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概述课件_第1页
中外园林概述课件_第2页
中外园林概述课件_第3页
中外园林概述课件_第4页
中外园林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园林概述中外园林概述1中外园林概述课件2中外园林概述课件3历史发展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成熟期:宋、元、明、清初园林成熟后期:清中、清末园林新兴期:80年代以来历史发展园林的生成期:园林转折期:园林全盛期:园林成熟期:园4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发展简史一园林初始期先秦两汉园林植物——从果树蔬菜到观赏花木秦宫汉苑——雄浑壮丽的天然林奢靡的贵族乐园——汉代地主庄园

文人的心灵庇护所——隐士园林

最早的道路系统绿化——驰道和槐衙

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发展简史一园林初始期先5体现形式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如“王在灵囿,鹿鹿攸yōu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全为自然景物。秦汉以来,绝少单独建囿,大都在规模较大的宫苑中辟有供狩猎游乐的部分,或在宫苑中建有驯养兽类以供赏玩的建筑和场地,称兽圈或囿。体现形式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7秦咸阳宫遗址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秦末项羽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夷为废墟。秦咸阳宫遗址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到秦8汉代建章宫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就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汉代建章宫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9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

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10小结先秦两汉在从实用的园艺过渡到观赏性园林的过程当中,皇家园林更注重对天然风景林的保护与利用,因此呈现出的是超大尺度的,气度恢弘的景象;其植物景观不会像近世的明清园林那样精致和抒情,更多的是成为高台和宫殿的背景,表现了“天子以四海为家”的宏伟气魄。此时的私家园林建设也大多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和翻版,只是规模更小而已。

文人园林刚刚开始出现,为后来民间造园思想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值得指出的是,秦汉两大帝国在完成统一后,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系统绿化,并出台了相关的植物配置规范,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相当难得的。小结先秦两汉在从实用的园艺过渡到观赏性园林11二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从短暂的统一到再次分裂及时行乐与寄情山水的盛行底气不足却更有人情味的皇家园林让皇家园林黯然失色的田园风光——大地主庄园

市井山林——小型园林的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宗教园林的兴起二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12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早在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这已开山水园的先河。十六国时期,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13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14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元圃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湘东王(梁元帝萧绎未登位前封号)造湘东苑,穿池构山,跨水有阁、斋、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潜行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在北朝,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15小结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变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皇家园林神圣地位的衰落和世俗造园的兴盛。相应的植物配置也从秦汉的浑然天成演变为对世俗生活题材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东晋和南朝在相对稳定中维持了数百年,江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园林的创作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不同风格园林的出现,为植物配置方法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为后世相关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小结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变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皇家园林16三中国古代的全盛期隋唐首都绿化和公共园林功能完善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比南北朝更加兴盛私人园林更多的成为官僚和知识分子在功成名就以后的回归之处,而不再单纯是消极避世之所。植物配置更强调主题,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主人的主观抱负和精神情操寺观园林更加世俗化由于宗教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在隋唐的加剧,寺观作为观赏游览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寺观建筑场地内均种花植树,往往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甚至还有以栽培花木而出名的。因此从隋唐以来,京城里的寺观园林逐渐向城市公园的方向转化,其植物配置也更加强调环境协调功能和观赏价值。三中国古代的全盛期隋唐17隋西苑是隋炀帝杨广的宫苑之一,又称会通苑,建于大业元年(605)。据记载,隋西苑位于隋东都洛阳宫城以西,北背邙山,东北隅与东周王城为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海内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分布在山上。山上建筑装有机械,能升能降,忽起忽灭。海北有龙鳞渠,渠面宽二十步,屈曲周绕后入海。沿渠造十六院,是十六组建筑庭园,供嫔妃居住。每院临渠开门,在渠上架飞桥相通。各庭院都栽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则剪彩缀绫装饰,穷奢极侈。院内还有亭子、鱼池和饲养家畜、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圃。十六院之外,还有数十处游览观赏的景点,如曲水池、曲水殿、冷泉宫、青城宫、凌波宫、积翠宫、显仁宫等,以及大片山林。可泛轻舟画舸,作采菱之歌,或登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隋西苑的布局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十六组建筑庭园分布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成为苑中之园,不象汉代宫苑那样以周阁复道相连。这是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山上的建筑能时隐时现,反映建筑技巧的提高。

隋西苑是隋炀帝杨广的宫苑之一,又称会通苑,建于大业元年(6018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19

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wǎng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20辋wǎng川别业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辋wǎng川别业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21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园地,在近郊置别业,蔚为风气。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园池。宋代洛阳的第宅园池多半就隋唐之旧。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洛阳名园指北宋时期洛阳城郊的花园、宅园、别墅,多数是在唐代旧园的故址上修葺改建的。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1095)提到唐代公卿贵戚在洛阳的府邸园林有1000多处,后因战乱,池塘竹树废为丘墟,高亭大榭成为灰烬。北宋时有的修复,李格非曾游览并加以评述的有20处。其中花园3个、宅园6个、别墅11个。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22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gèn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23小结隋唐的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两朝大气磅礴的风范,还在合理规划布局和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上的包容促使园林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表现为城市绿地的建立、公共园林的建设和寺观园林的公益化。盛唐的长治久安将中国古代社会推向了空前的繁荣富强,使中华文化远播到当时的渤海国、新罗和日本等东方国家以及东南亚和中东。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一个诗歌和美酒的时代,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时代,为中国古代社会谱写了繁荣昌盛的最强音。她的园林,也因为有了值得歌咏和赞美的题材,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豁达开放和辉煌壮丽,迈入了风华正茂的全盛期。小结隋唐的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两朝大气磅礴的风范,还24四元明清蒙古帝国对文明的摧残和南宋王朝建设成就的最终保全——天堂般的西湖和杭州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宫廷园林重新走向辉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盛的帝国——康乾盛世及其皇家园林四元明清25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苑。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汇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流派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宝贵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多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入中国,首先在宫苑中被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观水法、线法山、谐奇趣等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26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云辉玉宇故宫御花园平面图碧照楼和远帆阁颐和园十七孔桥颐和园云辉玉宇故宫御花园平面图碧照楼和远帆阁27避暑山庄烟雨楼静宜园见心斋静宜园香山红叶避暑山庄烟雨楼静宜园见心斋静宜园香山红叶28元朝元朝在完成全面统一后,在其数十年的统治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激励社会发展的政策,延续了南方地区的普遍繁荣,自宋代以来形成的园林造景风格也得到保留和部分发展。但与宋朝相比,元朝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乃至官僚的内心更加苦闷和压抑,民族矛盾相当尖锐,这些都抑制了大规模造园特别是皇家园林的兴建。而私人园林继续沿宋代开创的方向发展。元朝元朝在完成全面统一后,在其数十年的统治期间也采取29元朝比较大的功绩是进行了大都城的营建,明清两朝也定都于此,使得后来的北京一带经过三朝的发展,将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推向了成熟期的顶点。这一历史时期的皇家园林又恢复了宏大、壮丽的气派。元朝皇帝在大都皇城挖湖堆山,模拟自然景观,成为明清两朝紫禁城绿化美化的基础。元朝比较大的功绩是进行了大都城的营建,明清30明朝明朝是一个在政治军事上曾经励精图治,而意识文化上却更加崇尚保守内向的朝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造园工作特别是皇家园林的建设,明王朝尽管疆域还算广大,却并未效仿汉唐两朝大规模兴建离宫别苑,其皇家园林大都围绕宫城兴建。这一方面限制了其规模,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关的造园技巧和植物配置实践更加成熟。明朝的江南私家园林较之前代,发展得更加成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著作。明朝明朝是一个在政治军事上曾经励精图治,而31中国古代造园专著,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撰。崇祯四年(1631)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园冶》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内容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组成。园说下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部分。全书共三卷,附图235幅,其中卷二是装折中的栏杆图式。中国古代造园专著,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撰。崇祯32拙政园:在娄门内东北侧,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明正德八年(1513)前后,王献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现有面积约62亩,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在娄门内东北侧,苏州四大名园之一。33留园: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卿徐时泰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有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现在的留园大致分为四区:中区(旧寒碧山庄)、东区、北区、西区。此园经过修整,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园: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34狮子林:在城北园林路西,距拙政园较近,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天如禅师建,初名狮林寺,后改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园内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狮子,所以也称狮子林。清末为贝氏祠堂的花园。现园面积(不包括祠堂)约12亩,主要建筑集中于东、北两面,西、南两面则缀以走廊。水面汇集于中央,著名的石假山则位于池东南。狮子林:在城北园林路西,距拙政园较近,苏35网师园:苏州四大名园,在市内友谊路南侧,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址,称“渔隐”,后废。清乾隆时重建,借“鱼隐”的含意,改称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此园以布局紧凑,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是苏州中型园林的代表。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师园:苏州四大名园,在市内友谊路南侧,原36清朝清王朝最大的功绩在于,自宋代以来第一次全面而稳固地完成了对中国本土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使北方边界对中原的威胁完全消除,并将吐蕃和新疆名副其实的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使得各民族出现了自唐代以来又一次空前团结的局面。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多民族国家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完全建立,又经雍正、乾隆两朝不断巩固,使得中原和江南一带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兴盛,为皇家园林大规模兴建奠定了基础。清朝清王朝最大的功绩在于,自宋代以来第一次全面而稳固37清朝的园林植物配置

皇家园林注重利用天然景观的同时,强调对意境的把握;

京郊皇家园林建设以模拟江南美景为主要目的;

在小尺度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理论完全合流;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的定型:诗情画意的精妙表达;清朝的园林植物配置皇家园林注重利用天然景观的同时,强调对意38清代的苏州城清代的苏州城39明清皇宫的绿化明清皇宫的绿化40明清两代的天坛明清两代的天坛41中国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最终形成中国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最终形成42一中国画论与植物造景

从山水画到山水园林

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

不受透视几何约束的绘画与造景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理论一中国画论与植物造景第二节中国古43五代:《关山待渡图》隋:《游春图》刘松年《寄情山水图》系列五代:《关山待渡图》隋:《游春图》刘松年《寄情山水图》系列44左图典型的南方风格舒缓笔调平远视线清秀俊雅平静和谐右图典型的北方风格刚毅笔调高远视线雄奇险峻关山飞渡右图45

西方绘画重视对固定视点的把握,强调几何透视的准确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的表达构图以移动视点和想象为主西方绘画重视对固定视点的把握,强调几何透视46二古诗词与植物造景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造景,很少依靠强烈的视觉效果去吸引人,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的布置去创造一个可供观赏体验和想象的环境,这一方面要求园林能够成为表达诗词意境的载体,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置身园林而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唐杜牧二古诗词与植物造景千里莺47三古人审美心理与植物造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德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上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瑶池神话对自然的崇敬和依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独善其身,隐退山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三古人审美心理与植物造景48第三节风水说与植物造景一中国古代风水理论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关于建筑环境规划和设计的一门学问。关于风水的几个名词解释风水宝地第三节风水说与植物造景一中国古代风水理论49

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因此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一、被视为吉祥的植物

1.桔

“桔”与“吉”谐音,盆栽柑桔便成为人们春节时家庭的摆设。2.吉祥草小巧,终年青翠,泥中水中均易生长,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叫瑞草。

3.椿树易长而长寿,有的地方盛行摸椿风俗。除夕晚上,小孩都要摸椿树,而且还要绕着转几圈,祈求快快长高;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早上,小孩抱着椿树念“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我长长”。4.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后来世人便于庭院植槐。

5.灵芝

自古视为祥兆,吉祥图常见鹿口或鹤嘴衔灵芝,用作祝寿礼品。6.梅花其五片花瓣被认为是五个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图。

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50二、被认为有镇妖祛邪作用的植物1.桃树

传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过年以桃符悬门上。2.柳树

同桃树的作用一样,以柳条插于门户以驱邪。3.草蒲、艾叶端午节草蒲、艾叶用草蒲、艾叶挂在门旁,或用艾做成“艾虎”带在身上,能起到驱毒辟邪的作用。4.银杏树

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得见,传为有阴灵,故而术家的符印要用银杏木刻制。5.柏树

刚直不阿,被尊为百木之长,传能驱妖孽,坟墓旁多种植柏树。6.茱萸“常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这首诗中为什幺要“遍插茱萸”呢?原来风水学中认为茱萸是一种吉祥物,在重阳节登高时佩戴,认为可避灾祸。7.无患子尤为受到尊崇。这种落叶乔木,五六月间开白花,结实如楷杷稍大,生青熟黄,内有一核,坚梗如株,俗名鬼见愁,佛教称为菩提子,用以串联作念珠,有它“无患”。8.葫芦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为什幺用“宝葫芦”装酒?原来在风水术中,葫芦被认为是能驱邪的植物,古人常种植在房前屋后。现代物理测试证明“宝葫芦”形状的器皿能屏蔽各种波和辐射的干扰。张果老用“宝葫芦”装酒,除了能驱邪外,还因为“宝葫芦”能保存酒的味道不变。二、被认为有镇妖祛邪作用的植物51三、被视为凶兆的植物

桉树

这种可长到二十多层楼房高的树中“巨人”,中青年人是不敢栽种的,据说树大人必亡;要植此树只得请老人,反正等到树大时,植树者寿数也差不多了。四、风水树

在南方,有的村子附近保留着一小块青葱林木,多是樟、松、柏、楠等长青树。作为观光者,可千万别去碰它们。因为这就是风水树,也叫水口树,别看只是一小块青葱林木,它可关系着全村的风水命脉,当地人也都不敢去动那里的一草一木,害怕破坏本村的风水。

风水学对于园林中的树种选择甚为讲究,如《相宅经纂》主张宅周植树,“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栀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柰杏”;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之说,提倡种松竹。上述貌似迷信荒诞的说法,却颇符合科学,它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规定栽种方向,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又满足了改善宅旁小气候观赏的要求。

噪音是妨碍人体健康的大敌。风水说以为“不宜居大城门口及狱门、百川口去处”,因为那里人员杂沓,使人烦躁,甚至会引起失眠等症状。所以中国园林建造讲究选清幽之所,造清幽之景。

三、被视为凶兆的植物

桉树这种可长到二十52

良好的日照,良好的地形和植被在夏天引导凉风,冬季阻挡寒流;良好的排水排污设施,方便的用水和交通,保持水土并调节小气候。风水宝地的生态条件风水宝地的生态条件53二风水的空间结构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和理解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哲学转向实际应用;住宅场地规划中的要素及其象征二风水的空间结构54三古人的环境观念天时地利人和——塑造环境的整体观择地相宅——强调场地基础的作用场地特征及其象征物的心理效应三古人的环境观念55四风水与植物造景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重视植物的视觉效果强调植物的心理效应从传统风水向现代环境学的过渡四风水与植物造景56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造景要点

以山水式园林为基本造园风格,植物配置力求自然;

植物种类丰富,重视对观赏植物优良品种的引入与培植;

成熟的植物配置是诗词与中国画意境表达的载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同时融合道、佛和其它思想,因此其植物配置总体上呈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又不乏幻想和浪漫色彩。

不同归属的园林在造景风格上最终趋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造景要点以山水式园林为基本造园风格,植57古代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园林建筑的演化植物的影响诗词歌赋(以清风柳庄为例)古代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园林建筑的演化58知识链接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知识链接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59知识链接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详细介绍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禹查看夏朝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查看商朝周西周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

查看西周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查看春秋战国前475-221年

查看战国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查看秦朝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查看西汉新朝9-23年

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查看东汉知识链接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详细介绍夏朝约前214660知识链接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查看三国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查看西晋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查看东晋十六国304-439

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查看南朝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知识链接三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查看三国蜀61知识链接北朝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查看北朝魏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查看隋朝唐朝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查看唐朝五代十国

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知识链接北北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查看北朝62知识链接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查看北宋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查看南宋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查看辽国大理937-1254太和城云南大理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金1115-1234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查看金国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查看元朝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查看明朝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皇太极查看清朝中华民国1912-1949南京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知识链接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查看北63中外园林概述中外园林概述64中外园林概述课件65中外园林概述课件66历史发展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成熟期:宋、元、明、清初园林成熟后期:清中、清末园林新兴期:80年代以来历史发展园林的生成期:园林转折期:园林全盛期:园林成熟期:园67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发展简史一园林初始期先秦两汉园林植物——从果树蔬菜到观赏花木秦宫汉苑——雄浑壮丽的天然林奢靡的贵族乐园——汉代地主庄园

文人的心灵庇护所——隐士园林

最早的道路系统绿化——驰道和槐衙

第一节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发展简史一园林初始期先68体现形式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如“王在灵囿,鹿鹿攸yōu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全为自然景物。秦汉以来,绝少单独建囿,大都在规模较大的宫苑中辟有供狩猎游乐的部分,或在宫苑中建有驯养兽类以供赏玩的建筑和场地,称兽圈或囿。体现形式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6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70秦咸阳宫遗址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秦末项羽入咸阳,屠城纵火,咸阳宫夷为废墟。秦咸阳宫遗址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到秦71汉代建章宫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就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汉代建章宫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72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

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73小结先秦两汉在从实用的园艺过渡到观赏性园林的过程当中,皇家园林更注重对天然风景林的保护与利用,因此呈现出的是超大尺度的,气度恢弘的景象;其植物景观不会像近世的明清园林那样精致和抒情,更多的是成为高台和宫殿的背景,表现了“天子以四海为家”的宏伟气魄。此时的私家园林建设也大多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和翻版,只是规模更小而已。

文人园林刚刚开始出现,为后来民间造园思想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值得指出的是,秦汉两大帝国在完成统一后,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系统绿化,并出台了相关的植物配置规范,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相当难得的。小结先秦两汉在从实用的园艺过渡到观赏性园林74二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从短暂的统一到再次分裂及时行乐与寄情山水的盛行底气不足却更有人情味的皇家园林让皇家园林黯然失色的田园风光——大地主庄园

市井山林——小型园林的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宗教园林的兴起二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75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早在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这已开山水园的先河。十六国时期,后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76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到了东晋,例如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77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开拓元圃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湘东王(梁元帝萧绎未登位前封号)造湘东苑,穿池构山,跨水有阁、斋、屋。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潜行二百余步。山上有阳云楼,楼极高峻,远近皆见。这个时期的园林穿池构山而有山有水,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设园林建筑。在北朝,北魏官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这个时期对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如北魏官吏茹皓营华林园,"经构楼馆,列于上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从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时期园林形式和内容的转变。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主义)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南朝地处江南,由于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山水园别具一格。南齐文78小结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变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皇家园林神圣地位的衰落和世俗造园的兴盛。相应的植物配置也从秦汉的浑然天成演变为对世俗生活题材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东晋和南朝在相对稳定中维持了数百年,江南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园林的创作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不同风格园林的出现,为植物配置方法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为后世相关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小结魏晋南北朝的园林变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皇家园林79三中国古代的全盛期隋唐首都绿化和公共园林功能完善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比南北朝更加兴盛私人园林更多的成为官僚和知识分子在功成名就以后的回归之处,而不再单纯是消极避世之所。植物配置更强调主题,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主人的主观抱负和精神情操寺观园林更加世俗化由于宗教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在隋唐的加剧,寺观作为观赏游览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寺观建筑场地内均种花植树,往往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甚至还有以栽培花木而出名的。因此从隋唐以来,京城里的寺观园林逐渐向城市公园的方向转化,其植物配置也更加强调环境协调功能和观赏价值。三中国古代的全盛期隋唐80隋西苑是隋炀帝杨广的宫苑之一,又称会通苑,建于大业元年(605)。据记载,隋西苑位于隋东都洛阳宫城以西,北背邙山,东北隅与东周王城为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海内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分布在山上。山上建筑装有机械,能升能降,忽起忽灭。海北有龙鳞渠,渠面宽二十步,屈曲周绕后入海。沿渠造十六院,是十六组建筑庭园,供嫔妃居住。每院临渠开门,在渠上架飞桥相通。各庭院都栽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则剪彩缀绫装饰,穷奢极侈。院内还有亭子、鱼池和饲养家畜、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圃。十六院之外,还有数十处游览观赏的景点,如曲水池、曲水殿、冷泉宫、青城宫、凌波宫、积翠宫、显仁宫等,以及大片山林。可泛轻舟画舸,作采菱之歌,或登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隋西苑的布局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十六组建筑庭园分布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成为苑中之园,不象汉代宫苑那样以周阁复道相连。这是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山上的建筑能时隐时现,反映建筑技巧的提高。

隋西苑是隋炀帝杨广的宫苑之一,又称会通苑,建于大业元年(6081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82

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wǎng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盛唐时期,中83辋wǎng川别业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辋wǎng川别业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84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园地,在近郊置别业,蔚为风气。唐长安、洛阳和宋开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园池。宋代洛阳的第宅园池多半就隋唐之旧。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宅园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为写意山水园。洛阳名园指北宋时期洛阳城郊的花园、宅园、别墅,多数是在唐代旧园的故址上修葺改建的。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1095)提到唐代公卿贵戚在洛阳的府邸园林有1000多处,后因战乱,池塘竹树废为丘墟,高亭大榭成为灰烬。北宋时有的修复,李格非曾游览并加以评述的有20处。其中花园3个、宅园6个、别墅11个。从中晚唐到宋,士大夫们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闹处寻幽,于是在宅旁葺85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徽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gèn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胜的境域中,树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86小结隋唐的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两朝大气磅礴的风范,还在合理规划布局和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上的包容促使园林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表现为城市绿地的建立、公共园林的建设和寺观园林的公益化。盛唐的长治久安将中国古代社会推向了空前的繁荣富强,使中华文化远播到当时的渤海国、新罗和日本等东方国家以及东南亚和中东。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一个诗歌和美酒的时代,一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时代,为中国古代社会谱写了繁荣昌盛的最强音。她的园林,也因为有了值得歌咏和赞美的题材,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豁达开放和辉煌壮丽,迈入了风华正茂的全盛期。小结隋唐的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两朝大气磅礴的风范,还87四元明清蒙古帝国对文明的摧残和南宋王朝建设成就的最终保全——天堂般的西湖和杭州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宫廷园林重新走向辉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盛的帝国——康乾盛世及其皇家园林四元明清88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苑。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汇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流派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宝贵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多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入中国,首先在宫苑中被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观水法、线法山、谐奇趣等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89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云辉玉宇故宫御花园平面图碧照楼和远帆阁颐和园十七孔桥颐和园云辉玉宇故宫御花园平面图碧照楼和远帆阁90避暑山庄烟雨楼静宜园见心斋静宜园香山红叶避暑山庄烟雨楼静宜园见心斋静宜园香山红叶91元朝元朝在完成全面统一后,在其数十年的统治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激励社会发展的政策,延续了南方地区的普遍繁荣,自宋代以来形成的园林造景风格也得到保留和部分发展。但与宋朝相比,元朝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乃至官僚的内心更加苦闷和压抑,民族矛盾相当尖锐,这些都抑制了大规模造园特别是皇家园林的兴建。而私人园林继续沿宋代开创的方向发展。元朝元朝在完成全面统一后,在其数十年的统治期间也采取92元朝比较大的功绩是进行了大都城的营建,明清两朝也定都于此,使得后来的北京一带经过三朝的发展,将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推向了成熟期的顶点。这一历史时期的皇家园林又恢复了宏大、壮丽的气派。元朝皇帝在大都皇城挖湖堆山,模拟自然景观,成为明清两朝紫禁城绿化美化的基础。元朝比较大的功绩是进行了大都城的营建,明清93明朝明朝是一个在政治军事上曾经励精图治,而意识文化上却更加崇尚保守内向的朝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造园工作特别是皇家园林的建设,明王朝尽管疆域还算广大,却并未效仿汉唐两朝大规模兴建离宫别苑,其皇家园林大都围绕宫城兴建。这一方面限制了其规模,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关的造园技巧和植物配置实践更加成熟。明朝的江南私家园林较之前代,发展得更加成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著作。明朝明朝是一个在政治军事上曾经励精图治,而94中国古代造园专著,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撰。崇祯四年(1631)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园冶》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

《园冶》内容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组成。园说下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部分。全书共三卷,附图235幅,其中卷二是装折中的栏杆图式。中国古代造园专著,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撰。崇祯95拙政园:在娄门内东北侧,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明正德八年(1513)前后,王献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园,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现有面积约62亩,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在娄门内东北侧,苏州四大名园之一。96留园: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卿徐时泰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有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现在的留园大致分为四区:中区(旧寒碧山庄)、东区、北区、西区。此园经过修整,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园:在阊门外,占地约30亩,为苏州四大名97狮子林:在城北园林路西,距拙政园较近,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天如禅师建,初名狮林寺,后改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园内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狮子,所以也称狮子林。清末为贝氏祠堂的花园。现园面积(不包括祠堂)约12亩,主要建筑集中于东、北两面,西、南两面则缀以走廊。水面汇集于中央,著名的石假山则位于池东南。狮子林:在城北园林路西,距拙政园较近,苏98网师园:苏州四大名园,在市内友谊路南侧,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址,称“渔隐”,后废。清乾隆时重建,借“鱼隐”的含意,改称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此园以布局紧凑,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是苏州中型园林的代表。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师园:苏州四大名园,在市内友谊路南侧,原99清朝清王朝最大的功绩在于,自宋代以来第一次全面而稳固地完成了对中国本土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使北方边界对中原的威胁完全消除,并将吐蕃和新疆名副其实的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使得各民族出现了自唐代以来又一次空前团结的局面。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多民族国家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完全建立,又经雍正、乾隆两朝不断巩固,使得中原和江南一带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兴盛,为皇家园林大规模兴建奠定了基础。清朝清王朝最大的功绩在于,自宋代以来第一次全面而稳固100清朝的园林植物配置

皇家园林注重利用天然景观的同时,强调对意境的把握;

京郊皇家园林建设以模拟江南美景为主要目的;

在小尺度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理论完全合流;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的定型:诗情画意的精妙表达;清朝的园林植物配置皇家园林注重利用天然景观的同时,强调对意101清代的苏州城清代的苏州城102明清皇宫的绿化明清皇宫的绿化103明清两代的天坛明清两代的天坛104中国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最终形成中国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最终形成105一中国画论与植物造景

从山水画到山水园林

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

不受透视几何约束的绘画与造景第二节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理论一中国画论与植物造景第二节中国古106五代:《关山待渡图》隋:《游春图》刘松年《寄情山水图》系列五代:《关山待渡图》隋:《游春图》刘松年《寄情山水图》系列107左图典型的南方风格舒缓笔调平远视线清秀俊雅平静和谐右图典型的北方风格刚毅笔调高远视线雄奇险峻关山飞渡右图108

西方绘画重视对固定视点的把握,强调几何透视的准确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的表达构图以移动视点和想象为主西方绘画重视对固定视点的把握,强调几何透视109二古诗词与植物造景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造景,很少依靠强烈的视觉效果去吸引人,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的的布置去创造一个可供观赏体验和想象的环境,这一方面要求园林能够成为表达诗词意境的载体,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置身园林而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唐杜牧二古诗词与植物造景千里莺110三古人审美心理与植物造景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德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上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瑶池神话对自然的崇敬和依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独善其身,隐退山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三古人审美心理与植物造景111第三节风水说与植物造景一中国古代风水理论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关于建筑环境规划和设计的一门学问。关于风水的几个名词解释风水宝地第三节风水说与植物造景一中国古代风水理论112

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因此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一、被视为吉祥的植物

1.桔

“桔”与“吉”谐音,盆栽柑桔便成为人们春节时家庭的摆设。2.吉祥草小巧,终年青翠,泥中水中均易生长,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叫瑞草。

3.椿树易长而长寿,有的地方盛行摸椿风俗。除夕晚上,小孩都要摸椿树,而且还要绕着转几圈,祈求快快长高;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早上,小孩抱着椿树念“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我长长”。4.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古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坐于其下,面对三槐者为三公,后来世人便于庭院植槐。

5.灵芝

自古视为祥兆,吉祥图常见鹿口或鹤嘴衔灵芝,用作祝寿礼品。6.梅花其五片花瓣被认为是五个吉祥神,于是有了“梅开五福”图。

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113二、被认为有镇妖祛邪作用的植物1.桃树

传为五行之精,能制百鬼,故而过年以桃符悬门上。2.柳树

同桃树的作用一样,以柳条插于门户以驱邪。3.草蒲、艾叶端午节草蒲、艾叶用草蒲、艾叶挂在门旁,或用艾做成“艾虎”带在身上,能起到驱毒辟邪的作用。4.银杏树

因在夜间开花,人不得见,传为有阴灵,故而术家的符印要用银杏木刻制。5.柏树

刚直不阿,被尊为百木之长,传能驱妖孽,坟墓旁多种植柏树。6.茱萸“常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这首诗中为什幺要“遍插茱萸”呢?原来风水学中认为茱萸是一种吉祥物,在重阳节登高时佩戴,认为可避灾祸。7.无患子尤为受到尊崇。这种落叶乔木,五六月间开白花,结实如楷杷稍大,生青熟黄,内有一核,坚梗如株,俗名鬼见愁,佛教称为菩提子,用以串联作念珠,有它“无患”。8.葫芦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为什幺用“宝葫芦”装酒?原来在风水术中,葫芦被认为是能驱邪的植物,古人常种植在房前屋后。现代物理测试证明“宝葫芦”形状的器皿能屏蔽各种波和辐射的干扰。张果老用“宝葫芦”装酒,除了能驱邪外,还因为“宝葫芦”能保存酒的味道不变。二、被认为有镇妖祛邪作用的植物114三、被视为凶兆的植物

桉树

这种可长到二十多层楼房高的树中“巨人”,中青年人是不敢栽种的,据说树大人必亡;要植此树只得请老人,反正等到树大时,植树者寿数也差不多了。四、风水树

在南方,有的村子附近保留着一小块青葱林木,多是樟、松、柏、楠等长青树。作为观光者,可千万别去碰它们。因为这就是风水树,也叫水口树,别看只是一小块青葱林木,它可关系着全村的风水命脉,当地人也都不敢去动那里的一草一木,害怕破坏本村的风水。

风水学对于园林中的树种选择甚为讲究,如《相宅经纂》主张宅周植树,“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栀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柰杏”;还有“青松郁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之说,提倡种松竹。上述貌似迷信荒诞的说法,却颇符合科学,它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规定栽种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