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_第1页
诗歌鉴赏练习_第2页
诗歌鉴赏练习_第3页
诗歌鉴赏练习_第4页
诗歌鉴赏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夜已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妻子或者母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东

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自我形象)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他人形象)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超脱旷达的形象。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结)。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概括形象特点;(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诗。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问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要重视标题,从诗的题目上突破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贾岛《题李凝幽居》(1998年全国卷)寇准《春日登楼怀归》(2005年广东卷)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黄庭坚《题竹石牧牛》(2006年全国卷)2006年高考江西卷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一般动词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4.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活用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红”与“绿”形象地表明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形容词、副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数词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拟声词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表颜色的词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回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思考步骤:(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1.鉴赏精练的动词2.鉴赏精练的形容词(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如下)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具体解释)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横江词(其一)李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四)注意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注意:学生做题时,只要认识到了某一种技巧手法,就一定要指出来)[考题设计]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2)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3)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一词(或一句)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为什么?提问变体: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答题注意:“提问变体”问题作答,千万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应该象“提问方式”中要求回答“为什么”才可。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解答分析注意: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如下答题示例第②步骤;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喜”“愁”“乐”“冷”“凉”“闲”等,或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等)去把握分析。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珠帘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卷)明确:同意。/“柳”,“留”也(谐音)。古“折柳”的寓意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思,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步骤①——指出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这种思乡之情是由“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②——指出该词在全诗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回应问题归结肯定你的观点,这点也很有必要)观点不同型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答题步骤:找到原诗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2005年福建卷第10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相当于步骤中说的译句方法),/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从而有力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引愁心”比“别秋江”更新颖且富有感情色彩和吻合此时特定情境。对比鉴赏型提问方式:两首诗词出现进行内容、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词中找理由。答题步骤:相同点作答,应从诗词中找出有共同点的相关原句或关键字眼(有时也可对句子或词语作一解释)来说出他们共同的地方;/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2005年北京卷第12题第③问)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不同点:本词句中“有谁知”抒发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陆游的诗中“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不同点作答时关键是应抓住原诗句中的能显示不同点的关键字词,让其来说话证明,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之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自许”(答题分析和答题步骤中的抓关键语句或词语),共同地表达他们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通过关键语句评析共同的思想情感)2006年全国高考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问题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芣苢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2007年湖北卷(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200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5分)(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1)“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正衬: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用典、设问、反问)表达方式:描写(白描—渲染,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也叫以景衬情、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古代诗词类别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说理诗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1、诵读解意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4、手法:托物言志特点归纳: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象征)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3、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宿建得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逗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惜别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一、直接写别情:【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二、间接写别情【赠别】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三、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四、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这两首都是抒发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故国的没落荒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要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汴河曲

李益汴河怀古

皮日休汴水东流无限春,尽道隋亡为此河,隋家宫阙已成尘。至今千里赖通波。行人莫上长堤望,若无水殿龙舟事,风起杨花愁杀人。共禹论功不教多。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咏史怀古的诗,在感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借古讽今,写兴亡之感《越中览古》《石头城》(写情,事为主)二、借古抒怀,发不遇之恨《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人为主)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一般被认为是亡国之音杜牧在其诗句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中也用了这个典故。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来强调这个主题的?吊古伤今对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㈢.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逝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内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