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是构建“现代营销企业”重要的组织基础。(二)精简以及适当的管理跨度与层级原则组织建设要“精兵简政”,切忌机构雁肿。一是防止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员要精干;二是内部层级不宜太多。内部层级少,信息流通快,还能密切员工之间关系,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提高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佳的机构是既能完成任务,组织形式又最为简单的机构。这涉及管理跨度与层级问题。管理跨度又称管理宽度或管理幅度,指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直接指挥的部门或员工数量,是一个“横向”的概念;管理层级又称管理梯度,指一个组织属下不同层级的数目,是一个“纵向”的概念。管理的职能、范围不变,一般来说,管理跨度与管理层级是互为反比关系的:管理跨度越大、层级越少,组织结构越扁平;反之,跨度越小,则管理的层级越多。通常情况下,管理层级过多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与传递过慢,可能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管理跨度过大,超出领导者能够管辖的限度,又会造成整个机构内部的不协调、不平衡。营销部门要真正做到精简,在设置机构时能否把握营销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范围,是十分重要的前提。(三)有效性原则效率是衡量组织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机构的效率高,说明结构合理、完善。直观地讲,“效率”是指一个组织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机构的效率表现在能否在必要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能否以最少的工作量,获取最大的成果;能否很好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业务上不断创新;能否维持机构内部的协调,及时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思路(1)以整合为中心。着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把企业所有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营销。(2)强调协调、统一,系统化管理。企业营销活动的协调性,不仅强调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整体配置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整合营销目标。(二)影响整合营销传播执行的技能1、营销贯彻技能为使营销传播计划贯彻执行快捷有效,必须运用分配、监控、组织和配合等技能。分配技能指营销各层面负责人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营销活动中优化配置的能力。监控技能指在各职能、规划和政策层面建立系统的营销计划结果的反馈系统并形成控制机制。组织技能指开发和利用可以依赖的有效的工作组织。配合技能指营销活动中各部门及成员要善于借助其他部门以至企业外部的力量有效实施预期的战略。2、营销诊断技能营销传播执行的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是执行中遇到较大阻力时,需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对策。(1)问题评估技能。营销执行中的问题,可能产生于营销决策,即营销政策的规定;可能产生于营销规划,即营销功能与资源的组合;也可能产生于行使营销功能方面,如广告代理、经销商。问题发现后,应评定问题所处的层面及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范围。(2)评价执行结果技能。将营销活动整体的目标,分解成各阶段和各部门的目标,并对各分目标完成结果和进度及时进行评价,这是对营销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调整的前提。(三)整合营销传播执行过程在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中,涉及资源、人员、组织与管理等方面。(1)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再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既要利用内部资源运用主体的竞争,力求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又要利用最高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组织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2)人员的选择、激励。人是实现整合营销目标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要组成有较高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非正式团队小组,保证圆满完成目标;通过激励措施不断增强人员信心,调动积极性,促使创造性变革的产生。(3)学习型组织。整合营销团队具有动态性特点,而组织又要求具有稳定性。要建立组织中人们的共同愿景,保持个人与团队目标和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并强化团队学习,创造出比个人能力总和更高的团队,形成开放思维,实现自我超越。(4)监督管理机制。高层管理力求使各种监管目标内在化,通过共同愿景培养各成员、各团队自觉服务精神,通过激励、培养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团队中人员、职能设置强化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自身也承担了原有监管应承担的大量工作,在最高层的终端控制下,自觉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努力协调工作。估计当前市场需求(一)总市场潜量总市场潜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一定行业营销努力水平下,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量。(二)区域市场潜量企业在测量市场潜量后,为选择拟进入的最佳区域,合理分配营销资源,还应测量各地区的市场潜量。较为普遍的有两种方法:市场累加法和购买力指数法。前者多为工业品生产企业采用,后者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采用。1、市场累加法先识别某一地区市场的所有潜在顾客并估计每个潜在顾客的购买量,然后计算得出地区市场潜量。如果公司能列出潜在买主,并能准确估计每个买主将要购买的数量,则此法无疑是简单而又准确的。问题是获得所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篇)2024大学生活部年终工作总结
-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表
- 2024年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第一章物理基础知识备课讲稿
-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选修3-1沪科版课件33
- 成比例线段练习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投资终止协议
- 2024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租赁简易合作协议2篇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施工监理情况报告
- 春节期间安全施工措施
- 2025年大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筑工地春节期间安全保障措施
- 2025山东水发集团限公司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玻璃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预测研究报告
- 企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稿专家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之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一章 商务沟通概论
- 广西《乳腺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
- 风筝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