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设计_第1页
《自媒体时代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设计_第2页
《自媒体时代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设计_第3页
《自媒体时代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设计_第4页
《自媒体时代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自媒体时代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目录TOC\o"1-2"\h\u17379《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题项目研究设计 09873题目: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026793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032302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7077(一)国内文献综述 15340(二)国外研究综述 512630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3255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719609研究方法 7106441.文献研究法 7175822.案例分析法 713893.跨学科研究法 821631研究手段 87436图1技术路线图 99481可行性分析 98023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95137六、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1031652年度研究计划 10249802.对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有一定了解,熟悉各类研究方法。 1120476七、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1394八、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17743九、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成熟,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互联网发布对某个热点事件的观点、意见和态度,这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近三年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7.51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54.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2018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8.02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8.54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反映出我国的网民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庞大的网民群体成为了推动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自媒体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百家号、头条号、搜狐号、大鱼号、抖音短视频、微视频、微信、微博、QQ群、移动视听电视以及杂志等传播媒介。此外,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也通过“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呈现在网民面前,人们利用这些传播工具就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态度。另一方面,信息的大量生成与传递也促使一些不良信息甚至是网络谣言在自媒体平台上发酵和传播,社交网络舆情由此产生。社交网络舆情相对于传统网络舆情而言,其具有的超时空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网民在面对社交网络舆情事件时,容易产生恐慌和无措行为。若政府、媒体任何一方不能够及时的对舆情进行控制和引导,极有可能情在短时间内迅速生成与演化,进而引发社交网络舆情危机,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政府形象的塑造。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互联网治理以及网络安全的命题以来,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成就斐然,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交网络舆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给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阶段,处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区”的中国常常面临着由舆情事件引发的风险。不论是九寨沟地震、凉山州冕宁县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还是SARS、H7N9、H1N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COVID-19)等公共健康危机,或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江歌遇害案、泉州酒店坍塌事故等舆情事件,其引发的舆情危机极易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有效的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这对于提升政府的权威度与公信力以及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一)国内文献综述现有文献涉及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以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政策支持等多个研究层次。从统计数据以及学术关注度和学术传播度趋势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十年学术研究的热点。笔者将相关文献分为以下五类:1.关于新媒体内涵的研究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关联的一组数字信息,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以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出来。”徐范大学邢长敏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出现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多媒化复合信息的中介”。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或无线网络为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有着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互动性好、信息存储量大等特征。比如,微信、博客、BBS等新媒体的操作方式简便,交流互动效果明显,能使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时空限制,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交流互动。如今,门户网站、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等信息交流平台迅猛发展,已成为人们交流情感、沟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此外,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拓展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渠道,强化了公众对政府的舆论监督,成为推动价值多元化、社会民主化的强大力量。比如“三亚旅游宰客”等事件凸显了新媒体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新媒体是“思想、文化意识的交流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是影响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2.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政府为主体,强调政府的主动作为,认为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包含两个观点:高卫星(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根据自身的信用获得的公众的信用;燕继荣(2011)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能力。第二种,以公众为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吴威威(2003)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行为在公众心中形成的政府形象和政府声誉的一种心理反映。第三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行为和公众的主观判断共同作用的产物。唐铁汉(2005)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行政的一种客观反映,表现了政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程度,同时也是公众对政府的主观评价,反映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2)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马得勇、孙梦欣(2014)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维持和提升与政府的回应性和透明度密切相关。透明性和回应性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如果说此前地方政府公信力在受控的平面媒体环境下,以及‘批判性公民’尚未发育的社会条件下,透明性和回应性对于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还未凸显的话,那么新媒体时代,这两个要素对维持公信力来说似乎不可或缺。”周耀宏(2014)认为“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是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行为上情下达和公众民意下情上达的通道。因此,考察新媒体视域下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影响因素,应从政府、新媒体和公众三个维度展开”。(3)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周耀宏(2014)认为“新媒体网络迅速发展对政府影响力具有挑战、公众网络参与意识增强对政府行政的公开性提出了挑战、新媒体治理难度加大对政府行政可信度发出了挑战”。宋芳(2017)认为“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地方政府的信息透明性、回应性和媒体应对能力发起了挑战”。(4)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学者们对于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做了很多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是提高民主度、增强政府回应、政府适应新媒体发展等等。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如下:何子英、陈丽君、黎灿辉(2014)以突发公共事件为切入口,构建了一个有效政府沟通与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模型和新分析框架,认为政府诚信是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并以公众知觉到的有效政府沟通为前因变量、以政府诚信为中介变量,提出了公众知觉到的政府及时、准确、透明沟通和公众知觉到的高参与度与高回应度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诚信的认知,政府及时准确透明公开信息、邀请公众参与事件处理和积极回应公众吁求等有效政府沟通行为,都有利于强化公众对政府诚信的认知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的认知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信任。孙祥、林雪馥(2013)认为,“首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执政主体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其次,要广开渠道,积极依靠新媒体广泛联系群众;再次,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最后,要加强互联网舆论队伍建设,培养“舆论领袖”。王茂涛、冯伟(2010)认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转变危机管理理念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转变危机管理职能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动力,健全危机管理法制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保证”。刘达禹(2007)认为,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推行制度创新,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资信系统,提高资信公信力。吴俊峰认为,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取信于民,首先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建设一个高效的、负责任的政府,实现政府再造;其次,要加强网上政务建设,建设“阳光政府”,继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完善的,系统;第三,要完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要通过对行政官员的间责,维护了政府的形象;再次,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特别是地方政府,只有把救助弱势群体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才能不断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黄莉培(2012)认为,“要建立整体政府和整体性回应机制,政府各部门要整合各自职责,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此基础上政府要进行公私合作,建立跨机构信息处理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完善基于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企业、公民个人的网络行为都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并严格实名认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利用好官方网站、微博、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设备让社会各界和公众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政府要鼓励媒体和公众进行监督,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加强听证制度”。唐铁汉(2014)认为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诚信理念和责任观念,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众服务,履行自己的职责,方能提升政府公信力;何纯认为应该建立政府及政府行政人员的诚信档案,记录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诚信登记,并将其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信用等级低的政府组织或行政人员和其失信行为要进行处罚[18]。卢汉桥(2004)则表示提升政府公信力,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关键,政府应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简政放权,完善行政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问责制度,推进法治建设。吴威威(2016)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应立足于公民的主体地位,在充分保证公民知情权和发挥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的前提下,通过听证制度、舆论监督等途径发挥公民的作用,重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的权利,培育公民社会,构建政社共同治理的模式,提升政府公信力。(二)国外研究综述1.关于新媒体概念的研究新媒体是国外学者提出的区别原有媒体的一个概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2002)提出新媒体概念,意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通过数字、网络技术等手段,以互联网、卫星等为渠道,以电脑、手机等为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迅捷、广泛的信息、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2.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国外政府公信力研究的起源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真正形成规模和影响力的是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在社会契约理论(1963)中对政府公信力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他们认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的关系,公众将自身的一部分公共权力赋予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代为行使;公众将权力赋予政府的前提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公众相信并期待政府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是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也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虽然早期的社会契约论并未直接提出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但是,它为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源泉,奠定了重要基础。(1)关于政府公信力概念的研究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2001)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有效开展各种社会管理活动的基础;他将经济发达国家分为高信用国家和低信用国家两类,通过对比指出政府公信力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程度,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2)关于政府公信力下降原因的研究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著作《人们为何不信任政府》一书中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作出了解释:一是政府自身公共管理效率下降、政绩不佳等情况导致了政府失信于众;二是美国公众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对政府的过度期待,超出政府部门的可实现范围,使得公众对政府失去了期望和信任(1974)。(3)关于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的研究一是注重加强政府的回应性,加强政府绩效。有学者(2005)认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就是对政府的回应,可以有效缓解政治问责制度与政府管理失灵之间的矛盾。正是政府回应性的缺乏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度较低,政府如果能够充分用好民众赋予的权力,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管好,尽职尽责,增强政府绩效,那么,政府公信力就会很高。如克林格曼等(1995)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协调,对自己能够管好的项目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更好的收益回应民众对政府的期望,增强政府绩效,增强民众的信任感。二是树立顾客导向,加强执政理念建设,树立服务的理念。如皮埃尔(1995)提出了公民中心、顾客导向等观念,将公民视为消费者与顾客,将政治活动转化为经济活动思考,认为公众是政府的顾客,既然经济活动中服务于顾客的需要时第一位的,那么,整治活动中要向取得民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那么,就需要将服务于民众的需要视为政府活动的首要方向。甚至有学者(2006)直言不讳的认为“政府的最高宗旨是建立公众的信任,以使民主成为可能”,三是从政府行为失当的角度考虑,认为政府公信力的丢失就是因为政府行为不当,如腐败等,正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等不当行为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印象变差,信任感降低,政府公信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流失的。如沃克(2005)认为政府诚信也就是政府对公众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政府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布财政等相关的信息。综上所述可知,国外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政治文化、民主化程度、公民政治素质的不同,对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需要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不能照抄照搬。我国理论界对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历了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之后,也取得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理论支撑。但是,当前我国理论界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不够,特别是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研究更为欠缺,不能满足地方政府的需要,难以对地方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提出较为明确的措施和建议,本研究将试图弥补上述问题和不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厘清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概念,以山东聊城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嬗变、挑战和机遇,从而探索开放多元传播格局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出场路径。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第一章,绪论。阐述本研究开展的背景以及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识别现有研究的重点与薄弱之处,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第二章,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相关理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自媒体、社交网络舆情危机、政府治理等相关理论。第三章,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及挑战。在对我国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态势以及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基本格局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媒体时代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章,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问题。主要对政府在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过程中的进步性以及风险应对缺乏有效的媒体协同、网民参与性不高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五章,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建议。根据当前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科学化策略,以期提高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增加政府的权威度。第六章,结论。对本文的论文研究工作进行的总结概括。本文主要解决的主要有以下问题:1、全面的掌握公共管理和公共危机的相关理论,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处理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2、结合新媒体和地方政府的特点,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切合实际的为改善地方政府处理社交网络舆情危机找方法。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为研究课题,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等资料库中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了解掌握本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帮助梳理研究课题的脉络发展,为后续研究打下文献基础。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地方政府——聊城处理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具体分析,揭示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嬗变、机遇和挑战,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例证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使论证分析更具像化。3.跨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研究课题的整合性研究,本研究将运用行政管理、政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从整体上对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手段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自媒体时代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应对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当前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科学化策略,以期提高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增加政府的权威度。技术路线理论支持理论支持现状分析问题分析评价体系应用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的风险的策略自媒体时代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基本格局自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态势自媒体时代聊城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自媒体时代聊城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成效政府治理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图1技术路线图可行性分析对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有一定了解,熟悉国内外关于新媒体、公关关系管理、舆论危机管理管理等的相关方法和成果。通过学院安排的相关课程,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理念和理论,并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和分析工作实际,为课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创新之处第一,根据聊城市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引入符合聊城市实际情况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式,可以缓聊城市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压力,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二,根聊城市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需求,引入公关策略,增强了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实用性,能够提升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强化社交网络舆情危机下的政府公信力。预期成果本研究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社交网络舆情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和对策,以为政府应对舆情危机提供依据和支持。以丰富了社交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理论内涵,提升政府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年度研究计划1.2020年4月10日-2020年7月5日,查找相关资料,联系指导老师,确定论文选题。2.2020年7月6日-2020年8月1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3.2020年8月2日-2020年9月23日,进一步收集资料,提交开题报告盲审。4.2020年9月30日-2020年10月13日,根据开题资格审查结果,整理论文写作各阶段资料,为论文开题答辩做好准备。5.2020年10月13日-2020年10月28日,根据开题评审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开题并定稿装订。6.2020年10月28日-2021年3月15日,整理论文写作各阶段资料,撰写论文,完稿后申请论文答辩。论文难点第一,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获取大量、全面的一手资料和数据,致使研究的数据支撑不足;第二,由于研究的对象有一定局限性,致使对聊城市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掌握不到位,了解不充分;第三,由于本人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有限,提出的建议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解决方案1.笔者在聊城市行政单位做媒体宣传工作,鉴于工作时间的缘故,笔者对聊城市应对社交网络舆情危机有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调查和了解,就此对整体情况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2.对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有一定了解,熟悉各类研究方法。3.通过学院安排的相关课程,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理念和理论,并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和分析工作实际,为课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本人已对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并且通过查阅文献,对各种管理方法做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指导教师xxx教授多年从事该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指导了历届的研究生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学术条件。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1.本人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现学习了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具有研究能力。2.本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现从事聊城市行政单位工作。3.研究的目标为本人工作地点,便于资料收集。4.指导老师有着丰富的经验,指导有力。5.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借鉴。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侯甜甜,陈培友.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现状与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2):178-179.[2]中国第4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OL]./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2019-08-30[3]AlrayesFS,AbdelmotyAI,El-GeresyWB.Modellingperceivedriskstopersonalprivacyfromlocationdisclosureononlinesocialnetworks[J].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2019,Doi10.1080/13658816.2019.1654109.[4]KeG,LinyuW,BoYSocialcommunitydetectionandmessagepropagationschemebasedonpersonalwillingnessinsocialnetwork[J].SoftComputing,2019,23(15):6267-6285.[5]DoranD,GokhaleSS,DagninoA.Discoveringperceptionsinonlinesocialmedia:aprobabilistic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ftwareEngineeringandKnowledgeEngineering,2014,24(9):1273-1299.[6]YinKX,LiWL,HuM.SimulatingEmailWormPropagationBasedonSocialNetworkandUserBehavior[J].InternationalArab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2019,16(5):854-861.[7]PabloPorten-Cheé,ChristianeEilders.Spiralofsilenceonline:howonlinecommunicationaffectsopinionclimateperceptionandopinionexpressionregardingtheclimatechangedebate[J].StudiesinCommunicationSciences,2015,15(1):143-150.[8]EunaeYooa,WilliamRandb,MahyarEftekhara,etal.Evaluatinginformationdiffusionspeedanditsdeterminantsinsocialmedianetworksduringhumanitariancrise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6,45:123-133.[9]ChakrabortyA,GhoshS,GangulyN.EditorialVersusAudienceGatekeeping:AnalyzingNewsSelectionandConsumptionDynamicsinOnlineNewsMedia[J].IEEETransactionsonComputationalSocialsystems.2019,6(4):680-691.[10]ValerioArnaboldi,MarcoConti,MassimilianoLaGala,etal.Egonetworkstructureinonlinesocialnetworksanditsimpactoninformationdiffusion[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16,76(15):26-41.[11]KimK,BaekYM,KimN.Onlinenewsdiffusiondynamicsandpublicopinionformation:acasestudyofthecontroversyoverjudges'personalopinionexpressiononSNSinKorea[J].TheSocialScienceJournal,2015,52(2):205-216.[12]MarkFreemana,JamesMcVittieb,IrynaSivakc1,etal.ViralinformationpropagationintheDiggonlinesocialnetw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