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 第23课《范进中举问》_第1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 第23课《范进中举问》_第2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 第23课《范进中举问》_第3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 第23课《范进中举问》_第4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 第23课《范进中举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范进中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重点)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重点、难点)3.把握对比写法,体会构思特点。(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中高考。那么,有谁知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数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但有的人终其一生却美梦落空,也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这些人为科举考试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以这些醉心科举的读书人为原型,创作了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名篇——《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的命运如何。板书:范进中举吴敬梓二、助读学习,介绍作者、背景大屏幕出示:1.作者简介。作者吴敬梓生卒年1701—1754朝代清代籍贯安徽全椒字敏轩号粒民评价清代小说家作品风格描写生动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善用讽刺手法代表作品《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

2.作品介绍。《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外史”,指不见于正史的逸闻故事。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6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作者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人的精神面貌,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进行了深刻批判。课文节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的后半回。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54岁,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花白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他的遭遇非常相似。当年周进也是考了许多年,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朋友替他捐了个监生,他才得以考中举人,最终考中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最终范进在院考中考上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本文就是叙述了他考中举人前后的故事。3.科举制度。大屏幕出示:清朝科举制度初步考试:童试:童生(或生员)→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科试:推举举人考试资格(三年一次)(“岁试”和“科试”包含在院试中)正式考试:乡试:举人(做官的资格)(三年一次)→会试:贡士(乡试次年二月)→殿试:进士(会试两个月后)(直接做官,“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许多读书人把科举考试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师: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后圈画字词,尝试概括文章内容。预设:(1)字音字形。课后读读写写课中重点词语腆(tiǎn)作揖(yī)见教(jiào)盘缠(pánchɑn) 心窍(qiào) 星宿(xiù)桑梓(zǐ) 侥幸(jiǎo)不省人事(xǐnɡ) 不由fēn(分)说相公(xiànɡ)轩敞(chǎnɡ)啐(cuì)报帖(tiě)绾(wǎn)(2)文章主要内容:范进中举。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层次结构。师:要把握小说的内容,首先需要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按照要求划分层次。大屏幕出示:(1)依照三要素法,梳理课文故事情节。(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这篇小说的情节。预设:(1)小说要素分析:(2)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屠户贺喜借钱应试喜极而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屠户受赠(3)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范进考中秀才,胡屠户前来贺喜;范进想参加乡试,被胡屠户辱骂,可见范进地位卑微。第二部分(3~9):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被胡屠户打醒。第三部分(10~11):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前来贺喜,可见范进的社会地位发生显著变化。四、跳读课文,把握对比1.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然后回答问题。(1)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其中谁是主要人物?又写了哪些事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小说中出现的除范进之外的人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是一样的吗?以胡屠户为例,列表说明这种变化。预设:(1)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主要人物:范进。事件: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来拜。顺序:时间顺序。(2)不一样,是变生了很大变化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如下:角度中举前中举后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贤婿(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说话的态度吩咐、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恭维、奉承、讨好、千恩万谢所带的礼品一副大肠、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对嫁女的评价倒运长到三十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对范进相貌的评价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对范进才学的评价不是你的文章、舍与你的才学又高对范进能否考中的态度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对亲家母的称呼你那老不死的老娘老太太在范进面前的状态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师小结:通过对比人物前后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可以看出胡屠户嫌贫爱富、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寻找对比,掌握手法。师:小说除了在刻画胡屠户时运用了对比手法外,还有其他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预设:(1)范进中举前后,其他人对范进的态度对比。小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2)范进中举前后对比:角度中举前中举后吃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早饭没有米众乡邻拿鸡蛋,送白酒,背米,捉鸡;胡屠户送肉住茅草棚张乡绅送三进三间的房子用无盘费去应考、无钱打发报录人众乡邻搬桌凳;胡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子五十两地位胡屠户骂得他狗血喷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忙办事;张乡绅拜访拉拢对钱的态度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下对胡屠户的称呼岳父老爹人际交往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晚生久仰老先生;晚生侥幸;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小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众人恭。五、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范进中举》一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作品中运用的对比手法,重点介绍了范进中举前后情况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作品的主旨。六、作业布置课后再读课文,自主思考探究文章的主旨。【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重点)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行文思路,了解了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二、赏析人物形象,明确刻画方法1.品读经典,把握形象。师:请同学们自读范进中举发疯的部分,标出精彩的词句,小组交流讨论。(1)概述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2)理解范进“噫!好了!我中了”之语的内涵。(3)分析这一部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预设:(1)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昏厥—疯跑—跌倒—疯走。(2)①“噫”,写出范进喜出望外的心情;“好了”表明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的愿望实现了,富贵荣华很快会滚滚而来。②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产生过许多思想活动。他知道,只要中了举,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就会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现在将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的种种酸甜苦辣,下半世即将纷至沓来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般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子功名利禄、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③“我中了!”是“好了!”的根本原因,这是古代读书人苦苦追求的目标,是范进出人头地、扬眉吐气之心声,从中可以看出范进的发疯是在情理之中。(3)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运用了正面描写,又运用了侧面描写。2.探究发疯原因。师: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学生复习科举制度,分析探究原因。预设:(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举人。经过几十年的痴情追求,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功名一旦到手,便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3.概括范进的形象特点。师: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预设:①热衷功名利禄。他对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梦寐以求,所以在家中断粮的情况下,也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喜极而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其推辞是假意。4.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师:除去胡屠户,范进中举后,还有哪些人对待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结合相关内容,具体说说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预设:(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一霸。范进中举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又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2)众乡邻: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早晨家里断炊,范进只好去集上卖鸡换米。范进家境如此艰难,并无一个乡邻过问。范进中举后,众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师小结:好务实的邻居!范进中举前漠不关心,范进中举后慷慨热心,足见他们嫌贫爱富、冷漠势利的特征,进一步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三、合作探究,明确主旨1.结合文意,探究争鸣。师:你觉得《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屏幕出示: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悲剧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常常表现为有价值的事物走向毁灭。学生小组争鸣,反馈交流。预设:是喜剧的理由:①写范进发疯、被打嘴巴用的是夸张手法,读来引人发笑;②揭露当时人们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③范进最终清醒,结局相对圆满。是悲剧的理由:①范进把大半生耗费在科举考场中,是个人命运的悲剧;②科举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其框架中,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2.归纳主旨。师:范进中举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②科举制度毒害了整个社会,将读书人的灵魂禁锢、扭曲。③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3.总结主旨。师:清闲斋老人曾在《儒林外史·序》中评论《儒林外史》。大屏幕出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同学们,根据我们这两节课的分析,说说本文的主旨。预设: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考试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叙述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深刻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腐蚀和毒害,揭露了世态的炎凉。四、探究写法,了解讽刺艺术师: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预设:(1)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讽刺效果。例如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时,作品主要通过他两次“贺喜”的对比,就轻松地、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2)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突现人物的本质。除最精彩的“范进中举发疯”和“胡屠户受赠”两处细节外,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如范进中举前的逆来顺受、范进中举后胡屠户一路为他扯平衣衫等。作者用工笔描摹,穷形尽相地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众生丑态。(3)戚而能谐,笑声中含有极端的憎恶,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比如文中对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丑态描写,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行为变化,张乡绅肉麻之极的语言描写等,都能体现这一特点。五、课堂小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作者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