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1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2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3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4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填、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孔子、苏格拉底、学记,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布鲁纳)《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育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1776年。1806赫尔巴特,西方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普通教育学》,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杜威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构建起了具有哲学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主张,被誉为现代教育思想或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1939凯洛夫,《教育学》,该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总结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经验,并吸收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民教师的基本教材。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1960年出版)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起源学说的三种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劳动起源论*原始社会古代农业社会,近代工业社会教育的发展和特点原始教育:教育者不固定、没有专门的受教育的学生、教育内容十分简单、以口语为教育工具。古代教育: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教育:相应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工业社会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延长、教育形式多样化、终身教育理念形成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社会主义教育阶段:以马克思作为指导思想、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内容教育年轻一代、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实现了教育平等、教育与宗教分离第三章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质的特性及表现(简)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填)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简)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教与学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简)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首先,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再次,政策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三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四是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五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生活在生态环境之中,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5.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等也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功能的定义(名)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首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领导者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再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第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3.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的功能(3)文化选择的功能(4)文化批判的功能(5)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6)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论述)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可变性是指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4)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简、填)1.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可塑性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是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五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含义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意义及作用(简)(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的一经确立就成为教育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对于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它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调控作用教育目的对于整个教育活动具有调控功能。一切教育活动过程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的调节控制下进行,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4)选择作用教育目的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的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5)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及其代表人物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代表人物:中国古代的孟轲“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和“无为其所不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人》反映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思想家卢俊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的康德和福禄培尔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代表人物:中国古代的孔子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纳托普和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4)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名)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第六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学制的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代表国家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据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西欧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美国学制)介于两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于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中国现阶段学制)*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能实行。1904年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第七章教师与学生*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判断)非专门化阶段兼职教师原始社会:能者为师长者为师西周:政教合一以吏为师先秦:以吏为师封建社会:以吏为师西方:智者、僧侣、神职人员专门化阶段职业教师1681年:法国拉萨尔创立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为师范教育之始。1898:京师大学堂师范教育专业化阶段专业教师标志:专业资格证专业地位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教师专业化*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劳动的目的和任务是复杂的。(2)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3.)劳动方式是复杂的2.创造性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3.示范性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今天的劳动付出,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效果。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劳动对象的复杂多变性以及知识的变化革新,使教师的工作无时间和空间界限而言。6.集体性和个体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育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4、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论述)(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领到方式。教师领到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学生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树立的制约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教师对评价手段的使用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第八章课程*课程的内涵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的而归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学科中心课程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强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倡导“泛智论”,开办“泛智学校”,主张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以便“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开设玄学、物理学、光学、天文学、地理、音乐、经济学、政治学等20多门课。美国教育学家巴格莱反对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倡导要素主义课程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学科的概念、一般原理,学习这门学科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以应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主要代表有杜威、罗杰斯等。该理论主张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编制课程。基本特征: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填)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进一步将每一个领域细化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及其优缺点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优点:一是有助于系统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二是比较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必须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观点三是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一是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稳定的逻辑体系,容易把学生禁锢在书本的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导致远离或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忽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三是学科课程传递的是事先偏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各科教材,尽管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不利于为学生提供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四是学科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容易导致单一的教学组织和化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充分实施个别化教学和探究性教学。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优点:第一,活动课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活动课程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第三,活动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第一,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二,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第三,活动课程实施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第九章教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使学生在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过程的本质(名)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的特殊认知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有指导作用和调节作用。(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内涵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筛选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二)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性教学原则的内涵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性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等,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和讲解结合起来。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的内涵启发诱导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有待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启发诱导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