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
ChineseLegalHistory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581年-907年)
主讲人:崔雅琼中国法制史
ChineseLegalHisto1概况
隋朝(581—618)唐朝(618-907)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柏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唐朝建立至安史之乱平息(130年)贞观之治(627—649)开元盛世(713—741)概况
隋朝(581—618)唐朝(618-907)迨至隋一2概况我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成熟完备阶段《开皇律》→《贞观律》→《永徽律疏》
“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
(柳赞《唐律疏议序》)概况我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成熟完备阶段3本章基本内容隋朝法制概况唐朝的立法成就唐朝法律对社会的全面调整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唐朝的司法制度本章基本内容隋朝法制概况4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朝的法制状况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开皇律》的立法成就5
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文帝(541—604)隋文帝开皇(581-600)元年“更定新律”,于同年十月正式下诏颁行开皇三年再次“更定新律”,形成12篇500条的《开皇律》
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文帝(541—604)6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本着上“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其折衷”的原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当时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本着上“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71.改革完善法典体例仿照北齐律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形成12篇的篇目体例,为唐律所沿用1.改革完善法典体例仿照北齐律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8《开皇律》与魏晋南北朝主要律典比较名称朝代篇目首篇首创制度《新律》(魏律)三国曹魏18篇刑名八议《泰始律》(晋律)两晋20篇620条刑名“准五服以制罪”法例律注(张斐、杜预)北齐律北朝北齐12篇949条名例重罪十条《开皇律》隋朝12篇500条名例五刑十恶《开皇律》与魏晋南北朝主要律典比较名称朝代篇目首篇首创制度《9
北齐律949条开皇律500条1名例1名例2禁卫2卫禁5违制3职制3婚户4户婚11厩牧5厩库4擅兴6擅兴8贼盗7贼盗7斗讼8斗讼6诈伪9诈伪12杂律10杂律9捕断11捕亡12断狱10毁损
北齐律949条开皇律500条1名例1名例2禁卫2卫禁5102.正式确立封建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开皇律北周律死刑两等(绞、斩)五等(磬、枭首、裂、绞、斩)流刑三等,改为居作(1000-2000里)五等,附加鞭笞(2500-4500里)徒刑五等(1-3年)五等,附加鞭笞(1-5年)杖刑杖刑五等(60-100)鞭刑五等(60-100)笞刑笞刑五等(10-50)杖刑五等(10-50)2.正式确立封建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开皇律北周律死刑两等(绞、斩113.首创“十恶”罪名(十恶不赦)
将北齐(“重罪十条”)的反逆、大逆、叛、降四种重罪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三种罪名,新增不睦罪名凡是犯有“十恶”重罪者,一般“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虽会赦,犹除名”
为唐宋明清各代所继承沿用
3.首创“十恶”罪名(十恶不赦)将北齐(“重罪十条”)的反12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议减赎当)首创“例减”制度
对“八议”人员及七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照例依法减刑一等处置“正从九品三十阶”:一品为高,九品为低。九品中每品分为正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凡十八级;自正四品以下,每一级又分上、下两阶,共计九品三十级。不入九品者为流外之官。隋唐职官三品以上为贵,五品以上为“通贵”,故有“九品以上官卑”、“五品以上官贵”之别。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议减赎当)首创“例减”制度13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系统规定赎刑制度凡九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依法享受以铜赎免所处罪刑的特权从笞十至绞、斩两等死刑,赎铜一斤至一百二十斤不等。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系统规定赎刑制度14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进一步健全规范官当制度以官职折当所处徒刑或流刑,分为“公罪”与“私罪”两种情况“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已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已上,一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
“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
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进一步健全规范官当制度15律系表(程树德《九朝律考》)
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后周律
后魏律
北齐律
开皇律—唐律—宋刑统—明律—清律大业律
律系表(程树德《九朝律考》)法经—秦律—汉律—魏律16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xin课件17(一)隋文帝统治初期的“令行禁止”(开皇)五年,侍官慕容天远纠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事实,而始平县律生辅恩舞文陷天远,遂更反坐。帝闻之,乃下诏曰:“人命之重,悬在律文……”自是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开皇)六年,敕诸州长史已下,行参军已上,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除孥戮相坐之法,又命诸州囚有处死,不得驰驿行决。(《隋书·刑法志》)
(一)隋文帝统治初期的“令行禁止”(开皇)五年,侍官慕容天远18案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为秦王,任命为并州总管。他在任上大兴土木,建造的王府竭尽奢华,超过了“令”所规定的规格。又放债取息,盘剥百姓。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营舍而已。臣谓可容。”上曰:“法不可违。”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隋书·列传第十》)隋朝已有“令”这一法律形式(如《开皇令》)隋文帝统治初期良好的法制状况案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为19
(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每尚惨急”,“喜怒不常,过于杀戮”,文武官员“有小过失,则加以重罪”。“每于殿廷(用刑杖)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于殿庭杀人”帝尝发怒,六月棒杀人。大理少卿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隋书·刑法志》)
(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20(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自开皇十三年起,多次明令更改法律,加重定罪量刑幅度。各级官僚于“行署取一钱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民众“盗一钱已上皆弃市”;“四人共盗一榱桶,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有数人劫执事而谓之曰:“吾岂求财者邪?但为枉人来耳。而为我奏至尊,自古以来,体国立法,未有盗一钱而死也。而不为我以闻,吾更来,而属无类矣。”帝闻之,为停盗取一钱弃市之法。
(《隋书·刑法志》)(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自开皇十三年起,多次明令更改法21(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
炀皇帝,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杀。(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炀皇帝22(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视频)
“帝乃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九年,又诏为盗者籍没其家”
(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视频)23(四)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初期良好,后期破坏立法和实践脱节沈家本(1840—1913):观炀帝之先轻刑而后淫刑,与文帝如出一辙。文淫刑而身被弑,炀淫刑而国遂亡。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隋书》: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四)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初期良好,后期破坏24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xin课件25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xin课件26(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
(《唐律疏议》)把德礼教化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而将刑罚镇压仅仅作为维护统治的权宜手段(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27(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教化与刑罚镇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明德慎罚”礼刑并用(西周)“德主刑辅”先礼后刑(西汉)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唐朝)(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教化与刑罚镇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28(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宽,即在定罪量刑、适用法律方面,要求立法宽缓、用刑持平。死刑案件,关系“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确立了“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复奏,天下诸州三复奏”的死刑奏闻复核审批制度。
(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宽,即在定罪量刑、29(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简,即在制定法律、编纂法规等立法形式方面,要求精简律文、约省条目。
唐太宗:“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唐高宗李治:“画一之制,简而易从,约法之章,疏而不漏。”
(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简,即在制定法律、30(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2.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贞观10年)“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自今变法,皆宜详慎而行之。”(唐高祖时)“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终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唐朝末年)“高祖、太宗之法,仅守而存”
(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2.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贞观31(三)“理国守法,事须画一”
贞观(627—649)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jìyú),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贞观政要·刑法》上曰:“甑生违李靖节度,又诬其反,此而可宽,法将安施!”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三)“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贞观(627—649)九年,盐32“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六年(632年),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贞观政要·公平》
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六年(632年),上尝罢朝,怒曰33二、唐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二、唐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34(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高祖时期的武德制律太宗时期的贞观定律高宗时期的永徽制疏玄宗时期的开元刊定(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高祖时期的武德制律35(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法典名称颁布时间修定者地位和评价1武德律高祖武德七年(624)裴寂等唐朝首部成文法典,“一准隋开皇之律”2贞观律太宗贞观11年(637)长孙无忌、房玄龄“唐律以贞观所修为定本”(沈家本)3永徽律疏高宗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等宋元时称为《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典和法律解释的集大成者4开元律疏玄宗开元25年(737)为《唐律疏议》的最终完成和保存传世奠定了基础(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法典名称颁布时间修定者地位和3620080158.关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太宗在位时制定的B.《永徽律疏》首次确立了"十恶"即"重罪十条"制度C.《永徽律疏》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而且尽可能以儒家经典为根据D.《永徽律疏》是对《贞观律》的解释,在中国立法史上的地位不如《贞观律》ABD20080158.关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37200301(多选)38.《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BC200301(多选)38.《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38(一)《唐律疏议》
2.内容结构12篇502条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综合性法典(一)《唐律疏议》
2.内容结构12篇502条39
现代刑法典体例唐律疏议12篇502条刑事实体法刑法总则1名例2卫禁3职制4户婚
刑法分则5厩库6擅兴7贼盗8斗讼9诈伪10杂律刑事诉讼法11捕亡12断狱
现代刑法典体例40(一)《唐律疏议》
3.立法成就结构严谨,篇目、律条设置与排列比较合理各篇及其律条的排序符合内在逻辑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弥补法律条文漏洞(一)《唐律疏议》
3.立法成就结构严谨,篇目、律条设置与排41《唐律疏议·名例》
“盗诈取人财物首露”首句
诸盗、诈取人财物而于财主首露者,与经官司自首同。
《疏》议曰:盗,谓强盗、窃盗。诈,谓诈欺取人财物。而能悔过,于财主首露,与经官司首同。若知人将告而于财主首者,亦得减罪二等。
问曰:假有甲盗乙绢五匹,经乙自首,乙乃取甲十匹之物,为正、倍等赃,合当何罪?
答曰:依律,首者唯征正赃。甲既经乙自首,因乃剩取其物,既非监主,而乃因事受财,合科坐赃之罪。《唐律疏议·名例》
“盗诈取人财物首露”首句42(二)《唐六典》
1.体例和内容开元26年(738),最终完成《唐六典》的编纂《唐六典》共30卷,分为正文与附注两部分。正文:关于官府组织立法与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法律规定。附注:追溯各级机构和官职的历史沿革。(二)《唐六典》
1.体例和内容开元26年(738),最终完43(二)《唐六典》
2.地位和影响我国现存第一部重要的古代行政法典宋编条法事类,明清制定《会典》,渊源于此(二)《唐六典》
2.地位和影响我国现存第一部重要的古代行政44三、律、令、格、式法律形式的定型汉朝:律、令、科、比魏晋南北朝:律、令、科、比、格、式唐朝:律、令、格、式三、律、令、格、式法律形式的定型汉朝:律、令、科、比45
(一)律律是“正刑定罪”的刑事法规《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开元律》
(一)律律是“正刑定罪”的刑事法规46(二)令
令是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法律规范,与律并行的制度性法典“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令以设范立制”《开元令》:官品令、户令、选举令等《衣服令》: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
《唐律疏议·杂律》:违令罪,笞五十(二)令令是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法律规范,与律并行的制度性法47(三)格格是经整理修改的汇编皇帝因事因人发布的制敕的单行法规。又称“敕格”、“永格”。“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格以禁违止邪”《留司格》、《散颁格》效力高于律令(三)格格是经整理修改的汇编皇帝因事因人发布的制敕的单行法规48(三)格唐中宗《神龙散颁刑部格》中的一条私铸钱人,勘当得实,先决杖一百,头首处尽,家资没官;从者配流;不得官当、荫赎,有官者,仍除名。勾合头首及居停主人,虽不自铸,亦处尽,家资亦没官。《唐律疏议·杂律·私铸钱条》: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三)格唐中宗《神龙散颁刑部格》中的一条49唐中后期的“格后敕”制敕的简单汇编唐玄宗开元19年(731)颁布《格后长行敕》中唐以后,删编“格后敕”成为主要立法活动,编敕取代格成为正式法典唐中后期的“格后敕”制敕的简单汇编50(四)式式是中央国家机关行政活动的办事细则与公文程式“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式以轨物程事”开元《水部式》:诸溉灌小渠上先有碾磴,其水以下即弃者,每年八月卅日以后,正月一日以前,听动用。自余之月,仰所管官司于用磴斗门下著锁封印,仍去却磴石,先尽百姓溉灌。若天雨水足,不须浇田,任听动用。《唐律疏议·杂律》:违式罪,笞四十。(四)式式是中央国家机关行政活动的办事细则与公文程式51律、令、格、式之间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关系《唐六典》:“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令、式属于命令式规范律、格属于禁止性规范律、令、格、式之间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关系《唐六典》:“凡律52唐中后期的“刑事统类”唐宣宗大中七年(853),诏令刑部颁行《大中刑律统类》将《永徽律疏》条文按性质拆分为121门,将“条件相类”的令、格、式及敕附于律文之后。后人简称为《刑统》,成为五代至宋的法典形式。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编定《同光刑律统类》13卷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编定《大周刑统》21卷。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编修《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唐中后期的“刑事统类”唐宣宗大中七年(853),诏令刑部颁行53第三节唐朝法律对社会的
全面调整第三节唐朝法律对社会的
全面调整54一、刑事法律规范一、刑事法律规范55(一)刑名(五刑)(一)刑名(五刑)56(一)刑名(五刑)
1.笞刑2.杖刑刑具规格(cm)部位五等大头小头长笞刑楚枝(荆条)2分0.621.5分0.473尺5寸108.85臀部腿部10至50杖刑常行杖(削平竹节)2.7分0.841.7分0.533尺5寸108.85臀部腿部脊背60至100(一)刑名(五刑)
1.笞刑2.杖刑刑具规格(cm)部57(一)刑名(五刑)
3.徒刑又称劳役刑或自由刑共分五等,由徒一年至徒三年,每等相差半年(一)刑名(五刑)
3.徒刑又称劳役刑或自由刑58(一)刑名(五刑)
4.流刑流2000、2500、3000里,均居作一年《开皇律》:流1000、1500、2000里,分别附加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加役流唐高祖武德年间,增设断趾刑作为死刑减等之刑唐太宗贞观六年,又改断趾刑为加役流,即在流三千里的基础上,增加居役为三年(一)刑名(五刑)
4.流刑流2000、2500、30059(一)刑名(五刑)
5.死刑分为绞、斩两等(一)刑名(五刑)
5.死刑分为绞、斩两等60(一)刑名(五刑)以上法定五刑共分二十等。除“十恶”等重罪外,可以铜赎抵相应罪刑由笞十到斩刑,分别交纳一斤至一百二十斤铜。由轻到重排列刑种与刑等,更为合理和科学隋《开皇律》:死、流、徒、杖、笞(一)刑名(五刑)以上法定五刑共分二十等。61(二)“十恶”《唐律疏议·名例》:“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二)“十恶”《唐律疏议·名例》:“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621.谋反
策划违反上天的常道“谓谋危社(土地神)稷(谷物神)”江山社稷1.谋反策划违反上天的常道63
2.谋大逆
最大的悖逆恩德“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宫(“紫微宫”)阕(观)
2.谋大逆最大的悖逆恩德64
3.谋叛
“谓谋背国从伪”
3.谋叛“谓谋背国从伪”65
4.恶逆
极端凶恶,悖逆尊长亲属“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4.恶逆极端凶恶,悖逆尊长亲属665.不道
背离做人的正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疏】议曰:谓一家之中,三人被杀,俱无死罪者。若三人之内,有一人合死及于数家各杀二人,唯合死刑,不入十恶。或杀一家三人,本条罪不至死,亦不入十恶。支解人者,谓杀人而支解,亦据本罪合死者。造畜蛊毒厌魅5.不道背离做人的正道676.大不敬
罪行重大,无严肃恭敬之心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6.大不敬罪行重大,无严肃恭敬之心687.不孝
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
;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
7.不孝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698.不睦
九族之间不能和睦共处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大功以上尊长:男子无大功尊,唯妇人于夫之祖父母及夫之伯叔父母是大功尊。大功长者,谓从父兄姊是也。“以上”者,伯叔父母、姑、兄姊之类。小功尊属:堂伯叔父母、堂姑,堂伯叔祖父母、祖姑,外祖父母,舅、姨之类。8.不睦九族之间不能和睦共处70
9.不义
背弃名份上的道义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9.不义背弃名份上的道义7110.内乱
家中亲属之间的淫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10.内乱家中亲属之间的淫乱72“十恶”的定罪量刑原则“诛心”原则重刑原则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决不待时”株连原则“常赦所不原”原则“十恶”的定罪量刑原则“诛心”原则73(三)刑罚适用原则(三)刑罚适用原则741.刑事责任年龄(老少废疾减免刑罚)
01.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诸年七十以上(八十以下)、(十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痴痖、侏儒、腰脊折、一肢废),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九十以下)、(七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恶疾、癫狂、两肢废、两目盲),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刑事责任年龄(老少废疾减免刑罚)
01.相对负刑事责任时751.刑事责任年龄(老少废疾减免刑罚)02.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我国刑法:14周岁以下)03.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十五以上,七十以下。
(我国刑法:18周岁以上)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1.刑事责任年龄(老少废疾减免刑罚)02.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762.同居相隐不为罪诸同居(谓同财共居,不限籍之同异,虽无服者,并是),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谋反、谋大逆、谋叛)者,不用此律。亲亲得相首匿(汉朝):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2.同居相隐不为罪诸同居(谓同财共居,不限籍之同异,虽无服773.自首减免刑罚(前朝渊源)西周:《尚书·康诰》曰:“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秦律:“自出”。《秦简·法律答问》:“隶臣妾系城旦舂,去亡,已奔,未论而自出,当笞五十,备系日”。汉代:“先自告除其罪”《汉书·衡山王传》:“孝先自告反,告除其罪”。《魏律》:改汉律中的“自告”为“自首”,并为后世所沿用。3.自首减免刑罚(前朝渊源)西周:《尚书·康诰》曰:“既道78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1.明确了构成自首的法定条件
(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自首: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闻首告,被追不赴者,不得原罪)
(刑法67条1款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自新:其事已彰,虽欲自新,不得成首。(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
视为自首:(原则上须本人自首)遣人代首,若于法得相容隐者为首及相告言者,各听如罪人身自首法;(犯罪皆经所在官司首)诸盗、诈取人财物而于财主首露者,与经官司自首同。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1.明确了构成自首的法定条79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2.自首者所得赃物必须依法如数偿还正赃犹征如法。称正赃者,谓盗者自首,不征倍赃。称如法者,同未首前法,征还官、主。
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2.自首者所得赃物必须依法80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3.规定了对自首不实及不尽者的处理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自首不实谓强盗得赃,首云窃盗赃,虽首尽,仍以强盗不得财科罪之类。自首不尽谓枉法取财十五匹,虽首十四匹,余一匹,是为不尽之罪。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3.规定了对自首不实及不尽81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4.限定了不适用自首的部分犯罪
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即事发逃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谋反等重罪(司考教材)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4.限定了不适用自首的部分82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5.规定了自首的其他处理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假有盗牛事发,因首铸钱,铸钱之罪得原,盗牛之犯仍坐之类。即因问所劾之事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刑法67条2款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3.自首减免刑罚(本朝规定)
05.规定了自首的其他处理其833.自首减免刑罚(中西对比)外国刑法只有少数国家(如日本、格陵兰、俄罗斯)规定了自首制度,基本上是作为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的考虑情节,规定得不详细。唐律中对自首的规定更为全面,便于适用。3.自首减免刑罚(中西对比)外国刑法只有少数国家(如日本、格84
4.区分“公罪”与“私罪”原则A.含义不同:公罪,谓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如“擅赋敛”而无私利者私罪,谓私自犯及对制诈不以实、受请枉法之类。“私罪”,谓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如盗窃、强奸);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亦同私罪(如徇私枉法)。
4.区分“公罪”与“私罪”原则A.含义不同:854.区分“公罪”与“私罪”原则B.处罚有别: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C.区分目的:保护官吏执行公务的积极性防止官吏假公济私4.区分“公罪”与“私罪”原则B.处罚有别:865.类推原则(规定和适用)“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出罪”:依法决定减轻或免予刑事责任者举重以明轻:“夜无故人人家,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
“入罪”:依法决定追究或加重刑事责任者举轻以明重:“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谋而已伤是重,明从皆斩之坐。5.类推原则(规定和适用)“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875.类推原则(利弊)利:弥补法律条文的不足弊:广泛适用以致频繁滥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5.类推原则(利弊)利:弥补法律条文的不足88
6.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同类(同国籍外国侨民):“属人主义”原则异类(不同国籍侨民):“属地主义”原则评价:尊重了外国的法律传统与风俗习惯维护了唐朝的国家主权与法律尊严
6.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892006单选17.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D.适用唐朝的法律D2006单选17.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90二、行政法律规范二、行政法律规范91(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1.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六部职责三省职责
最高行政执行机关尚书省吏部文职官员主持全国行政事务户部户婚田土礼部礼仪教育兵部武官军事刑部司法行政工部工程生产中枢决策机关中书省掌管军国政令、草拟制敕诏命、处理奏章公文门下省审核及封驳或订正各种政令和奏章公文(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六部职92(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2.地方行政机构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下设里、乡、村等基层组织城市设坊等居民组织(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
2.地方行政机构州、县两级制93(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经(经书)、进士(时务策)、明法、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明经、进士最受重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常设考试科目:94(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明法科:尚书省组织的法学考试科目试律、令各一部,每部试十贴存在六七百年(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明法科:95(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
乌衣巷刘禹锡(进士)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乌衣巷96(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作用:从中小地主阶层及其他寒门庶族选拔政治人才唐朝进士总数在万人左右,唐代369名宰相,80%是进士出身英雄入彀:“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只取得做官资格(二)职官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作用:从中小地主阶层及其他寒97(二)职官制度
2.官吏选任制度“释褐”考试:其中文职官员的考试由吏部主持掌管,武官的考试则由兵部负责。
吏部选任官吏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二)职官制度
2.官吏选任制度“释褐”考试:其中文职官员98第四节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第四节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99一、唐律的基本特点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采用之。元时断狱,亦每引为据。明洪武初,命儒臣四人同刑宫进讲《唐律》,后命刘惟谦等详定《明律》,其篇目一准于唐。”
(《四库全书总目·唐律疏议提要》)清朝律学家薛允升:“繁简得其中,宽严亦俱得其平,无可再有增减者矣。”
(《唐明律合编·序言》)
一、唐律的基本特点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100(一)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一准乎礼”的表现1.以礼为立法根据2.以礼为定罪量刑的标准3.以礼注释经典唐太宗:“失礼之禁,著在刑书。”(一)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一准乎礼”的表现101(二)中典治国,用刑持平“出入得古今之平”(二)中典治国,用刑持平“出入得古今之平”1021.在法定刑制方面,唐律比前后各代都相对宽缓适中。唐律:笞、杖刑均为比较规范的独立刑,徒、流刑属于有刑期限制的劳役刑,死刑仅限定为绞、斩两等。先秦时期: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秦汉以来:具五刑、腰斩、宫刑、斩左右趾刑宋元明清时代:凌迟、刺配、充军等刑。
1.在法定刑制方面,唐律比前后各代都相对宽缓适中。唐律:笞1032.在量刑幅度方面,唐律比前后各代都相对轻缓。
对谋反罪的处罚:唐律:本人处斩,仅父子年十六以上处绞,十五以下之子及缘坐妇女没官。秦汉律:本人腰斩或具五刑,“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
明清律:本人凌迟,十六岁以上男子皆斩,十五岁以下男子及缘坐妇女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没官2.在量刑幅度方面,唐律比前后各代都相对轻缓。对谋反罪的104(三)科条简约,规范详备科条简约
12篇502条的篇章体例结构
规范详备1.调整范围极为广泛2.法律内容极为丰富3.所有主要的不法行为都被网罗其中
(三)科条简约,规范详备科条简约105二、唐律的历史地位二、唐律的历史地位106(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1.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全国户数不断增加200余万[武德年间(618-625)]300余万[贞观年间(627-648)]890余万[天宝十四年(755)]物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15钱;天宝末年,两京斗米不到20文。储粮丰富天宝八年(749)官仓存粮达9600石之多,相当于1152亿斤。
(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1.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全国107洛阳含嘉仓(1971年发现,储谷50万斤)
160窖存谷与底层结构(长52.2厘米、宽33厘米、高47厘米)洛阳含嘉仓(1971年发现,储谷50万斤)
160窖存谷与底108(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2.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632年,全国判处死刑的罪犯290人633年9月,290人全部回狱(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2.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632109(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杜甫《忆昔》
3.本朝诗人的描述(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110(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4.外国史学家的认同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
……在唐朝,中国的极盛时代……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一)促进了唐朝的兴旺繁荣
4.外国史学家的认同在唐111(二)对后世宋元明清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时期:各个政权(后汉除外)的立法大都取法于唐律。宋朝:“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宋史·刑法志》)“《刑统》今其书尚存,质言之,即唐律也。”(程树德)元朝:“参照唐宋之制”,修订《至元新格》。(二)对后世宋元明清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时期:各个政权(112(二)对后世宋元明清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明律在制定初期,朱元璋曾下令大臣每天讲解唐律二十条;《大明律》的立法精神与主要内容仍以唐律为楷模。清朝:清律的制定,直接以明律为蓝本,实际上则远宗唐律。
(二)对后世宋元明清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113(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
产生了直接影响耶陵(林)谓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中国于东方古代之亚洲亦曾一度以武力支配之,一度以儒教支配之,一度以法律支配之。
——[日]仁井田陞(唐律)成为2000年东亚刑律之准则
——陈寅恪(1890-1969)(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
产生了直接影响耶陵(林)114(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
产生了直接影响
1.唐律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到中国学习唐律视频:晁衡(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
产生了直接影响
115(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
产生了直接影响
1.唐律对日本的影响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颁布了《养老律》嵯峨王朝的明法博士额田今足来中国求教日本刑律问题“自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上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
——[日]桑原骘藏博士(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
产生了直接影响
116(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2.唐律对朝鲜的影响高丽法律共71条,其中69条取自唐律500条,另两条亦摘录于唐朝《狱官令》
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
——《高丽史·刑法志一》(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2.唐律对117(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3.唐律对越南的影响林邑国典章制度大都仿唐制“遵用唐、宋之制”李太尊明道元年(1042年)颁布的《刑书》三卷陈太尊建中六年(1230年)制定的《国朝刑律》“参用隋、唐”,“历代遵行,用为成宪”黎氏王朝《洪德律》中的《刑法名例之律》(三)对周边亚洲其他国家的古代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
3.唐律对118结论: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罗马法、拿破仑民法典、《唐律疏议》堪称世界法律史上三块引人注目的丰碑。如果说罗马法是奴隶制法律的典型,拿破仑民法典是资产阶级法律的楷模,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律疏议是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
——高绍先(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结论: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罗马法、拿破仑民法典、《唐律疏议》119第五节唐朝司法制度第五节唐朝司法制度120一、司法机关一、司法机关121(一)中央司法机关体系名称性质正副长官职能三司推事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卿、少卿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案件,重审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三大法司长官,组成临时特别法庭会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刑部中央司法行政兼复核机关,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四司尚书、侍郎复核大理寺流徒案件和地方各州上报的徒刑以上案件;参与重大案件审理;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御史台中央行政监察兼司法监督机关大夫、中丞纠察、弹劾百官违法之事;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活动;参与疑难案件审判;受理行政诉讼案件(一)中央司法机关体系名称性质正副长官职能三司推事大理寺中央122御史台组成及职能名称人员构成地位职能御史台台院侍御史六人地位最高、职权最重,由皇帝直接指派或吏部选任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审判,审理诏狱殿院殿中侍御史九人以维护皇帝尊严为主要职责纠察百官朝仪失礼行为,巡视京城,其他朝会、郊祀。察院监察御史(巡按使)十五人品级虽低,权力极大,是皇帝监督地方的耳目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御史台组成及职能名称人员构成地位职能御史台台院侍御史地位最高123唐朝的会审制度“三司推事”中央或地方发生的重大疑难案件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三司使”(亦称为“小三司”)对于不便解送中央审理的地方大案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都堂集议制: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唐朝的会审制度“三司推事”124(二)地方司法机关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二)地方司法机关由行政长官兼理125二、诉讼审判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126(一)刑讯制度
1.刑讯的条件与证据以口供作为主要判案依据,但并不完全依赖口供,同时也注重运用其他证据进行定罪。
刑讯的条件“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据证定罪的特殊情况“若赃状露验,理不可疑,虽不承引,即据状断之。”
(一)刑讯制度
1.刑讯的条件与证据以口供作为主要判案依据127(一)刑讯制度
2.刑讯方法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刑讯次数、数量、期限的限制“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每讯相去二十日”
违法拷讯者的刑事责任若拷过三度及杖外以他法拷掠者,杖一百;杖数过者,反坐所剩;以故致死者,徒二年。反拷制度“诸拷囚限满而不首者,反拷告人。其被杀、被盗家人及亲属告者,不反拷。”
(一)刑讯制度
2.刑讯方法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128(一)刑讯制度
3.禁止使用刑讯的情形“诸应议、请、减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者,并不合拷讯,皆据众证定罪”称“众”者,三人以上,明证其事,始合定罪。若三人证实,三人证虚,是名疑罪。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皆不得令其为证,违者减罪人罪三等。“诸妇人怀孕,犯罪应拷及决杖笞”,须于产后百日方准行刑。(一)刑讯制度
3.禁止使用刑讯的情形“诸应议、请、减若年七129(二)法官回避制度《唐六典》首次规定了仇嫌回避原则“凡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二)法官回避制度《唐六典》首次规定了仇嫌回避原则130第七章思考题1.《开皇律》的立法成就与历史地位。2.唐朝的立法思想。3.《唐律疏议》的制定过程和立法成就。4.《唐六典》的基本结构和历史地位。5.唐朝初期和中后期的法律形式。6.三省六部的名称、性质和主要职能。7.唐律五刑制度的基本内容。它与隋朝五刑制度有何不同?第七章思考题1.《开皇律》的立法成就与历史地位。131第七章思考题8.唐律“十恶”制度的十种罪名和定罪量刑原则。9.除十恶重惩和贵族官僚减免原则外,唐律规定了哪些刑法适用原则?10.唐律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基本内容。11.唐律对类推原则是如何规定的?如何适用?12.唐律关于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及其意义。第七章思考题8.唐律“十恶”制度的十种罪名和定罪量刑原则。132第七章思考题
13.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14.唐朝中央三大司法机关的名称、性质和职能。15.何谓“三司推事”?16.唐朝刑讯制度的基本内容。17.唐朝审判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第七章思考题13.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133
中国法制史
ChineseLegalHistory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581年-907年)
主讲人:崔雅琼中国法制史
ChineseLegalHisto134概况
隋朝(581—618)唐朝(618-907)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柏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唐朝建立至安史之乱平息(130年)贞观之治(627—649)开元盛世(713—741)概况
隋朝(581—618)唐朝(618-907)迨至隋一135概况我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成熟完备阶段《开皇律》→《贞观律》→《永徽律疏》
“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
(柳赞《唐律疏议序》)概况我国传统法制发展的成熟完备阶段136本章基本内容隋朝法制概况唐朝的立法成就唐朝法律对社会的全面调整唐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唐朝的司法制度本章基本内容隋朝法制概况137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朝的法制状况第一节隋朝法制概况《开皇律》的立法成就138
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文帝(541—604)隋文帝开皇(581-600)元年“更定新律”,于同年十月正式下诏颁行开皇三年再次“更定新律”,形成12篇500条的《开皇律》
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隋文帝(541—604)139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本着上“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其折衷”的原则“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当时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一、《开皇律》的立法成就本着上“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1401.改革完善法典体例仿照北齐律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形成12篇的篇目体例,为唐律所沿用1.改革完善法典体例仿照北齐律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141《开皇律》与魏晋南北朝主要律典比较名称朝代篇目首篇首创制度《新律》(魏律)三国曹魏18篇刑名八议《泰始律》(晋律)两晋20篇620条刑名“准五服以制罪”法例律注(张斐、杜预)北齐律北朝北齐12篇949条名例重罪十条《开皇律》隋朝12篇500条名例五刑十恶《开皇律》与魏晋南北朝主要律典比较名称朝代篇目首篇首创制度《142
北齐律949条开皇律500条1名例1名例2禁卫2卫禁5违制3职制3婚户4户婚11厩牧5厩库4擅兴6擅兴8贼盗7贼盗7斗讼8斗讼6诈伪9诈伪12杂律10杂律9捕断11捕亡12断狱10毁损
北齐律949条开皇律500条1名例1名例2禁卫2卫禁51432.正式确立封建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开皇律北周律死刑两等(绞、斩)五等(磬、枭首、裂、绞、斩)流刑三等,改为居作(1000-2000里)五等,附加鞭笞(2500-4500里)徒刑五等(1-3年)五等,附加鞭笞(1-5年)杖刑杖刑五等(60-100)鞭刑五等(60-100)笞刑笞刑五等(10-50)杖刑五等(10-50)2.正式确立封建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开皇律北周律死刑两等(绞、斩1443.首创“十恶”罪名(十恶不赦)
将北齐(“重罪十条”)的反逆、大逆、叛、降四种重罪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三种罪名,新增不睦罪名凡是犯有“十恶”重罪者,一般“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虽会赦,犹除名”
为唐宋明清各代所继承沿用
3.首创“十恶”罪名(十恶不赦)将北齐(“重罪十条”)的反145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议减赎当)首创“例减”制度
对“八议”人员及七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照例依法减刑一等处置“正从九品三十阶”:一品为高,九品为低。九品中每品分为正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凡十八级;自正四品以下,每一级又分上、下两阶,共计九品三十级。不入九品者为流外之官。隋唐职官三品以上为贵,五品以上为“通贵”,故有“九品以上官卑”、“五品以上官贵”之别。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议减赎当)首创“例减”制度146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系统规定赎刑制度凡九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依法享受以铜赎免所处罪刑的特权从笞十至绞、斩两等死刑,赎铜一斤至一百二十斤不等。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系统规定赎刑制度147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进一步健全规范官当制度以官职折当所处徒刑或流刑,分为“公罪”与“私罪”两种情况“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已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已上,一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
“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
4.扩大官僚贵族特权进一步健全规范官当制度148律系表(程树德《九朝律考》)
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后周律
后魏律
北齐律
开皇律—唐律—宋刑统—明律—清律大业律
律系表(程树德《九朝律考》)法经—秦律—汉律—魏律149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xin课件150(一)隋文帝统治初期的“令行禁止”(开皇)五年,侍官慕容天远纠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事实,而始平县律生辅恩舞文陷天远,遂更反坐。帝闻之,乃下诏曰:“人命之重,悬在律文……”自是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开皇)六年,敕诸州长史已下,行参军已上,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除孥戮相坐之法,又命诸州囚有处死,不得驰驿行决。(《隋书·刑法志》)
(一)隋文帝统治初期的“令行禁止”(开皇)五年,侍官慕容天远151案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为秦王,任命为并州总管。他在任上大兴土木,建造的王府竭尽奢华,超过了“令”所规定的规格。又放债取息,盘剥百姓。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营舍而已。臣谓可容。”上曰:“法不可违。”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隋书·列传第十》)隋朝已有“令”这一法律形式(如《开皇令》)隋文帝统治初期良好的法制状况案例:“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为152
(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每尚惨急”,“喜怒不常,过于杀戮”,文武官员“有小过失,则加以重罪”。“每于殿廷(用刑杖)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于殿庭杀人”帝尝发怒,六月棒杀人。大理少卿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隋书·刑法志》)
(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153(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自开皇十三年起,多次明令更改法律,加重定罪量刑幅度。各级官僚于“行署取一钱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民众“盗一钱已上皆弃市”;“四人共盗一榱桶,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有数人劫执事而谓之曰:“吾岂求财者邪?但为枉人来耳。而为我奏至尊,自古以来,体国立法,未有盗一钱而死也。而不为我以闻,吾更来,而属无类矣。”帝闻之,为停盗取一钱弃市之法。
(《隋书·刑法志》)(二)隋文帝统治后期的违法毁法自开皇十三年起,多次明令更改法154(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
炀皇帝,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杀。(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炀皇帝155(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视频)
“帝乃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九年,又诏为盗者籍没其家”
(三)隋炀帝(569-618)统治时期的“更立严刑”(视频)156(四)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初期良好,后期破坏立法和实践脱节沈家本(1840—1913):观炀帝之先轻刑而后淫刑,与文帝如出一辙。文淫刑而身被弑,炀淫刑而国遂亡。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隋书》: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四)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初期良好,后期破坏157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xin课件158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xin课件159(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
(《唐律疏议》)把德礼教化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而将刑罚镇压仅仅作为维护统治的权宜手段(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160(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教化与刑罚镇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明德慎罚”礼刑并用(西周)“德主刑辅”先礼后刑(西汉)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唐朝)(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德礼教化与刑罚镇压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161(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宽,即在定罪量刑、适用法律方面,要求立法宽缓、用刑持平。死刑案件,关系“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确立了“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复奏,天下诸州三复奏”的死刑奏闻复核审批制度。
(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宽,即在定罪量刑、162(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简,即在制定法律、编纂法规等立法形式方面,要求精简律文、约省条目。
唐太宗:“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唐高宗李治:“画一之制,简而易从,约法之章,疏而不漏。”
(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1.立法宽简所谓简,即在制定法律、163(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2.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贞观10年)“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自今变法,皆宜详慎而行之。”(唐高祖时)“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终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唐朝末年)“高祖、太宗之法,仅守而存”
(二)宽简稳定,慎狱恤刑
2.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贞观164(三)“理国守法,事须画一”
贞观(627—649)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jìyú),有功之人,皆须犯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贞观政要·刑法》上曰:“甑生违李靖节度,又诬其反,此而可宽,法将安施!”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三)“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贞观(627—649)九年,盐165“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六年(632年),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贞观政要·公平》
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贞观六年(632年),上尝罢朝,怒曰166二、唐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二、唐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167(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高祖时期的武德制律太宗时期的贞观定律高宗时期的永徽制疏玄宗时期的开元刊定(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高祖时期的武德制律168(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法典名称颁布时间修定者地位和评价1武德律高祖武德七年(624)裴寂等唐朝首部成文法典,“一准隋开皇之律”2贞观律太宗贞观11年(637)长孙无忌、房玄龄“唐律以贞观所修为定本”(沈家本)3永徽律疏高宗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等宋元时称为《唐律疏议》中国古代法典和法律解释的集大成者4开元律疏玄宗开元25年(737)为《唐律疏议》的最终完成和保存传世奠定了基础(一)《唐律疏议》
1.修订过程法典名称颁布时间修定者地位和16920080158.关于《永徽律疏》,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是唐太宗在位时制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资化肥服务合同范本
- 70代劳动合同范本
- 公司设备收购合同范本
- 云南元旦晚会舞台施工方案
- 出口黄金加工合同范本
- 公司交接合同范本
- 劳务委托施工合同范本
- 仓库地面清洁合同范本
- 兼职推广合同范本
- 加盟货车合同范本
- 教育的情调读书分享
- 2025新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
- (苏少版)综合实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 2024新版(外研版三起孙有中)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ISO 41001-2018 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专业解读与应用指导材料之16:“8运行”(雷泽佳编制-2024)
- 2024智慧城市数据分类标准规范
- Linux系统管理与服务器配置-基于CentOS 7(第2版) 课件 第1章CentOS Linux 7系统的安装与介绍
- 新目标英语中考一轮教材梳理复习教案
-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计划
-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