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阅读指导——记叙文的阅读
一、记叙的要素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位置(文中重要句段作用)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位置(文中重要句段作用)第一: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能够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相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相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欣赏句子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偷梁换柱法)答题思路:抓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位置(文中重要句段作用)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第三:从用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常见答题形式:①“”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反复——突出强调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这个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这个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这个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考查类型:概括类1、概括主要内容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实行组合。2、概括中心思想(主题、主旨)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二、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使用第三人称叙事,能够客观地体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三、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孤独之旅》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寻找线索的依据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四、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倒叙:1、强调。2、制造悬念。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五、为文章拟题与品味题目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2、品味题目能够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实行品味。
六、描写方法及其作用: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暗示时代背景。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5、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思考,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七、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第一: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能够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相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相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欣赏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
(偷梁换柱法)答题思路:抓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例如:句中的“路”既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它告诫人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为之而奋斗。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无。虽然实践“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能走前人所没有走出的路,创造前人所未经的生活,鼓励人们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常见答题形式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如果句子运用了修辞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反语——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这个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个句子使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反复——突出强调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这个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这个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这个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第三:从用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常见答题形式:①“”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八、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还有线索、悬念)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还有塑造形象、表现个性、表达情感)具体如下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位置(文中重要句段作用)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理解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动作、特点)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特点)所以……
副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橡胶制品采购居间合同范本
- 2025《税务系统检查证采购项目》合同
- 2025年的铁路运输合同范本
- 酒店代运营合作协议
- 工厂出租合同模
- 采购开口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材料车辆运输合同 建筑材料车辆运输合同范本
- 2025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承包合同书
- 购房协议书范本模板
- 2025年03月安徽电信传输局分局长公开招聘助理1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 冷却塔技术手册
- 森林生态学-知识点整理-考研复习笔记
- 西游记 品味经典名著导读PPT
-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新)
- 很全的礼品qq群
- 资产评估操作规范试行
- 马雷军-学校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
- 重力式码头工程完整施工组织设计(沉箱方案)
- (高清版)民用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标准JGJ_T 112-2019
- 走进高端市场郑荣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