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突破一评价思想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般指对诗歌主旨的分析、背景的分析、价值意义的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如(2020·全国卷Ⅱ):“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题型1:整体情感题整体情感类题目是面向整篇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情感大类具体情感经典诗歌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别离愁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贬谪失意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屈原《离骚》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小练习】请分析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答案】(1)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2)感伤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3)建功立业的志愿,壮志难酬。(4)思念家乡、怀念丈夫的感伤之情。(5)热情赞美景色的美好,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6)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INCLUDEPICTURE"C:\\Users\\MrMeng\\Desktop\\新高考教师Word\\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MrMeng\\Desktop\\新高考教师Word\\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MrMeng\\Desktop\\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MrMeng\\Desktop\\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yunguanjia\\onlinedit\\新高考教师Word表已调好\\典题示例.TIF"INET【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7·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①表现出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之情。颔联戏谑友人,尾联自傲自夸,这是通过诙谐的态度表达自得之意。②表现出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是牢骚之语,本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解析第一步:从诗歌标题和注释入手,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倾向。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第二步:从诗句入手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是一首抒怀诗,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第三步:通过分析,最后概括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疏影·苔枝缀玉①姜夔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②。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③。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注①苔枝缀玉: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②“犹记”三句:写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下阕中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加以概括。答案①对美好之事的追念——②想要留住美好事物的愿望——③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无可奈何。规范答题“3步骤”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题型2:词句感情题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8·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注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①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解析第一步:抓人、事、景,确定全诗表达的情感。本诗前两联,表现了刘使君的“闲”。“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第二步:分析设题的诗句,写出规范答案。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既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解析本题是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命制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解题时,首先要大体读懂全诗的意思,弄清楚各联写了什么内容:首联写恬亭四周的景色,“绿阴”“翠微”体现了景物的生机;颔联写夕阳西下,诗人伫立断桥边,欣赏树影倒映水中,鸟雀相互依偎的景色;颈联议论,点出这是一次“清游”“静处”,正因如此,才觉得心情放松,不去想那世间俗务;尾联想象深夜时和同伴流连于此,最后乘钓船返回的情形。这首诗没有注释背景,不能先入为主,机械地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联系起来,而要以诗歌文本为依据。全诗“日落”“断桥”“独立”“世有机”几个意象或议论词句之外,整个意境是幽静和谐、富有生机的,“日落”等意象只是写实而已,“独立”更显兴致,而“世有机”前面冠以“谁知”,表明诗人此时置身俗务之外的闲适。读懂了诗意,然后结合颈联诗意,分析出“清游”“静处”和“心无累”“世有机”的因果关系,然后概括出情感即可。概括分析词句情感题“2步骤”题型3:典故情感题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6·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第一步:了解典故的原本内涵。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由注释④可知,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第二步: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通过注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第三步:分析综合,规范作答。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②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概括分析典故情感题“3步骤”说明: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突破二评价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①分析作者对事件、现象、人物或褒或贬的态度;②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③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考题示例】常见设问方式1.(2020·天津卷)“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2.(2019·全国卷Ⅰ)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3.(2018·全国卷Ⅲ)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题要求步骤图解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规范答题——三步骤规范答题样式同意(不同意)。(步骤1)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其实了……,(步骤2)所以……(步骤3)。【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2018·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第一步,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第三步,归纳观点,形成答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金陵怀古(其一)王安石霸主①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②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答案①冷静剖析了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继承者贪图安逸享乐;②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不必为之惋惜悲伤;③站在历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登尉佗楼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示例二)不同意。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多角度破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从题材角度分析情感感知情感趋向,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2、从背景角度分析情感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3、从时间角度分析情感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4、从词句角度分析情感“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5、从意象角度分析情感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6、从对象角度分析情感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两个角度:描述对象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③短松冈:指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这首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步骤一情感①:表达了作者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描述对象①:上阕从词人自己的角度,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尘满面,鬓如霜”,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步骤二情感②: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描述对象②:下阕从妻子角度,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答题步骤]情感+描述对象:准确指出作者情感;从词人角度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注意】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重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D.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解析C项,“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错,到文天祥被捕、身陷囹圄的时候,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作者清醒地知道没有多少重获自由的可能;后文诗句尽管表达出宁死不屈的心意,但属于对华夏民族气节的忠守。所以,“坚信”“乐观豁达”显得言过其实,理解为“仍存再获自由的心愿”更为恰当。答案C(2)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6分)解析颈联用到的意象有:“落叶”“流水”“黄花”“西风”四个意象。分析情感时结合背景可知,这些意象均有比喻或象征意义。“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寓肃杀之意。再结合诗句中其他表露情感的词语分析诗人情感。如“何心定”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更”写“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答案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寓肃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诗的颔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①“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意思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经过的路上,风云雾霭如今依旧飘荡,路旁古墓森森,草与树齐,十分荒凉。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马援威风盛名的追慕,对自己与友人被远谪蛮荒的愤懑,以及对于朝政衰微的慨叹。【解析】①首先理解颔联含意:“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②明确作者情感态度: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木兰花慢[元]张弘范①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浩歌一曲饭牛③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注】①张弘范: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②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③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6分)【答案】①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②对国家、人民的关心。“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海苍生”指百姓,作者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③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用反问句表明作者要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和个人富贵,表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共6分)【解析】精准审题。下阕中(限制答题区间);哪些感情(明确了答题方向,情感不止一种);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明确了答题要求)规范答题。答题思路: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答题角度:1、看注释。先看注释①,“张弘范: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嬗。后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从注释可知,词人文武兼备,且遭受过贬谪,后又被起用,这说明在词人的心目中是渴望被朝廷重用的。释典故。看注释③,“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桓公驾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这是补充交代诗歌下阕“浩歌一曲饭牛声”这句的典故,结合这两个注释可以看出,词中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析诗句。分析下阕的诗句,如“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谁是想念青春富贵的生活,我是怜惜天下的百姓,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自己对青春富贵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如“正百二山河”“为怜四海苍生”,前一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后者表达自己解除天下百姓疾苦的心愿。思想情感——从句子形式的角度1、对……的……对统治者昏庸腐朽(穷兵黩武)的揭露;对将领腐败无能的愤怒;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对(英勇善战将领)的期盼;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乡村景物的喜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对现实的不满;对战争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的向往;对……的仰慕;2、……的……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悲哀;年华消逝的伤感;归家无望的哀痛;命途多舛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山河沦丧的痛苦;借古讽今的情怀;昔盛今衰的感慨;依依惜别的不舍;情深意长的勉励;前途艰辛的担忧;离别之后的思念;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郁郁不平的愤懑;漂泊异乡的孤苦;归隐田园的淡泊;国破家亡的沉痛;忘怀得失的洒脱;寄情山水的闲适;告慰平生的喜悦;相濡以沫的深情;寄寓高尚的节操;理想破灭的哀愁;贬官谪居的痛苦;宦海沉浮的感叹;仕途失意的苦闷;归隐山林的志向;洁身自好的情操;坦陈心志的告白;淡泊不争的洒脱;坚守本心的态度;3、……的……之……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凄苦哀怨的怨战之情;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4、……之情忧国忧民之情;感时伤世之情;仕途失意之情;闺中怀人之情;征人思乡之情;思亲怀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情;惆怅失意之情;伤感烦闷之情;【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刘克庄①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②,尽随残照西风去。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②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本词情感内蕴丰富,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答案】①岁月流逝、人生迟暮的无奈。(“日月跳丸,光阴脱兔”)②漂泊流离、客居他乡的孤寂。(“飘然客路”)③虽豪兴满怀,但理想终归于破灭的失落。(“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2021年·新高考II卷】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①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②诗书无涯,发奋读书;③法乎先圣,修身立事;④心怀家国,永存社稷。【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2)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3)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1)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2)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答案:D(这一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案】(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2)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3)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易错点1】主观臆断,诗句内容理解有误鉴赏古代诗歌,考生对语句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具体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句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出现错误;二是延伸意理解偏差,即对语句体现的情感、使用的手法等理解错误。【增分策略】关注点内容阐释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防止句意理解偏差要理解诗歌内容,就要把握诗歌中关键词的意思,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比如[典题试做]中的颔联,先要借助注释等把握“伏波”“翁仲”等意思,再明确此联主要写伏波将军马援的卓著功勋和如今庙宇前的荒凉破败,借此感慨世道衰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防止延伸意理解偏差把握语句表层意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语句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要注重从诗歌整体的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看到“竹子”“梅花”就想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等。比如[典题试做]中的颈联,表面说诗人因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但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里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此联主要是诗人的自我解嘲。关注重点文言词古今异义的差别,防止语言省略误解特别注意诗歌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和词语间的主语转换,准确判断每联诗句的主语对象。注意补出语句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学会调整词语的顺序。如[典题试做]中文言词“伏波”典故,“故道”的意思。还要注意诗人是否使用一些特别的表达技巧,如双关、反语等。注意诗歌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内涵、激愤之语与思想初衷等。【易错点2】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附会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分析片面,其中包括:情感概括不全,情感理解牵强。【增分策略】分析角度具体内容分析掌握3策略——防止情感概括不全(1)切分层次。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山大学排球教案
- 临时仓储设施转租协议
- 交通运输服务创新投标管理
- 互联网公司技术支持人员就业合同
- 人才招聘定金协议书
- 仓库租赁合同书范本制造业版
- 个人合伙协议书撰写指南
- 企业现金支票管理规范
- 5S管理办公室整洁的艺术
- 企业员工财务管理培训
- 《护理文书书写》课件
- 2024年小轿车买卖合同标准版本(三篇)
- 动火作业施工方案5篇
-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 八年级生物中考备考计划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湿巾和卫生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3讲 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课件)
- 公务员2019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省级)
- 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 【九上沪科版数学】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书法鉴赏 (浙江财大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