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设误方式及训练对策一、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而言,“理解”层级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把握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而言,“分析综合”层级的四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筛选”和“整合”绝非简单的对原文作文摘抄或拼接,而是对“文中的信息”作提炼处理的过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概括。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某一段落,也可以是某几个段落甚至全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侧重手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因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并不是直接表达的。二、命题特点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高考命题所选用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可能性。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要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会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考查。从能力要求看,都能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只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从命题形式看,都是设置三个小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采用简答题。(一)设误常用的六种方法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意思内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二)命题陷阱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陷阱”设置的主要类型有: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改变性质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要有意识地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词语。混淆模态(或然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指一定发生的事情。须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如果、一定、必将、未必”等词语。混淆是非(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3、关系错误①主要和次要(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②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4、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选项表述不全面。5、说法绝对即把选择性、可能性等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作限定。6、张冠李戴是指将原文“张”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答非所问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或者选项与题干毫无关联。9、曲解文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将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理解,常常表现为,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10、偷换概念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解题对策: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如“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从而作出判断。三、论述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探究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干扰项)、排、选五步法来进行解题。(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并勾画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一一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一一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一一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三)找(筛选信息)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审题干,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一一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一一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四)排(比较异同辨析是非,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将各选项所作分析逐一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作比对,体味鉴别。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五)选根据前几步的分析选出正确答案。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小结:客观题解题口诀审清题意和要求,看清文中有没有;弄清概念莫生发,修饰词语勿遗漏;“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不调头;夸大作用是吹牛,外延改变也是错;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四、强化训练,评讲总结(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级广。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病毒进入细胞。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原文第一段中说:“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选项中,抛却“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失之偏颇。B.原文第二段中说:"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即并非所有情况下“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而且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的也可能是类脂包膜。C.原文第二段中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是“通常的病毒”,言外之意,还有一些“特殊的病毒”,选项中说“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便是以偏概全了。A解析:本题从部分与整体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说:“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由此可见,方法有很多种,并非仅选项中所言。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原文第九段中说:“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大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即作者认为前者不如后者有说服力,但不代表前者错误,后者是真理。选项中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原文第十段中说“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说明“逃出来的基因”提高独立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形成的,而非选项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C.原文第二段中说“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虽然是“范围极广”,但也绝非“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明代花鸟画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号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现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浇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成为“青藤白阳”。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明宣宗时,宫廷画派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派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从夸大事实的角度者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三段首句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因此,B项说“取得重大突破”不正确。A项内容在原文第一段,C、D两项内容在第三段都能找到根据,表述正确。C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C项中说画家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原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只有徐渭具备,其他画家则未提及,属于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说“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可见A、B两项表述正确。第三段说,陈淳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徐渭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乌画家。所以,D项也正确。D解析:本题从夸大说法、强加因果、张冠李戴的角度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准确把握。A根据首段“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可判断A项“只是”和“没有取得突破”说法不够准确;且强加因果,标新立异不录取得成就的原因,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吴门画派也没有取得"最高成就";C陈淳虽学于文徵明,但“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却是他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D项在第三段后半部分能找到相应的信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
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
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
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
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
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买,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是错误的。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是"相通”而非"影响”。B.不是"时代”,是"才气、学养、心态”。D.因果关系不对,晋唐画风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主要是因为二者在创造上都经历了“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A.“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说法绝对。B.没有弃形式。D.两面对一面。“借鉴‘主义”'是针对两画而言的二、高中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3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在“部长通道”上介绍,“去年,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价格相较平均零售价降幅可达56.7%”。这些药怎么让患者尽快用上?胡静林进一步介绍,国家医疗保障局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二是会同卫健部门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影响抗癌药的使用。目前看来,抗癌药落地情况是比较顺畅的,到2018年年底,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报销人数达到4.5万,报销金额2.6亿元。这种用“增量思维”,挖掘医保潜力,做大医保蛋糕的做法,拆除了抗癌药医保报销的最后一道障碍。今年,为了加快医保改革,中央明确要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胡静林就此表示,医保改革首先要改革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启动2019年目录调整工作,因为涉及面比较广,涉及药品的量也比较大,预计这项工作会在9月完成。目录调整工作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临床需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以及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对于经过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缓解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胡静林说。随着更多抗癌药被纳入到医保报销范畴,报销力度不断加大,高价抗癌药之痛,将逐渐走入历史,这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庭之福。固然,纳入医保的抗癌药也必然会带来医保支付压力的增加,从而倒逼国家追加医保的投入,但这是保障国民生命安全与尊严必须付出的代价。继续绷紧政策落实的紧迫意识,让抗癌药的降价和普及与生命赛跑,期待医保部门再接再厉。(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04日)材料二:据黑龙江省医疗保障局相关人员介绍,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专项行动以来,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6989所,其中查处违规定点医药机构1794所,拒付或追回医保基金1186万余元,同时建立起举报投诉、警示告诫等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2019年,黑龙江省医保部门将全面排查辖区内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医保“黑名单”制度,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行动。2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针对不同监管对象多发、高发的违规行为特点,聚焦重点、分类打击、对应施策。结合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严重违规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医师和参保人员黑名单制度;探索完善黑名单向社会公开的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将医疗保障领域欺诈骗保行为纳入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发挥联合惩戒威慑力。《通知》还提出,要全面开展智能监控工作。2019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将选择若干积极性高、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各地要以此为抓手,推动全国智能监控工作取得新突破。(摘编自《健康报》2019年02月28日)材料三:3月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医保配套措施的意见》,《意见》中指出,非中选药品2018年底价格为中选价格2倍以上的,2019年按原价格下调不低于30%为支付标准,并在2020年或2021年调整到以中选药品价格为支付标准。鼓励非中选企业主动降价,向支付标准趋同。试点地区医保部门根据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的采购价格、各医疗机构与企业约定的采购品种及采购数量测算带量采购药费金额。在医保基金预算中明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药品专项采购预算。医保经办机构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前,按照不低于专项采购预算的30%提前预付医疗机构,并要求医疗机构按合同规定与企业及时结算,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鼓励医保经办或采购机构与企业直接结算或预付药款。(摘编自《健康时报》2019年03月07日)(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国家医疗保障局为让癌症患者能尽快用上纳入医保的降价抗癌药,采用"增量思维"、挖掘医保潜力、做大医保蛋糕的做法,成效显著。因为要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需求、重大疾病用药等问题,胡静林强调要首先改革医保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国家医疗保障局针对骗取医疗保险金等行为,要求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医保严重违规黑名单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开展医保智能监控工作。今年3月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意见》,鼓励非中选企业降价,要求试点地区医保部门要明确医保基金中的试点药品专项采购预算。(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抗癌药纳入医保是惠及民生之事,是对国民生命安全和尊严的保障,但也一定会加大国家医保支付压力,这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应对。癌症患者的福音已经到来,伴随着更多抗癌药被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且报销力度不断加大,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并成为历史。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深化,在减轻患者负担、部分患者得到救助的同时,必然会导致许多医疗保障领域欺诈骗保行为的高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意见》,对于试点地区医保部门提出了关于药品采购预算使用的要求,最终目的是降低制药企业的财务成本。(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一说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医疗保障部门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答案】(1)B(2)A(3)①把更多的药品纳入医保范围,加大报销力度;②降低集中采购药品的价格,鼓励非中选药品降价;③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④用好医保基金,预付医疗机构采购资金,降低医疗企业财务成本。【解析】【分析】(1)B项中“因为要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需求、重大疾病用药等问题”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一“胡静林就此表示,医保改革首先要改革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目录调整工作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临床需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以及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可知。故选B。(2)B项,“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错误,于文无据,由材料一“随着更多抗癌药被纳入到医保报销范畴,报销力度不断加大,高价抗癌药之痛,将逐渐走入历史,这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庭之福。”可知。C项,“必然会导致许多医疗保障领域欺诈骗保行为的高发。”错误,过于绝对。D项中“最终目的是降低制药企业的财务成本”错误,说法错误,最终目的应是降低药价。故选A。(3)由材料一“随着更多抗癌药被纳入到医保报销范畴,报销力度不断加大,高价抗癌药之痛,将逐渐走入历史,这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庭之福。”、材料二“针对不同监管对象多发、高发的违规行为特点,聚焦重点、分类打击、对应施策。结合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严重违规定点医药机构、医保医师和参保人员黑名单制度;探索完善黑名单向社会公开的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将医疗保障领域欺诈骗保行为纳入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发挥联合惩戒威慑力。”材料三“《意见》中指出,非中选药品2018年底价格为中选价格2倍以上的,2019年按原价格下调不低于30%为支付标准,并在2020年或2021年调整到以中选药品价格为支付标准。鼓励非中选企业主动降价,向支付标准趋同。”、“医保经办机构在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前,按照不低于专项采购预算的30%提前预付医疗机构,并要求医疗机构按合同规定与企业及时结算,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鼓励医保经办或采购机构与企业直接结算或预付药款。”的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即可。故答案为:(1)B;⑵A;⑶①把更多的药品纳入医保范围,加大报销力度;②降低集中采购药品的价格,鼓励非中选药品降价;③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④用好医保基金,预付医疗机构采购资金,降低医疗企业财务成本。【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8年的武大櫻花季除了传统的櫻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的优化了。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国智能制造网)材料二:上周公布了i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少人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爱民教授进行专访。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齐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齐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在生物识别信息相关法律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数据人》第732期)材料三: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财新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人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3)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答案】(1)D(2)D(3)①好处: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②弊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③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解析】【分析】(1)D项,“虽然可以避免用户”这里的“避免”用词不当,根据原文,是“降低”,而非“避免”。故选D。(2)D项,“王利明认为”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是“有观点认为”,而非“王利民认为”。故选D。(3)第一问根据原文内容“通常正是由于此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可概括出好处就是: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弊端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第二问根据原文“鉴于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可从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角度分析。故答案为:(1)D;⑵D;⑶①好处:个人生物信息的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②弊端:生物信息一旦被非法使用,会使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处于危险之中,甚至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③个人生物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护,并立法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点评】(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2)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答案】(1)A(2)B(3)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解析】【分析】(1)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A。(2)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故选B。(3)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对个人权利的影响。故答案为:(DA;(2)B;⑶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这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板,经过验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亚洲陆龟”。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总之,古代的四条丝绸之路中,沙漠丝绸之路最重要,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关系到中国汉唐王朝盛世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关系到汉唐王朝“和合外交”的实施,关系到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选自刘庆柱的《“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得人们了解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详细描述的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作为东北亚国际交通线的草原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始终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考古发现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遗存是当时西域地区“国家主导文化”的具体表现。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如何从考古角度认识草原、沙漠、西南、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前西南地区就已经与印度有商贸来往,这证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早于沙漠丝绸之路。文章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西南丝绸之路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而且其开通可上溯至夏商时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说明草原丝绸之路的线路是从中国往东发展最后到达日本九州的。考古发现的西域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而且汉字也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刻在马来西亚“亚洲大陆龟”龟板上的殷墟甲骨文足以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三千年前就很活跃。关系国家安全、发展、外交策略实施的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渠道。【答案】(1)C(2)D(3)C【解析】【分析】(1)A项,条件不足,原文认为"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是在“公元4至11世纪"不是"始终"。D项,"古代码头、沉船、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信息杂糅,逻辑关系混乱,原文“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见,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故选C。(2)D项,只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而不能证明“西南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故选D。(3)C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故选Co故答案为:(DC;⑵D;⑶C【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功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四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第四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第五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作铺垫。(2)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文章中四处画线的句子都是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B(2)①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我"的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风雪勤苦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落,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3)①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冻得通红、龟裂的手;第二处写"我”对为家庭生活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第三处写“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母亲的真切情感。②“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串珠,贯穿全文,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解析】【分析】(1)选项B,“‘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理解有误。“我”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要冒着雪去劳作,第二段首句“母亲起身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故答案选B。(2)本文标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从含义的角度,考生要注意把握人物命运,散文中写到母亲、普通的人们,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体现了作者对母亲及平凡人们命运的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从标题的深刻内含上看“雪花”有丰收、收获等象征的作用。(3)本题中四个画线句子都是写与母亲相关的情节,所以从结构上是行文的线索的作用,从内容上几个画线句子都是写“风雪里劳作的母亲”,从人物塑造的作用看,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和质朴,从情感抒发的角度看,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意和思念的情怀。故答案为:(1)B;⑵①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我"的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风雪勤苦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落,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⑶①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冻得通红、龟裂的手;第二处写"我”对为家庭生活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第三处写“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母亲的真切情感。②“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串珠,贯穿全文,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2)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账簿
丰子恺我幼年时,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白水怅望了一会,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鱼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罘,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终于我想: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我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重新拾起,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明明晓得这些是惜不胜惜的琐事,然而悲哀与疑惑确实地充塞在我的心头吃饭的时候,一颗饭粒从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我顾视这颗饭粒,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与悲哀来:不知哪一天哪一个农夫在哪一处田里种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结着这粒谷;这粒谷又不知经过了谁的刈、谁的磨、谁的舂、谁的粜,而到了我们家,而落在我的衣襟。这种疑问都可以有确实的答案;然而除了这颗饭粒自己,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回袋里摸出一把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它们之中,有的曾为街头的乞丐哀愿的目的物,有的曾为劳动者血汗的代价,有的曾经参与在盗贼的赃物中,有的曾经安眠在富翁的大腹边。这些铜板倘会说话,我一定要尊它们为上客,恭听它们历述其漫游的故事。但它们都像死也不肯招供的犯人,心中分明秘藏着是非曲直,然而不肯泄漏它们的秘现在我已行年三十,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但刺激日渐淡薄了。因为我参考大众的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里,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这在生活上的确大有实益,我就拼命以大众为师,学习他们的幸福。学到现在,只是那种疑惑与悲哀的刺激淡薄了一点,然其分量仍是日渐增多。我每逢辞去一个旅馆,无论其房间何等坏,临去时总要低徊一下,想起“我有否再住这房间的一日?”又慨叹“这是永远的诀别了!”。每逢下火车,无论这旅行何等劳苦,临走时总要发生一种特殊的感想:“我有否再和这人同座的一日?恐怕是对他永诀了!”但这等感想的出现非常短促而又模糊,像飞乌的黑影在池上掠过一般。我究竟已有了学习的工夫了。然而一旦不见了老师,而离群索居的时候,我的故态依然。现在正是:春风送进一片白桃花的瓣来,落在我的稿纸上。这分明是从桃树上吹下来的,然而有谁知道它生在哪一枝头的哪一朵花上呢?窗前白雪一般的无数花瓣,分明各有其故枝与故萼,谁能一一调查其出处,使它们重归呢?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旅馆与火车对我的因缘,早已注定在项下:片片白桃花瓣的故萼,都确凿可考。连我所屡次叹为永不可知的沙堆的沙粒的数目,也确实地记载着,下面又注明哪几粒沙是我昨天曾经用手掬起看过的。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其所占的地位只有书页的一角,全书的无穷大分之一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账薄。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一九二九年清明过了写于石湾(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开篇写不倒翁落水,连用了“看看""看看"“怅望"三个动词,突出"我"内心的无限伤感。文章写“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含蓄地表达了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的批判。文章中的“大众”形象与“我”形成鲜明对比,但并不是所有时刻,“我”都和他们保持距离。文章语言隽永,熔深情、理性于一炉,既表现出“我”求索的殷切,又表现出“我”思考的郑重。(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艺术。(3)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蕴含在“大账簿”中的生命态度。【答案】(1)B(2)①首尾圆合,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表现在“疑惑与悲哀"从生发到解除;前后呼应表现在文中分列的不倒翁、手杖等意象在文末一一收拢;②顺时推进,脉络分明。从“幼年"到“后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制造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公共交通车辆电梯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品牌加盟品牌使用权合同
- 2024年度中秋月饼采购合同格式
- 运货车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竹笛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2024年度环保监测系统建设与维护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授权范围界定
- 2024年度某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施工合同
- 2024年度智能语音助手定制开发与授权合同
- 江西省南昌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解读课件
- DB35T 2163-2023 茶庄园建设评价
- 市场或营销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集团公司)2025年
- 2024年秋国家开放大学《形势与政策》大作业试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鲜明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是什么?【附答案】(共10篇)
-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作文题目
- 《热带钢轧制》习题
- 介入导管室护士进修汇报课件
- GB/T 44463-2024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总体技术要求
- 针灸学课件 腰痛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