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1.gif)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2.gif)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3.gif)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4.gif)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fff96c49cbc61ff0a40c2e72fe8bdb9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1第四节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1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关系就已经揭开序幕。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CIN/CINA/SINA,表明秦国/秦朝的消息已经向西远播。
汉代是中西关系的开拓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空”,创辟了影响深远的“绿洲之路”。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注视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广阔、国家众多,物产新奇,民情殊异。同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息。汉时,西域一些民族仍称中国为“秦”。此外,在希腊和拉丁文献中,又有关于“赛里斯”(丝国或丝国人)的记载。
玉门关遗址2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物质交流。主要体现为“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2.艺术交流。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瓷器、漆器、丝织品、风景画、园林建筑艺术趣味的推崇;3.思想交流。由初期教士游客的报道和介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西方世界。3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物质交流。主要体现为“丝绸之路”汉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期通向西方的商业通道,因为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叫做“丝绸之路”。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桑树、养蚕、制作丝织品。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77年,又一次攻打楼兰国,保证了通道的畅通,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督护府,保卫西域的商业通道的安全。丝绸之路东边的起点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向西一直到达了地中海、欧洲。丝绸之路还可以分成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或者阳关,中段从玉门关或者阳关到葱岭(现在的帕米尔),西段就是葱岭以西。西段也可以分两条,一是通过伊朗、伊拉克、地中海到欧洲,一是从中亚往西北方向,经过咸海、里海和黑海到达欧洲。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内地和西方的交流长期存在,中国的纺织品、造纸技术和一些工艺技术也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天文、历法、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到了中国。4汉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5566海上“丝绸之路”与工艺品输出奥斯曼兴起,阻隔中、西陆路交通,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从而将大量中国的工艺美术品——锦秀、瓷器、漆器、画作等输入西方。唐宋时期明州港海上航线略图7海上“丝绸之路”与工艺品输出奥斯曼兴起,中国瓷器艺术8中国瓷器艺术8“瓷器洛可可艺术”西方学者奈赫淮恩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洛可可运动的影响不在文字方面,而在于中国轻脆的瓷器和各种丝织品绚艳悦目的光泽,这种光泽暗示欧洲18世纪社会以一种想象中快乐的人生观。当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十分倾倒。学界称之为“瓷器洛可可艺术”。9“瓷器洛可可艺术”西方学者奈赫淮恩认为:中国文化“中国园林运动”1714年,欧洲人读到一篇专讲中国园艺的教士通讯,即巴德尼的《北京附近的皇室园亭》。几年后,英国的园艺专家威廉·张伯尔士来到中国求学,1772年发表《东方园林论》,推崇中国园艺,认为中国园艺师是植物学家、画家和哲学家。他亲自设计“中英式园林”。之后,中国的园林风格被欧洲模仿,出现“中国园林运动”。北京北海公园10“中国园林运动”1714年,欧洲人读到一篇专讲中马可·波罗东游的贡献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他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成为了第一个有系统地中国和亚洲介绍给西方的人。11马可·波罗东游的贡献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马可·波罗游记》影响下,一批早期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成游记或报道,给西方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信息。这类作品重要的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79)、金尼阁的《中国传教考》(1615)、鲁德照的《中华帝国史》((1642)、安文斯的《中国新纪闻》(1687)、卫匡国的《中国新图》(1655)、卜弥格的《中国特产植物》、殷铎泽的《中国传教概况略》(1672)等。12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在《马可·波罗游记早期传教士研究、译介中国典籍早期传教士在华时日长,以丰富的精力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在西方出版,给西方输入中国文化的精粹。利玛窦在1593年用拉丁文翻译《四书》,之后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卫方济等人陆续译出《大学〉、《中庸》、《论语》、《孝经》、《易经》、《书经》《礼记》等。
着华夏衣冠西洋利马窦13早期传教士研究、译介中国典籍早期传教士在华时日长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清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原名GuiseppeCastiglione。生于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被教会派来中国,遂取汉名郎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电视剧《宫廷画师郎世宁》剧照
14宫廷画师郎世宁郎世宁(1688~1766),清
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15
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朗世宁的中国画16朗世宁的中国画16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先以传教为主要方式。唐代景教传播,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明代耶稣会教士出入中国。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的科技文化影响中国。进入近代,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统治,以汹涌之势,冲击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现景教碑的景教塔17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石碑全貌18《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石碑的局部放大19石碑的局部放大19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纪)对基督教的称呼。自从景教在中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唐武宗于845年“恶僧尼耗蠹天下”而下令禁断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国的西北边界地区还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蒙古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征服了许多民族,使得许多信仰景教的民族迁移到中国内地。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济各会修士。公元1294年,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来到元帝国的首都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开设教堂。元朝也里可温教既包括景教,也包括天主教。元朝时中国的基督教徒,人数达到了三万。朝廷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崇福寺的机构来管理也里可温教。不过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徒大部分是来自中国西北部的一些非汉民族。公元1368年,元朝被汉族人的起义所推翻,而新即位的皇帝对该教并不喜欢。这些教徒被迫逃到边远地区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国。20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罗马教廷与元朝互派使节在元代,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派传教士在中国正式传教,1307年孟高维诺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东方总主教,而后在泉州还设立了分教区。同时,蒙元的使者也已抵达欧洲。1248年,钦察汉国拜住大将的代表薛儿吉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见,而元代畏兀人列班扫马也在1275年离大都访问伊朗后,在1287-1288年间奉伊利汉之命出使西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些活动都是后来中国和欧洲关系发展的先声。
孟高维诺主教21罗马教廷与元朝互派使节在元代,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
明末,欧洲的一批耶稣会教士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1582年受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先到澳门,后进入广东肇庆,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苏州、南京等地活动。为传教,他刻苦学习,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家经典。他身穿中国儒服,广交所在地的官员和士大夫,和他们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据典。在宣扬教义时,能比附中国儒家思想。他在北京10年间,大半光阴都用在向中国朋友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共同解释书籍上。明代杰出科学家、礼部尚书徐光启,和著名学者李之藻都是利玛窦的学生和朋友。他们共同翻译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涉及数学、天文学、地理、机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同时他还把中国古老文化介绍到西方去,晚年撰写了《中国札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病逝,终年59岁。22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明末,欧洲的一耶稣会士的适应性传教路线1592年,利玛窦做出了一个改变明代天主教在华传播命运的决定:蓄发留须,改穿儒服,即传教士的形象从“番僧”向“西儒”转化。在给耶稣会远东巡视员范礼安的信中,利玛窦提出,“如果他们留胡子并蓄长发,那是会对基督教有好处的,那样他们就不会被误认作偶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误认为是向偶像奉献《坤舆万国全图》祭品的和尚……神父们应该象高度有教养的中国人那样装束打扮,他们都应该有一件在拜访官员时穿的绸袍,在中国人看来,没有它,一个人就不配和官员、甚至和一个有教养的阶层的人平起平坐。”而从日后的发展来看,以“西儒”形象出现对传教士赢得士大夫的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23耶稣会士的适应性传教路线1592年,利玛窦做出了新教进入中国清朝末年(公元19世纪),新教在欧洲北部逐渐确立了优势,并正开始传入中国。从1807—1842年,是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创时期。这时候先后来中国布道的传教会有: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等。他们分别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别,传教士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他们中有教师、医生、教授、作家等。当时,由于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以他们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基督教新教虽然传入中国比天主教晚,但他们采取了更为中国人所喜欢和接受的措施。比如,对在中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有更大的热情,特别是在开办大学方面。马礼逊(1782——1834),是新教来中国传教的先驱,第一位在中国传教的新教教士。图为马礼逊的译经活动24新教进入中国清朝末年(公元19世纪),新教在欧洲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林乐知(1836—1907年),美国基督教监利会牧师,著名的来华传教士。1860年到达上海,开始传教活动。由于不久美国国内爆发战争,林乐知失去了经费支持,只好通过从事各种工作来生存。1868年他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他创办的报纸除了宗教内容外,主要偏重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和科学,并且提出了一些对中国有用的建议,因此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欣赏。1881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专门为中国培养人才,从而得到中国许多上层人物的支持。林乐知认为应该通过传播西方知识来影响中国上层力量,从而排除各种障碍,以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他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实行一系列改革,而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最早提出儒家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他在中国传教达47年,影响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乐知25林乐知与《万国公报》林乐知(1836—1907年傅兰雅:传科技之火於华夏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1861年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曾任香港圣保罗书院院长,北京同文馆教习,上海英华学塾校长。1868年供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此口译科技书籍逾百种,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矿业、机械工程、医学、农学、地图测绘、军事兵工等多个科技领域。他在译书之余,还曾参与创建上海格致书院,创办编辑第一种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并且自办了一家专营科技书刊的书店——格致书室。1877年,他参加由基督教新教主办的益智书会,任总编辑之职,除编译《格物图说》10种,还撰写了《格物须知》27种,供教会学校教学之用。傅兰雅在中国生活了35年,其中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历时达28年之久。半生心血……惟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傅兰雅26傅兰雅:传科技之火於华夏傅兰雅(1839-19郑和下西洋:送出去、带进来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船的载重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27郑和下西洋:送出去、带进来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郑和宝船模型福建的郑和航海馆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28郑和宝船模型福建的郑和航海馆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的郑和清真寺
英国瀚海史学家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中认为,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29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的郑和清真寺第二节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中西文学关系的总体面貌——古代文学以中国文学影响西方文学为主,也有西方文学的影响。近代以来,主要是西方文学影响中国文学,也有中国文学影响西方文学的情况。18世纪应西方商客要求制作的瓷盘,图为基督受洗30第二节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中西文学关系的总体面貌——18一、16世纪之前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希腊、罗马文献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据古希腊人克泰夏斯解释:“赛里斯”是从“丝”字派生出的词,意为“产丝之国”。“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田园诗》);“这些放在赛里斯国座垫上的斯多葛派论著,对你又有何用”(《希腊抒情诗集》);“你的秀发这样纤细,以致不敢梳妆,好像肌肤黝黑的赛里斯人的面纱一样。(《爱经》)”。罗马诗人维吉尔31一、16世纪之前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12世纪蒙古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中西交通的面貌。公元1235--1241年,元军在第二次西征中正式实现了征服欧洲的计划,自此,大批欧洲商人和探险家来到中国,其中便有著名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他的游记第一次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驿站、钞法、印刷、航海和造船,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富庶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32《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12世纪蒙古游牧部落在二、17、18世纪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新兴资产者获得很大发展。他们为反封建、反教会,把眼光转向东方,在文化、文学领域寻求他们借鉴的对象。自然,中国文化和文学进入他们的视野,深深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伏尔泰33二、17、18世纪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文艺复兴之(一)中国文学的传播1.《诗经》等文学作品西传。早期传教士广泛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并试图在儒家经典中寻找上帝的影子。在此过程中,他们渐渐熟悉、掌握了中国基本文化典籍并将之译成西文,供给后入华的同行和国内知识界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之用。于是第一批中国典籍就这样飘洋过海流传到了西方,其中包括文学性很高的《诗经》。这批书籍构成了17、18世纪欧洲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同时也为欧洲文学中的中国主题提供了崭新的素材。34(一)中国文学的传播1.《诗经》等文学作品西传。32.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西传1735年法国出版《中华帝国志》,全书共四册,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教、风俗,同时又节译了四书、五经、诏令、奏章、戏曲、小说以及医卜星相之类书籍多种。其中戏曲包括元杂剧《赵氏孤儿》,小说则译了明话本小说《今古奇观》中的三篇(《庄子鼓盆成大道》、《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和《怀私怨狠仆告主》)。《中华帝国志》出版后很快有两种英译本问世,分别刊行于1736年和1738年,德文译本刊行于1748--1756年,俄译本刊行于1774年。《中华帝国志》法文版352.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西传1735年法国出版《中3.中国长篇小说译介到欧洲1761年经托马斯·帕西翻译整理的明末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在英国的发表。该书共四册,除正文外还有三个附录,分别是:一出中国戏剧,中国谚语格言集和中国诗歌片断。尽管译本对原著多有删削,还有不少误译、漏译之处,但这是中国长篇小说第一次被译介到欧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小说出版后相继又有法德荷文等转译本问世。
363.中国长篇小说译介到欧洲1761年经托马斯·帕4.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的改编堪称18世纪中西文学交流的典范之作,意义深远。1734年2月,巴黎的《水星杂志》发表了一篇没有署名的信,信里附有几节法文翻译的《赵氏孤儿》。一年以后,巴黎耶稣会士林赫德的《中国通志》出版,其中载有由耶稣会士马约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梗概,译本问世后曾有过多个语种的改作,比较有名的有三个剧本,它们分别是英国哈切特的《中国孤儿》(1741),法国文豪伏尔泰的改编本(1755)和英国演员、谐剧作家阿瑟·谋飞的本子(1759)。三个剧本题目同为《中国孤儿》,面貌却大不一样。《赵氏孤儿》剧照374.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二)中国题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在荷、德、比、意等国同时出版了拉丁文版的《鞑靼战记》,这是一部以中国满清入关为题材的小说。欧洲文学史上与此相同题材的作品还有好几部,如德国哈格多恩的《埃关一一或伟大的蒙古人》和洛恩施坦的《阿尔米琉斯》,以及1673年至1674年在伦敦上演的塞特尔写的五幕悲剧《鞑靼征服中国记》等。这些剧本都以复仇加爱情为故事基本框架,属于典型的巴洛克小说,有关中国的内容乃是剧本的背景点缀。
卫匡国在著名的《鞑靼战记》中,他写到:满洲人未遇抵抗轻易地占领了杭州。但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
38(二)中国题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中国趣味盛行一时
雍容典雅、豪华奢侈的中国趣味颇能迎合当时兴盛的欧洲上流社会,与此相应,有关中国的戏剧盛行一时。1692年路易十四亲临观看意大利剧团演出的五幕喜剧《中国人》;1713年上演闹剧《道士隐形术与中国宫殿》;1723年三幕喜剧《道士、毛狮狗、塔、医生》上演;1729年上演《中国女王》;1753年直到1779年也多有中国戏上演。特别是1775年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一剧,在3个月内就演出了十几次,很受观众欢迎。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前(油画)
39中国趣味盛行一时雍容典雅、豪华奢侈的中国趣味颇能哥尔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尔德史密斯在1762出版《世界公民》,副标题为:“中国哲学家从伦敦写给他的东方朋友的信札”。全书仿效《波斯人信札》,共由123封信件组成,委托一位名叫李安济·阿尔打基的中国河南人,与他北京朋友书信往来,叙述主人公一家辗转迁徙的冒险经历。《世界公民》借用了不少中国故事、寓言、格言、哲理批评英国的道德风尚。
18世纪欧洲商人在广州港口洽谈生意40哥尔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尔德史密斯在1762“这是人间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们那样对称均匀地安排,而是布置得如此自然,仿佛流过田野一样,沿岸两旁镶着一些凹凸不平的石块,自然而无雕琢。河流的宽窄不等,迂回有致如同萦绕天然的丘石。两岸种植鲜花,花枝从石缝中挣扎出来,就像天生如此......”
41“这是人间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们那样对称均匀(三)中国作品的改编:《中国孤儿》
哈切特的改本标题全名为:《中国孤儿:历史悲剧》。保存了元曲的轮廓和主要段落,全剧五幕十六场。改编的目的在于抨击当时英国的朝政腐败。京剧《赵氏孤儿》在芬兰演出
哈切特的改编42(三)中国作品的改编:《中国孤儿》
哈切特的改伏尔泰的改编伏尔泰的改编只保留了原剧中搜孤救孤的基本框架,而把故事背景从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春秋时期往后移了一千七八百年,把一个诸侯国内部的文武不和改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文野之争。在剧本写作方面,他遵照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把《赵氏孤儿》的叙事时间从二十多年缩短到一个昼夜,同时依照当时“英雄剧”的作法,加入了一个恋爱故事。该剧于1755年在巴黎上演,剧本同时出版,颇受好评。三晋历史名人程婴
43伏尔泰的改编伏尔泰的改编只保留了原剧中搜孤救孤的阿瑟·谋飞的改编阿瑟·谋飞的改本以马约瑟的《赵氏孤儿》译本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蓝本,并恢复了元剧《赵氏孤儿》的基本情节,剧本上演后也获得了很大成功。人艺演出剧照44阿瑟·谋飞的改编阿瑟·谋飞的改本以马约瑟三、西方启蒙作家与中国
结合18世纪西方思想启蒙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到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热衷决非偶然,它不是出于对中华文明的诚心热爱,而主要是将之作为“异己”的对照与启蒙的“火种”。45三、西方启蒙作家与中国结合18世纪西方思想启蒙伏尔泰与中国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早得多,文明得多,是更理性更人道的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始终都是间接的、不全面的,但他是18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最典型的代表。文学上伏尔泰与中国的关系,最主要的作品就是他的《中国孤儿》与《路易十四时代》2部剧作。《中国孤儿》的副标题是“五幕孔子的伦理”。伏尔泰所要表达的主要是他对中国伦理文化的理解,其更深层的目的是要用儒家道德来治疗欧洲社会的弊病。
46伏尔泰与中国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早得卢梭与中国
卢梭的中国文化观是与他的文明否定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卢梭以“自然”来对抗“文明”,进而否定“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一样,中国作为“文明”的代表受到卢梭的激烈攻击和否定。“然而,我们又何必学习远古的时代去寻求真理的证据呢?我们眼前不就有这一真理的充分证据吗?在亚洲就有一个广阔无垠的国家,在那里文章得到的荣誉就是以导致国家的最高禄位”。
47卢梭与中国卢梭的中国文化观是与他的文明否定论紧孟德斯鸠与中国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否定更彻底。“中国”是孟德斯鸠自由法治思想的一个反例。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由于没有法治,只靠道德规范的约束,其结果只能带来虚伪。根据商人所提供的资料,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事情,还有什么荣誉可以说呢?”48孟德斯鸠与中国孟德斯鸠对中国的否定更彻底。“歌德与中国文学的姻缘歌德大量阅读了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研读过《赵氏孤儿》、《花笺记》《好逑传》等中国文学作品,并改编《百美新咏》中的四首“中国诗”。1827年创作的《中德岁时诗》堪称中德文学交流史上的丰碑。歌德故居49歌德与中国文学的姻缘歌德大量阅读了了有关中国历史本质:一面“他性”的镜子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褒扬还是贬低,启蒙思想家们的中国文化观都是深刻与偏见共存,对中国的一知半解和启蒙的需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远在东方的古老中华帝国,在启蒙思想家眼中,是一面具有"他性"的镜子,其本身是什么样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能否照出西方文明的真假善恶,这可能就是中国文化在18世纪法国的处境,这也可能正是中国文学在当时法国的意义——一只来自远方的漂流瓶。50本质:一面“他性”的镜子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四、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影响
20世纪西方文学中有一大批诗人、作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表现钦慕之情,受中国文化影响,创作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如英国的迪金森、奥顿、燕卜荪、罗素;法国的瓦雷里、克洛岱尔、圣—琼·佩斯、亨利·米小、法郎士、罗曼·罗兰、马尔罗;德国的赫塞、卡内蒂、托马斯·曼、布莱希特、沃尔夫、西格斯等。作为20世纪的文学流派,受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英美的意象派诗歌。庞德、叶芝、厄洛尔、等都是汉诗的热心借鉴者。51四、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影响
20世纪西方寒山诗与道家哲学的影响50年代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被译介到美国,随即在美国文坛和美国社会引起热切关注。寒山诗歌中所包蕴的恢复人的本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禅味,在思想上直接影响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创作,并且成了“披头士”的精神食粮,为他们挣脱现代文明的网罗,在大自然中体味自我、实现自我的统一提供了精神支柱。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哲学也为这“一代”饱经忧患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反抗传统和道德提供了信念和力量。赵毅衡著《诗神远游》52寒山诗与道家哲学的影响50年代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第三节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文学中有关西方的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后汉书》卷88说:“大秦国一名黎键,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两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又因“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大秦”在汉语中是泰西的意思,秦是西方之国,大秦代表极西的国家。大秦即为当时罗马领地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公元之交,罗马以亚历山大为基地,积极开展东方贸易,此后,罗马帝国又多次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中,如南北朝时的《前凉录》(《太平御览》卷758)称罗马为“拂森”,而“拂森”就是拜占庭人对罗马新都君士坦丁堡的通称。
丝绸之路上发现的蜡染布料53第三节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有关西方的记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西方影响
16世纪前,西方文学影响中国文学主要通过民间口头流传,后被文人记入文集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其确切的流转过程已难以考察。据杨宪益先生研究,明以前中国文学作品中采用西方文学素材的至少有如下几种:唐代孙颇的《幻异志》中所载板桥三娘子的故事系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巫女竭吉的传说;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洞女禁限、古龟兹王的事迹分见于欧洲“扫灰娘”和日耳曼神话中英雄尼伯龙根的故书;宋《太平广记》中“新罗长人”的记载取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已德修斯航海遇见独眼巨人的故事。
《奥德塞》中的独目巨人54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西方影响16世纪前,西方文学基督教传播影响中国文学
随着基督教的东渐,一些异族奇事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文人的创作灵感,给作品增添了奇幻的色彩。关于域外的描写,唐杜环《经行记》说:“拂森国有大食法,有大秦法……其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此类传闻散见于《玄怪录》、《续玄怪录》《太平广记》等作品中。
《圣经》和合译本委员会
李白的《上云乐》中关于欧洲人容貌的描写:“巉岩仪容,戌削风骨。碧玉灵灵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55基督教传播影响中国文学随着基督教的东渐《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西方文学流传到中国较早的一部作品是《伊索寓言》。最早对《伊索寓言》进行译介的是17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和庞迪我。利玛窦著有《畸人十篇》(1608),其中介绍了几则伊索寓言。稍后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又在《七克》中翻译介绍了数则寓言。1625年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口授,中国天主教士张赓笔录的《况义》一书在西安出版,书中专门翻译了伊索寓言,其中正文共22则,加上第二手抄本后面附的16则寓言,多达38则。《况义》一书是伊索寓言在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
狼和小羊56《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西方文学流传到中国较早的18世纪前中西文学交流的两个特点
一是质的方面,重思想资源而轻文学本体,重功利而轻审美。欧洲的文学接受者们相对只注重中国文学中的思想文化成分,而对文学本体(形式)不甚关注。即使翻译、改编中国文学作品也只为推重作品中所表现的伦理道德寓意,而相对忽视中国文学独特的内在审美价值,因此这些作品在形态上大都兼带文化典籍性质,而文体上则更多地属于杂文学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
二是量的方面,欧洲文学接受中国文学影响的例子,明显多于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学的汲取。这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和事实:即18世纪前中国文学的西译数量远远超出欧洲文学的中译。5718世纪前中西文学交流的两个特点一是质的方面,重二、近代翻译文学及其影响
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外国资本的强力入侵和中西文化交往的渐次展开,西方文学借助翻译这一中介大量涌入华夏,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文学由此登陆中国。近代出现了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鲁迅、周作人兄弟、胡适、陈独秀、周桂笙和刘半农等译坛大家,其中以林纾和严复影响最大。梁启超苏曼殊58二、近代翻译文学及其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林纾:成就最高的近代翻译家
1898年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通译为《茶花女》),产生很大影响。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专门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直到他去世。在25年当中,他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84种之多(包括未刊的23种),约1200多万字,近300册,且绝大多数是长篇小说。后来,商务印务馆将林纾所翻译的小说编为“林译小说丛书”发行,风靡全国。“林译小说”涉及英、法、美、德、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比利时、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等许多世界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曾指出“在中国,恐怕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的人,除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林纾自己不懂外文,完全靠与精通外语的人合作(经常与林纾合作的有20余人)。
59林纾:成就最高的近代翻译家1898年林纾与王寿昌林译小说的特点
(1)有明显的倾向性。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2)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3)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4)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5)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60林译小说的特点(1)有明显的倾向性。林纾的早期译严复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
严复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翻译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二是他提出的翻译理论。1897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它译自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中的《序论》与《本论》,于1898年发行单行本。《天演论》的问世,有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思想界、文化界。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进化论观点深入人心,成为当时与封建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当时进行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理论基础。
61严复在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贡献严复对中国近代翻严复译书的文学价值严复是启蒙思想家,又通晓英语和西方各国国情,翻译的这些著作都是经过他精心选择的,差不多每一本都是西方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学说的奠基之作,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他又是一位古文家,这些译著都是用桐城古文翻译的,加上他精心的技术处理和特殊的文章风格,使他的译著文笔优美,语言古雅,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得到文学界的一致公认。胡适认为,“严复译的书……在原文本有文学的价值,他的译本在古文学史也应该占一个很高的地位”。62严复译书的文学价值严复是启蒙思想家,又通晓英语和近代翻译文学的意义
近代翻译文学成为哺育现代作家成长的艺术食粮。像林纾的翻译小说,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作家的成长,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郑振铎、冰心、庐隐、钱钟书等,都从林译小说中吸取过营养。
近代翻译文学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文体类型的健全。在此影响下,小说类型中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教育小说,在戏剧文学中出现了话剧。在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叙事艺术等方面也出现了新变。这种叙事艺术新质的生成,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化。63近代翻译文学的意义63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任何一种文体的任何一次变化没有不汲取西方文学营养的。自此,中国文学通过交流、借鉴也自觉加入到了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20世纪,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汹涌而至,西方文论全面进入,以至国人满怀忧虑地大呼:中国文学失语!64三、20世纪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一)文学观念的影响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译介西方文学的首要目的是引进其中先进的思想,并以之为对照来革新我们的思想,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改良思想,是第一事”。西方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观念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文学的功利意识。2.文学的主体意识。65(一)文学观念的影响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译(二)艺术形式的影响
在西方小说影响下,凸现了人物,情节成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在叙述模式上,更多采用限制叙事和客观叙事;在人物塑造的方法上,多内向的心理刻划,甚至刻画人物心理的流程;在表现方法上,融入了议论和抒情;在艺术风格上,有了更丰富的美学形态。66(二)艺术形式的影响66(三)文学思潮的影响
1.现实主义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西方文艺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是现实主义。而在现实主义诸多形态中,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的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和20世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对中国最“有用”。前者最适于思想启蒙的需要,而后者则最能发挥文学的政治教育功能。67(三)文学思潮的影响1.现实主义的影响67浪漫主义的影响与超越浪漫主义在西方是以自我、艺术、自然为标榜的,它的中国传人仍然把它与“人生”联系了起来。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认为:“关心人生才能关心艺术”,在《创造》季刊刊发题为《艺术与人生》的英文讲演稿时,成仿吾特地加了一个编者按,认为“文中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极详而明,他把我们现代所以没有好艺术的产生归因于我们中国人没有真的充实的生活”。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那里,在强调“为艺术”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为人生”。这种通过认可艺术有用于人生而使之中国化了的浪漫主义,也因此加固了它在20世纪中国文坛的地位。68浪漫主义的影响与超越浪漫主义在西方是以自我、艺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输入始于20世纪初,此后又在五四时期、30年代和新时期掀起过三个高潮。尤其以80、90年代的影响最为深刻。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带有摹仿与学习的痕迹。如王蒙在8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识流”小说的深刻影响;余华的作品,受启发于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罗布—格里耶;孙甘露、格非的作品,飘荡着博尔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等。外国文学的影响在80年代中后期曾使中国作家感到深深的焦虑,随着他们在创作上的成熟,进入90年代后,这些作家逐渐从外国作家的阴影中走出,在发现自己之后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69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输入始于第四节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70第四节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1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关系就已经揭开序幕。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CIN/CINA/SINA,表明秦国/秦朝的消息已经向西远播。
汉代是中西关系的开拓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空”,创辟了影响深远的“绿洲之路”。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注视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广阔、国家众多,物产新奇,民情殊异。同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息。汉时,西域一些民族仍称中国为“秦”。此外,在希腊和拉丁文献中,又有关于“赛里斯”(丝国或丝国人)的记载。
玉门关遗址71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物质交流。主要体现为“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2.艺术交流。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瓷器、漆器、丝织品、风景画、园林建筑艺术趣味的推崇;3.思想交流。由初期教士游客的报道和介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西方世界。72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物质交流。主要体现为“丝绸之路”汉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期通向西方的商业通道,因为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叫做“丝绸之路”。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桑树、养蚕、制作丝织品。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77年,又一次攻打楼兰国,保证了通道的畅通,并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督护府,保卫西域的商业通道的安全。丝绸之路东边的起点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向西一直到达了地中海、欧洲。丝绸之路还可以分成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或者阳关,中段从玉门关或者阳关到葱岭(现在的帕米尔),西段就是葱岭以西。西段也可以分两条,一是通过伊朗、伊拉克、地中海到欧洲,一是从中亚往西北方向,经过咸海、里海和黑海到达欧洲。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内地和西方的交流长期存在,中国的纺织品、造纸技术和一些工艺技术也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天文、历法、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到了中国。73汉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745756海上“丝绸之路”与工艺品输出奥斯曼兴起,阻隔中、西陆路交通,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从而将大量中国的工艺美术品——锦秀、瓷器、漆器、画作等输入西方。唐宋时期明州港海上航线略图76海上“丝绸之路”与工艺品输出奥斯曼兴起,中国瓷器艺术77中国瓷器艺术8“瓷器洛可可艺术”西方学者奈赫淮恩认为:中国文化对于洛可可运动的影响不在文字方面,而在于中国轻脆的瓷器和各种丝织品绚艳悦目的光泽,这种光泽暗示欧洲18世纪社会以一种想象中快乐的人生观。当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十分倾倒。学界称之为“瓷器洛可可艺术”。78“瓷器洛可可艺术”西方学者奈赫淮恩认为:中国文化“中国园林运动”1714年,欧洲人读到一篇专讲中国园艺的教士通讯,即巴德尼的《北京附近的皇室园亭》。几年后,英国的园艺专家威廉·张伯尔士来到中国求学,1772年发表《东方园林论》,推崇中国园艺,认为中国园艺师是植物学家、画家和哲学家。他亲自设计“中英式园林”。之后,中国的园林风格被欧洲模仿,出现“中国园林运动”。北京北海公园79“中国园林运动”1714年,欧洲人读到一篇专讲中马可·波罗东游的贡献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他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成为了第一个有系统地中国和亚洲介绍给西方的人。80马可·波罗东游的贡献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马可·波罗游记》影响下,一批早期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成游记或报道,给西方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信息。这类作品重要的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79)、金尼阁的《中国传教考》(1615)、鲁德照的《中华帝国史》((1642)、安文斯的《中国新纪闻》(1687)、卫匡国的《中国新图》(1655)、卜弥格的《中国特产植物》、殷铎泽的《中国传教概况略》(1672)等。81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在《马可·波罗游记早期传教士研究、译介中国典籍早期传教士在华时日长,以丰富的精力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在西方出版,给西方输入中国文化的精粹。利玛窦在1593年用拉丁文翻译《四书》,之后郭纳爵、殷铎泽、柏应理、卫方济等人陆续译出《大学〉、《中庸》、《论语》、《孝经》、《易经》、《书经》《礼记》等。
着华夏衣冠西洋利马窦82早期传教士研究、译介中国典籍早期传教士在华时日长宫廷画师郎世宁
郎世宁(1688~1766),清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原名GuiseppeCastiglione。生于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被教会派来中国,遂取汉名郎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电视剧《宫廷画师郎世宁》剧照
83宫廷画师郎世宁郎世宁(1688~1766),清
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84
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朗世宁的中国画85朗世宁的中国画16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先以传教为主要方式。唐代景教传播,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明代耶稣会教士出入中国。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的科技文化影响中国。进入近代,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统治,以汹涌之势,冲击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现景教碑的景教塔86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石碑全貌87《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石碑的局部放大88石碑的局部放大19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4世纪)对基督教的称呼。自从景教在中国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唐武宗于845年“恶僧尼耗蠹天下”而下令禁断佛教和景教)后,只有在中国的西北边界地区还有一些教徒。在蒙古的一些部落,也有不少信仰景教的。蒙古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征服了许多民族,使得许多信仰景教的民族迁移到中国内地。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济各会修士。公元1294年,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来到元帝国的首都汗八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开设教堂。元朝也里可温教既包括景教,也包括天主教。元朝时中国的基督教徒,人数达到了三万。朝廷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崇福寺的机构来管理也里可温教。不过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徒大部分是来自中国西北部的一些非汉民族。公元1368年,元朝被汉族人的起义所推翻,而新即位的皇帝对该教并不喜欢。这些教徒被迫逃到边远地区或者回到自己的祖国。89元代也里可温教兴盛也里可温教是元朝(公元13—1罗马教廷与元朝互派使节在元代,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派传教士在中国正式传教,1307年孟高维诺成了首任大都大主教暨东方总主教,而后在泉州还设立了分教区。同时,蒙元的使者也已抵达欧洲。1248年,钦察汉国拜住大将的代表薛儿吉思等在意大利受到教皇的接见,而元代畏兀人列班扫马也在1275年离大都访问伊朗后,在1287-1288年间奉伊利汉之命出使西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些活动都是后来中国和欧洲关系发展的先声。
孟高维诺主教90罗马教廷与元朝互派使节在元代,罗马教廷这时也开始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
明末,欧洲的一批耶稣会教士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1582年受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先到澳门,后进入广东肇庆,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苏州、南京等地活动。为传教,他刻苦学习,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家经典。他身穿中国儒服,广交所在地的官员和士大夫,和他们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据典。在宣扬教义时,能比附中国儒家思想。他在北京10年间,大半光阴都用在向中国朋友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共同解释书籍上。明代杰出科学家、礼部尚书徐光启,和著名学者李之藻都是利玛窦的学生和朋友。他们共同翻译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涉及数学、天文学、地理、机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同时他还把中国古老文化介绍到西方去,晚年撰写了《中国札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病逝,终年59岁。91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明末,欧洲的一耶稣会士的适应性传教路线1592年,利玛窦做出了一个改变明代天主教在华传播命运的决定:蓄发留须,改穿儒服,即传教士的形象从“番僧”向“西儒”转化。在给耶稣会远东巡视员范礼安的信中,利玛窦提出,“如果他们留胡子并蓄长发,那是会对基督教有好处的,那样他们就不会被误认作偶像崇拜者,或者更糟的是,被误认为是向偶像奉献《坤舆万国全图》祭品的和尚……神父们应该象高度有教养的中国人那样装束打扮,他们都应该有一件在拜访官员时穿的绸袍,在中国人看来,没有它,一个人就不配和官员、甚至和一个有教养的阶层的人平起平坐。”而从日后的发展来看,以“西儒”形象出现对传教士赢得士大夫的认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92耶稣会士的适应性传教路线1592年,利玛窦做出了新教进入中国清朝末年(公元19世纪),新教在欧洲北部逐渐确立了优势,并正开始传入中国。从1807—1842年,是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创时期。这时候先后来中国布道的传教会有: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等。他们分别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别,传教士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他们中有教师、医生、教授、作家等。当时,由于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以他们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基督教新教虽然传入中国比天主教晚,但他们采取了更为中国人所喜欢和接受的措施。比如,对在中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有更大的热情,特别是在开办大学方面。马礼逊(1782——1834),是新教来中国传教的先驱,第一位在中国传教的新教教士。图为马礼逊的译经活动93新教进入中国清朝末年(公元19世纪),新教在欧洲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林乐知(1836—1907年),美国基督教监利会牧师,著名的来华传教士。1860年到达上海,开始传教活动。由于不久美国国内爆发战争,林乐知失去了经费支持,只好通过从事各种工作来生存。1868年他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他创办的报纸除了宗教内容外,主要偏重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和科学,并且提出了一些对中国有用的建议,因此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欣赏。1881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专门为中国培养人才,从而得到中国许多上层人物的支持。林乐知认为应该通过传播西方知识来影响中国上层力量,从而排除各种障碍,以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他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实行一系列改革,而且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最早提出儒家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传教思想。他在中国传教达47年,影响很大,1907年在上海去世。
林乐知94林乐知与《万国公报》林乐知(1836—1907年傅兰雅:传科技之火於华夏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1861年受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曾任香港圣保罗书院院长,北京同文馆教习,上海英华学塾校长。1868年供职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此口译科技书籍逾百种,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矿业、机械工程、医学、农学、地图测绘、军事兵工等多个科技领域。他在译书之余,还曾参与创建上海格致书院,创办编辑第一种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并且自办了一家专营科技书刊的书店——格致书室。1877年,他参加由基督教新教主办的益智书会,任总编辑之职,除编译《格物图说》10种,还撰写了《格物须知》27种,供教会学校教学之用。傅兰雅在中国生活了35年,其中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历时达28年之久。半生心血……惟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傅兰雅95傅兰雅:传科技之火於华夏傅兰雅(1839-19郑和下西洋:送出去、带进来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船的载重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96郑和下西洋:送出去、带进来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郑和宝船模型福建的郑和航海馆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97郑和宝船模型福建的郑和航海馆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的郑和清真寺
英国瀚海史学家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中认为,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98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印尼东爪哇省省会泗水的郑和清真寺第二节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中西文学关系的总体面貌——古代文学以中国文学影响西方文学为主,也有西方文学的影响。近代以来,主要是西方文学影响中国文学,也有中国文学影响西方文学的情况。18世纪应西方商客要求制作的瓷盘,图为基督受洗99第二节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中西文学关系的总体面貌——18一、16世纪之前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希腊、罗马文献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据古希腊人克泰夏斯解释:“赛里斯”是从“丝”字派生出的词,意为“产丝之国”。“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田园诗》);“这些放在赛里斯国座垫上的斯多葛派论著,对你又有何用”(《希腊抒情诗集》);“你的秀发这样纤细,以致不敢梳妆,好像肌肤黝黑的赛里斯人的面纱一样。(《爱经》)”。罗马诗人维吉尔100一、16世纪之前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12世纪蒙古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中西交通的面貌。公元1235--1241年,元军在第二次西征中正式实现了征服欧洲的计划,自此,大批欧洲商人和探险家来到中国,其中便有著名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他的游记第一次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驿站、钞法、印刷、航海和造船,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个富庶昌明的东方大国形象。101《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12世纪蒙古游牧部落在二、17、18世纪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新兴资产者获得很大发展。他们为反封建、反教会,把眼光转向东方,在文化、文学领域寻求他们借鉴的对象。自然,中国文化和文学进入他们的视野,深深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伏尔泰102二、17、18世纪西方文学的中国影响文艺复兴之(一)中国文学的传播1.《诗经》等文学作品西传。早期传教士广泛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并试图在儒家经典中寻找上帝的影子。在此过程中,他们渐渐熟悉、掌握了中国基本文化典籍并将之译成西文,供给后入华的同行和国内知识界学习中文,了解中国之用。于是第一批中国典籍就这样飘洋过海流传到了西方,其中包括文学性很高的《诗经》。这批书籍构成了17、18世纪欧洲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同时也为欧洲文学中的中国主题提供了崭新的素材。103(一)中国文学的传播1.《诗经》等文学作品西传。32.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西传1735年法国出版《中华帝国志》,全书共四册,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教、风俗,同时又节译了四书、五经、诏令、奏章、戏曲、小说以及医卜星相之类书籍多种。其中戏曲包括元杂剧《赵氏孤儿》,小说则译了明话本小说《今古奇观》中的三篇(《庄子鼓盆成大道》、《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和《怀私怨狠仆告主》)。《中华帝国志》出版后很快有两种英译本问世,分别刊行于1736年和1738年,德文译本刊行于1748--1756年,俄译本刊行于1774年。《中华帝国志》法文版1042.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西传1735年法国出版《中3.中国长篇小说译介到欧洲1761年经托马斯·帕西翻译整理的明末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在英国的发表。该书共四册,除正文外还有三个附录,分别是:一出中国戏剧,中国谚语格言集和中国诗歌片断。尽管译本对原著多有删削,还有不少误译、漏译之处,但这是中国长篇小说第一次被译介到欧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小说出版后相继又有法德荷文等转译本问世。
1053.中国长篇小说译介到欧洲1761年经托马斯·帕4.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的改编堪称18世纪中西文学交流的典范之作,意义深远。1734年2月,巴黎的《水星杂志》发表了一篇没有署名的信,信里附有几节法文翻译的《赵氏孤儿》。一年以后,巴黎耶稣会士林赫德的《中国通志》出版,其中载有由耶稣会士马约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梗概,译本问世后曾有过多个语种的改作,比较有名的有三个剧本,它们分别是英国哈切特的《中国孤儿》(1741),法国文豪伏尔泰的改编本(1755)和英国演员、谐剧作家阿瑟·谋飞的本子(1759)。三个剧本题目同为《中国孤儿》,面貌却大不一样。《赵氏孤儿》剧照1064.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二)中国题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在荷、德、比、意等国同时出版了拉丁文版的《鞑靼战记》,这是一部以中国满清入关为题材的小说。欧洲文学史上与此相同题材的作品还有好几部,如德国哈格多恩的《埃关一一或伟大的蒙古人》和洛恩施坦的《阿尔米琉斯》,以及1673年至1674年在伦敦上演的塞特尔写的五幕悲剧《鞑靼征服中国记》等。这些剧本都以复仇加爱情为故事基本框架,属于典型的巴洛克小说,有关中国的内容乃是剧本的背景点缀。
卫匡国在著名的《鞑靼战记》中,他写到:满洲人未遇抵抗轻易地占领了杭州。但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
107(二)中国题材或背景的作品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中国趣味盛行一时
雍容典雅、豪华奢侈的中国趣味颇能迎合当时兴盛的欧洲上流社会,与此相应,有关中国的戏剧盛行一时。1692年路易十四亲临观看意大利剧团演出的五幕喜剧《中国人》;1713年上演闹剧《道士隐形术与中国宫殿》;1723年三幕喜剧《道士、毛狮狗、塔、医生》上演;1729年上演《中国女王》;1753年直到1779年也多有中国戏上演。特别是1775年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一剧,在3个月内就演出了十几次,很受观众欢迎。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前(油画)
108中国趣味盛行一时雍容典雅、豪华奢侈的中国趣味颇能哥尔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尔德史密斯在1762出版《世界公民》,副标题为:“中国哲学家从伦敦写给他的东方朋友的信札”。全书仿效《波斯人信札》,共由123封信件组成,委托一位名叫李安济·阿尔打基的中国河南人,与他北京朋友书信往来,叙述主人公一家辗转迁徙的冒险经历。《世界公民》借用了不少中国故事、寓言、格言、哲理批评英国的道德风尚。
18世纪欧洲商人在广州港口洽谈生意109哥尔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哥尔德史密斯在1762“这是人间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们那样对称均匀地安排,而是布置得如此自然,仿佛流过田野一样,沿岸两旁镶着一些凹凸不平的石块,自然而无雕琢。河流的宽窄不等,迂回有致如同萦绕天然的丘石。两岸种植鲜花,花枝从石缝中挣扎出来,就像天生如此......”
110“这是人间的天堂。人工的河流不像我们那样对称均匀(三)中国作品的改编:《中国孤儿》
哈切特的改本标题全名为:《中国孤儿:历史悲剧》。保存了元曲的轮廓和主要段落,全剧五幕十六场。改编的目的在于抨击当时英国的朝政腐败。京剧《赵氏孤儿》在芬兰演出
哈切特的改编111(三)中国作品的改编:《中国孤儿》
哈切特的改伏尔泰的改编伏尔泰的改编只保留了原剧中搜孤救孤的基本框架,而把故事背景从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议纪要与决策执行要点梳理
- 2025年体外诊断仪器产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办公室日常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解读
- Zinc-sulf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racemic-Dunnione-SL-11010-生命科学试剂-MCE
- 新员工入职流程与职责说明
- Diethyl-phthal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电子签名认证服务合同
- 仪表采购合同
- 小学生数学逻辑故事解读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课件
- 节后复工安全培训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 五子棋基础入门课件
- 玩魔方的论文
- 浙江游戏产业园可行性方案
- 提升办公室工作效能的经验交流发言模板
- 人教版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 男孩的青春期性教育
- 胃癌影像诊断课件
- 建筑工程劳务作业服务方案
- 探究水垢的主要成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