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分析_第1页
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分析_第2页
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分析_第3页
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分析_第4页
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分析本文介绍了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Li)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研究。制作了热表面电离计,分析了离子流与锂蒸气密度的关系,验证了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可行性。对原子与金属表面作用的机制、电荷交换的各种情况以及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展了分析。

在金属冶炼、真空镀膜等工业过程中,靶材金属原子蒸气密度决定着靶材的供料速率及其他一些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所以对靶材金属原子蒸气密度开展实时监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了热表面电离计,并开展了用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实验研究。分别测量离子流与收集场电压、加热灯丝功率以及锂蒸发源温度的关系,分析了锂原子与金属表面作用的机制,验证了用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可行性。

1、实验原理

金属原子打在热金属表面上会发生电荷交换(被电离)产生正离子,如果在热金属表面附近放置适当的离子收集极,该收集极相对于热金属表面处于负电位,这样被电离产生的离子就会被收集极捕获,形成一个离子流电流,通过测量该电流的大小可以得到与金属原子蒸气密度有关的信息。

低能原子打在金属表面,当金属表面温度较低时,表面吸附作用起主要作用;当金属表面温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原子吸收热量便有可能挣脱吸附。表面吸附对入射原子和被吸附金属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吸附原子的价电子能级将发生移动;另一方面,被吸附金属的表面功函数也会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吸附原子与金属之间还存在电荷交换效应。对于碱金属原子,如果其电离能小于金属的功函数,则碱金属原子非常容易正离子化;反之则离子化和中性化的可能都存在。

碱金属原子在热金属表面上被电离的电离效率可写成:

3、实验过程与分析

3.1、离子流与收集场电压的关系

用直流恒流源保持电离计热丝电流0.7A,用加热蒸发电源保持锂蒸发源温度500℃。调节稳压源提供的收集场电压,从4V增加到25V。测量得到离子流与收集场电压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图中前半部分变化趋势较明显。随着收集场电压的升高,离子流电流明显增大。这说明电离产生的离子受收集场的影响,被收集极捕获,并随着收集场的增强,捕获率也相应提高。但是从15V到25V这一区间内离子流大小基本保持稳定,分析此现象认为热丝在此工作状态下,锂原子被电离产生的离子几乎全部被收集场收集,到达饱和状态,此时即为饱和电压。在随后的实验中我们调高热丝的电流,增大其功率,则饱和电压相应提高,也证实了这一判断。

图4离子流与收集场电压关系

3.2、离子流与热丝电流的关系

用稳压电源保持收集场电压为11V,保持锂蒸发源蒸发温度800℃。调节直流恒流源,使电离计热丝电流从0.6A增加到1.7A。测得离子流与电离计热丝功率的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观察图5离子流与热丝功率的变化曲线,可将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离子流随热丝功率增大缓慢增大,第二阶段变化较快,第三阶段又趋于平缓。据分析这应该是受到了金属表面对碱金属的吸附作用的影响。

图5离子流与热丝功率关系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按其作用力的本质来分,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物理吸附的机理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吸附势相对较低,约为1千卡/克分子。化学吸附则由吸附物与固体表面分子(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引起,在吸附过程中将发生电子的转移或公有,原子重排和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等过程。化学吸附势相对较高,大约为5~100千卡/克分子。分子(原子)趋近于金属表面时,一般先发生物理吸附,随着距离的缩短,会发生化学吸附。

离子流与热丝功率关系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当金属表面温度较低时,碱金属原子与金属表面既存在热表面电离现象,又存在较强烈的表面吸附现象,所以导致离子流随热丝功率增大缓慢增大;随后热丝功率增大,金属表面温度增高,表面吸附现象逐渐消失,第二阶段反映的是正常的离子流与热丝温度的变化关系;第三阶段曲线变化趋于平缓,说明热丝温度足够高,以至于热丝表面的热离子功函数到达饱和状态,观察饱和点大约在热丝功率为8W(电流1.6A电压5V)附近得到。

3.3、离子流与锂蒸发源温度的关系

用直流恒流源保持电离计热丝电流为1.6A(电压5V),用稳压电源保持收集场电压为11V,用PID自整定加热电源调节锂蒸发源蒸发温度,从450℃增加到780℃,测得离子流与锂蒸发源温度关系(如图6)。图6中的点■为实验数据点;实线为根据公式(2)、(3)计算得出的锂原子蒸气密度与蒸发源温度的关系曲线。通过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符合的较好,离子流大小基本上可间接反映出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大小。

图6离子流、锂原子蒸气密度与蒸发温度关系

图7离子流与锂原子蒸气密度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关系,图7给出了离子流与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关系曲线(▲为实验数据点,实线为线性拟合后的曲线)。从中可看出,在实验范围内离子流与理论计算得到的锂原子蒸气密度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进一步确定了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可行性。

4、结论

本实验利用自制的热表面电离计,开展了热表面电离法监测锂原子蒸气密度的相关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证实了热表面电离法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