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分析课件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1分析课件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1分析课件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1分析课件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1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

2012秋季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2012秋季学期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的形成2.城市的发展3.城市化与城市问题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2、如何学好城市规划认真学习理论积极参加实践

注意知识积累

序言:1、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序言:

1.1什么是城市

城市=城+市≠城+市

1.2城市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一、城市的形成1.1什么是城市一、城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

奥地利新石器时代(前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前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一、城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一、城市的形成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一、城市的形成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一、城市的形成1.3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1.4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一、城市的形成1.3城市的实质一、城市的形成二、城市的发展2.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①城市与防御要求②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④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二、城市的发展2.1古代城市的发展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曹魏邺城平面图曹魏邺城平面图埃及卡洪城平面图埃及卡洪城平面图二、城市的发展2.2近代城市的发展①工业的发展与人口集聚

②城市布局的变化

A、产业部类增多

B、人口集聚、

C、交通方式拓展

D、城市类型增加③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变化④科技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二、城市的发展2.2近代城市的发展二、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

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二、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二、城市的发展2.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

背景:欧亚大陆许多城市面临恢复重建

对外交通方式的更新:汽车、航空取代火车、轮船重建城市的外延扩展:

A、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B、单中心放射发展

C、中心城与卫星城

D、多中心开放组合式

E、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二、城市的发展2.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三、城市化3.1城市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A、人口职业的转变

B、产业结构的转变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三、城市化3.1城市化的含义三、城市化3.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B、产业结构的中心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三、城市化3.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三、城市化3.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经过较长时期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内,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化为第三产业人口。

三、城市化3.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三个阶段)三、城市化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三、城市化城市化的三种模式三、城市化3.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苏南模式: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温州模式:发展家庭工业,经商外资促进模式:乡镇工业吸引外资

三、城市化3.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孟买贫民窟加尔各答贫民窟孟买贫民窟加尔各答贫民窟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贫民窟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贫民窟3.5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产生原因: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三、城市化3.5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三、城市化住宅的郊区无序蔓延住宅的郊区无序蔓延充满亲和力的街道空间充满亲和力的街道空间“街”是城市真正的公共空间“街”是城市真正的公共空间现代城市问题: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交通事故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三、城市化现代城市问题:三、城市化现代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综合性: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三、城市化现代城市问题:三、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

2012秋季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2012秋季学期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的形成2.城市的发展3.城市化与城市问题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2、如何学好城市规划认真学习理论积极参加实践

注意知识积累

序言:1、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序言:

1.1什么是城市

城市=城+市≠城+市

1.2城市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一、城市的形成1.1什么是城市一、城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

奥地利新石器时代(前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前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一、城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一、城市的形成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一、城市的形成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一、城市的形成1.3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1.4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一、城市的形成1.3城市的实质一、城市的形成二、城市的发展2.1古代城市的发展

①城市与防御要求②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④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二、城市的发展2.1古代城市的发展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曹魏邺城平面图曹魏邺城平面图埃及卡洪城平面图埃及卡洪城平面图二、城市的发展2.2近代城市的发展①工业的发展与人口集聚

②城市布局的变化

A、产业部类增多

B、人口集聚、

C、交通方式拓展

D、城市类型增加③城市与环境关系的变化④科技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二、城市的发展2.2近代城市的发展二、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

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二、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巨大二、城市的发展2.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

背景:欧亚大陆许多城市面临恢复重建

对外交通方式的更新:汽车、航空取代火车、轮船重建城市的外延扩展:

A、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B、单中心放射发展

C、中心城与卫星城

D、多中心开放组合式

E、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二、城市的发展2.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三、城市化3.1城市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A、人口职业的转变

B、产业结构的转变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三、城市化3.1城市化的含义三、城市化3.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B、产业结构的中心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三、城市化3.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三、城市化3.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经过较长时期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内,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化为第三产业人口。

三、城市化3.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三个阶段)三、城市化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三、城市化城市化的三种模式三、城市化3.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苏南模式: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温州模式:发展家庭工业,经商外资促进模式:乡镇工业吸引外资

三、城市化3.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孟买贫民窟加尔各答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