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教育类素材: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_第1页
高考作文教育类素材: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_第2页
高考作文教育类素材: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_第3页
高考作文教育类素材: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_第4页
高考作文教育类素材: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教育类素材---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目录:01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02燃尽自己照亮他人03上海有位“铁人校长”04争当立德树人的教师楷模05新时代呼唤直击灵魂的“大思政课”正文:01为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王含丰云利孝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9日

07版)9月5日,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隆重召开,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学员七大队二十二队爱心团队作为全军唯一获评“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的单位,受邀在江苏省分会场参加了表彰大会,见证了团队获奖的荣耀时刻。“荣誉的取得对我们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奉献爱心、践行善举,一如既往把‘爱心向黔进’活动传承下去,努力为更多的山区学生搭起圆梦之桥。”获奖后,爱心团队骨干张锐激动地说。据了解,这个爱心团队是一个以军校学员为主体、部分教职员工及社会爱心人士参加的爱心助学团队,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南京首届“最佳慈善公益项目”,其中一名骨干成员还被评为“南京军中好人”。“破裂的黄土房屋檐下,摇晃的铁门便是学校的大门。走进学校破旧的教室,踏上坑坑洼洼的操场,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时,我就想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爱心团队的发起人、该校2011届毕业学员袁道银回忆起当年发起这项活动的初衷时说。2009年,袁道银在网上了解到贵州贫困山区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后,就利用暑假时间和学员谢开武一同前往山区走访考察。小学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野鸡落村,那里大山绵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们非常热爱学习,渴望走出大山去看一看乌蒙山外的世界。”在与老师和孩子们的聊天中,袁道银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回到学校后,两人把资助学生的想法说出来,得到了战友们的积极响应。爱心捐助如星火燎原,学校官兵、离退休干部以及部分地方大学生,纷纷加入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一座跨越万水千山的“爱心之桥”就这样架起来了。活动发起12年来,一茬茬官兵不辞辛劳,不断延续着爱心善举,每年校、院领导都会利用暑假等时机带队赴小学看望慰问、对接项目、捐赠物资,并筹措资金为学校修建操场、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蓄水池等教学生活设施,更新黑板、课桌椅等教学器材,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好的条件下读书学习。家访是爱心团队到达山区学校后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017年9月,爱心团队来到学生谢宇翔家中调研,谢宇翔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不能干重农活,谢宇翔兄弟4人靠叔叔平时在外打工接济生活。“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这个家就彻底塌了。”谢宇翔66岁的爷爷激动地说。除了最小的孩子还没有到上学年龄,他家的另外三个孩子都是在爱心团队的“爱心基金”资助下圆了读书梦。“哥哥,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这是家访中孩子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放心,我们毕业了还有别的哥哥姐姐,他们每年都会来的。”听到官兵们的回答,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叔叔,我长大后也要像您一样,参军入伍、保卫国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有一年,前去慰问的学员即将离开受资助学生明波家时,孩子的一番话温暖了爱心团队的队员们,也坚定了他们继续资助贫困学生的信心和决心。红色的烛光、闪烁的彩灯,一个眼含热泪的小女孩在一群军校学员的簇拥下,对着生日蛋糕悄悄许下了生日愿望……小女孩名叫林蕾,是受资助小学的一名学生。“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和解放军叔叔一起过生日。”林蕾说,这是她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2019年5月,正值陆军工程大学“爱心向黔进”活动开展10周年之际,林蕾和另外9名师生代表受邀来到南京,与该校野战工程学院共同开展“爱心十年,黔进十载”主题实践活动。多年来,爱心团队采取邀请优秀师生回访交流、过军营日等方式,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逐梦想的强大动力。“外面的世界真大!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那一年,离开南京博物院时,三年级小学生杨肖激动地说。在爱心团队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面对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他们一起抬起右手,齐刷刷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队伍中,个子最高的小男孩蒙春江凝望着纪念碑,久久不肯放下举起的右手。“长大以后想当兵吗?”爱心团队成员王晓辉问蒙春江。“想!我也想像你们一样,穿上帅气的军装,保卫国家!我还要像你们一样,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弟弟妹妹……”受资助小学的校长谢志昌说,自从“爱心向黔进”团队走进小学后,很多小学生都和蒙春江一样非常崇拜军人,“学员们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希望他们都能以军校学员为榜样,长大后成为阳光自信、乐于助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多年来,团队累计筹措资金50余万元,先后帮助40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100余人考入大学,目前“爱心向黔进”活动已成为陆军工程大学双拥共建、助学兴教的一个闪亮品牌,成为该校官兵关爱社会、奉献爱心、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张亮丽名片。王含丰云利孝来源:中国青年报02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追记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旭实习生马晓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鑫昕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

03版)“一分钟有60秒,旭哥有40秒都是笑眯眯的。”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张亚眼中,同事王红旭爱笑,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缝,即使不说话,也有一股亲切感。在育才小学,无论是临退休的老教师,还是刚入职的新教师,甚至是熟悉的学生,都爱称呼他“旭哥”。王红旭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没嘚啥子事,有旭哥在”。今年6月1日,王红旭正和家人朋友带着孩子在长江边玩耍,听到有人呼救“有孩子落水”,这位体育老师以近乎百米冲刺的速度跳入江中,将两个落水的孩子救起,自己却被江水吞噬。6月3日,重庆市文明委追授王红旭为“重庆好人”。(详见本报6月4日报道《体育老师最后的“百米冲刺”》)张亚在岸边目睹了王红旭救人的全过程,“旭哥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他的性格”。在准备救生员资格证考试时,教材里的一句话被王洪旭用波浪线着重做了标记:“拯溺救难、向生命负责”“生命守护者”。这已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读大学时,他曾在游泳馆中两次救起溺水的人;在学校附近,一辆接送孩子放学的小车不慎翻车,他和妻子陈璐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受伤的孩子送到医院救治……“我们俩都是内心柔软的人,能给别人帮上忙,会尽力去帮一把。”陈璐希说。王红旭的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曾当过乡村教师。从教几十年,爷爷王世才和奶奶范信秀曾定下“教良心书,不误人子弟”“不搞歪门邪道”“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家规。儿时,王红旭跟着父母亲在学校生活。母亲李永兰记得,在身高只比课桌高一点的年纪,儿子就会在深秋降温的日子,跑回家把自己的衣服拿给班上没有御寒衣服的同学穿。“农村学生的家长多忙于生计,老师教得好不好,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但是爸爸妈妈常说,要对得起每一个学生。”陈璐希说。和父辈一样,在学校田径队执教的王红旭,也经常自掏腰包买小零食奖励学生。天气热时,面对学生让他请吃雪糕的提议,他也不会拒绝。旁人不解,田径队几十个孩子,这么买下去每个月该是多大的一笔开销。陈璐希理解丈夫的做法:重庆天气热,孩子们训练辛苦,训练完了总要喝瓶水吧;我们做爸爸妈妈的都知道,孩子们吃一根雪糕的时候多开心呀。陈璐希是语文老师,在她看来,体育课是门“豆芽课”(在重庆话里意为“副科”——记者注)。入职第一年,体育老师王红旭就被安排在她的班里担任副班主任,他们成了工作上的搭档。在这个体育老师口中,体育运动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每个学生都应该全面发展。在王红旭的指导下,这个班级陆续获得校运动会第一名、校篮球赛第一名、校足球赛第一名……陈璐希慢慢发现,体育训练并不会耽误学生学习的时间,反而给了孩子们另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王红旭常和陈璐希说,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是不要把这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比较,我们只需要把他的今天和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看看有没有进步就可以了。“不要有偏见,更不要给学生贴标签。有的小孩看上去特别调皮,但其实不过是天性活泼而已,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调皮孩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很多是能学体育的。”王红旭说。他的学生谢灵巧说,王红旭是她的“伯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人相信谢灵巧会成为田径场上的佼佼者。因为学习成绩不稳定,父母也劝她放弃田径。但王红旭坚信,这是一个短跑的好苗子,鼓励她坚持训练。他还劝谢灵巧的母亲,并承诺“保证不会影响学习”。2016年,谢灵巧在第五届重庆市运动会上一鸣惊人,夺取了100米、200米短跑双料冠军,多所重点中学向她抛来橄榄枝。在张亚的记忆中,为学生报名比赛时,就是王红旭“排兵布阵”的时候。“他就像‘田忌赛马’一样,报名时前前后后思考三四天,总能让学生在比赛时发挥出优势,拿到名次。”校运会时,王红旭总是盯着田径比赛,从赛场上挑“苗子”,甚至从其他运动队“挖墙脚”。“要做一个事情就要把它做好。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争取教出跑得最快的学生。”王红旭常说,作为老师,能帮助一个没有找到特长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上课有劲儿”和“从不批评学生”是王红旭的课堂给同事留下的印象。坐在办公室的时候,陈璐希经常听到从操场上传来的王红旭的叫声:“对头,就是这样。”第一次没有完成好动作或没跑出好成绩的学生,会在这种节奏和鼓励下再去冲一把。王红旭认为,自信心对孩子特别重要,只要教出来对生活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学生,他们不管做哪一行,都会激发出内动力,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陈璐希说,育才小学田径队的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甚至原本成绩不佳的学生,也会把赛场上的拼劲儿带到课堂上,再冲一冲、搏一搏。在田径队师生的聊天群中,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会与王红旭分享成绩或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学生们说,虽然王老师走了,但这个群不能解散,他们还会继续在这里和老师说说话,就像老师在群里时一样。除了教学工作,2015年起,王红旭还担负了学校的人事工作。评职称时,他会在放学后留在学校里,为同事讲解申报细则,帮助大家审核材料。陈璐希建议他做一个模板让老师们自己填写,王红旭却说:“我是‘表哥’,我一分钟能完成的表格,别人从头开始学要20多分钟。”但其实,初接触人事工作时,王红旭也是个“小白”。办公软件不熟悉,他买书自学;人事政策不清楚,他查阅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问必答;新教师政审工作严格复杂,他一天连轴转七八个小时;他还创新推行“爱薪工资条”小程序,让大家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工资明细……王红旭去世后,学校找了3个人才接替了曾经由他一个人承担的工作。在王红旭的追悼会上,挤满了素不相识、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的市民。他救人的江边,摆放着缅怀英雄的鲜花。送别途中,学生们呼喊出一声声“王老师一路走好”。明年,谢灵巧将参加高考。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像王老师一样”。实习生马晓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鑫昕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03版03上海有位“铁人校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

03版)在上海,有这样一位公办小学校长——她每天大约晚上10点下班,每周末会在红色场馆全程观看学生讲解员的解说,坚持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她的学生一天不见到她,就会问“你去哪里了”,毕业后仍会与她保持联系,叛逆期学生的家长会请她帮忙开导孩子……她叫吴蓉瑾,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很多人问吴蓉瑾:“一天到晚在学校累不累?不用照顾家里吗?”她回答:“我爱人每天下班来学校接我,我们一起到晚上10点左右手拉手回家,很幸福;我每周都坚持开车两个小时送孩子去松江上学,与他谈心、聊天,母子关系也很和谐。”与其说每天在校园里工作,吴蓉瑾更愿意把在校园里的一切形容成“幸福地教育孩子们”。她所在的校园把“处处充满爱”作为其最鲜明的标志。每天上班,吴蓉瑾总会拍摄几张校园图,并配文“爱的学校”发朋友圈;每天下班前,她又会拍摄教学楼里安静的走廊,并配文“爱的走廊长又长”发朋友圈。这是她与家长、学生、同事之间的“暗号密码”,从“爱的学校”到“爱的走廊”,就是校长的上下班时间。在这期间,他们任何时候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到学校找校长谈。在她的学生眼中,这个校长的笑容是治愈的。今年暑假,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红喇叭社团”出了名。每周末,“红喇叭”讲解员都会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里通过自编的快板版、沪语版、儿童版、英文版党史故事,向这里的参观者“安利”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有趣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脑海中深深印着这名校长笑着观看学生讲解的画面——馆里没有空调,学生讲解完后汗水浸湿了红领巾,但他们一定会转身朝站在该纪念天井里的校长吴蓉瑾看去,相视一笑。很多人不知道,“红喇叭”讲解员早在16年前就在卢湾一中心小学诞生了。那时,吴蓉瑾还是一名稚气未脱的中队辅导员。由于学校毗邻中共一大会址,那里就成了中队活动的“打卡点”。“她回来常跟我说,小孩子去一大会址玩得很开心,但听解说不认真。”陈丽丽是吴蓉瑾的老同事,现在是“红喇叭社团”的负责人。吴蓉瑾找大队部帮忙联系到各个年级的学生,针对一大会址的陈列、门票设计、讲解人员形象、讲解内容等进行了调研,最终决定成立“红喇叭社团”,由学生自编脚本,自己担任讲解员给学生讲故事。这个社团从平均年龄为10.2岁的15人起步,迄今已经发展了千余名小讲解员,讲解场次超过千场。如今,“一大会址讲解”已成为一门正式的必修课程,被纳入这所小学的课表中。一名现在已上大学的“红喇叭”讲解员回忆起自己小学时的这段经历说:“这么多年过去,一大纪念馆的讲解词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吴老师的教导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让我牢记红色历史、永远爱党爱国。”这种“爱”贯穿在吴蓉瑾27年的基础教育生涯中。2009年时,吴蓉瑾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价值,她从老校长程华手中接过接力棒,在沪上首次引入平板电脑作为上课辅助工具。当时,该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吴蓉瑾坚持,“引入信息化手段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展情感教育”。她引入“云课堂”,为孩子们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她在教师队伍中成立“云团队”,坚持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情感教育融入“云课堂”教学中。学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发设计了适用于合作学习的“云课桌”、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的“云朗读”、呈现学校历史的“彩云墙”、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等。以体育老师的“云手表”为例,老师可以根据手表上的学生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运动量、疲劳度等,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还能根据一堂课的数据跟踪布置适宜的体育作业。吴蓉瑾因此被学生亲切地称作“云朵妈妈”。她在校园里始终提倡“情感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周花15分钟与学生集体聊天。这种聊天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预设话题型聊天,帮助孩子解决考前焦虑等问题;二是生成性聊天,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对话,疏导学生情绪。语文老师贺春秋至今仍记得自己上的第一节情感教育课叫《爱护我自己》。因为开学第一个月她在上班路上摔跤受了伤,学生天天看她拄着拐杖,印象深刻。伤好后,吴蓉瑾指导她把这个鲜活的案例变成情感教育的素材。她和学生坐在一起,各自交流着受伤的经历,互相提醒、彼此关心。“那些温馨的情景,十几年了还历历在目。”贺春秋说。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至今,仍有正在念初中的学生与她保持情感互动,前阵子她刚结束一场与学生的PK——校长戒咖啡400天,学生每天多吃一口自己不想吃的食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03版04争当立德树人的教师楷模白毅鹏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

03版)一个伟大的时代,总会不断涌现出具有卓越品格的优秀教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优秀教师以丰富的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塑造着学生的视野和人格,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引路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扎根基础教育27年的教师吴蓉瑾,带领学生讲党史、学党史,通过开发情感教育课程和进行教育信息化探索,生动诠释了“教有真情,育无止境”的办学理念,成为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人物。面对突发危难情况,有的教师义无反顾地选择大义,将生命定格在湍湍急流之中。今年“六一”儿童节下午,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勇救两名不慎落水的男童,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不幸被江水冲走。回忆起救援场景,联手组成“救命人链”的当事人至今仍旧惊心动魄。两位教师的光荣事迹,集中展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他们是新时代教师群体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杰出代表。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王红旭不顾生命安危救人前,他已对此类重大人生问题有过思考。在和父亲的对话中,他这样谈到见义勇为,“如果你的学生摔倒,你会走着去还是跑着去?你跑着去的时候会想自己会不会摔倒吗?”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也正是对教育持有无比明晰而坚定的信念,才让他在面对溺水孩子时,不顾一切地选择了纵身一跃。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光辉,也体现在美好师生关系的延续传承中,要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吴蓉瑾在当班主任时,由于部分家长经常出差、家中老人身体不适等原因,那些“没人管”的孩子会被她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哪怕结婚生子后,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曾遇到过一些将她视如己出的良师,因此在成为教师后,她也尽己所能、无微不至地帮助学生。立足新时代,教育要面向社会和未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作为学校管理者,吴蓉瑾曾入围“全球教师奖”,在她对情感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她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在教学实践环节,她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成果。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王红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立德修身的师者形象,他的牺牲给学生带来了持久的感动,也是对学生人格的洗礼。这样的名字还有一长串,汶川地震冲进教室救出孩子的袁文婷、为救学生而受重伤的张丽莉、用生命完成“最后一课”的李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广大教师要积极向同行中的优秀者看齐,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淬炼品格、增长本领的精神营养,保持开阔纵深的知识视野,成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拓路先锋,当好学生成长的人梯、铺路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白毅鹏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03版“第二课堂成绩单”成毕业生就业求职“加分项”曲晓琳邓云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沂蒙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

05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届毕业生大型双选会现场,毕业求职的学生手里多了一份特殊的履历材料——“第二课堂成绩单”。“您好!这是我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上面清晰记录着我过去4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也真实反映了我的综合素质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陈美如,是学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后的首届毕业生之一,面对招聘单位提出关于素质能力的问题时,她自信地将专属的一份第二课堂成绩单交给招聘人员。她相信,这份一直陪伴她成长的成绩单,会成为她这次面试的加分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本科生自主发展计划为基础,针对学生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普遍需求,仿照第一课堂形式,科学设置第二课堂课程类别,细化学分学时认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书记季林海介绍,这样是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给每位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成长性记录,是学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一项举措。科学设计课程,成绩单将被放进毕业生档案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以本科生自主发展计划为基础,于2018年1月制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细则》和配套管理文件,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第二课堂成绩单”针对学生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普遍需求,共设计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发展、工作履历与技能培训等5类课程。学生根据自身专业、能力、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和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除工作履历与技能培训外,每类课程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取得2个必修学分,最终成绩单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优入党、就业面试等方面。“第二课堂成绩单”采用学分认证和学时记录的方法,学分认证用于毕业资格审查,不满足条件的不能毕业,学时记录用于记录学生第二课堂经历。而且不仅记录学生大学成长轨迹,还可以直观地看到他们自身各项能力、及时查缺补漏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还会被放进毕业生档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认证平台,有过程式评价、结果式评价、综合式评价三种评价体系。分别是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真实记录,学生取得成绩、成果的客观认定,学生进行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考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评价体系,激励着我们全面科学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帮助‘营养不良’的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欠缺的‘营养素’,合理调整营养搭配,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该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7级褚进磊说。从“水课”到“金课”,让每一个学生有收获、有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在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收获、有成长是我们开展第二课堂工作的初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副书记刘会军介绍,初期不少学生给第二课堂贴上了“不感兴趣”“质量太差”“单纯为了学分”“影响第一课堂”等标签。如何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建设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第二课堂工作体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拓展设置4必修+1选修的五类第二课堂课程,同时每年协同校内职能部门、教学院部、学生组织等统筹第二课堂供给,制订第二课堂课程表;聚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创新性试点构建“共同制订、协同实施、资源共享、互为支撑”的专业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实施学生社团“百千万培育工程”,制订《社团课程培养方案》,打造社团精品课程;逐步形成了“5+2+N”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学生们眼中的“水课”不断减少,受追捧的“金课”逐步增加,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与获得感明显提升。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重要第二课堂活动、比赛中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课堂成绩单”不光在校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毕业求职中,也逐渐成为用人单位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支撑。2021届毕业生大型双选会上,不少企业表示,“第二课堂成绩单”展示的内容全面,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招聘人才时对其能力有基础的判断,从而决定岗位的分配。打造学子了解、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一平台”“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学生教育培养”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刻理念。为推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记录规范化、数据安全化,2019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全校范围内启用学校自主设计、量身定做的“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石光”。该系统分为网页端和微信小程序端,使用学校统一身份认证,针对不同角色设置不同功能,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活动报名、学时转换、查看成绩单等。教师、辅导员、学生组织负责人可以查看、分析学生数据,对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更全面的指导。“石光”网络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明确了第二课堂“管、评、办”责权分配,从第二课堂全流程管理、客观记录评价、激励机制落实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实现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化培养和记录,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该系统与学生信息系统、教务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为学生综合评价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自2018年3月实施以来,学校共发布第二课堂活动超过1万个,参与人次超过百万,实现了本科学生全覆盖。如今,“石光”每天的平均访问量超过20万次,已经成为该校学子了解、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第一平台”。曲晓琳邓云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沂蒙来源:中国青年报救人英雄的教育观王鑫昕马晓晴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16日

03版)王红旭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一声声“老师好”伴随着他成长,也伴随着他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爱生如子”是这个家庭中每一位老师心中坚守的信条。父辈要求晚辈,做老师,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个学生,要教良心书、教清廉书、教公平书。王红旭生前最反对的就是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他相信,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阳光自信,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采访中,王红旭的同事、学生、家人对他执教的细节如数家珍,比如学生文化课成绩暂时落后时,他会在操场上抽查学生背语文课文;而学生要参加比赛时,他又告诉孩子在外如何注意仪表,要稳重大方。王红旭的妻子陈璐希说,当老师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怎样让自己不累?需要很喜欢、很热爱这份职业。“关上教室门,看到四十几张灿烂笑脸,一切辛苦都很值得。”这份热爱驱动着夫妻俩在教学业务上不断精进。他们从不吝惜对孩子的夸奖,常鼓励有特长、有潜力的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的兴趣活动,并凭借体育等特长考入理想的中学;看到学生摔倒了、受伤了,他们也第一时间去守护、关心孩子。很多学生跟着王红旭在田径场上重拾自信,明确了未来奋斗的目标。诚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学习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出彩”。在王红旭的追悼会上,穿着不同中学校服的学生匆匆赶来,在他的照片前驻足,拿起留言便签却迟迟不知如何落笔。留言墙上,歪歪扭扭的字体写满了他与学生的故事。学生们留言说,要“好好学习、好好训练”“考上好大学”“以您为榜样”。一次在家里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王红旭对妻子说:“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平凡的一生中做一些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这些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成了他生命的注脚。王鑫昕马晓晴来源:中国青年报01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海月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8日

05版)2000多名“问题学生”送儿子去云南昆明宜良县丑小鸭中学前,河南信阳的王爱月被儿子厌学问题困扰。读初中后,儿子先是不想写作业,后来借口不去学校,休学在家后,他整夜玩手机。王爱月在一家保险公司干内勤,自从儿子不爱学习后,“看他哪儿都不舒服”。她很看重儿子的学习,儿子出生不久,她与丈夫离婚,每月工资600多元,给儿子报的幼儿园一学期学费近3000元。后来,她再婚,但第二任丈夫跟前任一样,“文化水平低、没法沟通”。她希望儿子好好学习,“不要窝窝囊囊过一辈子”。但儿子读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补课也没效果。“以前教师一告状我都要打他骂他。”王爱月觉得儿子不争气,“不学习无法谋生”,但儿子说可以去当乞丐。她认为儿子“心理不正常”,带他去郑州看心理医生,咨询一次1000元,感觉太贵,去了一次就不去了。“天天在家里躺着,我看着都着急。”2019年春天,王爱月把儿子送到了丑小鸭中学。两年多后,陈艳也把女儿送来了。女儿在杭州一家重点中学读初一,今年上半年,她的成绩从班级前10名下降到30多名,5月末,女儿跟她说,“宁可生一场大病也不要学习”,还说从学校走廊看下去“白茫茫一片”,怕自己忍不住跳下去。“我当时就有点慌。”陈艳说,那之后,女儿没再去过学校。她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有“学习压力”和“交朋友压力”。家人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陈艳说,自己是农村孩子,为了出人头地,她努力读书,教师说早恋会影响成绩,她高中三年没跟男生说过话,后来,也不跟女生说话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她一路苦读,考上了浙大博士。她的老公也是浙大博士,公公是浙大毕业,婆婆是苏大毕业,一家人很重视孩子的学习。陈艳说,女儿成绩不错,还当上了班干部。有一次,她对违反纪律的同学大声喊叫,被老师撤了职。后来,学生投票选小组长,她再次落选。她在学校没有朋友,跟妈妈说,自己像变成两个人,“一个人不想跟人交往,另一个又想出去交往。”休学后,女儿整日玩手机,晚睡晚起。陈艳带女儿参加夏令营,训练时状态还好,回家后又“躺平”了。无奈之下,她给孩子报了丑小鸭中学的夏令营。今年暑假,有近50名学生报了这所学校的夏令营,他们有的已经在家休学一年,有的患有抑郁症,手腕上刀割的疤痕还未完全愈合,还有的刚从他们口中的“精神病院”出来,看起来情绪低落。除了这些夏令营的学生,学校还有近60名存在网瘾、厌学、自杀倾向等各类问题的学生。学校称,自2010年建校来,这里接收过2000多名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多数是被父母“骗”来昆明旅游、串亲戚,一下飞机,就被送到这里。“问题学生”为什么会产生?怎么办?把孩子送来前,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这所学校,也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在这里有所改变。一位家长说,选择这里是因为校长詹大年在网上更有名气,她觉得学校名气大了,不敢对学生乱来,因为“试错成本更大”。“当时我很悲观,就想至少把孩子送去后,他能按点起来,按点睡觉。”创办这所学校前,詹大年有20多年任校长的经历。1987年,23岁的詹大年到湖南桃江县一所乡镇小学任校长,将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九年制学校。当时,当地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想方设法招优生,劝退差生。“教育怎么能明目张胆地淘汰人呢?”詹大年不认同这种“择优”方式,但如果不让差生走,老师成绩上不去,他感到左右为难。2000年,他从学校离职,希望办一所“不赶差生”的学校。2003年,詹大年在昆明市郊创办一所九年制民办学校,存活了7年。他发现,差生虽然不会被赶走,但很难找到存在感:成绩好的学生不愿跟差生玩,多数老师不喜欢调皮学生。还有家长要求按成绩优劣给学生分班。那时,詹大年萌生一个想法,能否办一所只收差生的学校?2010年,詹大年与人合伙在云南安宁建立一所学校。他说,建校没多久,几位合伙人产生理念分歧,其他人主张以军训为主,不设立文化课,他认为这是通过消耗体力“控制学生”,干了不到一年离开了。2011年,詹大年在云南宜良古城镇山坡上找到一处废弃校址,创办丑小鸭中学。学校名字是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汪叶菊起的。有人说:“这个名字怎么招生?”詹大年很喜欢这个名字,“‘丑小鸭’是白天鹅的品种,长大后是要飞向蓝天的。”为了招学生,詹大年四处投广告,招生广告写道,“帮助一切网瘾、早恋、厌学、叛逆、迷茫的孩子,找回聪明可爱的自我。”最终,学校只招来8名学生,其中,7名学生是熟人出于信任送来的。第一届的一名学生记得,当时他被爸爸戴上手铐,带上了汽车。中途,他跑下车,摔得满身泥土,又被抓上车。后来,汽车停在这所“破破烂烂”的学校门口,学校遍布杂草,铁门还在装,尘土飞扬。3年后,他离开时,学生人数已经增加到五六十名。后来,詹大年没再为招生发愁过,学生人数最多时有100多名。詹大年发现,这些年来“问题学生”有增无减,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关注与困惑更多了。7月24日,詹大年参加了昆明的一场教育研讨会,这次会议有400多名教师到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教师坐了3天2夜的火车从乌鲁木齐赶来,有的教师从郑州坐高铁来,来时家乡正下暴雨,家里积水深达1米。教师们纷纷提到教育“问题学生”的困惑。那位乌鲁木齐的教师说,自己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接收了很多重点中学的差生,但新招来的教师大多刚刚大学毕业,“被爱的体验超过爱他人的体验”,他不知道该怎么教会他们无条件爱孩子。还有一名教师说,自己在乡下办了一所托管中心,她发现很多留守孩子没人关心,有的逃学、离家出走,自己“没专业知识”,想学习如何管理“问题孩子”。参会的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问题学生’为什么会产生?怎么办?”

“我们不缺北京十一学校,不缺人大附中”对这个问题,詹大年进行了个人探索。詹大年说,起初,他觉得是“孩子有问题”,但接触的学生越多,发现是“孩子遇到问题,自身没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又得不到有效支持”。在丑小鸭中学,几乎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着沉痛的故事。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孩说,她痛恨自己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处处向着弟弟。她患上抑郁症,割手腕,不敢去学校。为了发泄,她捅死了小区的一只流浪猫。后来,她被父母送去一家封闭式医院治疗,“一发病就绑你”,待了一个多月,被父母送来这里。2014年,丑小鸭中学随机调查了100个“问题孩子”,发现74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有的孩子几年才跟爸爸妈妈见上一面,有的与一个爸爸、两个“妈妈”生活在一起,他们要在“夹缝”里求生存。在詹大年看来,丑小鸭中学的很多家庭丧失了家庭的功能。“这些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他们只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自由、任性、报仇。”“我们也发现,还有一类孩子的家长人格缺失。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发泄的工具。”詹大年说,曾有一名当官的父亲跟他说,自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就是指挥不了孩子这个“狗日的”。他告诉这位父亲,问题出在“指挥”两字,“不要以为家长是训人的,家长是承担责任的。”他注意到一个女孩,女孩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但女孩骂父母是“婊子配狗”,并有自残行为。他觉得女孩心理问题很严重,问家长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家长首先说的却是“学习不好”。丑小鸭中学一学期学费近3万元,学生多数是城市孩子。詹大年发现,很多孩子来自“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家庭,他们享受优越条件的同时,被父母赋予了过高的期望。因为父母都是浙大博士,陈艳的女儿陈阳感觉自己“不考个浙大都说不过去”。爸爸在杭州一所专科院校教书,她记得小时候,爸爸说如果她考上那所学校就打她。在家时,她经常把门锁起来,不锁门就“没有安全感”,因为妈妈“每过几分钟来看一眼”,看她是否在学习。一次看到她在画画,妈妈边哭边骂。成绩下降令陈阳感到焦虑,“怕成绩下降影响中考,中考影响高考。”她在学校没有朋友,感觉成绩下降后,无人能倾诉。尽管知道妈妈王爱月工作很辛苦,但李康讨厌妈妈因为成绩下降骂他“不争气的玩意”。他觉得老师很势利,对地位高、有钱的家长轻声细语,对自己父母则“不留面子、劈头盖脸地骂”,导致父母回家后拿他撒气,说“再被叫老师就打你”“再考不好就不养你了”。李康说,那时,他开始怀疑学习的意义,“学习就为了让他们吵架吗?”他认为父母让他学习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挣钱赡养他们,“所有人纠缠都是为了利益”。一名学生说,休学期间,他感觉自己的“人生要完了”,“毕竟他们灌输的观念是,小学没考上个好初中就完蛋了,初中没考上个好高中就完蛋了。”“一位好家长会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心理需求,而不只是关注孩子的分数。”在詹大年看来,“问题学生”源于家庭,成于学校,根本问题是教育的评价体系,“学校的教育评价服从于利益的设计,分数成了利益的砝码,学生成了教育的手段。这样,关系的核心不再是‘人’,而是‘利’。”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注意到,这些年,“问题孩子”越来越多,且呈现低龄化的特征。他认为,这与教育评价体系越来越注重分数有关,“原来我们评价的标准基本就是分数,这个标准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越来越苛刻了。很多学校为了分数抢优生、甩差生,还有的老师逼学生做智商检测、名正言顺把差生赶走。”在此背景下,李镇西提倡向“问题孩子”倾斜,“我们不缺北京十一学校,不缺人大附中,但缺研究‘问题孩子’的学校。”

把孩子养亲了,教育才可能发生10年来,针对丑小鸭中学的“问题孩子”,詹大年进行了很多尝试。刚建校时,詹大年招了14名教师,多数是大学生,但不到一年,教师们全走光了——这些教师看到学生吵闹束手无策,还有的跟詹大年说,进教室会手抖,害怕学生打自己。之后,詹大年又招了一批老教师,老教师们对“问题学生”多采取打骂方式,师生关系紧张。后来,他又招了一批当地的贫困大学生当教师,招聘条件注重“爱笑、会玩”,培训内容由课堂技巧转变为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詹大年认为,在传统教育体系的评价影响下,“问题学生”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出现裂痕,对他们而言,提高分数不再占首位,最重要的,是重建社会关系,回归到生命的正常状态。一位教师说,学校平时不做题、不考试,只在期中、期末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新教师入职前,学校给他们培训,强调不能打学生、公开批评学生、用言语侮辱学生。假如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就让学生参加军训。学校安排生活教师住在学生宿舍,处理学生矛盾,并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做了“预案”:比如学生打架,先把学生拉开,平复学生情绪;假如学生自残,不要大惊小怪,陪在他身边,尽可能提供帮助;如果教师处理问题时自己有情绪,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这些方法,詹大年希望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在学校待下去。刚建校时,学生想方设法逃跑,为了与学生建立信任,詹大年把自己的QQ号、手机号印在学生作业本上和墙画上,告诉他们,长大成人前,不管在哪里,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他求助。2014年,他带学生去云南昭通地震灾区救援,做他们的“驾驶员”,让他们自学心理知识,给灾区小孩做心理辅导,还带他们去全国各地旅游,外出过程中,没有一名学生逃跑。“信任需要时间,当孩子认同你的思想,看到你在为他服务、贡献,相信他的时候,他就觉得我有希望了,错了要纠正。”詹大年常对教师们说,“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把孩子养亲了,教育才可能发生。”但让教师们真正认同这些理念需要时间。28岁的向国跃是学校的元老,刚来学校时,他才18岁,血气方刚。面对不服管教的学生,他用暴力制服,有学生不想留校,跟他动手,他就打回去。2014年,他的班上来了一位云南保山的学生。这位学生总在学校抽烟、捣乱,有一次,他在厕所抽烟,被向国跃发现,向国跃让他上交打火机和烟,学生不肯。向国跃很生气,让他趴在操场上,用腰带打他,作为惩罚。刚打下去,几乎全校男生涌上去,把向国跃按在地上打,直到其他教师过来才停止。后来,男生约向国跃单挑,两次都被向国跃打倒。但男孩仍然捣乱,向国跃跟学校申请,把男生调到其他班,没成功。有一天,向国跃决定“放下姿态”,找男孩聊聊,他问男生,为什么两人总合不来。男生说,你太严了,不爱笑,总板着一张脸。那之后,向国跃开始反思自己,“(通过打骂的方式),学生当面怕你,但内心抗拒你。”他转变方法,讲笑话哄他们开心,和他们掰手腕,帮他们剪指甲,甚至帮他们洗澡。向国跃发现,这些微小的举动能带来很大的改变,学生们渐渐喜欢黏着他,叫他“向哥”“大象老师”。他认为学生需要帮助时,应该第一时间出现,“提供帮助和安慰。”强制拉入集体为了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新生到校后,学校会安排老生陪新生聊天,安抚他们的情绪,并带他们吃饭、整理内务。学校经常举办集体活动,比如游泳、远足等。记者观察到,有个胖胖的女孩,刚来时不想留校,抓父亲的衣角,用手推母亲,哭喊着问父母为什么把她骗来。两位教师抓住她的手腕,将她按到椅子上,让她平复情绪。但松开手后,女生仍然哭闹。随后,老师安排两名“帅气的男生”来陪她聊天,几个小时后,女生情绪平复下来。老师解释,他们安排男生去,是因为多数女生在男生面前在意形象,有时候,学校也根据学生所在省份,找同省份的学生来安抚新生。李康向记者提到在这种集体氛围下的心态改变:刚到学校总想着逃走,眼看出不去,就想着“找到机会再出去”,再到后来,他被“强制拉入集体中去”。有一次,学校组织踏青,他被强行拉去,看着大家玩、笑,他也被传染,觉得“开开玩笑也挺好”。一名学生说,学校组织游泳,他不想下水,生活老师说,5分钟之内,如果他不下水,就让同学把他的衣服扒光,拖他下水,他选择乖乖脱掉衣服。李康形容,那个过程像是“在心房暴力砸开一扇门”,这种过程多次反复后,他对集体产生依恋感,“就像大星球吸引小星球”。当环境变得轻松,人际关系趋于缓和,变化悄然发生:以前,李康觉得所有人都是围着利益转,但他渐渐发现有些事情无法用利益解释,比如,学校里,有的老师会自费给学生买水果、零食。再比如,为了送他来读书,母亲四处跟人借钱,而她本可以选择更加经济的方式——放弃他。今年8月,李康离开丑小鸭中学,李康的妈妈发现他开始愿意和家人沟通,而不是以前“一副看不起你的架势”。一名毕业7年的学生觉得,这个学校至少能容纳自己。在校3年,他跑过几次,有一次跑回家后,离家出走长达半年,没吃没喝,求助詹大年,又回到丑小鸭中学,直到初中毕业。他的朋友后来有的被判刑,有的打架被人搞死,还有的消失在缅北边境,下落不明。他后来入读一所普高,考上大专,毕业后进入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工作。不过,不是所有学生在这所学校都有所改变。有学生来这不到一周,待不下去,就走了。还有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回家后,仍然沉迷于玩手机。也有在校期间令老师们“无力”的学生。学校曾有个女生不洗衣服、不洗澡,乱扔衣服。同一宿舍的女生多次反映宿舍臭味熏天。老师给她梳头,她会把头发搞乱,盯着她洗衣服,她把洗衣液扔得遍地都是。老师找家长聊,发现家长穿着体面、谈吐得体,找不到她行为的源头。后来,老师们就学生情况求助詹大年,詹大年也无法找到原因。詹大年曾说,就学生回归正常的生命状态而言,丑小鸭中学对问题孩子的转化的成功率是100%。李镇西认为,所谓“回归生命的正常状态”标准模糊,甚至有些主观色彩。他建议詹大年用“更客观的方式”来表述丑小鸭中学的办学成果,“特别是应该有尽可能精确地跟踪(学生离校后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数据。”

要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茅卫东曾在重点中学、职业中学任教,做过几年记者,去过丑小鸭中学几次。他认为这所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环境,“学生在别的学校甚至在家里,是不被接受的,老师可能体罚,不能体罚就鄙视,但这里不把他们当异类。”但他也观察到,学校在一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尤其“在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和相关课程上”,还比较弱。目前,丑小鸭中学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生活教师、心理教师。全校只有一位心理专业的教师。文化课教师分为文科教师、理科教师、英语教师,詹大年解释,这样设置后,教师人数减少,和学生相处时间更长,更利于和学生建立关系。但据记者观察,这里的教师流动率较高,尤其是文化课教师,很多是新教师,来校一两年,最长的在校时间不到5年。一位文科教师说,自己很矛盾,因为学生基础差,在课堂上她将知识尽量讲得浅显,但她觉得对不起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一个学生说自己很焦虑,她想学习,但自习时同学很吵闹,“教师这一秒说完自习室下一秒又吵起来。”还有一名学生怕离开这里后,无法跟上原来学校的学习进度,从家拿来厚厚一摞复习资料。“你在原来学校被剥夺了情感,在这里被剥夺了成绩。”李康说。很多学生离开这里后,要回到原来学校,面对原有的教育体系,家长们依然焦虑。今年5月,李康回到信阳参加中考。王爱月说,李康刚回来时信心满满,觉得考上普高没问题,但学了一个月又不去学校,说听不懂。她给儿子买网课,李康学了几天也不学了,最后,连中考也不想参加了。“我急死了,连个成绩都没有,中专都没法上。”她说服儿子去考试,最后的中考成绩没过普高线。对孩子的未来,王爱月感到迷茫,“他不读书,确实没有太多的路可走。”最终,李康听从母亲的安排,选择去郑州读技校,尽管他不喜欢这条路。一位西安的家长也担心,儿子回校后仍然无法承受学业压力怎么办。她说,在老家,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的中考焦虑,最近,孩子原来的学校停止给学生补课。有家长堵在学校门口,要求学校开课,有的还去举报其他补课的私立学校,家长群每天滚动着语音条,“其实家长也是无力,谁想把孩子逼成这样呢?”陈艳给孩子提供的备选项是读国际学校,但她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她和老公去找詹大年,聊了几个小时,最终问题总是绕回孩子离开丑小鸭中学后怎么办。面对父母的焦虑,詹大年只能告诉他们,不要太在乎成绩,“孩子如果有喜欢的就让他去做,没有喜欢的,轻松就是最好的状态。”在李镇西看来,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丑小鸭中学有做得好的地方,但目前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学校无论大小,还是应该有现代管理所需要的合理制度,这能保证学校运行于‘法治’的轨道,而不是‘人治’的窠臼。作为一所必然会向前发展的学校,如果长期缺乏制度,必然埋下一些隐患。”近些年,接收“问题学生”的机构、学校屡屡被曝存在殴打学生的行为。据媒体报道,2009年,广西南宁一家训练营发生教官体罚、殴打学员致死事件。2012年,浙江金华一家矫正教育学校的学生控诉,被教官要求仅穿内衣给其洗脚、按摩。2020年末,一家戒网瘾学校被曝强制学员喝烟灰水、殴打学生导致其骨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矫正学校乱象背后是家长“病急乱投医”的苦衷。他提到,我国现在没有专门针对“问题孩子”的正规学校,家长也不愿意送孩子进特殊的工读学校,发现孩子有网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问题后,只能打听哪里有矫正学校。“这给一些不正规的社会培训机构发财良机。近年来,一些以拯救、矫正为名的训练营、学校相当红火。”熊丙奇提到,由于缺乏监管,矫正类学校体罚、虐待学生的行为屡禁不止。他认为,不能指望专门的学校来解决“问题学生”,要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只有融入平等的教育环境中,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才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成为孩子们心里的那块糖熊丙奇认为,解决根本问题,要让“所有的学校都关注每一个孩子,这个理念不重构,10年之后问题会更加严重。”他强调,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这种模式之下一定是培养考生不培养人的。不培养人老师怎么会关注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在昆明的教育研讨会上,李镇西希望教育工作者反思,丑小鸭中学的这些“问题学生”,为什么被原来的学校抛弃了?“我很惭愧,丑小鸭中学收留的是我们放弃、虐待过的丑小鸭。”谈到这个问题,成都武侯实验中学蒋长玲老师说,她也曾放弃过“问题孩子”,是她第一届教的一个男孩。男孩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爸爸常打他。在学校,他不写作业、偷东西、打架,蒋长玲从内心里“盼着他早点走”。有一次,男孩偷了生产队的变压器,被爸爸吊在房梁上打,后来离家出走。后来,蒋长玲得知,这个男孩因犯罪被判10年,出狱后又染上毒品。多年后,想起这个学生,她后悔自己没用更多办法帮助他。“我自己也曾经是一只丑小鸭。”蒋长岭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她说,为了供养三个女儿,父母很辛苦,爸爸总是喝酒发泄情绪,妈妈则经常打骂孩子,她是老大,挨打最多。从小,她很少体会到父母亲情,只记得生活的辛苦,八九岁那年,她得了皮肤病,“脖子、手、脸都脱了皮”,还要去地里劳作,汗水流淌进皮肤里,“苦得没地方倾诉。”有段时间,她想过死,准备好农药,把自己反锁在家,开始给家人写遗嘱。先是爸爸,然后是妈妈,写到奶奶时,她写不下去了,她想起奶奶在她生日时给她煮鸡蛋、烤红薯,把一碗稠米粥留给她喝,给她夏夜扇风、冬天暖脚,吃水果糖。“我觉得我不能死,死了最伤心的是我奶奶。”蒋长玲放弃了自杀。她说自己很幸运,因为奶奶陪伴她长到19岁,奶奶是她心中“最后一颗糖”。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老师们,“人活在关系中,坏的关系危害生命。”后来她遇到过不少问题孩子。其中有一名患有交流障碍的学生,得知他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蒋长玲也跟着读。有一次,学生在食堂发脾气,她先抱了抱他,拿面包、牛奶给他吃,告诉他,等他什么时候愿意说话,就来找她。后来,这名学生考入一所当地很好的高中,但读了两个星期,就不想读了,家长找蒋长玲劝,蒋长玲了解后得知,他想休学是因为在新学校没有朋友,也没有可信任的老师,她又帮助学生转到一所有朋友的学校。蒋长玲说,面对这些问题孩子,她能做的是温柔对待他们,“成为他们心中的那颗糖。”“教育首要培养的是人,其次是人才。”李镇西认为,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尤其需要强调这一点。他以陶行知的名言“皮鞭下有瓦特”举例,“这个孩子以后不是瓦特就应该给他皮鞭吗?瓦特可能会有出息,但假如他是个普通的劳动者,能自食其力,这叫不叫有出息?”他在书里讲过一个“普通学生”的故事。那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一般,表现一般,以至于站在一群学生中,“自然就融化到集体中了”。多年后,李镇西与这个学生重逢,得知他后来高考落榜,在一所技工学校读驾驶专业,经历了分配、下岗、创业,最终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学生对李镇西说,因为开车,他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人、犯人、后来被枪毙的贪官,“见过很多阴暗面”。“我有这么复杂的经历,本来是很容易堕落的。但没沾染社会上的邪恶风气,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越界,像老师说的,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他对李镇西说。后来,李镇西专门去坐了他的公交车,两人聊了一路。学生说起他最倒霉的事,是被一个醉酒的乘客殴打,导致眼角缝了7针,最开心的时刻是有乘客夸他开得好、态度好,坐过站后,宁可等半个小时也要坐他的车返回。学生还说,“李老师,我没有出息,但乘客很喜欢我。”李镇西告诉他,“这就是出息。”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这种“出息”。王爱月认为,自己受周围人的评价影响,把分数看得过重。“社会上看人的标准都是分数,比如亲戚朋友聚会,都是问孩子考多少分,没有人说孩子在家里干家务,大家去表扬孩子,对吧?”儿子厌学后,李康的妈妈开始学习“父母成长课程”,以前,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她会抱怨儿子不争气,说“不是为了你,我的生活会好一点”。如今,她反思,对儿子发泄情绪是因为自己“内动力不足”,要从自身找原因。陈艳也开始反思自己。她回想自己成长经历:在农村长大,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了学习牺牲人际交往。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女儿也可以做到。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她让孩子四年级学习新概念英语,给孩子报舞蹈、画画等各种兴趣班。她反思,自己只关注孩子学习,忽略了她的心理需求。“我活在我自己的经验里”,陈艳说,她意识到“时代不一样了”,不能再让女儿像自己以前一样,为了读书牺牲人际交往。有时候,想到女儿以后可能“上一所一般的学校,找一个一般的工作,成为一个普通人”,陈艳又陷入焦虑中。但她又告诉自己这么想不对,“我们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似乎总有一套很强的世俗标准,关注他有没有稳定的工作,有没有找到对象,而忽略了一个人的基础品质,去关注他是不是善良、开心,是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甚至是无能的。”詹大年说,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第一信条是“保护生命”,“让他们好好活着,开开心心的。以后会有路的,说不定这条路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说不定他哪一天能得到一种帮助。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他说,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任何时候都可以玩下去的路。(文中王爱月、陈阳、陈艳、李康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海月来源:中国青年报02“双减”之下教育还要迎接哪些挑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樊未晨实习生苏菁菁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6日

05版)9月1日,北京家长方圆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新学期,新气象!‘双减’后的北京小学生可以8:10到校,比之前推后了约半个小时。不要小看这半个小时,它让家长和孩子们早上更加从容,体验感极佳!小变化折射出美好的生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一点一点的体验中感受到的。”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开学前一天,方圆所在的北京给全市的中小学生制定了一张新的作息时间表,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双减”下的首个新学期,不仅是北京,全国不少地方都给中小学生及家长送上了一份开学“大礼”:孩子早上上学的时间推迟了,可以多睡一会儿了;下午放学的时间也错后了,家长们不用再“翘班”接孩子了;孩子们不用再做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晚上不用熬夜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周末不用再坐在培训班里加入“内卷”的大流……今年的新学年确实与往年不太一样。不过,“双减”政策并不是简单的调整学校作息时间,甚至也不仅仅是给学生减负,其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而最终目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政策是关系到教育方方面面的复杂工程,而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多年积累而成的,显然,要想达到“双减”政策的最终目标,教育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能否真正“熄火”?这些年来,校外培训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重要来源。“我们每五年都会做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发展的研究,结果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2005年填答问卷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90后’,2015年填答问卷少年儿童就是‘00后’了,“结果显示,‘00后’周末课外补习的时间是‘90后’的3倍,2005年时孩子们周末补课时间是0.7小时,到了2015年时就变成2.1小时了。”成倍增长的学习时间背后是成倍增长的培训市场规模。2018年年底教育部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截至发布会召开之前,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其中存在问题的机构有27.3万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教育部官方数据发现,当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总数为21.38万所。也就是说,全国培训机构总量已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量的2倍。校外培训快速扩张的背后是资本的“狂舞”。“2013年我曾对那些培训机构创办人说,‘如果你们仅仅依靠提高分数是很危险的,是没有未来的’,那些人的回答是:‘如果我们不依靠提升分数,就没有现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资本更看重的是眼前。资本裹挟着校外培训机构、机构裹挟着无数孩子和家长,与教育本质渐行渐远,这成了义务教育之痛。因此,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是本次“双减”的重中之重。中央的“双减”政策提出要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而各地方版的“双减”政策则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部署,以上海市为例,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严格机构投融资、严格限定培训时间、强化培训内容管理、严格机构收费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完善培训机构监管,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并统一登记为双重管理的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不过,一味地“收紧”并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现在只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的影响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储朝晖说。在专家看来之所以要“有待观察”是要看校外培训存在的根源是否还在,“培训乱象的根源是考试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学校间依然存在着不均衡。”储朝晖说。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对考试和评价进行着改革。几天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不过,专家们认为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教育评价已经在改革了,其实我们改的只是考试。”储朝晖说,教育评价改革应该包括考试改革、招生改革和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改革三个层面。但是,多年来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试层面上,对其他两个层面没有过多的涉及。有专家认为,正是因为如此,靠刷题迅速提高分数的校外培训就有了市场。如果单一的评价标准还在,就意味着唯分数论的“土壤”还在,那么,就意味着让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彻底“熄火”依然是个挑战。校内教育能否从此有了底气?治理了校外,那么校内呢?首要的,也是“减”。中央“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各地在中央“双减”政策上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上海提出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各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30%。浙江省提出以“五项管理”(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管理——记者注)为抓手,推进以“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为重点的减负行动。北京市则提出,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7月份,教育部提出要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在新学期开始了“升级版”的课后服务。学生的作业少了、考试少了、学生都回到校园了,那么之后呢?“减”并不是“双减”政策的根本之意,正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所说,“我们不仅要‘治乱、减负、防风险’,更要‘改革、转型、促提升’。”当学生都回归到校园,对学校教育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位中学团委老师这样描述“双减”政策出台之前的情景:“我最怕组织放学后的活动,一场篮球赛一会儿被家长接走一个、一会儿被家长接走一个,都是上课外班的。”不过学生和家长的理由也很充分。“这几年我在学校从来没有听懂过物理课,老师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讲,没听明白也找不到老师。课外班不一样,自己有做得不对的题,老师比我还着急,总是抓住我让我改错。”北京一名初中生王峰说。对学校教学来说还要迎接更多更大的挑战。“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好,在新的需求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培训依然有可能死灰复燃。”储朝晖说。因此,提质增效,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才是把学生留住的底气,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而增加这种底气的关键,“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是否能达到优质均衡,教学质量、效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储朝晖说。“双减”政策出台后,为了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各地纷纷进行了尝试。李奕介绍,从新学期开始北京市将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立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北京市汇文中学的李宝萍是一名资深的英语骨干教师,去年开始到集团内到垂杨柳校区轮岗,负责初中、高中英语组的教学指导工作。她不仅要听课、评课,还让身边的老师们到自己的课堂听课,提供示范。通过一年的努力,分校学生的英语成绩又了显著的提高。事实证明,当轮岗常态化、制度化之后,确实能成为均衡校际差距的有效措施。不过,有专家指出,轮岗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其最大的挑战就是各地依然存在的“强校”“弱校”“优质校”“普通校”的差别。“现在学校还能分出三六九等,只要这种等级存在教师轮岗就会遇到阻力,而且学校之间的差距越大阻力就会越大。”储朝晖说。“鸡娃”的家长能否彻底“偃旗息鼓”校外培训机构得到了治理、学生的校内负担减轻了,那么“鸡娃”的家长是否就可以“躺平”了?“之前孩子班上基本90%都在补课,我们当然也补,如果不补就会落后。”广东省东莞市的李女士说,她的孩子现在上初一。暑假的时候,她给孩子报了线上的数学班,“双减”政策出台后,李女士说要“等等看”,“如果大家都不能补的话也好,孩子学习压力的确很大。”不少家长跟李女士相同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一方面庆幸国家终于出台政策治理让孩子越来越累的校外培训,另一方面也在隐隐的担心仅靠学校否能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过也有些家长态度比较“激进”。北京的家长陈冉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从孩子很小起陈冉就让他在一家著名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她便在家长群里发了这样的文字:“终于不用上培训班了,孩子可以有快乐童年了。”没想到,很快有家长回复:“小明上了普高,小红上了职高,他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吗?别傻了,只要高考还在,人家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你家孩子不能?”这样的言论一出,群里原本轻松的气氛立刻没有了,一些家长们开始商量着如何“攒班”。这就是传说中的剧场效应。在剧场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能不站起来吗?结果是,大家都站起来了,谁都不敢再坐下。家长的观念亟须转变,要站在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待教育,而不是只把目光关注到一个知识点、一次考试上。中央的“双减”政策也提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不过,仅有政策条文还不够。还要在家长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对政策的信心,其实家长的疑虑是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这就要求各地能将“双减”政策分解得更加细化,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细则,让家长们对政策放心。“转变家长的观念的同时后续的政策一定要及时跟上。”孙宏艳说,“双减”之后有了时间,“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还是有区别的,“都说孩子们可以多运动了,但是他们能到哪里运动?哪里能让孩子科学安全的运动?这些问题都应该迅速解决。”(应采访对象要求,学生和家长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樊未晨实习生苏菁菁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6日05版03“从严从紧”,高校如期迎来开学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叶雨婷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9月06日

05版)随着9月的到来,全国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在“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下,大学的校门如期向大学生们打开。9月1日,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门前突然间就恢复了两个月前的热闹。2021年,北京大学共录取4402名本科新生。与两个月前不同的是,门前的一排排红色帐篷原本是为毕业生办毕业手续的,如今变成了行李寄存处、核酸检测处和等候区。在校园里,“防疫”是永远的重要课题。在不久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各地和学校要按照“从严从紧”原则,科学精准指导开学工作。“要求学校掌握师生返校前14天的健康状况和行程信息,高校师生员工返校前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后按照当地防控要求可再分批进行核酸检测。”王登峰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敏娟在发布会上介绍,8月14日起,学校夏季学期正式开学,11063名学生先后分两批返校。赵敏娟表示:“学校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采样流程,安全完成采样;根据学生教学科研安排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和重点人群分批错时、不拥挤、不久等,有序完成采样;建立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系统,学生持身份证刷卡快速登记,采样信息随时更新和传递到工作组,各工作组按需随时协调人员与资源,协同高效完成采样。同时,学校将演练方案及时报备属地疾控管理部门,邀请当地医院共同参加演练,强化联防联控和检测结果及时准确。”9月2日,清华大学正式迎来了新主人,3800余名2021级本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