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资本形成重要性的若干理论第二节初始资本形成第三节投资效率/“X效率理论”第四节思考题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资本形成重要性的若干第1节资本形成的重要性:若干理论一、R.纳克斯(R.Nurkse):“贫困恶性循环理论”(viciouscircleofpoverty)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1953)一书中,Nurkse阐述了资本形成对LDCs的重要性,提出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指出,LDCs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其中,最主要的是贫困引起的恶性循环.
贫困恶性循环——由供求两方面原因引起,并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发端于贫困又回归于贫困的恶性循环。第1节资本形成的重要性:若干理论一、R.纳克斯(R.SupplySide:
低Y低S低K形成低Y(Q);DemandSide:
低Y低C/低投资引诱低K形成低Y(Q)。
以上两个循环构成以下难以打破的循环:SupplySide:
低S即低Y低K形成低C/低投资引诱低Y(Q)。
此循环表明:
1)即使拥有足够的S,但如果C水平低(即市场规模或投资引诱小),K仍难以形成;
2)即使有充分的投资引诱,但如果缺少S,K也难以形成。
总之,K稀缺造成
生产(供给)能力;低水平的消费(需求)能力,
供给(推力);使经济发展缺少
需求(拉力),而处于停滞状态。因此,Nurkse认为,资本稀缺是LDCs经济难以
“起飞”的主要原因。总之,K稀缺造成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综合如图1-1:低生产率低生产率低S低C低Y低K低K综合如图1-1:低生产率低生产率低S低C低Y低K低K
研究结论:--------
“
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研究结论:--------
评论:(1)Nurkse混淆了储蓄水平(S)和储蓄率(s’)两个不同的概念。储蓄水平(S)是绝对量,储蓄率(S/Y)是相对量。而经济的启动力量主要来源于后者。(2)该理论把K形成的困难简单归因于贫困。实际上,由于LDCs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方面的不合理,使人民大众对发展的前景缺乏信心、希望和认同感,因此,很难产生强烈的S和I的愿望。(3)该理论仅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讨论资本形成问题,忽视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外资的可能性。因而夸大了资本形成的难度。评论:二、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
——“大推进理论”(“bigpushtheory”)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1947)一文中,罗阐述了LDCs工业化起步时期大规模投资的必要性:即一方面,由于LDCs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收入水平低、市场容量小、基础设施匮乏,小规模投资难以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本身具有“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因此,投资必须具有“整笔性”(lump)特征。二、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
大规模投资的必要性:(1)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整笔性“(或“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
(或“社会分摊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包括:能源、交通和运输、通讯、供电、气、水等公用设施(publicutility)。(“广义”基础设施还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投资往往是一揽子计划的大额投资。大规模投资的必要性:(2)储蓄具有“不可分性”。
LDCs人均收入水平低,因此,通过消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要大幅度增加社会储蓄,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又必须以大规模投资为基础。(2)储蓄具有“不可分性”。【Question:】
你能看出罗森斯坦-罗丹关于储蓄(S)“不可分性”的论证,有什么问题吗?【Question:】(3)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
由于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具有内在联系性(即
“不可分性”),针对个别企业或行业的进行的小额投资,不能解决产品的市场需求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大规模投资。(3)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4)大规模投资不仅使企业/行业内部的生产增加,还能产生以下“外在经济”(externaleconomy)
即
基础设施共享;产品相互需求;
学习、竞争等带来的企业创新激励。(4)大规模投资不仅使企业/行业内部的【注:】
“外在性”——
“正外在性”(外在经济)(1)
“负外在性”(外在不经济)
“可用货币方式补偿的”(2)
“不易用货币方式补偿的”【注:】Case:工业污染
菜农与蜂农
“正”、“负”
“外在性”影响,可望通过其“内在化”而得以消减。Case:【思考题:】
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说明“外在性”之存在,及其解决办法。【思考题:】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三、K.K.纳尔逊(K.K.Nelson)(美):
——”低水平均衡陷阱论”(lowlevelequilibriumtrap)
Nelson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956)一文中,采用数学模型方法,从人均资本增长、人口增长以及产出增长等三方面,考察LDCs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人口增长过快,是阻碍LDCs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大规模投资使产出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使人均收入水平得以提高,否则,经济将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三、K.K.纳尔逊(K.K.Nelson)(美):(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
Nelson假定,一国资本的增长(dk)由两部分组成:由储蓄创造的资本增长(dk’)和由土地的增加所代表的资本增长(dR)即dk=dk’+dR
假定dR=0
则dk=dk’
又假定S=I
则人均资本增长(dk/p)可用下式表示:b·【(o/p)-x】,当o/p>(o/p)’;
dk/p=dk’/p=
-c,当o/p<或=(o/p)’。(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其中:o/p——人均产出(收入);
x、o/p——o/p的两个特定值;
c——
常数;
b——
斜率其中:o/p——人均产出(收入);图2-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图2-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图2-2表明:(1)当(o/p)<或=(o/p)’时,dk’/p=-c.
表示在人均收入水平极低时,人均资本量也很低,而且没有增长。(换言之,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且不变时,人们的消费可能超过收入,超过部分若是个常数,则可用常数表示。若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超过收入的部分将逐渐减少,直到两者相等,进一步地,收入将超过消费,并形成储蓄。)图2-2表明:(2)当(o/p)>(o/p)’
时,dk’
是(o/p)的增函数,即随着(o/p),dk‘/p。
不过,当
(a)(o/p)’<(o/p)<x时,dk’/p仍为负值。这时,dk’/p的增长表现为负数值不断减少的过程。
(b)o/p=x时,dk’=0。表示——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x点时,人们的消费与收入相等。此时,人均资本增量为零。
(c)o/p>x时,dk’/p>0.
表示——当人均收入水平超过x点(即人们收入超过消费)时,人均资本开始呈正增长。
总之,当人均收入水平极低时,消费超过收入,整个经济是存在负储蓄和负投资,只有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才引起人均资本的增长。也就是说,资本形成受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两者呈同方向变动。
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
(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在Nelson看来,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本增长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b[o/p-s],当o/p<(o/p),dp/p=(dp/p)*,当o/p>或=(o/p).(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其中:d/p——人口增长率;b——斜率;(o/p)”和s——(o/p)”的某个特定值;(dp/p)*——常数其中:图2-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AbaCBO图2-2图2-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AbaCBO图图中:x轴——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do/p);Y轴——人口增长率(dp/p);dp/p曲线——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图2-2说明:(1)当o/p<s时,dp/p<0。表明:当人口的死亡率(motality)超过出生率(birthrate)时,人口呈现负增长。总人口数将下降。(2)当(o/p)=s时,dp/p=0.
表明: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将下降,出生率上升,两者在收入水平s处相等,此时,人口增长率为零。
(3)当s<o/p<(o/p)”
时,dp/p>0。表明: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出生率将超过死亡率,人口将呈正增长。(4)当o/p>(o/p)”
时,dp/p=(dp/p)*。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死亡率将下降到某一极限水平,出生率也将下降,并稳定在某一水平。这时人口将以某常数形式增长。
总之,Nelson的结论是: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密切。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影响并决定人口增长。图2-2说明:(3)国民收入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
Nelson首先假定,一国产出(或国民收入),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线性齐次函数(所谓“线性”——指该函数幂的次数为1次;所谓“齐次”——指各幂的次数相等)。还假定,一国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国民收入(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3)国民收入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该图中:X轴——人均产出(或收入)(o/p);Y轴——产出(或收入)增长率(do/o);do/o曲线——产出增长率曲线。该图中:图2-3:国民收入与人均收入国民收入生产率人均收入OA’aC’B’图2-3图2-3:国民收入与人均收入国民收入生产率人均收入OA’a图2-3说明:(1)当(o/p)<z时,(do/o)<0。表明:当人均收入水平很低时,人均资本增长和人口增长均为负值。因此,产出增长也为负值。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均资本增长,人口增长的负值减小、产出增长的负值也逐渐减小。(2)当(o/p)=z时,(do/o)=0.
表明:在z点表示的人均收入水平上,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口增长均为零。因此,产出增长也将为零。(3)当(o/p)》z时,(do/o)>0.
表明:当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时,(dk‘/p)和(dp/p)都呈正增长,因此,产量也呈正增长。(4)当(o/p)继续提高,并达到某一特定水平(o/p)*时,产出增长将达到最大值。此后,由于“边际报酬递减率”的作用,产出增长率将呈下降趋势。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4)“低水平均衡陷进理论”将上面的图2.2和图2.3放进同一个坐标系中,就能描述“低水平均衡陷进”状态(见下图)。(4)“低水平均衡陷进理论”该图中:X轴——人均收入(产量)(o/p);Y轴——人口增长率(dp/p)和国民收入(即产量)增长率(do/o);(do/o)——产量增长率曲线;(dp/p)——人口增长率曲线;z点——“低水平均衡点”;q点——高水平均衡点;a点——不稳定点该图中:图2-4:低水平均衡陷阱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人均收入A’AaDB’a’a’’EB图2-4图2-4:低水平均衡陷阱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O人均收入A图2-4说明:(1)当(o/p)<z时,do/o>dp/p。即当产量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时,人均收入水平有提高趋势。(2)当z<o/p<a时,dp/p>do/o.
表明:在该人均收入范围内,人口增长率超过产量增长率,即产出增长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o/p)停留在仅能维持生存的低水平。(3)当a<o/p<q时,do/o>dp/p。表明:在该人均收入水平,产出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因而人均收入水平将提高。然而,由于受“边际报酬递减率”的作用,产出增长率在达到某个最大值之后便趋于下降,而后将在q点于人口增长率再次相等。此时,经济处于高水平位置上的均衡。人其他条件不变,该均衡点将是稳定的。图2-4说明:评论:(1)Nelson把LDCs的贫困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又认为资本形成不足的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低。因此,与Nurkse一样,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2)该理论以“新马尔萨斯人口论”和”边际收益递减规率”为基础,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3)该理论最早由莱苯斯坦(Libenstein?)提出,经过Nelson的论证和充实,又成为莱本斯坦日后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论“的基础。(4)瑟尔沃尔(A.P.Thirlwall)指出,少量投资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临界最小努力“的投资并非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评论:图2-5:X轴——人均(产量)收入;Y轴——人口和产量增长率;do/o——产量增长曲线;dp/p——人口增长曲线。图2-5:该图说明:如果经济发展初期只有少量投资,使人均收入从x增加到x’,按照Nelson的观点,这时,由于dp/p>do/o,o/p有跌回到低水平均衡点x的趋势。但Thirlwall指出,如果考虑到时间因素的作用,就有理由认为,当人均收入水平由x增加到x’
时,由于资本存量的质量、劳动力的素质,以及工作与管理的技能和水平都有所提高,因此,新的收入水平(x’)中,虽有一部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但不会完全抵消,以至于退回到原来的收入水平(x),而可能处于x和x’
两者之间的某个水平(例如,x”)。这时,点x”
就可能成为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的新起点。这样,人均收入水平就可能通过一系列渐进增长逐步达到和超过水平a,从而最终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进”,实现经济起飞。该图说明:图2-5:并不一定需要“临界最小努力”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aX2X1A’Aa’DEB’BO图2-5:并不一定需要“临界最小努力”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四、缪尔达尔(G.Myrdal):
——“循环累积因果论”(circularandcamulatecaucation)
Myrdal(1974年诺奖得主)在《富国与穷国》、《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中,从制度方面探讨LDCs经济落后原因,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四、缪尔达尔(G.Myrdal):
作为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家,缪氏与新古典主义不同,他采用制度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研究LDCs经济问题,并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化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包括由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量增长,而是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全方位的变化。作为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家,缪氏与新古典主义不
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呈现——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变化即
“初始变化”
“第二级强化运动”“上升或下降”的结果;
“初始变化”
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呈现——
在落后国家,这种“循环累积”变化表现为:
“
Y
低——
生活水平(营养、卫生、健康和教育等)低——
人口或劳动力素质低——
劳动生产率低——
Y(Q)低;…
…
显然,Myrdal同样认为贫穷是LDCs落后和陷入“累积因果循环”的原因。
但在如何摆脱贫困
问题上,缪尔达尔有着不同的思路。在落后国家,这种“循环累积”变化表现为:出路:(1)对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如“土地等财产关系”)进行重新分配;(2)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收入平等;(3)提高穷人消费水平,增加投资引诱;(4)增加社会储蓄,促使资本形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5)促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出路:由此,
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人口、劳动力素质——劳动生产率水平——产出(收入)水平;
进一步地,对下一期
“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生产率水平和产出水平”产生更大的“累积性影响”。
这样,
LDCs经济将受到“正”
的循环累积影响。由此,【思考题】:与纳克斯和罗森斯坦-罗丹比较,缪尔达尔的理论论证的思路及观点和结论有何不同?【思考题】:第2节工业化进程中的
初始资本积累一.资本形成的来源和主体(一)来源:
国内储蓄(Sd)国外储蓄(Sf)(二)主体:
个人、家庭或居民户(household)
企业(enterprises/corporation)政府(government)
第2节工业化进程中的
初始资本积累一.资本形成的来源二.(国内)储蓄及其影响因素
1.个人或居民户(household)储蓄及影响因素
a)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
(Yd)(PDI——Personaldisposableincome)
——
个人/家庭储蓄与其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即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倾向越大;
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b)存款利率(interestrateofdeposit)
——
个人或家庭储蓄与存款利率同方向变化(即r越高,s越高);
c)预期(expectation)
——如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乐观(optimistic),则会增加储蓄;否则(如悲观
pessimistic),会减少储蓄,而代之以保值性投资(如购买贵金属及其制品、购置房地产及古董和艺术品等)。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
d)传统习俗、价值观和
宗教信仰(tradition、custom、valuejudgmentsandreligion)例如:在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节俭”被视为美德,“浪费”被看成是恶习;
在西方国家,则盛行超前消费,“借贷消费”,“透支消费”;
在伊斯兰教看来,利息是一种剥削性收入,获取利息是不道德行为。因此,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储蓄和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影响。
【案例:】
case1.伊朗前宗教和政治领袖——霍梅尼,在伊朗创办第一个无息银行。(资料来源:香港“凤凰卫视”,1998,9,“杨澜工作室”)case2.
美国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美国布什政府冻结了在美国的与拉登以及“基地组织“有关的银行存款等金融资产,使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存款转移到伊斯兰投资银行。(资料来源:”参考消息”,)【案例:】〔资料:〕{美国宗教:——}、特点:不断演变、日趋多元化。分布:3/4为基督教;
5%为其他基督教;
16%无具体宗教信仰。
在基督教中:福音教占26%;天主教占24%;传统新教占18%。个人宗教信仰改变:
成人中,28%以上的人放弃童年时代宗教信仰,改信其他宗教。
〔资料:〕宗教团体内部多元性(所谓“教中有派”):
新教:1/2福音派;
1/3传统教派(卫理公会、路德公会等);
13%黑人教会。
犹太教:革新犹太教;保守犹太教。
伊斯兰教:Sunnis;
Shiites宗教团体内部多元性(所谓“教中有派”):移民对美国宗教的影响:
61%移民来自LatinAmerica和加勒比海地区;其中,墨西哥移民占1/2,近3/4墨西哥移民和2/1的其他拉美国家移民为天主教徒。1/4的美国天主教徒为移民。移民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带入美国。
移民对美国宗教的影响:e)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对社会储蓄的影响:(R1.)
W.A.刘易斯认为,在社会收入中,
工资收入:大部(或全部)用于消费;
财产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即储蓄主要来自富人阶级,因此,收入分配向该阶级倾斜,将有利于增加社会储蓄。
e)收入分配(R2)S.库兹涅茨
等认为,
改善收入分配,尤其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才有利于增加社会储蓄。
因为,收入分配改善,一方面,全社会收入社会储蓄另一方面,全社会消费水平,
投资引诱和实际投资,社会储蓄产出/收入水平
(R2)S.库兹涅茨等认为,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R2)S.库兹涅茨
等认为,
改善收入分配,尤其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才有利于增加社会储蓄。
因为,收入分配改善,一方面,全社会收入社会储蓄另一方面,全社会消费水平,
投资引诱和实际投资,社会储蓄产出/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人均财富差异(R2)S.库兹涅茨等认为,人均收入人均财富差异2.企业储蓄及影响因素
a)企业利润(profitofenterprises)利润越大,储蓄能力和储蓄水平越高。
b)企业所得税(taxofcorporation)企业所得税率越高,税后利润越少,企业储蓄能力和水平越低。2.企业储蓄及影响因素
企业“储蓄”
与
企业“融资”:
企业储蓄企业利润;内部(自我)企业利润,企业融资间接银行外部(社会)直接证券市场企业“储蓄”与企业“融资”:
股权融资外部融资短期(银行信贷)债权融资长期(企业债券)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政府储蓄及影响因素
a)政府收入(税收,tax)政府不是生产者,不可能拥有生产性收入和储蓄。但政府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可通过征税形成其收入和储蓄。
显然,税收规模和强度越大,政府收入越多。
政府储蓄及影响因素b)支出(expenditure)
税收目的:支持政府开支。
政府收入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形成政府储蓄,取决于政府支出:
S=T-G
b)支出(expenditure)(1)当T>G,S=正数;(2)当T<G,S=负数;(3)当T=G,S=0。(1)当T>G,S=正数;[Data:]
政府支出
“四大项”:1、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支出:包括:国防、外交、公安、司法;
以及行政管理、监察等六方面;2、公共事业发展支出:包括:科技;教育、农业、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七方面;3、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水利、交通、环保、生态等四方面;4、宏观调控支出等[Data:][Data:中国:行政机构]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直接管理工业的部委,部门数由40个减少到29个。[Data:中国:公务员]
我国公务员人数达700万。【资料来源:sina.2007,4,9.】[Data:中国:行政机构][Data:中国:行政费用负担]中国人均负担行政费用20年增长23倍。【资料来源:sohu.2007,3,12.】[Data:中国:行政费用负担]【作业:】
比较中国、印度、美国人均行政开支及其增长情况。【作业:】[Data:科技投入:中-美比较]2003年——中国:政府高教投入:¥840亿,占GDP0.72%;其中,高教科技投入:¥164亿,占GDP0.14%。美国:政府科技研发投入:$273
亿.[Data:科技投入:中-美比较]【影响政府税收因素:】
(1)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2)税收体制(机构、手段及管理);(3)税基、税率、税种设计;(4)税收法律法规及实施
【影响政府税收因素:】
[资料]:在工业化国家,个人收入的1/3以上都通过各种税收形式最终进入国库。在原欧共体九国中,各种税收和实际税赋占GDP比重都在30%以上水平:
e.g.西德-38.5%;法国-39.2%;英国-36.7%;意大利-33.2%;比利时-43.%;荷兰-46.2%;丹麦-43.3%;卢森堡-50%;
爱尔兰-38%.
(——source:汤姆·斯托尼尔(美):《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6,p67)
OECD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里,西方国家政府开支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有减少趋势。(即从33%减少到29.9%)(——来源:《南方周末》2001,1,8;(15).)中国目前官民比为:1:8;政府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从6.15%(1989)18.73%(2007);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3%,DCs为70%。(——
来源:sina.网2008,3,16)[资料]:三.初始资本动员方式(一)DCs资本原始积累
——“血与火的历史”(——马克思)
三.初始资本动员方式[资料]:西班牙——15C.海外掠夺、贩奴贸易;葡萄牙——16C.海外掠夺、贩奴贸易;荷兰——17C.殖民地贸易;
英国、法国——18C.殖民地贸易、贩奴
德国——19C.战争(普法战争);
美国——18C.战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日本——19C.末-20C.上半叶,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战争);
俄国——19C.末-20C.初,战争(中俄战争)
[资料]:(二)战后(LDCs)初始资本积累
SOEs利润;1、财政动员各种税赋;
国债
(注:“税赋”包括:土地税、农业税、收入税、财产税、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etc.)
(二)战后(LDCs)初始资本积累
在战后LDCs工业化早期,财政动员是政府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在战后实行计划经济的LDCs,这一方式成为主导。原因在于:(1)各种资源或要素的普遍匮乏;(2)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工业化带有较强的政府推动色彩。
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评论]:
优点——
能在短期内迅速筹集工业化起步所需初始资本,解决资本匮乏的“燃眉之急”;[评论]:
缺点——
在财政动员下,政府成为资金最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即政府直接筹集资金,并从事投资活动。长此以往,将导致企业(——微观经济主体)惰性和依赖性滋生、创新和进取精神缺失,从而丧失竞争力和活力。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2、价格动员
——通过制定价格政策,抬高或压低部分产品价格,达到动员、筹集和转移资金的目的。通常,政府往往通过改变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即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以此加快工业发展。
2、价格动员工农业产品价格相对变化:(1)P(I)/P(A);(2)P(I)/P(A),P(I)>P(A);(3)P(I)/P(A),P(A)>P(I);(4)P(I)/P(A),P(I)&P(A)(幅度均较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相对变化:
在LDCs工业化早期,一些国家的政府除了改变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条件,以鼓励工业部门快速发展外,还往往采取压低原材料、能源等基础工业产品的价格,抬高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以加快制造业的发展。在LDCs工业化早期,一些国家的政府除了改变工(评论)利用价格手段,动员资本的作法,最早产生于苏联。战后许多LDCs纷纷效法这种方法。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采取这一方法有某种合理性,但长期实施这一政策,无异于“杀鸡取蛋”、“竭泽而渔”、“饮鸩止渴”。它不仅极大防碍了农业的进步,也不利于基础工业发展,使LDCs工业化伴随着严重的产业和经济结构扭曲。(评论)3、金融动员
——
即通过金融机构(市场/体系)动员储蓄。
在发展中国家,就是通过金融改革实现资金动员。即通过:
“金融自由化”(financialliberalization)和
“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来消除:
“金融抑制”(financialrepression)和
“金融浅化”(financialshallow),以动员或筹集资本。
(见:R.I.Mekinnon,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1973);EdwardShaw,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1973).(上海三联出版社,1984)。
3、金融动员
Mekinnon和Shaw指出,LDCs普遍存在着政府干预金融活动的现象,使金融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压抑。
在LDCs,
政府干预金融的具体表现和结果:
(一)为刺激社会投资,政府认为强行压低利率从而导致以下两种后果:放弃金融资产
(1)rs人们追求实物资产
金融系统规模,可投资资金来源。
在LDCs,政府干预金融的具体表现和结果:
(不适当的)I资金供不应求;(2)rcapitalintensive产业/技术资源配置恶化,就业水平和收入分配恶化。
(二)为平衡资金供求缺口,政府进一步实施金融干预:其一,对内实行“信贷资金配给制”,
一方面,只有大企业和特权阶层获得融资支持;另一方面,SMEs和小农户融资难,
加剧“金融二元结构”。(二)为平衡资金供求缺口,政府进一步(2)对外,采取高估汇率政策,出口外汇短缺加剧。进口
由此,金融干预(即“金融抑制”)金融衰退(即“金融浅化”),从而阻碍
LDCs经济发展。(2)对外,采取高估汇率政策,【改革思路及对策:】
经由“金融自由化”实现“金融深化”,即通过金融改革实现金融发展。(1)取消r、汇率限制,使其正确反映资金、外汇之供求;(2)培育、建立、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促进其规模扩大;【改革思路及对策:】(3)打破金融机构间的隔阂、垄断,鼓励竞争、实现共同发展,使多种金融市场利率差别趋于一致。(4)促使金融资产品种及工具多样化,使金融资产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比率,不断上升。
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金融相关比率”:】
现存金融资产FIR=————————————————
国民财富(实物资产+对外净资产)【“金融相关比率”:】
金融改革(即“金融深化”)的五个“效应”:(1)S效应(即“增加储蓄”)
即——
用来自居民储蓄的融资取代经由通货膨胀、赤字财政和对外举债等方式的融资。金融改革(即“金融深化”)的五个“效应”:
(2)I效应(即“提高I效率”)即当r正确反映资本稀缺程度时,资本
将流向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领域。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3)N效应(即“增加就业”、
“优化资源配置”)
K节约使用即r(适当)
Lr充分利用就业、要素(或资源)配置效率。(3)N效应(即“增加就业”、“优化资源配置”)(4)收入分配(改善)效应
即
r(生产中)劳动替代资本
工资收入水平及份额收入分配
格局改善。(4)收入分配(改善)效应(5)经济稳定增长效应
即使货币数量变动从原来由人为因素
决定转变为由货币纪律
决定,以减少人为干预引起的经济波动,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5)经济稳定增长效应【作业:】LDCs初始资本动员方式及其利弊比较。【作业:】
四.资本效率
1.
衡量指标:
(1)“产出/资本”
比;
(2)“资本/产出”
比
2.资本效率:影响因素配置效率的”两分法“:市场配置效率
企业效率2.资本效率:影响因素
3.DCsvsLDCs
:面临的资本效率问题:资本效率:DCs好于(或高于)LDCs;
DCs:市场配置效率,基本解决,
企业配置效率问题,仍然存在;
LDCs:同时面临两种配置效率改善问题;
但对经济转型国家而言,首要地是改善市场配置效率。
即
——————
逐步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引导资金的流向和配置。
3.DCsvsLDCs:面临的资本效【Data:DCs和LCDs:资本效率比较】1)K/Y:DCs——3/1LCDs——5/12)IGDP:国际:I1%,GDP0.5%中国:1%,0.3%(——Sohu网,2007,3,31.成思危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发言)
【Data:DCs和LCDs:资本效率比较】即实现了市场配置效率,并不意味着同时实现企业效率,只有在实现“市场配置效率”
基础上,同时注意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制度设计,才能最终保证较高的投资效率。
即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ABL1L1劳动资本K2K1X-低效率分析
在市场配置下,全社会投资能到达B点。此时,产出到了Q(),要素比例达到了最佳(因为B在OA的射线上)。但生产成本却太高。这样,即使要素价格信号不发生扭曲,即使产出最大,要素组合比例适当,成本却未实现最小化。这就是“X-低效率”。莱苯斯坦认为,只要消除了“X-低效率”,投资效率才可以提高,从而使有限的资本形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ABL1L1劳动资本K2K1X-低效率分析在【思考题:】
市场机制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只要有了市场,投资效率就会提高。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思考题:】【附:——哈维·莱苯斯坦(H.Leibenstein)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投资效率问题的争论】【附:——哈维·莱苯斯坦(H.Leibenstein)与新古【附录:哈维·莱苯斯坦(H.Leibenstein)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投资效率问题的争论】(——资料来源:(美)罗杰·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由于理性经济人的作用,企业内部使有效率的,即企业家(顾主)总是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投入下,使产量和利润达到最大。因此,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即放在“配置效率”,而不是“企业效率”上)。【附录:哈维·莱苯斯坦(H.Leibenstein)与新古典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由于理性经济人的作用,企业内部使有效率的,即企业家(顾主)总是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投入下,使产量和利润达到最大。因此,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即放在“配置效率”,而不是“企业效率”上)。
然而,H.Leibenstein发现,由于以下种种现象的存在,企业内部未必是有效率的。因此认为,经济学除了要研究配置问题外,还需要研究非配置(即企业内部效率)问题。这些现象是:(1)只要将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稍加改变,就能使产出增加;(2)企业在企业家的领导下,通常不受“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从而根据边际原理经营企业。常见的是,企业以长期发展为目标,而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置于次要地位。(例如,企业为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采取低价进入策略。)
(1)只要将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稍加改变,就能使产出增加;(2)企业在企业家的领导下,通常不受“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从而根据边际原理经营企业。常见的是,企业以长期发展为目标,而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置于次要地位(例如,企业为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采取低价进入策略)。(3)在经济增长中,除K、L外,其他因素(如:组织、动机、文化等)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Leibenstein将技术以外的这些因素所决定的企业效率,称为“X效率”。
Leibenstein指出,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不现实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见下),因而不能解释效率或X低效率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假定条件、方法、及构架等方面进行改造。(1)只要将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稍加改变,就能使产出(1)新古典主义将“企业”和“家庭”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代表。莱氏认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就不应仅仅停留在企业和家庭的层面,而应深入到”个人“——这一人类活动和行为产生的最小单位。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2]课件(2)新古典主义还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都是以“极大”(“极小”)化为特征的,因而,个人的努力是一个可把握的常量。莱氏指出,人既是有理性的,又是有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因此,人的行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他们一方面可能会计算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可能依赖于习惯、程序(常规)、环境、舆论和压力等作出决策和选择。(2)新古典主义还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注】
在莱氏看来,个人的工作绩效与压力有着重要关系。这种压力可能是个人自身内在形成的,也可能是来自外部的。莱氏指出,个人只有在“适度压力下,才能采取“极大化”的理性行为,工作成绩才可能最好。任何承受相对较高和较低压力的人,是不会进行理性计算和决策,从而做好工作的。就外部压力而言,他可能来自于上司,有可能来自于同事。来自于上司的压力可使人变得更加勤奋和努力。来自于同事的压力可能产生三种结果:(1)大家都实干,你也实干;(2)大家都偷懒,你也偷懒;(3)大家都偷懒,您想实干,石不可太努力,以免显得别人不努力。【注】Leibenstein还认为,个人努力情况还受传统和工作常规的影响(例如,有人努力工作,是因为他看到其师傅和同事们都是这样做的)。最后,Leibenstein指出,个人决策和努力程度还受到动机和认知系统的影响。因为(1)个人不一定有足够动机按照“极大化”行为模式来思考问题;(2)即使个人的确在根据偏好进行选择,习惯将会对这些偏好和选择作出调整。例如,有人喜欢穿红色,但又顾忌别人的看法和议论,因此,就买了一件神红色的外套。(3)即使个人又偏好,也不一定又意愿和能力对所处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判断和识别,即人们并不总是知道对两种不同的状态作出选择。Leibenstein还认为,个人努力情况还
与新古典假定理性经济人“极大化”行为特征相反,Leibenstein提出影响不同观点。指出,人们通常是在他的“惰性区域”内工作的。在这个区域的下限以下,个人满足程度将随着努力程度的提高而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在该区域的上限以上,个人的满足程度将随着个人努力程度的提高而以递减的速率下降。换句话说,人们只有要进行选择的理性,即知道有必要和需要进行选择。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主观——如“嫌麻烦”、或“不愿意”;客观——指能力和认识系统受限制),人们并不总是竭尽所能来计算和分析各种不同努力和满足水平之间的成本和收益的。与新古典假定理性经济人“极大化”行为特征相反Leibenstein认为,上述种种原因决定了个人的努力程度并不是新古典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即是一个机械决定的、可把握的不不变量,而是一个任意决定的可变量。综上所述,Leibenstein指出,生产过程并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机械过程,企业也不是一架能将投入变为产出的机器。它是包括个人动机、情绪和努力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等在内的有机组织。因此,在技术因素既定条件下,企业的效率(即X效率)的实现,要依赖全体成员(雇主和雇员)的努力。(完)
Leibenstein认为,上述种种原因决
(3)新古典主义假定,企业内部雇员和雇主的目标是一致的。Leibenstein指出,原因影响和决定雇员努力程度和工作实绩的所有因素,并不是雇主所能全部控制的。也就是说,雇员的努力情况和工作成绩,一部分取决于雇主(企业)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一部分取决于雇员本身。因此,客观上不能保证两种的决策完全一致。另外,从主观上看,雇员和雇主的利益也并不总是一致的。企业(雇主)和雇员均有三种策略可供选择:第一,“极大化策略”。如果雇员和雇主均采取‘极大化策略’,两者的利益冲突最为典型。因为,雇主的“极大化”行为是成本最小,而利润最大;雇员的“极大化”行为是支出(工作和劳动付出)最小,而报酬最大。(3)新古典主义假定,企业内部雇员和雇主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黄金法则策略”。即雇员、雇主均为对方着想,一方努力工作,一方努力提供好的工作条件和满意的工作报酬。但除非双方同时采取这种策略,否则,采取这一策略的一方会感到“不公平”。第三,“同业集体标准策略”。即按行业的惯例和平均水平行事。企业(雇主)按习惯提供工作条件和报酬(工资),雇员按习惯提供工作努力。不合习惯的一方要么调整自己的行为,要么另缪出路,从而使这一合作得以维持。同业集体标准策略,能使双方的付出和收益相等。因此这种合作优于所有其他非合作解。第二,“黄金法则策略”。即雇员、雇主均为对(4)新古典还假定,劳资双方的劳动合同是完善的。也就是说,对雇主而言,不仅雇员的工资报酬是确定的,而且雇员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的努力程度也是确定的(即是可控制的)。然而,实际中雇主购买的是雇员的劳动时间,实际工作过程中,雇员的努力程度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而后者是影响工作实绩的重要因素。诚然,雇主可设法事先规定雇员的努力标准,即提高类似于设立“APQT”
(即活动、进度、质量、时间)来监督雇员,迫使其努力工作,但设立这种标准所需要的搜寻(索)成本以及监督本身的成本都是十分昂贵的。因而,劳动合同总是不完善的。
Leibensitein指出,企业要想提高雇员的努力程度,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激励机制下产生的压力去影响动力、去影响努力程度、去影响成本,从而提高“X效率”(企业效率),和降低“X低效率”(企业低效率)。(4)新古典还假定,劳资双方的劳动合同是完善的。也就是说,对(5)Leibenstein还指出,X效率与市场结构有关。存在垄断因素的市场,不仅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即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损失表示的经济净福利的损失),而且将导致垄断企业缺乏进取精神和压力和有机会不利用的X低效率,垄断企业提高控制价格便可获得满意的利润,因而无需做出“成本极小化”的努力。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才会通过价格机制对企业产生不降低成本(或价格),就将被竞争所淘汰的压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危机感,克服惰性、提高努力水平。(5)Leibenstein还指出,X效率与市场结构有关。存(6)最后,leibenstein还指出,在减少X低效率方面,企业家会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或者通过努力直接降低本企业的低效率,或者作为竞争者间接降低其竞争对手企业的低效率。企业家的这种作用,在市场不完全情况下尤为明显。不完全市场,一是指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障碍的市场。如有的投入品价格不合理;有些投入品本应用于这些场合,而实际被用于其他场合;有的投入品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即还存在资源管制)等等。市场不完全,还指市场本身还存在许多漏洞,如知识并不总是可以交易的、把知识从思想变成能投入生产的可用形式还需要激励等等。企业家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障碍,并填补漏洞,将有市场结构所造成的企业低效率(或X效率)降低到最水平,提高X效率(企业效率)。(6)最后,leibenstein还指出,在减少X低效率方
(完)(完)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谢谢您的关注!态度决定一切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资本形成重要性的若干理论第二节初始资本形成第三节投资效率/“X效率理论”第四节思考题第2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资本形成重要性的若干第1节资本形成的重要性:若干理论一、R.纳克斯(R.Nurkse):“贫困恶性循环理论”(viciouscircleofpoverty)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1953)一书中,Nurkse阐述了资本形成对LDCs的重要性,提出著名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指出,LDCs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恶性循环。其中,最主要的是贫困引起的恶性循环.
贫困恶性循环——由供求两方面原因引起,并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发端于贫困又回归于贫困的恶性循环。第1节资本形成的重要性:若干理论一、R.纳克斯(R.SupplySide:
低Y低S低K形成低Y(Q);DemandSide:
低Y低C/低投资引诱低K形成低Y(Q)。
以上两个循环构成以下难以打破的循环:SupplySide:
低S即低Y低K形成低C/低投资引诱低Y(Q)。
此循环表明:
1)即使拥有足够的S,但如果C水平低(即市场规模或投资引诱小),K仍难以形成;
2)即使有充分的投资引诱,但如果缺少S,K也难以形成。
总之,K稀缺造成
生产(供给)能力;低水平的消费(需求)能力,
供给(推力);使经济发展缺少
需求(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电商托盘采购合同
-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活动策划方案书
- 在厂员工免责协议书
- 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 工程项目合作协议书人
- 办公大楼物业服务合同
- 医疗器械产品分销代理合同
- 小学二年级机械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29独轮车走钢管
-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15《升旗的方法》教案
- 桥博常见问题
-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绪论
- 超高性能混凝土项目立项申请(参考模板)
- 电缆桥架招标文件范本(含技术规范书)
- 试车场各种道路施工方案设计
- 贵州省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范本
- 泰国主要城市中英泰文对照
- 鸽巢问题说课稿(共6页)
-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 《国际商务》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