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叔叔2(经典的古玉鉴别文章)_第1页
古玉叔叔2(经典的古玉鉴别文章)_第2页
古玉叔叔2(经典的古玉鉴别文章)_第3页
古玉叔叔2(经典的古玉鉴别文章)_第4页
古玉叔叔2(经典的古玉鉴别文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戰漢玉璧殘件

這件是戰漢的殘片.約20年前邊緣刻意被修飾過...圖1中的箭頭1看起來就像似砣了一刀.現在我把圖片放大到圖3的箭頭1樣貌.各位可清楚的看到2凹槽.而且凹槽裡有些坑坑洞洞.這就是古代手刻工的樣貌.再看圖4..5中的箭頭2看起來也像似砣了一刀.同樣的我把圖片放大到圖6..7的箭頭2樣貌.各位可清楚的看到凹槽內的刀痕不是很筆直.尤其是圖7的箭頭2凹槽內的刀痕.除了不筆直還形成一小條一小條不規則的刀痕.這就是古代手刻工的樣貌.我應該這樣說好了.如果圖4..5中的箭頭2是砣一刀的話.那凹槽內的刀痕會是筆直規則的刀痕.所以可以確定圖4..5中的箭頭2不是古代砣具所砣出的.那麼圖8..10的刀痕夠筆直了吧.但我還是說..也是古代手刻工所刻劃出來的.這樣說好了.古代要砣一條長陰線{或大又長的凹槽}.會讓這整條凹槽看起來有規則上下起伏的波浪狀{其實之前講解明清砣具的陰線就有提到長陰線會形成波浪狀}.但這圖8..10的凹槽是很平順的.這是因為戰漢在手刻大凹槽時.所使用的工具自然比較寬長.所以也會形成筆直的刀痕.但整條凹槽看起來會很平順的圖7..9箭頭所指的坑坑洞洞.是因為手拿工具為了要刻劃出陰線.需出力氣壓刻.很自然的刻劃過程中因撞擊而形成坑坑洞洞.要說明一點.這件是熟坑.各位所看到的7..9箭頭所指的坑坑洞洞不連接.其實是因為被人盤熟.使得部份比較淺刻劃的陰線盤不見了.而我在分類{古玉欣賞}的{戰漢玉璧}這篇裡的這件是生坑.所以陰線都很連接.如果有天我把戰漢玉璧也盤熟了.也會像圖7..9一樣陰線坑坑洞洞部份不連接.這就是盤變的過程與變化.各位在看故宮的古玉實物與古玉書籍圖片.其實都是遠處看物.霧裡看花.這種所謂的眼見為憑.其實都是錯誤的假象.就如同我如果只給各位看圖1..4的箭頭這2刀{其他的圖不上傳}.是否各位就認定戰漢是砣具工?...所以說.真正的學習古玉是拿放大鏡去看實物才對......問..後學對圖六的2有一點看法,觀察發現:除了長絲線外,中間又有更深上下起伏的波浪狀.後學推想是先用砣劃出草圖,再以手工刀加輾玉砂造成.以砣劃出草圖在"認識古玉"一書有標本提到,是當時的工序,也與您說提到長陰線會形成波浪狀相吻,即產生中間更深上下起伏的波浪狀的殘痕.也因砣不易平直,故後以手工刀加輾玉砂再加工修飾.純刀具無法"刻"出這樣的痕跡,特別是凹槽上緣更不易施刀,如以"刀"帶動輾玉砂,則符合這樣長直紋路.惟此線條草圖砣痕過深,後工序的手工刀砂輾未蓋過去,故產生此一特殊現象.後學不才,純屬推測,還請古玉叔叔多多指教.答..其實我部落格中的文章有反駁過{先用砣劃出草圖,再以手工刀加輾玉砂造成}類似的話.我就再說一次.當一塊玉面上砣了一刀.再把這凹槽使用手刻修磨磨滅掉.請問如何證明有被砣過?.砣一刀的凹槽是最漂亮又最快速的.古代會把最漂亮的凹槽每件都刻意修磨得醜一些?.而且還耗費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任何的東西講求的是證據.不能因為以前的所謂專家學者說砣過.東西就砣過了.打個比喻好了.如果以前的專家學者說.這凹槽被外星人咬凹之後再用手刻修磨磨滅掉.您真的會相信這凹槽被外星人咬凹的?.其實您沒認真的看我部落格中的文章.我還辛苦畫圖說明何謂波浪狀.您所謂的{上下起伏的波浪狀的殘痕}.那只是指刀痕的上下落差而已不是波浪狀.所以圖六的箭頭2只有上下起伏的刀痕沒有波浪狀.我所謂的波浪狀.是類似圖3的箭頭1有2凹以上{或者3凹4凹以上}.會形成波浪狀.建議您手拿工具去試試刻玉.要什麼刀痕就有什麼刀痕.要長直紋路簡單.用長一點的工具就能有長直紋路.何況這圖片是放大的.實物的所謂長直紋路其實不長.更何況凹槽上緣連刻意去刻磨都不用.直接手刻刻凹之後就自然形成了.謝謝分享:1喜欢阅读(1002)┊评论(3)┊收藏(1)┊转载(24)┊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转载前一篇:元代和闐白玉..螭龍后一篇:明代和闐玉..雙孔扣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杨幂刘恺威巴厘岛婚礼细节大曝光[发评论]如荼拜读2021-11-2

19:46举报分享回复(0)ziyouzizai63372021-1-5

15:27举报分享回复(0)蓝海阳光以前看其他专家的说法,因为比拟抽象,一直感觉是云里雾里,今天看了古玉叔叔的图解,对古玉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像是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谢谢古玉叔叔的无私传授,期待古玉叔叔有更多的古玉图解。2021-4-10

10:02明代和闐玉..雙孔扣

這種雙孔扣在我初接觸古玉時.老一輩的都說是還有2個玉鉤.也就是說共有3件才是完整的一組.我感覺很奇怪.那圖5的中間樓空又是做何用途?.每個人都說是穿腰帶.或穿繩仿掉落.這就奇怪了.到現在我還搞不清楚要如何穿?.這樣說好了.如果3件才是完整的一組.會不會太重了?.會不會多此一舉要2邊來鉤?.如果想大就是美.用特大號的2件一組再樓空不就好了.如果要3件一組來好看.那圖5的中間樓空根本是多餘的.做成平面不是更好?.所謂扣鉤自然是為了方便.誰會把圖5的中間樓空穿腰帶或穿繩來增加麻煩?.我提出另類的個人看法.這件本來就只有單一件.雙孔與中間樓空是為了直接穿腰帶的2頭{腰帶是扁寬的}.如圖5所劃的紅線一樣.紅線代表腰帶.箭頭代表腰帶的頭部.古代的衣服不是很常見中國結的球形扣子.一邊球形.一邊圓圈.可輕鬆的扣緊.腰帶的2頭也可製作成中國結的球形扣子.這樣要穿戴這件雙孔扣是不是容易多了.也給圖5的中間樓空找到最正确用途.型制我是不懂之人.或許真的是3件才是完整的一組.或許我說的比較有道理.也或許2者都有.這要各位以後去找尋答案了....清代以上老瑪瑙珠的辨認

首先說明一點.各位所看到的圖片多多少少會與實物有些許的差異.這一些老瑪瑙珠實物上非常非常的光亮.已經與新拋光的瑪瑙珠很類似.但如果把這一些老瑪瑙珠擺在新瑪瑙珠一起比較.就能比較出新舊不同的玻璃光.我無法用打字來解說清楚.只能請各位有機會找到老瑪瑙珠時自己去比較了.有些老瑪瑙珠的外皮光亮其實與新瑪瑙珠的外皮光亮差不多.有時肉眼難分辨.所以要借助放大鏡來觀察外皮.通常新瑪瑙珠用放大鏡觀察外皮還是很平滑光亮.而老瑪瑙珠用放大鏡觀察外皮時.有些會是很光亮有些不是很光亮.但是.大部份是凹凹凸凸的光亮感覺.圖片中孔內白白的就是因年代久遠而形成或說附著的雜質.有點類似水泥.所有洞邊的粗糙樣貌.是老瑪瑙珠最明確的特徵.目前仿件無法仿造.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樣貌.是因為古代也是串成一串.老瑪瑙珠與老瑪瑙珠之間的磨擦形成的.我應該解釋說.現代瑪瑙珠是被拋光平滑的.所以瑪瑙珠的洞口邊與瑪瑙珠的洞口邊之間不容易磨損.而古代工具與製作比現代粗糙.所以洞口邊容易磨損形成粗糙樣貌.加上古代串成串之後.無論是盤玩或盤摸都摸不到洞口邊.所以形成洞口邊粗糙樣貌.洞口邊的崩口或磕碰也是重點.如圖7左上這顆菊紅崩口凹面.就有光亮的皮殼包漿了.圖7左上這顆菊紅的外皮有細長的小裂紋或細凹痕.這在老瑪瑙珠上很常見.目前市面上的仿瑪瑙珠.也有仿細長的小裂紋或細凹痕.只是因仿瑪瑙珠是使用現代鑽器打出細凹的.各位如果仔細觀察就能分辨..老瑪瑙珠的洞口邊有許多種樣貌.不是每一件都有粗糙的洞口邊.有很多的洞口邊也是很平滑光亮的{明清常見}.這要各位自己去累積經驗.只要抓住各種特徵.自然就能分辨真假.清代老翠玉

古代有些老玉器也有簡體字.如圖中的壽與東.這些都是書法中常見的簡體字.大陸改革成簡體字時.很多是參考書法中的簡體字來制定的.目前市面上有些仿古玉器也有簡體字.所以這點不能用來判斷真假.還是要以綜合研判為主文化期的鑽孔工具

首先要讚美最先想到竹管鑽孔的人{我也不知道是誰最先想到的}.真的太厲害了.但是...但是..竹管鑽孔只是文化期鑽孔工具的一種.各位可能誤解學者實際使用竹管來鑽孔的意義了.學者本意是針對單一喇叭孔來實驗.看看是否能使用竹管木棍加上解玉砂.來鑽出文化期的喇叭鑽孔.實驗結果證明是能鑽出完全一樣的喇叭孔.而且竹管鑽孔所剩下來的玉芯.應該就是製作成如圖中的小飾珠...文化期有很多孔洞樣貌.有喇叭孔{如圖1}也有筆直的鑽孔{如圖2..3}.但如果使用竹管木棍加上解玉砂.想要鑽出如圖2..3筆直的鑽孔.那是不可能的.我這樣說好了.圖4不管是使用竹管鑽孔還是木棍鑽孔.加上解玉砂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如圖4的竹絲木絲.而這竹絲木絲也同樣夾雜解玉砂.在不斷磨擦孔壁.所以所鑽出來的孔洞樣貌才會形成喇叭狀.文化期筆直的鑽孔是使用硬物才有辦法鑽出的.也就是說工具在鑽磨孔洞的過程中.工具不能損耗或損耗太快.才能鑽出筆直的鑽孔.如圖2這件硬度約5..6度.那鑽孔的工具硬度要7度以上才能鑽出這麼筆直的孔洞.所以瑪瑙水晶化石硬度7度以上的寶石都是有可能的工具.文化期各地所使用的鑽孔工具不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孔洞樣貌.其實古代數千年的玉器文化.制玉工具各有各的不同工具.重點是使用何種工具能鑽出何種樣貌的孔洞?.筆直的鑽孔要使用何種工具才能鑽出來.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工具演變進化...漢......明.....清.筆直的鑽孔.是使用金剛石為工具?.還是鐵粘著金剛碎石粉為工具?.或是古代各地各個時代都有人使用?.答案?.只能說都有可能.但我也要糾正各位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在古玉雜記裡有篇文章"解玉砂的探討".各位可再仔細看一遍.就算使用竹子木棍鐵棒來帶動解玉砂.都無法鑽出和闐玉筆直的鑽孔.只有使用比和闐玉還要硬的硬物.或粘著類似金剛碎石粉之類的寶石.才能鑽出和闐玉筆直的鑽孔.而粘著金剛碎石粉是粘著的.這與解玉砂的方式是不同的..分享:1喜欢阅读(769)┊评论(5)┊收藏(1)┊转载(48)┊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转载前一篇:清代老翠玉后一篇:明清玉器不同的樓空痕跡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杨幂刘恺威巴厘岛婚礼细节大曝光[发评论]如荼拜读精品2021-11-1

20:34举报分享回复(0)ziyouzizai6337精彩2021-1-5

14:47举报分享回复(0)sidmes如使用硬物钻出笔直的钻孔,是否可以说文化期这种硬物工具类似管钻?这样是否可以解释红山文化玉鹗上大于0.5宽的管钻痕?2021-10-19

16:18明清玉器不同的樓空痕跡

這一些圖片都是同一件所照出來的.一件古玉要完成作品.是需要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完成的.就以樓空拉絲工來說.拉絲所使用的線工具就有粗有細.拉絲切割的過程中.粗線也可能因為耗損而變細線.這樣所切割出來的樓空壁面.就會產生不同的痕跡樣貌.加上如果有再次的修飾過.還有要拉絲之前要先鑽孔.或是直接管鑽不拉絲....那光是樓空的壁面就會有好幾種不同的樣貌了.如同圖5就鑽了好幾個孔還有被敲擊掉所留下的凹凸痕跡.圖4..6也有不同的樓空壁面樣貌.像這樣一件古玉上頭的樓空會有不同的樣貌.其實是處處可見到的.只是各位沒仔細的去觀察過而已..學習古玉就是拿放大鏡來明察秋毫.

或許各位奇怪我為何愛使用普品的古玉來解說.其實理由有很多.我曾經說過古玉中的花片.普品.殘件才是初學者的寶藏.是因為這類的古玉一般人是不會去盤玩的.所以能長時期的保存住剛出土時的樣貌.這才是初學者所需要上手盤玩的{用來了解盤變過程}.還有普品的古玉一般作工比較不嚴謹{或說粗糙不做2次修飾}.所以大多能保有最初古代時的作工痕跡.這才是研究者的寶藏.我當初是因為沒錢.只能玩這類廉价的花片.普品.殘件.手上千百件誤打誤撞.歪打正著走對了路..

各位想想.如果是宮廷用玉.件件都2次加工.修飾得很漂亮完美.請問..如何能研究出古代的最初作工?.還有做仿件的不愛仿普品的古玉.因為沒利潤也不容易賣.做仿件的最愛仿高價的漂亮古玉.所以目前市面上才有高仿件橫行..最主要的是.如果我用高價漂亮的古玉來解說.圖片斷玉高價漂亮的古玉有時是容易被錯斷的.因為特徵比較少比較不明確.如果有人質疑.所解說的反而變成了疑問..而普品的古玉大部份的人就能從圖片中分辨出真假.所以我使用普品來解說.是比較有說服力.

有一件事很感慨..以前大陸看到玉器上有刀痕砣痕跡的.就說是真古玉.看到玉器上無刀痕砣痕跡的.就說是假古玉..因為大陸都是剛出土未被盤玩的古玉所以有這樣的認知.而台灣剛好相反.看到玉器上有刀痕砣痕跡的.就說是假古玉.看到玉器上無刀痕砣痕跡的.就說是真古玉..因為台灣都是買那一些被人盤玩得漂漂亮亮的古玉所以有這樣的認知.而到目前為止.大陸因為也在不斷的盤玩古玉.所以漸漸的了解部份的刀痕砣痕跡是可以盤玩到不見的.所以現在已經改變了看法.玉器上無刀痕砣痕跡的也有可能是古玉.而台灣呢?.很多人看到玉器上有刀痕砣痕跡的根本就認為是假的不會去買.所以大陸研究古玉是在進步.而台灣研究古玉是停滯的.

出土玉器上有刀痕砣痕跡是很常見的.只是因為常久被人盤玩盤到不見了.各位如果不相信的話.自己手上有如圖中的普品古玉.從手摸不著的部位找起.肯定能找到刀痕砣痕跡.就連樓空鑽孔的部位都有螺旋紋痕跡.....因為常常聽見有人跟我說.古玉是不可能有刀痕砣痕跡的{因為使用解玉砂}.古玉的鑽孔是不會有螺旋紋的痕跡{因為使用解玉砂}.可是我上手過數萬件的古玉以上.大部份都有刀痕砣痕跡螺旋紋的痕跡.都是在手摸不著的部位..而生坑的古玉.連玉器平面上都是刀痕砣痕跡.西金A..

我不是要鼓勵玩有刀痕砣痕跡的.因為現代作工也會有刀痕砣痕跡螺旋紋..說出來只是給各位了解.不能用有刀痕砣痕跡螺旋紋就認為是假的..明清古玉常見的刀路手法

對切下刀再敲擊掉多餘的部位.這類的刀路下刀手法在明清是很常見的.不同的是.通常明代不修飾或稍微修飾部份.而清代會修飾得比較漂亮.這樣的說法只是代表大部份.但不代表全部.因為明代也會有修飾得比較漂亮的.清代也會有不修飾的.古代之所以要這樣下刀敲擊.是因為砣具砣玉比較慢.而且和闐玉真的很難砣.所以能使用砣了部份之後再敲擊掉是最快的方法.但問題來了.敲擊會無法有完整的切面{{我自己也試過切割部份再敲擊}}.如同圖2..3一樣.會形成凹陷或凸出.凸出的話還好解決.修飾掉就好.但如果是如圖2..3一樣的凹陷.那就不好看了.很多人看到圖2..3一樣的凹陷就說是老磕碰的.其實磕碰是發生在邊緣處.圖2每個凹陷卻都是發生在中心部位.直接告訴各位.這就是古代敲擊時凹陷的樣貌.這樣的古玉明代非常的多.尤其是明代童子很常見{腳部最多}.所以下次有看到這類類似的凹陷.您可以說價錢比較低.您可以說不好看.但是.千萬別天殘地殘的亂喊殘件.這是明代獨特的風味概論解玉砂

圖片中都是古玉解玉砂的各種樣貌.解玉砂是指細小如粉末的砂粒.解玉砂的樣貌是指形成細小一粒粒的樣貌.如圖2粗粗的樣貌.又如圖4左上陰線凹槽內的粗粗樣貌.應該是說解玉砂的樣貌其實也就是被砣具所砣出的樣貌{簡稱老砣痕}.老砣痕的樣貌其實也是千變萬化.用字句來說明就是有細小一粒粒的樣貌.有凹凸都光亮的樣貌.有包漿的樣貌.就這麼簡單的重點綜合.是綜合.老砣痕會因為盤玩與未盤玩而有不同的樣貌變化.也會因為只盤個1..2次與盤個10..20次會有不同的樣貌變化.圖5是未盤玩時的樣貌.圖6是我使用刷子刷熱之後的樣貌{只刷了一次}.這種盤變的過程是要自己親自盤玩才會了解.我只能說明古玉因為年代久遠會吐灰形成外皮的包漿.我們使用刷子刷熱數次之後會越來越光亮.如圖1凹處久刷之後以後會變成如圖1凸處一樣的光亮.如果使用刷子刷熱數次之後還是粗粗的.那要小心是新品了.其實仿件也能仿解玉砂細小一粒粒的樣貌.上點臘也能一刷就暫時光亮.是暫時光亮.或是先把外表稍微拋光之後.在讓外觀有點粗粗的感覺.這樣刷過或盤過之後會光亮.這也是仿件的一種手法.其實真品或仿件都很像.所以只能在細微的部位來判斷.如同仿件在把粗粗的外表稍微拋光之後.其實凹處是無法拋光的.所以刷過數次數10次之後還是會形成面光亮凹處粗粗的.但老件就不一樣了.如圖6左上這片夠粗糙了.結果一刷之後連細小的凹處都光亮了.很有厚實的包漿感覺.其實解玉砂樣貌的說明只有短短幾個字.就是細小一粒粒的樣貌.真要學習判斷就只有多接觸真古玉和常上手真古玉來仔細觀察.真正能解說的就是老砣痕的各種樣貌.如圖片中因為砣具砣過或開片.都有可能留下的很多細小線痕.這種線痕如果很細小的話.是很容易被盤玩到不見的.粗點的就比較難了.也就是說新件開片有可能會有線痕.老件開片有些也會有線痕.差別是老件因為年代久遠.吐灰.而形成的一種包漿.或說形成解玉砂細小一粒粒的樣貌.這種新老的差異要各位親自去練眼力了...分享:0喜欢阅读(801)┊评论(7)┊收藏(1)┊转载(53)┊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转载前一篇:明清古玉常見的刀路手法后一篇:糖料的沁色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杨幂刘恺威巴厘岛婚礼细节大曝光[发评论]如荼2021-11-1

20:23举报分享回复(0)新浪网友2021-11-30

17:16举报分享回复(0)ziyouzizai63372021-1-5

13:33举报分享回复(0)一色秋水您说的解玉砂痕,是不是就是在玉外表的一种“磨砂〞状的痕迹,也就是类似毛玻璃的皮壳?2021-1-17

19:20举报分享回复(1)王者九七老师您好,最近收获一类似鸡油黄的玉髓的玛瑙手钏,有几个疑问想请教您,A.外观无任何人为损伤,珠子较为周正,透明,少许有缠丝,抛光好,孔大(约2mm以上),二孔都有下一刀(每个大小都不一样),每个珠子长为14-15mm,直径12.5-13.5mm,肯定是玛瑙,疑问是孔的问题.对打孔,有的且有较大的偏离,用放大镜看有的有螺纹,2021-7-22

15:47举报分享回复(1)王者九七谢谢老师赐教,昨晚回去又仔细看了,估计佩带几天原因,正如您所说,根本上都有螺纹,有的深凹(原来就看见),有的浅(原来看不见),这浅的在孔道的中间可以发现螺纹,在二头很不易发现,二头的还是类似解玉砂的面(毛玻璃状).最近又有一疑问:能否从对打的二个孔来区分?即有的孔是笔直的有的是略微弯曲,从这二种情况来区分是现代工具还是以前的老工具?十分感谢老师解释的C.的方法,回去再用心看看,判断这包浆,像我现在的功底估计难了.要常学习.谢谢糖料的沁色

糖料的色澤其實也是泥土沁色的一種.所不同的是.泥土沁是連泥土一起沁進去的.而糖色是泥土中的部份礦物質入沁.糖料有分兩種.一是天然的.也就是說原石本身就有糖色.或說是形成玉石時就有的糖色.一種是後天入沁.也就是說泥土中的部份礦物質因為年代久遠而入沁到玉質內部.這種沁色在剛出土的古玉中是很常見的.只是這種糖沁會因為出土後.久遠放置或被盤玩之後漸漸退去或變不見了.這種原理其實與青玉變白是相同的.圖1..2..3都是和闐玉種的土沁.圖4..5這件是岫玉的土沁.這2種土沁都長得差不多.也就是說無論是和闐玉種還是其他的地方玉種.都有相同的土沁.也難分辨.在判斷時是以玉質來分辨的.和闐玉種的溫潤感.Q透.玉質的緊密密度就是判斷的重點.也請仔細看岫玉這件.其實也很透.但透得玉質的緊密密度不夠.油透但不溫潤.加上圖5的裂紋沁色不同於和闐玉種的沁色.所以判斷圖4..5這件是岫玉.還有一點和闐玉種因為玉質的緊密密度.所以在手上會有沉重感覺.而岫玉的玉質密度不夠緊密.所以在手上會有比較輕的感覺.圖1..2包漿厚實又有部份很白.其實這是因為出土很久了.又可能被人摸來摸去的.或被人盤玩很久了才變白的.圖1..2這件以前在剛出土時.應該是類似圖3的外觀糖色青色一樣......如果有人問我圖1..2這件是我玩白的嗎?.告訴各位.不是我玩白的.但以前我玩過太多的青玉帶糖色的.這盤變過程我比誰都清楚..各位在看圖片時.在玉質方面其實沒多大差別.就如同各位在看書籍的圖片一樣.不是沒效果而是效果不大.真正的學習是擁有.拿在手上用放大鏡仔細的觀察每個部位.玉衣片的氣味與壽衣沁水銀沁老提油

問..這件有點紫色,紫色有人說是壽衣沁的關係,有人說沒有壽衣沁這東東?謝謝!答..不只是有人說沒壽衣沁.也有人說沒硃砂沁.還有所謂的知名學者說沒水銀沁...說沒有這些沁的人的理由是說什麼分子結構之類的因素?說什麼水銀硃砂本身的比重大於玉的密度.這些人是以一件玉質通透完整的玉器來比對.根本上也沒錯.但是.但是問題來了.如果古人也玩鈣化的和闐玉.陪葬品也使用次級有部份鈣化的和闐玉.那這鈣化的和闐玉的玉質是比較鬆散的有縫的.那這種鬆散的玉質縫隙不就大於水銀硃砂.水銀硃砂可以填縫隙了.這不就是水銀沁硃砂沁.好.我用另一種說詞.....我先問您.您相信有沁色這東西嗎?.您相信有老提油這東西嗎?.玩古玉的人都相信有.其實古人仿古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是把石墨或染料塗在玉器上.最終形成老提油的樣貌.根本上石墨的比重也大於玉的密度.如圖3只要玉質特別好的部位.石墨只能附著在外表無法沁入玉質裡.但有縫隙的部位確可進入成沁.又如圖4是因為這部位的玉質比較軟.所以石墨是直接沁入玉質內的.明清古玉最常見到這種老提油的.請問各位.石墨的比重也大於玉的密度.不也能沁進去.這件老提油就是證據.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報告.是以前的老學者所發表的.這老學者把一些有部份黑色的古玉送去化驗.所得到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有石墨的成份.一種是有水銀的成份......壽衣也是染料所染.自然會因為壽衣上的染料因素而附著在玉器上.最終形成壽衣沁.這件有紫色有粉紅.我也會說是壽衣沁..但是.古玉的名詞很多只是個代表性質.說不定這紫色粉紅是因為玉質吸收泥土中的部份礦物質所形成的..出土古玉中因為是陪葬器.很多都帶有硃砂.所以硃砂沁也有可能...就好似要如何分辨是老提油的黑.還是水銀沁的黑.真正的答案是化驗.也就是說先把古玉破壞掉.很可能才會有答案......問..這些玉衣片都有點氣味,是墓葬的氣味麼?又這種氣味在仿古件可以用化學方法或入土個幾年就會有麼?如果有類似這種氣味,但非常濃且有一點刺鼻難聞,是否是用化學方法的仿古件呢?感謝!答..聞氣味不準啦.您想想.這類玉衣片或其他古玉.都可能.或是已經出土10幾20年以上了.如果有屍味應該是出土時的幾天或幾個月才能聞得到才對.其實出土古玉都有味道.那是因為吸收泥土或礦物質的關係所產生的味道.就連從土中挖出的原石也有相同的味道.而仿古是使用化學原料.自然會比較嗆鼻.但同樣的.仿古玉放久了.或常被盤刷清洗.自然也就不會嗆鼻了.所以說.這種氣味連仿古玉也會有.只要使用鈣化的原石.或刻意入土數年多少都會有味道.玉衣片的氣味與壽衣沁水銀沁老提油

問..這件有點紫色,紫色有人說是壽衣沁的關係,有人說沒有壽衣沁這東東?謝謝!答..不只是有人說沒壽衣沁.也有人說沒硃砂沁.還有所謂的知名學者說沒水銀沁...說沒有這些沁的人的理由是說什麼分子結構之類的因素?說什麼水銀硃砂本身的比重大於玉的密度.這些人是以一件玉質通透完整的玉器來比對.根本上也沒錯.但是.但是問題來了.如果古人也玩鈣化的和闐玉.陪葬品也使用次級有部份鈣化的和闐玉.那這鈣化的和闐玉的玉質是比較鬆散的有縫的.那這種鬆散的玉質縫隙不就大於水銀硃砂.水銀硃砂可以填縫隙了.這不就是水銀沁硃砂沁.好.我用另一種說詞.....我先問您.您相信有沁色這東西嗎?.您相信有老提油這東西嗎?.玩古玉的人都相信有.其實古人仿古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是把石墨或染料塗在玉器上.最終形成老提油的樣貌.根本上石墨的比重也大於玉的密度.如圖3只要玉質特別好的部位.石墨只能附著在外表無法沁入玉質裡.但有縫隙的部位確可進入成沁.又如圖4是因為這部位的玉質比較軟.所以石墨是直接沁入玉質內的.明清古玉最常見到這種老提油的.請問各位.石墨的比重也大於玉的密度.不也能沁進去.這件老提油就是證據.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報告.是以前的老學者所發表的.這老學者把一些有部份黑色的古玉送去化驗.所得到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有石墨的成份.一種是有水銀的成份......壽衣也是染料所染.自然會因為壽衣上的染料因素而附著在玉器上.最終形成壽衣沁.這件有紫色有粉紅.我也會說是壽衣沁..但是.古玉的名詞很多只是個代表性質.說不定這紫色粉紅是因為玉質吸收泥土中的部份礦物質所形成的..出土古玉中因為是陪葬器.很多都帶有硃砂.所以硃砂沁也有可能...就好似要如何分辨是老提油的黑.還是水銀沁的黑.真正的答案是化驗.也就是說先把古玉破壞掉.很可能才會有答案......問..這些玉衣片都有點氣味,是墓葬的氣味麼?又這種氣味在仿古件可以用化學方法或入土個幾年就會有麼?如果有類似這種氣味,但非常濃且有一點刺鼻難聞,是否是用化學方法的仿古件呢?感謝!答..聞氣味不準啦.您想想.這類玉衣片或其他古玉.都可能.或是已經出土10幾20年以上了.如果有屍味應該是出土時的幾天或幾個月才能聞得到才對.其實出土古玉都有味道.那是因為吸收泥土或礦物質的關係所產生的味道.就連從土中挖出的原石也有相同的味道.而仿古是使用化學原料.自然會比較嗆鼻.但同樣的.仿古玉放久了.或常被盤刷清洗.自然也就不會嗆鼻了.所以說.這種氣味連仿古玉也會有.只要使用鈣化的原石.或刻意入土數年多少都會有味道.漢代玉衣片的盤變過程

圖1都是和闐點墨的墨玉.左邊的兩件是因為鈣化的因素.使得玉質產生質變變白.自然玉質就會比較鬆軟一些.或說硬度不到6.5度以上.但經由盤玩之後.或時間久遠之後{放久了不去盤玩也是種緩盤}.就會變成如左邊第二排的兩件一樣.有點透又不會太透.而如果持續不斷的盤玩.可能數月可能數年之後.就會變成圖1右邊的兩件一樣很透.這就是古玉的盤變過程.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把左邊的兩件直接盤玩之後在變化的過程一一照相會比較有說服力.說實在的.要等我有錢又有閒.才有空一一盤玩一一照相..市面上仿漢代玉衣片{或仿其他的古玉}.有些是利用有黑點的石頭去切片製造的.也會仿成外觀吐灰鈣化.也真的很像圖1左邊的兩件.這點要小心.還是要不斷的提醒各位.學習辨識各種古玉的特徵.去綜合的判斷才正確......圖2..3也都是和闐點墨的墨玉.是要說明色澤的盤變過程.剛出土的古玉最常見的是色澤青色.或鈣化或吐灰的白色.這是因為玉質吸收泥土中礦物質的關係{吸收何種礦物質?請自己看書找答案}.使得玉質變青.就如圖2左邊的這件帶青一樣{大陸叫青花}.同樣的.經由盤玩之後.或時間久遠之後.就會變成如中間這件一樣.有污垢黃但青色不見了.在經由盤玩之後.或時間久遠之後.污垢黃的色澤也會變淡有的變不見.就會變成如同右邊這件一樣變白或變透.這就是古玉的盤變過程.圖4每件都是和闐點墨的墨玉.圖片與實物一模一樣.我刻意把細部圖修飾成圖5的淡色.從圖5箭頭所指出的部位都有黑點.這都是和闐點墨的特徵樣貌.想告訴各位的是.看書籍裡的圖片是種參考.只能看出樣貌外觀的感覺..真正的學習是要上手實物.才能知道古玉包含玉質的真實樣貌.......漢代玉衣片

這一些都是最明確的漢代玉衣片.都是和闐玉種.大多是點墨的墨玉種.使用大多2字是因為沒有絕對的把握.但經驗告訴我.在我盤玩盤變的過程中.質變.鈣化被我盤透之後.玉質大部份也會顯現黑點..所以說因為年代久遠.光是和闐墨玉種的沁色變化萬千.部份質變.部份鈣化.就已經是顯現各種不同的樣貌.至於漢代白玉種也有不同的樣貌.只是目前我沒有無法上圖給各位看...玉衣片一面有老拋光或說老玻璃光.一面粗糙也有老包漿.鑽孔是喇叭孔.大多是直接鑽出孔洞.有少數是2頭對穿的孔洞..仔細觀察喇叭孔及小孔周邊崩裂的樣貌.這種古代直接鑽出孔洞又崩裂的樣貌.是現代很難仿造的.尤其是崩裂面已經形成老包漿.只要使用刷子刷崩裂面就會光亮.一個人要全身包裹這類的玉衣片.大小要數千片.加上漢代常見這種下葬方式.可見得漢代玉衣片在數量上是很嚇人的.就如同明清的煙嘴一樣數量很多.但是.不同的是.明清的煙嘴到處都有.到處都買得到.而漢代玉衣片市面上很少見到.這是因為通常一次交易都是數百片數千片.應該這樣說好了.賣家會找尋有實力的人要求一次全買.所以市面上很難看得到.各位有無發現.市面上的仿古玉衣片.樣貌都差不多.只是顏色有深淺而已.而我圖片中的玉衣片樣貌沁色變化萬千.這就是仿件無法仿造的玉質變化.尤其是各種沁色質變是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而自然形成的.所以感覺會鮮活.要求學習古玉從花片普品先學起.是因為這都是根本功.當看得懂古玉花片反面的解玉砂樣貌.自然就能看得懂這些玉衣片反面的解玉砂樣貌.因為都相同.就連小孔洞崩裂面的樣貌.大孔洞邊緣的尖角樣樣都和明清的花片普品樣貌相同.如果要說有所不同的話.就是沁色質變的玉質樣貌不同.喇叭孔高古常見.明清比較少見.說到古代的喇叭孔有很多種.我只能就手上有的來說明.我刻意指出薄的部位.這是古代鑽到剛剛好破穿之後所留下的樣貌.因為古代鑽孔費力.能鑽到破穿能綁金線就好.所以留下薄的部位.形成大小喇叭孔的樣貌.現代也有刻意仿造的出現.也有小孔洞的周邊崩裂.只是樣貌還是和真品有點不同.要各位仔細研判了.......陰刻線的力道感覺與V型底U型底之說明

問..是否真砣具工都是較俐落'刀刀粗獷有力'如鬃毛'頭髮是否都是刀刀筆直'有接刀感'砣出一條陰線玉器外表與下刀處形成的角度是否就是你説的尖角呢?答..真砣具工都是較俐落'刀刀粗獷有力'.這裡指的是所下的每一刀或說每一段都'刀刀粗獷有力'.以鬃毛'頭髮來說.我們所看到的是很多很長的陰線.但每一條長陰線都是下了很多刀所形成的一條長陰線.所以.'刀刀粗獷有力'.是指這一條長陰線裡的每一段的感覺.如果是大砣片所砣出的一條長陰線.是只下一刀的話.那這一刀的長陰線整體就會較俐落'刀刀粗獷有力'.就如圖片所指出新工與老工的陰線一樣.這種力道的感覺要自己體會.比較.....問..還有就是常見一種陰線是平底V形這是砣刀砣出的嗎?那總之是否玉器陰線'有尖角'有接刀'刀刀筆直'就是較像真古玉呢?答..V型底也是砣具砣出的..V型底比較常見於新刻工上.但老件也會有V型底.比較常見於立體的原雕件上.扁平的玉佩之類的也會有但比較少數.U型底常見於明清玉器上的陰線.但也請小心.現代也有刻意使用能刻出U型底的工具.尤其是高仿件.常見陰線也是U型底.V型底U型底只能用在一般的明清件來當做參考.千萬不能只用這點來判斷真假.就連高古手刻工也都有V型底U型底不同的陰線樣貌.有尖角.刀刀筆直.是較像真古玉.只要記得.有尖角.刀刀筆直.現代人也能仿造.所以判斷時要綜合各種古玉的特徵來研判.天蠶變之展翅高飛

這一篇是要寫給懂古玉的人看的我有時會問一些看過我文章的人.有何感想?.有的人說寫的很客觀.有的人說寫的很棒.也有的人說寫的部份認同部份不認同.我都會追問哪些不認同?.我會加強說明.其實部份不認同的這一些人根本上是看得懂古玉的人.共通點是沒真正的把玩過古玉{所謂真正的把玩過古玉是指各種盤變過程.例如手盤.刷盤.生盤熟.清洗.觀察變化.....等等}.所買的都是最明確的古玉{也就是別人已經盤透的}.有吐灰.生坑的古玉都被說是假的.這一些人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樣{這不是在罵人.我也是過來人也都當過井底之蛙.}.玩古玉的人.在學習到一段漫長時間之後無法再提昇自己的知識.就如同蠶娥困在繭裡.有的是不知如何擠破繭.有的是自大.以為繭裡就是整個古玉世界.也有的人所學的與我所說的不同.而不認同.所以我下標題"天蠶變".先自廢武功.在仔細學習我的文章{要身體力行去盤玩}.自然就能擠破繭展翅高飛.也就是說各位之前所學的或跟自己老師所學的先擺一邊.仔細的看我每一篇文章去思考加上去學習盤變過程的變化.很多真正的古玉知識就會出現.就拿圖裡的明清古玉圖片來說.我只使用刷子刷一次而已.凹槽的部位就從解玉砂的樣貌變成光亮了.各位要了解.我只刷了一次而已.如果我約刷個3..5年.刷個約一百次.這3件凹槽的部位是會變成老拋光一樣的平滑光亮.當各位身體力行去盤玩或盤刷幾年之後.自然就不再認為古玉平滑光亮都是老拋光.因為盤玩或盤刷也能讓古玉平滑光亮.所以說盤變過程才是真正的古玉知識.或許各位會問.不要使用刷子刷.最多用手盤就好.這樣能保持凹槽的解玉砂樣貌比較好.根本上也沒錯.只是.有太多太多的未被盤玩過的古玉是如圖2一樣的難看.有幾個人看得懂?.誰會買比較醜的?.所以各位在玉市場上看到賣古玉的人.時常刷玉就是為了讓古玉越漂亮.這樣才好賣.就連賣新玉.仿古玉的也是刷呀刷的..不管各位相信與否.我所寫的文章是我盤玩古玉的心得.是親眼看到的所有盤變過程.所有的文章也是古玉界未來永遠的主流.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沒有自大.至少我有說.型制我比較不懂.

分享:1喜欢阅读(577)┊评论(7)┊收藏(1)┊转载(21)┊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转载前一篇:陰刻線的力道感覺與V型底U型底之說明后一篇:天蠶變之破蛹而出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杨幂刘恺威巴厘岛婚礼细节大曝光[发评论]爱玉父子古叔叔,应该用什么样的刷子去刷?一次刷多长时间?刷一次间隔多久在刷?请古叔叔赐教!2021-11-18

22:01举报分享回复(1)爱玉父子谢谢古叔叔!2021-11-22

23:27举报分享回复(1)爱玉父子

谢谢古叔叔,都是一些老普货,就当学习的标本!

我和我爸爸都十分快乐能认识古叔叔这样的老师,在这新浪博客里,实在有太多太多玩国宝的了,看的我眼都被污染坏了!但他们互相吹捧!真的十分不解!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真不懂,还是互2021-11-23

11:43举报分享回复(1)ziyouzizai6337学习了2021-1-5

12:46举报分享回复(0)一色秋水新玉可以通过刷子刷而产生包浆,这样说包浆应该就是在玉的外表上从外部沾敷上去的一种“脏东西〞。古玉的包浆您说是因为从玉内“吐灰〞形成的,而不是从外部沾上去的,用刷子刷可以促进“吐灰〞的速度,从而加快古玉的盘熟。但一直用刷子的话,也可以把皮壳刷的“薄〞了。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请古玉2021-1-17

19:35举报分享回复(1)一色秋水现在大陆大多用棕刷,就是棕榈的皮做成的,很硬。2021-1-17

19:37举报分享回复(1)一品美玉好多人认为,古玉的包浆不能用刷子刷,只能用手轻轻的蹭,就象打了鞋油的皮鞋,用软布一蹭就出了光,如再用鞋刷子刷反而出不了光。所以,他们盘古玉的方法是,把玉放在清水里泡几天,然后拿出来阴干几天,不用毛巾擦,让上面的水阴干透后,在身上佩带〔决不贴身〕几天,很快就出光了。他们认为,古玉决不能用刷子的,如果没有了光,可以重复上述的过程,只是在清水里不是泡几天了,只在清水里浸一下,拿出来再阴天透,然后再佩带。这尝试过,这种方法是能到达迅速出包浆光的效果的。天蠶變之破蛹而出

圖4.5.6.7是相同的兩件.也是市面上很常見的仿古玉衣片.使用的玉材是岫玉.圖4.5是買到時的樣貌.圖6.7是吃玉油後的樣貌.圖4下面這件有被人盤帶在身上一些時日.所以也有點光澤度.所以說無論是古玉還是仿古玉都是玉.當.都鈣化時.盤玩也都會有盤變.前幾天玉友約我要看漢代牛形器.很仔細用放大鏡看了很久.最後跟我說.漢代牛形器是酸咬的.我問說為何認定這件是酸咬的?.對方說因為4個鑽孔有白白的就是酸咬才會白白的.我又問說故宮古玉也有一大堆類似白白的是否也都是酸咬形成的?.對方說故宮古玉都沒白白的.我說那是台灣的故宮古玉被人盤玩整理過.所以大部份沒白白的.大陸故宮出土古玉多的是白白的吐灰現象.在討論古玉的過程中.發現到對方認為古玉要有解玉砂要有陰線凹槽底部凹凹凸凸的才是古玉.沒解玉砂沒陰線凹槽底部凹凹凸凸的就不是古玉.我說解玉砂是可以盤刷到不見的.解玉砂樣貌可以仿.陰線凹槽底部凹凹凸凸的也可以仿.對方不相信.於是帶對方到朋友的攤位處.對方能辨識指出明清古玉.也能指出一些是和闐玉的新雕刻.於是我朋友就跟對方說了.指出了其中一和闐玉的新雕刻件也有類似古玉底部凹凹凸凸的.我又帶對方到馬小姐的攤位處.找了一件老殘件童子有很多又明確的粗糙解玉砂.要求對方記住現在的樣貌.於是我使用刷子刷熱.再要求對方看與之前的樣貌是否不同.其實童子的粗糙解玉砂部位有少部份已經變不見了{變平變亮了}.而其他粗糙解玉砂部位也變成光亮又凹凹凸凸的了{就是包漿}.從這一些對話中.各位能體會出什麼?..對方是個看得懂基礎明清但不玩粗糙明清古玉.追求的是高古玉器.沒認真把玩或盤刷過基礎明清件.沒能了解盤變過程.連吐灰現象都不知道.能懂高古玉器?.我有點過對方一句話.基礎明清件要學會了才能玩高古.要不然有可能破產的{盡人事}.有人說.有的人只精於明清古玉看不懂高古.有的人只精於高古看不懂明清古玉.我說.無法精通明清古玉絕對看不懂高古.很多人玩古玉沒抓重點.一直圍繞在吐灰鈣化與酸咬鈣化有何不同.不都是白白的像石灰一樣.什麼酸咬聞味道.泡清潔劑多洗幾次.多泡香水或多曬太陽或日子久了.刺鼻味自然能不見了.酸咬聞味道有用嗎?..什麼酸咬會坑坑洞洞.圖1明確的漢代玉衣片不就是坑坑洞洞.所以古玉中有砂水坑或吐咬這名詞.我不是要各位不去學習吐灰鈣化與酸咬鈣化有何不同.是要多多少少了解一下.只是能得到最後的答案.不都是白白的像石灰一樣.所以我下的標題是別把自己困在蛹裡一輩子.也有人說我解說中廢話太多{就像這篇文章一樣}.但其實我解說中的廢話才是重點.只是各位能否思考出來.當各位身體力行去真正的盤玩時.就如同用頭頂破蠶繭一樣.古玉的知識才能海闊天空.提醒各位玉友.最近玉市越來越多仿制的玉器.陰線.樓空也刻意仿尖銳的角度.而且高仿得維妙維肖.所以我不斷的提醒各位玉友.要學習越多的各種古玉特徵越能綜合研判真假.和闐玉皮的迷失

這一些圖片全都是和闐玉皮的樣貌.玩玉皮是從大陸流行到台灣的.各位知道為何大陸會流行玩玉皮.當我們初次接觸和闐玉原石時.要如果分辨.重點就是特徵.和闐玉原石玉質外觀的各種特徵.這特徵我之前的文章已說明過一些了.這裡就不再多說.正是因為玉皮是辨識的重要特徵之一.加上大陸初接觸和闐玉的人口越來越多.剛開始還無法完全掌握出判斷玉質的真假.所以玉皮就是很好的輔助判斷方法.只是個人感覺.現代人玩玉皮玩過火了.就像是有的人喜歡玩沁色.有的人喜歡玩雕件.有的人喜歡玩原石.這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玉質才是最重要的重點.我用其他的說明來解說好了.原石的皮色是長年累月附著礦物質而形成的表皮沁色.因為玉質內部堅硬.所以只有外皮易入沁.而形成玉皮.如果玉質內部不夠堅硬.那礦物質會直接沁入玉質內部.而形成沁色.現在問題來了...皮色沁色是礦物質元素入沁的.現代人工染色也是礦物質元素入沁的.兩者都是相同的礦物質元素入沁.請問如何分辨出真皮假皮..或許有人會說皮色沁色是長年累月所形成的.我會說.那是因為玉質堅硬所以才須要長年累月才能形成.如果使用玉質不堅硬或比較鈣化的.就能直接入沁了.或許有人會說真皮沁會透.我會說.只要玉質是和闐玉就算是染色也能玩到透......現在大陸玩玉皮玩過火了.玉石工廠為了要帶皮好賣.管它是和闐料還是地方料.先泡染料再說.我是說真實的.很多真皮假皮已經無法分辨了.我這樣說好了.古玉有些無法明確的辨識出真假的要放棄.而玉皮能明確的辨識出是真就說真.是染就是染.如果無法辨識出是真是染.最重要的是玉質.只要是明確的和闐玉管它是真是染.都能玩.一般來說.地方玉因為玉質成份與和闐玉的玉質成份不同.所以地方玉染色之後很容易判斷出是染色.而玉石工廠在大量的使用和闐玉去染色後.初期是很容易分辨出.但經過幾年之後.或長久盤透之後.有些是無法分辨真假的.說這麼多.不是要各位不要玩皮.而是建議各位.玉質才是最重要的..................明清陰線與仿古陰線之比較

刀工的力道感.現代與古代的陰線之不同處.在我的部落格裡已經說了很多.但.真正的分析分辨.還是要看各位自己的領悟了.............分享:3喜欢阅读(1041)┊评论(5)┊收藏(5)┊转载(55)┊喜欢▼┊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转载前一篇:和闐玉皮的迷失后一篇:宋代和闐玉..雙龍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杨幂刘恺威巴厘岛婚礼细节大曝光HYPERLINK"://blog.sina/s/blog_6c901b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