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的规律、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知道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心理学不仅是一门有吸引力的学科,而且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心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而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和科学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方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在心理学中还经常采用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和个案法等。8.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心理学的诞生有着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它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9.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不同学派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有显著的分歧。它们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都起了作用。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各派别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取向。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科学家相信,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又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产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马窦著的《西国记法(1595)、艾儒略著的《性学确述》(1623)等书。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文革”后,中国心理学真正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一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被派往国外学习和进修,一批国外优秀的心理学家被邀请来中国进行访问,这对中国心理学家迅速了解世界各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赶上世界学科发展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中国心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单细胞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有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从多细胞动物开始,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低等多细胞动物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进化经历了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节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等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脑的出现在神经系统的进化史上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脑成为调节和支配动物行为的最高司令部。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是遵循以下方向不断完善的: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和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等。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也是脑的产物;人脑又在文化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在人脑的进化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脑与语言交互进化。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组成。神经元通过自己的树突和胞体接受冲动,并经过轴突传到冲动。内导神经元将信息从感受器传到大脑和脊髓;外导神经元把信息从脑和脊髓传到效应器一一肌肉和腺体。轴突纤维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组成核团和神经节。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约有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总数在1000亿以上。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形式: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这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是指接近放电的阈限(在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阈限(在抑制性突触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分布到身体其他部分的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再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因而在情绪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而副交感神经与活动抑制有关。人脑包括延脑、小脑、中脑和大脑几个部分。延脑负责呼吸和姿势反射;小脑与运动协调有关,也与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在情绪和体内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边缘系统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大脑皮层是进化过程中最新的部分和组成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代表着特定的感觉输入,另一些区域控制特定的活动。皮层的其他部分组成联合区。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面积就越大。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一侧化是人脑的重要特点。当连接两半球的联络纤维一一胼胝体被切断后,能观察到两半球功能的显著差异。左半球有语言和数学功能,又称优势半球;右半球有高度发展的空间知觉和音乐能量,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研究脑的功能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学说,即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和神经网格学说。机能系统说和模块说都强调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神经网络学说强调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调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它们都是现代有代表性的脑学说。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血液。在情绪、动机和人格中起调节作用。脑下垂体和肾上腺是两种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第三章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由体内、外刺激影响感觉器官引起的。刺激可以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近刺激是指感觉器官直接接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了解近刺激和远刺激的关系对我们研究感觉有重要的意义。感觉编码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的问题,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模式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租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事采用了特异性编码模式编码。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值;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韦伯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这就是韦伯定律。费希纳发现,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对数定律)。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幂定律)。信号检测论是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作出的不同贡献的数学方法。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拒绝。反应标准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信号检测论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有重要的意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人眼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两种细胞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功能也不同。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由于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上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到视觉。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在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研究视觉感受野对解释视觉的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度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反应的光强范围大约从10-6烛光/米2到107烛光/米2。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与饱和度。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立体来说明。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照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视觉中的空间因素有视觉对比、边界突出与马赫带、视敏度等。视觉系统不仅反映视觉刺激的空间特性,而且反应刺激的时间特性,如视觉适应、后像、闪光组合、视觉遮蔽等。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人耳怎么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频率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共鸣理论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当声音超过140dB时,将引起痛觉。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遮蔽,包括:①纯音遮蔽;②噪音对纯音的遮蔽;③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遮蔽。肤觉是由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感觉。有四种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嗅觉是由有气味的物质引起的。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由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动觉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内脏感觉又叫“黑暗”感觉。第四章知觉人们通过感官的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在人的精神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他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做出反应。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在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功能子系统一一“是什么”系统和“在哪里”系统。对说明知觉的神经机制有重要的意义。阈下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研究发现,当刺激没有被个体意识所觉察时,也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在知觉活动中,整体和部分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另一方面,人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研究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揭示知觉的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也有助于保持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自然选择给予了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的特性,即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和不变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心理学关于成人的研究发现,知觉学习发生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人们在知觉学习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非常有趣的现象,如“知觉定势”“倒视”和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调活动的结果。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图形组织服从于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有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接、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等。形状识别主要包括物体识别、面孔识别和文字识别等。物体识别开始于对物体特征的分析,如点、直线、曲线、角度等。面孔识别有别于物体识别,面孔常常被表征为一个整体,面孔识别主要依赖于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空间关系。文字识别可能有专门的字形加工区,即左侧梭状回区域。在图形识别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脑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叫特征捆绑问题。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在特征捆绑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就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眼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另一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等。用稳定网像的技术发现,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眼跳中的注视与信息提取有关。由于人们面临的观察任务不同,眼跳的模式也不同。人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X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人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深度和距离知觉时三维空间的知觉。深度与距离的线索有: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主要依赖于双眼视差。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叫方位定向。方位定向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不同物种在方位定向中凭借的感官不完全相同。人有两只耳朵,分别长在头部的左、右两侧。这样,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就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对客观事物和时间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认识,就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主要包括时序、视距和时间点知觉。时间知觉还可以分为“现在时间”知觉、“过去时间”知觉和“未来时间”知觉。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它的发生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觉察,就是运动知觉。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动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收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由中枢神经发出的动作指令。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错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螺旋和运动错觉、明暗错觉等。其中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有时统称为几何图形错觉。研究错觉有助于揭示正常知觉的规律,还能利用错觉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及盲视等。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成为生理节律。这些变化与人体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有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的变化等。根据脑电波的特征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出现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脑电波;第三阶段的脑电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5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波;第四阶段的大多数脑电波况波。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脑生理电活动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5波消失,高频率、低幅度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对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另一种解释是睡眠可以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并避免在夜里受到伤害。对梦的解释有很多观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只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的观点则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的。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其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相同。对催眠存在不同的解释。社会认知(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的作用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催眠中,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的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的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电视节目越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注意是心理活动和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研究选择性注意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双耳分听技术。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连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持续性注意常用的方法为警戒法。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过滤器理论把注意看成是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衰减理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后期选择理论认为,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在前面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的主张: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认知资源理论试图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双加工理论认为,自动化加工时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注意的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调活动。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变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维持在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边缘系统的前扣带回及大脑皮层前额叶和顶叶在选择信息和调节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章记忆记忆是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是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的阶段;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相当于“忆'的阶段。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有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这三个子系统处在记忆系统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它与我们个人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旺旺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海马负责巩固记忆,在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中起重要的作用。海马对空间记忆的保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杏仁核在情绪性的记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前额叶在情景记忆、工作记忆、空间记忆、时间顺序记忆以及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忆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也使我们对记忆的生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其中,长时程增强作用对理解记忆的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突触结构的改变、核糖核酸和某些特异性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对记忆也有重要的影响。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最初阶段,大量的感觉信息在极短时间内会保存在此;此后会有少量信息因为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7±2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利用。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它包括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情景缓冲器和中央执行系统四个成分。语音环路用于处理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分别为语音存储和发音复述的过程;视觉--空间模板用于处理视觉和空间的信息。情景缓冲器连接视觉、空间和言语的信息以形成一个整体,情景缓冲器与长时记忆和语义信息相连。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等。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基本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情境依存性的记忆是指提取信息时的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状态依存性的记忆是指提取信息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进程的特点是先快后慢。遗忘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受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和识记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衰退、干扰、压抑和提取失败等是遗忘发生的主要原因。19.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20.和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间隔时间、记忆负荷量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变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在思维中,特别是在形象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用的等级与层次。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等。层次网络模型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激活扩散模型认为,概念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概念网络中,连线越短表示概念间的联系越紧密。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激活会自动传递到相关的概念,使得相关的概念也得到激活。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样例学习说则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退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是推理的两种形式。人们在进行三段推理时,有时会得出错误结论。有人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有人认为,三段推理中发生的错误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还有人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的。人们在条件推理时,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问题解决过程集中体现了人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的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顶一枕叶和问题解决也有密切的关系。问题解决过程可采用一系列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算法、启发法等。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又包括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策略。问题解决中,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可能是由于他们知识数量的不同,知识组织方式的不同等原因造成的。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无关信息的干扰、知识呈现的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有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想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新想象两种。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是想象时进行综合的几种方式。决策是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可分为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确定性决策是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的方案作出选择的过程。风险决策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过程。前景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人们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人们倾向于根据启发法进行决策,典型的启发法包括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易得性启发是指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锚定和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作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第八章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结构,同时有时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等特征。预言师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又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语言活动可以分为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手势语言和内部语言等类型,每一个类型的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大脑皮层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等是语言加工的重要区域,但语言的加工并不局限于这几个区域,它可能分布在脑的更广泛的区域内。大量研究表明,语言的加工存在一侧化优势,即大脑左半球是语言加工的优势半球,但大脑右半球也有一定的语言功能。言语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地过程。它可以分为言语理解和阅读理解。在言语理解中,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发音体的不同,可以确定每个音位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不同的音位,并使每个音位互相区别开来。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和语义、韵律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言语理解的速度或精确性。词汇理解是指在视觉输入的言语材料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根据加工水平的不同,阅读理解可以分为词汇理解、句子理解和篇章理解。词汇理解也叫词汇识别,是指通过对词形的感知,通达词汇意义的过程。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单词的部位信息和字形结构的信息、正字法规则、字词的使用频率和词汇习得年龄、语音、语境等都是影响词汇识别的重要因素。句子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句子类型、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影响着句子的理解。篇章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级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篇章意义的过程。影响篇章理解的因素主要有推理、语境、图式和策略、文章标记等。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发音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或通过手势动作表达出来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产生(口语),书写和手势语三种形式。语言产生既是一种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同时也受到认知系统直接的支配和调节。语言产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语误分析和基于反应事件的实验室实验。言语产生可以分为词汇选择、语音形式编码和发音运动等阶段。各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目标刺激出现以后的不同时间范围内。但是,不同阶段之间病史严格的按照顺序进行的。书写与言语(口语)产生有类似的规律,但是也有一定区别,比如更多的时候独立进行。内容更加复杂和完整等。手势语与口语类似,也有不同的结构单位,并且手势语也会出现类似“舌边现象”的“手边现象”。第九章动机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与目标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认为,动机所激发的行为就是目标指向性为。目标是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未来状态。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支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的,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个动机的支配下产生。个体行为往往不是受某个动机的驱使,而是有一个动机系统推动的。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关系。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指个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和性等。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事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性驱力与个体的性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性冬季主要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和学习动机等。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兴趣有不同的品质。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成就动机高的人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权力动机可以分为个人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系、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交往冬季还依赖于个体的交往经验。在生命的早期,如果个体缺乏交往、离群独处,交往的动机就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动机的本能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要求达到一种生理激活的最佳水平。诱因是指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现在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期待价值理论把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韦纳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构建了两维的归因模式。自我决定论还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自我功效论强调期待是决定行为的线性因素,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目标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目标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是在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和理由。逆转理论认为人们在活动中,处于一种动机状态下的同时,还有一种对立的动机状态存在,是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状态。如你是想融入集体还是想独立。逆转理论试图解释人类的动机状态是如何从一端转向另一端的。工作动机是指一系列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及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内部力量。大多数学者认为工作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两个维度。组织行为主要研究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对员工的动机、满意度和生产效率的影响。管理者应以各种能激励员工士气和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优化工作和管理。第十章情绪情绪是以主体的需要、愿望等倾向为中介的一种心理现象。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情绪具有动力性、机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特征,称之为情绪维度,每个特征具有两种对立的状态称之为两极性,如增力和减力,激动和平静,强与弱,紧张与放松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先天固有的、不学而能的,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一类是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从情绪维度进行划分,有高兴、情动、厌烦和惊恐四种。从情绪状态划分,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情绪是由大脑中的一个回路所控制,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等。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同时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在情绪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情绪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形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非言语信息和感觉反馈。近年来,人们发现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一兰格情绪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接触,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之为坎农一巴德学说。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一评估一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她的理论被称为评定一兴奋学说。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伊扎德以人格结构为基础,建立了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分化的,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情绪调节的原理有:情绪调节的恒定性、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情绪调节的个体和文化差异。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长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等。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情绪调节可采取的策略有:回避和接近策略、控制和休整策略、注意转换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表情抑制策略和合理表情策略。第十一章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人所从事的活动的效率。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换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传统的能力理论多以能力测验为工具,从测验结果中分析出不同的能力因素,以此来构建能力的结构。其中,二因素论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群因素论认为智力包含语词理解、语词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联想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种基本心理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将智力区分为内容、操作盒结果三个维度。5.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出一系列能力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即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由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情境亚理论构成;智力的PASS模型提出,能力由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4个过程组成。能力测量包括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智商是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客观指标,包括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等不同计算方法。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趋势,并存在个体差异;能力的差异性体现在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以及性别的差异、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第十二章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一些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结合性和功能性四个特征。人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人格成为一个整体。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有好坏之分。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和谐。人格理论有三种: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整合理论。特质理论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评价指标,可通过心理测量来确定;类型理论是群体间人格差异的描述指标,可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整合理论结合了上述两种理论的特点,更全面地描述了人格差异。传统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许多种特质,如共同特质、个人特质,特质结构网格等。现代特质理论则侧重于研究构成人格结构的因素,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类型分为三种模式:单一型模式,如T型人格;对立型模式,如A-B型人格、内倾一外倾;多元型模式,如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艾森克是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模式,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知风格是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冲动性一沉思性,同时性和一继时性等。人格测验是用来鉴定人格差异的工具,常用的主要有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境测验和自我概念测验。自陈量表是由个体自己对自身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方法,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等。投射测验通过分析个体对模糊刺激的反应来推论其人格特性,如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情境测验通过在某种情境下观察个体的行为反应来了解其人格特点,如性格教育测验情境压力测验等。自我概念测验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个体对自我的看法,并推论其自尊及自我和谐程度,如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WAI方法等。人格差异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遗传与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第十三章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一比较持久的变化,这包含三个含义:学习以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行为的改变是由于经验导致的;行为的变化相对持久。学习有多种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学习的结果、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把学习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学习理论中,两大派别分别是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的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中的刺激与行为反应,因此又叫做“刺激一反应”理论;而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理论为经典条件作用和喝操作性条件作用,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巴甫洛夫、桑代克与斯金纳;而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和托尔曼。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中,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措辞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桑代克提出学习是尝试一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除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收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行为的结果一强化石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的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石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停止。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通过对强化进程的不同安排,可以精确地控制学习行为。出了强化以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做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在两种条件作用中,都存在消退、泛华、分化和二级条件作用等现象。联结学习可以解释一些简单的学习行为,但是在解释学习者,尤其是人类的复杂学习行为时并不令人满意。认知心理学家们更专注刺激一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学习的内在机制。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刺激一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苛勒用“顿悟”学说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方自愿合作协议模板
- 公司的股权转让的协议书
- mpa案例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A4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环城四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原卷版)-A4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件-任务2.1认识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工程现场
- 《犯罪构成》课件
- 养老院老人情感慰藉制度
- 课件电力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介绍
- (71)第十五章15.2.3整数指数幂1-负整数指数幂-导学案
- 初步设计方案询价表
- 2022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汽车焊接技术》试卷期末理论考试含参考答案一套
- FMEA分析经典案例【范本模板】
- 2023-2023年山东省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腹部损伤》课件
- 工业铝型材受力变形量计算
- 2022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
- 国开电大人体解剖生理学(本)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热爱生命健康主题班会PPT课件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