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育种学(全套课件上)_第1页
茶树育种学(全套课件上)_第2页
茶树育种学(全套课件上)_第3页
茶树育种学(全套课件上)_第4页
茶树育种学(全套课件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种质资源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第二节茶树的变异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鐘鳴谷應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

生物遗传学研究核心是基因,染色体是基因载体。鐘鳴谷應

茶树染色体以x=15为基数,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为30条,性细胞中为15条。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鐘鳴谷應

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茶树群体品种中存在整倍性变异的个体。用秋水仙素、γ射线获得人工三倍体、四倍体植株。只开花不结实或极少结实的通常称为不孕种。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鐘鳴谷應

核型分析: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核型分析主要包括染色体长度、染色体臂比、着丝点位置、次缢痕等。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鐘鳴谷應

核型分析的染色体: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收缩适度,构造最典型。

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鐘鳴谷應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形成2个子细胞

鐘鳴谷應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鐘鳴谷應第一节茶树的染色体鐘鳴谷應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一)营养器官的变异(1)树型:分乔木、小乔木、灌木三种,树型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对其影响不大,是相对稳定的性状,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乔木型:从基部到顶部主干明显;小乔木型:基部主干明显,中上部主干不明显;灌木型:无明显主干,从根颈处开始分枝。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2)树姿:分开张、半开展和直立三种,是比较稳定的性状,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一级分枝与地面垂直线的分枝角度。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3)芽茸毛:分少、中、多,是比较稳定的性状,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

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

叶片的性状不但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个体发育和环境对其也有很大影响,用未投产茶树当年生枝干中部成熟叶片来描述。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4)叶形:叶形根据叶长与叶宽之比分为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近圆形。

近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5)叶片大小:叶长、叶宽或叶面积来表示。品种间叶片大小差异显著,是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同一品种叶片会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影响而改变(地理分布、遮阳、台刈、连续采摘),所以应在同一环境和栽培条件下观察比较不同品种的叶面积。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6)叶色:有黄绿、绿、浓绿、紫绿之分,品种间差异显著,是茶树品种分类的依据之一。在不同的栽培和生态条件下,叶色会发生变化。叶色与茶类适制性、抗寒性和光合效率有关。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

有些品种的幼嫩叶和成叶的色泽差别不大,如白毫早为淡绿色等。安吉白茶: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至夏才呈全绿色。春季白色新梢的叶绿素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二)生殖器官变异(1)花:花冠(大、中和小花);萼片数(4~7);花瓣数(5~16);雄蕊数(70~320);花色(乳白、淡黄、白带微绿和粉红);柱头数(2~7、个别不分裂);柱头分裂部位(上、中和基部);子房(有毛和无毛)等。

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2)果形:形状随果实内种子数目而异。球形1,肾形2,三角形3,四方形4,梅花形5。(3)果室数:以3室为多。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4)种子形状:可分球形、半球形、肾形、锥形和不规则形。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

花粉纹饰(5)花粉:花粉粒的表面分为外壁和内壁2层。花粉表面纹饰基本上属于网状或拟网状,网由网脊和网眼构成,不同品种其网脊的粗细和高低以及网孔的形状和大小不同,是有价值的分类依据。第二节茶树的变异

花粉萌发孔

花粉外壁表面具有的开孔称为萌发孔,花粉萌发时花粉管由萌发孔伸出,萌发孔类型是花粉系统发育上重要特征之一,大多数茶树花粉的萌发孔为3沟型。

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三)物候期变异

品种间的变异范围很大,在杭州,不同品种萌芽期在3.15-4.4。一芽三叶开采期在4.7-4.28.日,相差22天。不同品种对有效积温或活动积温的要求差异很大,如凤凰水仙开采期的活动积温为303.5℃,白牡丹为641.0℃。第二节茶树的变异

发育期不同的茶树品种生化成份的含量有差异,茶多酚含量中芽>迟芽>早芽,氨基酸含量中芽>早芽>迟芽。第二节茶树的变异(四)生理、生化等特性变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变异。化学成分的变异:多酚类从不到20%到超过45%;水浸出物多数在30~50%之间;氨基酸在1~6%之间;咖啡碱从低于1%到超过5%。营养元素和其它一些营养成分含量也有很大差异。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第二节茶树的变异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植株树型(Treetype)乔木、小乔木、灌木

目测5龄以上自然生长植株,有性繁殖资源随机取样10株,无性繁殖资源取样5株。乔木型:从基部到顶部主干明显;小乔木型:基部主干明显,中上部主干不明显;灌木型:无明显主干,从根颈处开始分枝。树姿(Growthhabit)直立、半开展、开展

有性繁殖资源随机取自然生长茶树10株,无性繁殖资源随机取5株,用量角器测量,每株测2个。灌木型茶树测量外轮主干与地面垂直线的夹角,乔木和小乔木型茶树测量一级分枝与地面垂直线的分枝角度。分枝角度大于50°为开展,30°~50°为半开展,小于30°为直立,参见图1-9。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新梢新梢密度(Shootdensity)密、中、稀

测定成龄茶树采摘面上单位面积(m2)内一年可采摘的芽叶数。一芽三叶长(Lengthofone-budandthree-leafshoot,mm)

未开采、肥水等管理中等水平的幼年茶树,当春梢第一轮侧芽的一芽三叶占全部侧芽数的50%时,从新梢鱼叶叶位处随机采摘一芽三叶30个。用直尺从基部量至芽基(生长点),用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一芽三叶重(Weightofone-budandthree-leafshoot,g)

方法同上,100个一芽三叶的重量为百芽重。芽叶色泽(Budleafcolour)淡绿、绿、浓绿、紫红、玉白芽叶茸毛(Budleafpubescence)多、中、少

当春梢第一轮一芽二叶占供试茶树全部新梢的50%时,有性繁殖资源随机采摘一芽二叶20个,无性繁殖资源采摘10个,进行观察,以多数样本为代表。为了便于对资源芽叶茸毛多少的定性描述,可用龙井43作为“少毛”判别标准,以福鼎大白茶与云抗10号作为“多毛”判别标准,以多数样本为代表。持嫩性(Tenderness)强、中、弱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定型叶

叶长(Leaflength,mm)

于10~11月测量未采摘、肥水等管理中等水平的茶树(幼年茶树或台刈茶树)上当年生枝干中部成熟叶片,每株取2片。有性繁殖资源取20片,无性繁殖资源取10片。叶长为叶片基部至叶尖长度,叶宽为叶片最大的宽度,用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

叶宽(Leafwidth,mm)

叶片着生角度(Angleofleafwithtrunk)

上斜、稍上斜、水平、下垂

于10~11月用量角器测量(幼年茶树或台刈茶树)当年生枝干中部成熟叶片与茎干的夹角,每株测量2个。有性繁殖资源共测量20个,无性繁殖资源测量10个,以多数样本为代表。叶片与主干着生角度,小于45。为上斜,45。~80。为稍上斜,81。~90。为水平,大于90。为下垂。

叶色(Leafcolour)

黄绿、绿、浓绿、紫绿

取样同上,感官判断叶片正面的颜色,以多数样本为代表。

叶质(Leaftexture)

硬脆、较硬、柔软

取样同上,感官判断叶片的柔软程度,只作相对比较,以多数样本为代表。

叶尖(Leafapexshape)

急尖、渐尖、钝尖、圆尖

取样同上,以多数样本为代表,参见图1-11。急尖:叶尖较短而尖锐;渐尖:叶尖较长,呈逐渐尖斜;钝尖:叶尖钝而不光;圆尖:叶尖近圆形。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营养芽物候期春季萌芽期(Sproutingperiod,月/旬)特早、早、中、晚

定点、定株挂上标签,春季从剪口下的第一个越冬芽萌动开始观察,到一芽三叶展止,每2~3天观察一次,以整个品种观察的植株数半数通过为标准。特早:鱼叶开展期的有效积温不到20℃;早:鱼叶开展期的有效积温在20~30℃之间;中:鱼叶开展期的有效积温在30~40℃之间;晚:鱼叶开展期的有效积温大于40℃。一芽一叶期(Periodofone-budandone-leafshoot,月/旬)早、中、晚

有性繁殖资源固定10株,无性繁殖资源5株。不修剪茶树每株固定观察顶芽2个,修剪茶树每株固定观察剪口以下第一芽2个,从鱼叶期通过后每隔1~2d观察一次,以样本数的30%越冬芽达到一芽一叶为准,需连续观察至少3年。年休止期(Periodofleafrestingsprout,月/旬)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花期始花期(Dateoffirstflowering,月/日)

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盛花期(Periodoffullflowering,月/旬)

于10~11月间观察6~15年生自然生长茶树。每株树随机观察10朵花蕾,有性繁殖资源观察10株,无性繁殖资源观察5株。当占总数50%的花蕾花瓣已达自然开放时即为盛花期。

终花期(Periodofendflowering,月/旬)

1/2以上植株,每株80%以上的花瓣已脱落的时间。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花萼片茸毛(Sepalpubescence)有、无

在盛花期,有性繁殖资源随机取花萼20个,无性繁殖资源取10个。花瓣数:一朵花的花瓣数,外轮与萼片连生的花瓣形态有时介于两者之间,应计入花瓣数;花冠直径:花朵开放时的花冠十字形长度平均值;

花瓣数目(Petalnumber,片)花瓣颜色(Petalcolour)白色、微绿、淡红花冠直径(Corolladiameter,mm)花柱长度(Stylelength,mm)

取样同上。测量每朵花的花柱基部至顶端的长度,用平均值表示。花柱分裂数(Splittingnumberofstyle)

取样同上,以多数样本为代表。柱头分裂数:花柱顶端的分裂数。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果实结实力(Forceofbearfruit)强、中、弱、无单株或单位面积茶果产量。繁殖种子发芽率(Seedgerminationrate,%)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调查。茶籽的发芽率:可用温箱做发芽试验测定,也可用染色法测定,为发芽茶籽数占总茶籽数的百分率。扦插成活率:成活株数占扦插总株数的百分率。扦插成活率(Survivalrateofcutting,%)产量单位面积产量(Yield,kg/hm)

单位面积产量:根据采摘标准,按单株或单丛、小区分批适时采摘,统计全年鲜叶产量。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

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品质化学成分(Biochemicalcomponent,%)

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

春、夏、秋三个茶季开始时,采集一芽二叶的鲜叶蒸青烘干样品进行测定。茶多酚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或比色法;儿茶素分总量测定和组分测定,总量测定采用比色法,如香荚兰素比色法,组分测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法;咖啡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或气相、液相色谱法;水浸出物采用全量法,即沸水浸提,烘干至恒重。适制茶类(Processingsuitability)红茶、绿茶或乌龙茶

以春、夏两季第一批采摘的鲜叶,根据鉴定目的和试验需要制成茶样(参见第三章第四节),按NY/T-787进行感官审评来确定,品质总分是感官审评时的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和叶底五项因子加权后的总分。成茶品质(Madeteaquality)优、良、一般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类别性状性状描述划分标准和观测方法抗性抗寒性(Cold-resistance)强、中、弱

供试茶树树龄5~8年生,越冬后记载最低气温和持续天数,按照表3-8调查茶树的冻害等级。如果要鉴定该品种(资源)抗寒性强、中、弱,应有标准种(抗寒性中等)作为对照。抗旱性(Drought-resistance)

供试茶树树龄在5~8年生,于8月底9月初或高温干旱季节时,测定土壤含水量和持续天数,按照表3-9调查茶树的受害等级。如果要鉴定该品种(资源)抗旱性强、中、弱,应有标准种(抗旱性中等)作为对照。抗病性(Disease-resistance)强、中、弱

供试茶树树龄5~8年生,在受害季节按第三章第四节所述有关方法进行调查。如果要鉴定该品种(资源)抗病性强、中、弱,应有标准种(抗某种病害中等)作为对照。抗虫性(Pest-resistance)强、中、弱

同上。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一、茶树的进化(一)茶树原产地(1)原产中国说:中国西南地区具有寒温热三带气候,未遭受过冰川侵袭的地区,是许多古老植物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在中国11个省(自治区)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2)原产印度说;(3)原产东南亚说;(4)二元说。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西双版纳勐海“茶树王”,原树高32m,直径0.9m,树龄有1700余年。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普洱县板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鐘鳴谷應(二)茶树进化茶树从原始型形态向进化型形态的变化。主要外界因素是地理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主要表现:由乔木型演化为小乔木、灌木型,叶片由大叶演化为中、小叶,花冠由大到小,酚氨比由大到小等。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

茶树演化路线有四条:(1)从云南经广西、广东到海南;(2)从云南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到台湾;(3)从云南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到江苏、浙江;(4)从云南经四川到陕西、河南。鐘鳴谷應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

茶树生态演化区是指茶树生态特征演变范围。中国境内沿着三个方向,第一生态演化区从云贵高原向东北方向。本区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年温差大,到鄂、皖、浙一带为典型灌木中小叶茶种。第二生态演化区从云贵高原向西南方向。本区湿热多雨,最适茶树生长。第三生态演化区从云贵高原向东南方向。本区受东南季风影响,全年气温高,雨水多,年温差小,是茶树最适生长区之一。鐘鳴谷應二、茶树的植物学分类1753年林奈(C.Linnaeus)将茶树命名为Theasinensis,并以此为模式建立了茶属GenusTheaL.。

1881年孔茨(O.Kuntze)给出了茶树的拉丁学名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英国植物学家G.Watt将茶树分为4个变种;印度尼西亚植物学家C.Stuart提出4个变种;英国T.Eden将茶树分为3个变种;英国植物学家S.R.Sealy将茶树分为3个种;日本《新茶叶全书》将茶树分为4个变种;苏联茶树育种家K.E.Бахтадзе将茶树分为2个地理亚种,包括10个变种;印度H.Bezbaruah等将茶树分为2个种1个亚种;中国茶学家庄晚芳等将茶种分为2个亚种7个变种。

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张宏达把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subgenus),即原始山茶亚属(subgen.ProtocamelliaChang)、山茶亚属(subgen.Camellia)、茶亚属[subgen.Thea(L.)Chang]

和后生山茶亚属(subgen.MetacamelliaChang)。茶亚属下又分8个组,茶被列入茶组[sect.Thea(L.)Dyer]。茶组再根据子房有毛或无毛、子房5(4)室或3(2)室,分为五室茶系(ser.QuinquelocularisChang)、五柱茶系(ser.PentastylaeChang)、秃房茶系(ser.GymnogynaeChang)和茶系(ser.SinensisChang)。

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张氏分类法符合茶树的进化程序和亲缘关系,分类依据主要是表现型的可塑性变化特征,分类过多过细,出现同物异名现象。闵天禄对山茶属茶组和秃茶组(sect.GlaberrimaChang)进行了分类订正,取消了“系”这一单元,也停留在不同形态特性种间杂种的分离表现上,存在同物异名的缺陷。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虞富莲:我国绝大多数栽培品种可以归属于茶种及普洱茶变种和白毛茶变种,特征如下:(1)茶[Camelliasinensis(L.)O.Kuntze]: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南北各产茶省及闽、粤乌龙茶产区。(2)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s)Kitamara]:乔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大叶红茶生产区。(3)白毛茶(Camelliasinensisvar.pabilimbaChang):小乔木或乔木,主要分布在广西及云南的东南部。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种”间是存在生殖隔离的,即种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性。在茶组植物的某些种中,在形态上既有区别又有交替,在地理分布上既有替代又有重叠。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遗传组成上的高度杂合性和表现型上的多态性给植物学分类带来了困难。上述分类的主要根据是茶树的地理分布和植物学形态特征,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细胞学和生物化学开展种质资源的研究,如:儿茶素、茶氨酸、哌啶-2-羧酸、生物碱等茶叶的表征性化学成分,蛋白质,特别是同工酶作为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对茶树分类。花粉的形态特征,尤其花粉表面纹饰也是有价值的分类依据之一。近年来借助分子标记对茶树分类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科以上没有争论,在属、组、种、变种上有着争议。物种学名由属名、种加词和命名人姓名的缩写组成,属和种名的变化引起学名混乱,1953年对茶树学名作了统一规定,即Camelliasinensis(L.)O.Kuntze。“Camellia”可缩写为“C.”,是属名,中文称山茶属。“sinensis”是种加词,意为中国的。“L.”这个字母为林奈(Linnaeus)姓名的缩写,O.Kuntze也可写成O.Ktze.,是命名人姓名的缩写。

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按照国际植物分类规定,任何一个物种均归属于下列七个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茶树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是: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

“福鼎大白茶”的植物学拉丁文全名是“Camelliasinensiscv.Fuding-dabaicha”,山茶属,茶种,品种名是福鼎大白茶。乐昌白毛茶:C.sinensisvar.pubilimbacv.Lechang-baimaocha,山茶属,茶种,变种为白毛茶,品种名是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种:C.sinensisvar.assamicacv.Hainan-dayezhong,山茶属,茶种,变种为普洱茶,品种名是海南大叶种。第三节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鐘鳴谷應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一、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种质(Germplasm):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种质库: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种质资源(Germplasmresources):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包括品种、类型、野生种及近缘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鐘鳴谷應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鐘鳴谷應

育种实际上是对种质资源中的基因进行选择与组合,种质资源中一些优异基因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使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鐘鳴谷應二、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一)根据来源划分(1)本地种质资源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得到的地方品种和当前推广的改良品种,对当地生态环境、栽培条件和消费习惯等有比较好的适应性。(2)外地种质资源从其它国家或地区引入的品种或材料,反映了各自原产地的生态和栽培特点,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经济上的遗传性状。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鐘鳴谷應(3)野生种质资源各种近缘野生种和有价值的野生茶树。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长期适应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具有一般栽培种所缺少的某些重要性状。(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如杂交、理化诱变等)产生的各种突变体。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鐘鳴谷應(二)根据亲缘关系划分(1)初级基因库各资源材料能相互杂交,杂种可育。(2)次级基因库彼此间基因转移是可能的,但必须克服由生殖隔离所引起的杂交不实和杂种不育等困难的近缘种。(3)三级基因库与茶树杂交时,杂交不实和杂种不育现象十分严重。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别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二、种质资源的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四、种质资源的创新五、种质资源的利用

鐘鳴谷應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一)广泛发掘和收集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完成。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将资源中更多有利基因转育到现有品种中去。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2)不少宝贵资源大量流失,急待发掘保护。人口激增、毁林开荒和经济建设等加速了这一过程。(3)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的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种质资源。随着茶园基本建设的进展,耕作栽培体系的改变和茶树保护技术的提高等,使大面积的环境差异不断缩小;特别是少数遗传上有关连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使非经济性状优异种质流失,导致品种的遗传单一化,使抗逆性逐渐减弱。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二)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我国茶区辽阔,地跨暖温带、亚热带、边缘热带,我国茶树栽培区域广阔,分布有种类繁多的茶树种质资源。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

通过考察、采集、征集、交换、贸易等渠道搜集茶树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野生茶树、近缘种质、创新种质等。种质资源考察范围一般在茶树起源中心、栽培中心和遗传育种中心进行。

鐘鳴谷應考察方法如下:(1)准备工作。制订出考察计划,包括目的、路线、时间、地点,准备有关仪器和用具,收集种质繁殖材料。

(2)做好调查和观察记载。访问当地科技人员和茶农,了解栽培和饮用历史、分布地区以及产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调查植株生长习性、形态特征,搜集繁殖材料,必要时对进行摄影并制成实物标本。取样应以保证获得最大的多样性为原则。

(3)及时整理调查记录,修正考察计划。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三)收集材料的整理(1)初步整理:分类、核实、登记、编号。(2)观察鉴定:田间种植,系统鉴定。(3)材料整理: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编辑出版。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二、种质资源的保存

种质保存(Germplasmconservation):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有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核心种质:以最少的种质资源份数最大限度的代表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步骤:(1)数据收集整理:包括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鉴定数据。(2)收集数据分组:根据收集整理好的数据,把具有相似特点的种质资源划分为一组。(3)样品选择:在对整个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组后,以合理的取样比例和取样方法分别在各组内选取各组的核心种质。(4)核心种质的检验与评价:用各性状以及分子技术检验是否能很好地代表原种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保存的方式分为种植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和基因文库。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一)种植保存

就地种植保存,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异地种植保存,种质圃中,采取集中与分散保存的原则。种植保存是目前保存茶树种质资源唯一方式,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1)耗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2)极易自然灾害威胁;(3)野生生境的大量消失;(4)需要有足够多的个体;(5)对某资源尚未了解。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二)种子保存

木本植物种子分为正常型(脱水耐受)、中间型(脱水中度耐受)和顽拗型(脱水不耐受)三大类。绝大多数作物种子属于正常型(Orthodoxtype)种子,低温干燥保存。顽拗型(Recalcitranttype)种子脱离母株时含水量较高,不耐低温,不耐干燥,一般只能贮藏几周或几个月。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种子是本身自然繁殖的后代,贮藏着完整的遗传信息,作为保存材料携带、运输和贮藏都非常方便,对繁衍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保存种子也是解决品种退化的关键。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茶树种子属顽拗型。茶树是异花授粉作物,种子因杂交重组而产生变异。一部分茶树品种,只开花不结实,无法用种子繁育后代。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传统贮藏种子的方法是沙藏法,即保存在一定湿度、温度和通气条件的环境中。(1)堆藏法:在阴凉干燥的室内(缸或木箱),地面铺细沙,在上面分层铺放种子和细沙,定时适量淋水。(2)沟藏法:沟底铺干草或细沙,铺上种子,再盖干草,做成屋脊形土堆,安置一个通气竹筒,四周开排水沟。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种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迅速下降,半年后只有20%左右。超低温保存。铝箔/薄膜复合袋密封包装,投入液氮。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三)离体保存

植物体的每个细胞,在遗传上都是全能的。离体保存:用离体的分生组织、花粉、休眠枝条等保存种质资源。减少保存空间,避免病虫的危害和不良条件的影响。超低温(-196℃)离体保存:在超低温下,细胞处于代谢不活动状态,可防止或延缓细胞的老化。不需多次继代培养,保证遗传稳定性。将材料放入液态氮中保存。使用时,经一定程序解冻,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分化,形成再生植株,花粉可用于授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

试管保存,必须作定期的继代培养和重复转移,增加了工作量,易产生遗传变异。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多酚类含量高,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平台还未完善。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四)基因文库(Genelibrary)

基因组文库:生物的全部基因组DNA切割成一定长度的DNA片段克隆到某载体上而形成的集合。分核基因组文库、叶绿体基因组文库及线粒体基因组文库。可以长期保存该物种的遗传资源,还可以通过反复的培养繁殖、筛选,获得各种基因。

cDNA文库: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mRNA经反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形成的克隆集合。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三、种质资源的研究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一)特征特性鉴定(1)植物学性状鉴定: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2)农艺性状鉴定:与栽培活动关系密切的性状、产量构成性状,如一芽三叶长、持嫩性、发芽密度和单位面积产量等。(3)生物学特性测定种质生长发育习性、物候期和环境因子。鐘鳴谷應(4)品质鉴定①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后做出判断;②测定鲜叶的化学成分;③将鲜叶加工成干茶,进行感官审评。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5)抗逆性鉴定自然条件下鉴定、人工模拟逆境鉴定和间接鉴定。(6)抗病虫性鉴定田间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已有研究的资源,登录“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网站进行查询。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二)基础理论研究(1)起源与演化研究起源地,种与种之间、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2)种内分类和生态型研究形态分类: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反映了性状演化规律和亲缘关系。生态型:不同种类的茶树生态适应性。(3)遗传分析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点,优异性状的显隐性、配合力、遗传传递力、基因定位、性状及性状群的相关分析。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四、种质资源的创新

新的种质资源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育种过程中产生;二是天然变异,包括自然突变和天然杂交;三是通过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特殊性状的基因源,使育成的品种在某些重要性状上有所突破。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鐘鳴谷應五、种质资源的利用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钟鸣谷应(1)直接利用:对搜集到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直接在生产上应用。如野生茶树被栽培利用的就有50多个,1985年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的有6个。(2)间接利用:具有明显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40%的高多酚资源;6.5%的高氨基酸资源;1%以下的低咖啡碱资源,无咖啡碱的野生茶。(3)潜在利用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第六节品种的概念与良种的作用一、品种的概念二、良种的作用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品种的概念:品种(Cultivar,简作cv.,是Cultivatedvariety的缩简复合词)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茶树群体。人类将野生茶树引入栽培,通过长期的栽培驯化和选择等,创造出生产上栽培的品种。品种有其在植物分类上的归属,往往属于植物学上的一个种、亚种、变种乃至变型,但不同于植物学上的变种、变型。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品种具有以下五个方面属性。(1)特异性(2)一致性(3)稳定性(4)地区性(5)时间性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1)特异性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状,品种之间基因型是不相同的。如发生个别次要性状变异,而其他性状基本与原品种相同,这种只是个别性状与原品种不同的群体,习惯上称之为该品种的品系。如果主要性状发生变异,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能稳定遗传,那就形成了另外的新品种。申请品种权的茶树新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申请日以前已知的茶树品种。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钟鸣谷应(2)一致性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品种内个体间在形态、生物学和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应相对整齐一致。可预见的变异: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如发芽期等。相对整齐一致:个体间非绝对整齐一致,尤其是有性系茶树品种。如,祁门槠叶群体种,叶形以椭圆为主,也有长椭圆、柳叶形;另一方面,有必要保持品种内某些性状的多样性,如群体内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差异有利于提高品种的总体适应能力。品种性状的一致性不仅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而且对于茶园机械化管理和采摘,茶叶加工都有很大影响。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3)稳定性该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前后代在形态、生物学和主要经济性状等方面保持相对不变。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4)地区性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每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品种。如大叶种适宜在南方,小叶种适宜在北方茶区。不同品种的适应性有广有窄,但绝对没有一个能对所有地区和一切栽培和加工方法都表现适应的品种。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5)时间性在一定时期内,该品种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随着每个地区的经济、自然和栽培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品种便不能适应。每个品种都印留着历史痕迹,反映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的需求,必须不断创造符合需要的新品种来更换过时的老品种。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按品种的来源和繁殖方法,茶树品种划分为:(1)有性系品种(Sexualcultivar)

世代用种子繁衍的品种。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繁殖简便,后代易发生性状分离。(2)无性系品种(Clonalcultivar)

世代用无性繁殖方法繁衍的品种。由同一植株的营养器官繁殖,不发生由于两性细胞结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所造成的性状分离,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单无性系是以一个无性系为单位,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群体;双无性系是以两个无性系品种按比例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群体。发生了两性细胞结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个体间遗传背景不完全一致。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地方品种(Localcultivar):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产上长期栽培的农家品种。经长期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品种,对当地自然或栽培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大多数地方品种是有性系品种,一些地方群体种(Populationcultivar)常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类型,如龙井群体种,芽叶色泽有绿、黄绿和紫色等。在福建武夷山茶区和广东潮汕乌龙茶区将品质优异株系、品系分别称为名丛和单丛。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育成品种(Improvedcultivar):根据预定的育种目标,通过系统选种,杂交育种以及其他育种方法育成的新品种。绝大多数是无性系品种。

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茶叶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的芽叶个数、每个芽叶的重量、芽叶生长速度和年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四个产量因子构成。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这四个产量因子就有差异,高产品种增产效果一般在15-30%以上。

二、良种的作用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2)改进茶叶品质茶叶的品质是由色、香、味、形四个因子构成的,色、香、味、形的形成是由芽叶的生化成分所决定的。品种不同,遗传物质就不同,造成芽叶的多酚类、氨基酸、香气成分等生化成分不同,制成的茶叶色泽、滋味、香气和外部形态也就不同。鐘鳴谷應第五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3)增强适应性和抗性任何茶树良种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良种在其适应的范围内是良种,超出了适应的范围就不是良种了。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推广范围内对不同茶区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造成的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茶树的抗逆性是茶树良种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没有较强的抗逆性表现,这样的品种所推广的地区是有限度的。鐘鳴谷應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

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中国的西南、华南及东南亚北部。生长区域从北纬18°30´(海南通什)~35°13´(山东日照),东经94°(西藏林芝)到东经122°(台湾省东岸)。主要经济栽培区域集中在东经102°以东(云南高黎贡山一带),北纬32°以南(秦岭、淮河一线)。鐘鳴谷應

从海拔不超过10米到2600m以上均有分布,一般不超过800m,尤以100~300m的丘陵区最多。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2006年,我国茶叶的面积达到14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的大关,面积和产量世界第一。平均单产为664kg/hm2(2002)。

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鐘鳴谷應

据2004年的统计,我省实有茶园面积170万亩,分布于57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数的一半多。总产量5.576万吨。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我省茶叶在全国的地位:面积第6位,位于云南、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省之后;产量第7位,位于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湖南省之后;出口量第4位,位于浙江、广东、湖南省之后。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鐘鳴谷應

全国按自然、行政和茶类等因素划分为4个区域:(1)华南茶区福建中部和南部、台湾、广东中部和南部、海南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土壤较肥沃,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多数地区年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3℃,年降水量达1500mm。种质资源丰富,大多为乔木或小乔型的大叶种,野生茶树几乎各省都有。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2)西南茶区贵州、四川、云南中部和北部及西藏东南部。该区气候较复杂,大多数地区年绝对最低温度为-3℃,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种质资源丰富,四川、贵州等地有乔木或小乔木型野生大茶树。

鐘鳴谷應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3)江南茶区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大多为低丘低山,也有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高山,几乎都是名茶产地。基本上为红壤,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在15.5℃以上,多数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8℃,降水量1000~1400mm。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少部分为小乔木中大叶种。鐘鳴谷應第六节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4)江北茶区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等地。多为黄棕土,大多数茶区年平均温度在15.5℃以上,极端最低温度在-10℃,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鐘鳴谷應第二章引种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

第三节茶树引种后的性状变异

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一、引种驯化的概念引种:将茶树从现有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引种后,一种反应是原分布区域与引种地的自然条件基本相似,或由于引种的品种适应范围较广,可直接引入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属于简单引种。另一种反应是原产地与引入地区的生态条件差别大,或该品种适应性窄,只有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选择等措施,逐步改变该品种的遗传特性,使它适应新的环境,称为引种驯化。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鐘鳴谷應

引种驯化:经过由繁殖器官(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到繁殖器官的过程。引种栽培:虽然可用于生产栽培,但不能达到开花、结实阶段、或不能通过其他方式繁殖。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二、引种驯化的意义(1)是栽培茶树起源与演化的基础野生茶树变为栽培茶树,栽培茶树从一地带到另一地,这是引种;引进的新的栽培茶树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发生变异,经过选择使之适应新的环境,成为新的品种。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通过引种茶树已经扩展到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2006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45万hm2,茶叶总产量突破100万t。在世界范围内,已遍及四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面积已达270万hm2,总产量318万t。

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2)丰富和改变了茶树品种类型,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引种不是创造新品种,但却是增加当地品种的最快捷的途径。云南大叶种引种到广东、广西、四川等省,福鼎大白茶引种到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对当地红、绿茶品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3)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育种所需的原始材料一般需要经过引种或驯化,才能得到应用。各地选育出一批适制红、绿茶的品种和品系,它们都是以外地引进的品种为材料育成的,如福云6、7、8、10、23号、迎霜、劲峰、翠峰就是以云南大叶种为亲本杂交育成。

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一、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

G+E=P

P是引种的效果,G是适应性的宽窄,E是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环境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可以度量的,G就成为决定引种效果P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系统发育:长短不同,遗传可塑性有差异。栽培种比野生种、新育成品种比地方品种、中小叶种比大叶种系统发育短。个体发育:幼龄比成龄有更大的可塑性,树苗比成树易于驯化。无性苗:个体杂合、群体同质。实生苗:个体杂合,群体异质。个体间适应性有差异,适应能力比无性系强。良好的管理措施,使茶树生长健壮,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二、引种驯化的生态学原理(一)气候相似论多年生植物:经受全年和不同年份生态条件变化的考验。气候相似论: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品种互相引种成功。要注意原产地与引种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的相似性,还要考虑引进的茶树品种适应能力。山东省在南茶北引中,在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

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二)限制茶树引种驯化的主要生态因子茶树的生存和繁殖,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同化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气候的、土壤的、生物的,这种起综合作用的一些生态因素的复合体称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中各个因子的作用不是相等的。限制茶树引种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水分、温度、光照和土壤酸碱度等。

鐘鳴谷應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1.温度低温和极限最低温度及持续时间、年平均温度。引入地比原分布地的气温低或高,很多性状发生改变,如生长期、发芽期等。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气温随着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气温相似的地区间引种,或气温低向气温高的地区引种,一般能够适应。引入地最低气温,超过引入品种忍受极限,就难以种植成功。茶树忍受的最低温度,-6~-18℃。大叶种比小叶种,红茶品种比绿茶品种的抗寒性要弱。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寒冷地区引种注意事项:(1)品种的抗寒性逐步迁移:浙江平阳县(平阳与杭州的气候比勐海与杭州差异要小)引进已在当地引种成功的云南大叶种种子(与当地品种自然杂交后代)到杭州。良种中有不少抗寒性较强的品种、与当地抗寒性品种杂交培育、播种茶籽。(2)栽培措施早封园、茶园铺草等;寒冷地区宜选择春季移栽;海拔宜在1000m以下,避风阳坡。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2.降水

降水量要求:年降水量>700mm;生长季节,月降水量>100mm。全国降水规律: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夏季降水量比春、秋、冬三季降水量多。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和江南茶区年降水量满足茶树生长,江北茶区应加以注意。干旱症状:出苗困难;营养生长缓慢,发芽轮次少;芽叶持嫩性差。

第二节引种驯化的原理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3.土壤pH值

4.5~6.5之间石灰岩一类的青石山或江北平原区,30cm以下pH值,超过6.5以上,应舍弃种茶。第三节茶树引种后的性状变异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茶树品种各自长期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形成了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南茶北引或北茶南移后,环境条件起了变化,性状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异(G+E=P

)。

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一、南茶北引的性状变异(1)树型:植株矮化,最低分枝部位降低。(2)叶片:叶片变小增厚,叶色加深。上表皮增厚,栅状组织层次增多,栅状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增大。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3)生长期:随着降低的不同程度,发芽期相应推迟,年生长期相应缩短。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4)开花结实:日照和气温的影响,花期缩短,结实率减少;(5)抗寒性:易受冻;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6)化学成分:茶多酚量减少、氨基酸增加。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二、北种南移的性状变异积温小、雨量少、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典型灌木树型、叶小色深质厚、生长期短、抗寒性强、氨基酸含量高等。北种南移性状变异与南茶北引相反。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一、明确引种目标和要求二、先试后引三、与栽培试验相结合四、与繁殖相结合五、防止病虫传播六、引入的品种选择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一、明确引种目标和要求

1.生态条件;

2.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是动态的,茶树一经种植,很难换种;

3.品种适制性:当地生产、消费什么茶类,品种适制什么茶类;

4.品种搭配:茶类搭配;早、中、晚生搭配;不同品质搭配;抗性搭配。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二、先试后引(1)一个品种的数量可少些,但引入品种个数,应尽可能多些;(2)多点进行小规模试验。证明可以引种直接利用时,再较大量地引种或就地建立母穗园。

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三、与栽培试验相结合根据引进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一系列的栽培试验,以当地优良品种作为对照,总结出优良的栽培方法。以免因栽培措施没跟上,使品种优良性状没有发挥出来。

良种良法:(1)移栽时间:春初或秋末冬初,冬季无严寒低温或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秋栽比春栽好;(2)分枝习性:分枝较稀的直立型双行条栽,分枝较密的开张型单条栽;(3)抗寒性以及病虫害等。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四、与繁殖相结合少引多繁,本地建立母穗园扩大繁殖。五、防止病虫传播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有局部性,苗木和种子容易携带的害虫和病菌。注意本地以前没有的病虫害,了解品种对病虫害抗性存在差异。

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六、引入的品种选择引种后要保持优良性状;不断选择,选育新品种。在不遗传的变异中选择,对选育新品种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从生产角度出发,获得比较一致的后代,则是需要的。

第四节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鐘鳴谷應江山千秋俊昌隆萬代興

无性系品种引种后的选择:在品种间进行选择。有性繁殖系品种,在品种内的个体间差异因母本遗传力的强弱和授粉品种(父本)的不同而不同。有性系品种引种后的选择:(1)引进品种适应当地种植,性状基本一致,混合选种,选优去劣。(2)整体上不能适应,有部分植株表现良好,用集团选种法和单株选择法,将优良类型和单株分离出来,作为选育新品种的材料。

第三章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第一节选择育种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第三节选择的类别第四节茶树经济性状的鉴定第五节系统选种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选择育种的概念和作用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一、选择育种的概念从茶树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在长期种植或引种过程中,其群体内常会出现遗传变异。如果其中有符合育种需要的基因型,可省去人工创造变异工作环节。

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在选拔优良类型或单株时,要区分遗传变异与非遗传变异。因环境因素(包括栽培条件)而引起的变异,属于非遗传变异,因基因突变和杂交发生的基因重组而引起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选择后的比较鉴定是指与对照种进行比较,用作对照的品种通常有标准种、原品种和当地推广品种。原品种用于对照可以确定选择的单株是否发生了变异,标准种或当地推广品种用于对照可以确定新选品种的推广的价值和范围。

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二、选择育种的作用(1)优中选优,简便有效利用自然变异材料选择。优良个体个别性状发生了变化,一般保持原品种优点。龙井群体→龙井43;祁门群体→安徽1、3、7号。(2)连续选优,品种不断改进提高变异→选择→变异→选择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品种资源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多样性。选择育种简单易行的育种方法,初期很多品种大都用这种方法育成。选择育种不仅用于从有性品种中分离选择新品种,而且也用于引种后的驯化选择、杂交育种F1的分离选择、人工诱变材料的选择等。

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一、选择的实质与作用基础育种过程的选择,是针对性状表现不一的个体类型,选择少数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变异是选择的基础,为选择提供了材料。遗传是选择的保证,只有通过选择、繁殖,将有利的变异性状遗传下去,选择才具有意义。

(一)出现自然变异的主要原因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1)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在繁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交,每一次有性繁殖都要伴随基因重组而发生性状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有性群体前后代及同代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但群体的遗传变异还主要受选择的影响,通过逐代选择,使群体内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向选择方向变化。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2)基因突变由于环境条件的作用,会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变异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无性系茶树品种来说,但基因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宁州群体种叶小有蕾,从中发现一自然突变株,其无性后代叶大,且无花蕾形成。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叶片白化期叶绿体退化解体,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了叶色的变化。从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的生态地区引种后,常出现变异,这或许由于原品种个体存在差异,在新的生态条件下表现出与其他个体基因型的差别,或许由于生态条件差异较大,较易引起基因自然突变。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环境饰变: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暂时可以造成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遗传基础相同的茶树群体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引起表型差异。环境对其表达产物-蛋白质产生影响,蛋白质反过来对基因转录成RNA和RNA的翻译进行调控,最后必然会作用在DNA,引起基因突变。(二)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选择就是去劣留优,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在生存竞争中,生活力、繁殖力强的生物体能繁衍和保留更多的后代,这种自然保留和淘汰的过程便是自然选择。如果保留和淘汰的过程是人类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便称为人工选择。茶树很多性状都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群体内经常会发生微小的变异,对这些微小变异进行定向多代选择,就会使微小变异得以保留和积累,最终产生大的变异。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无意识选择是指人类无预定目标地保存优良个体,淘汰没有价值的个体。作用一般比较缓慢,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有意识选择是指有目标、有计划,应用完善的鉴定方法系统地进行工作。这种选择作用大,见效快,现在主要是有意识选择。

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人工选择的结果通常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却未必有利于茶树本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如果按单一的经济目标进行多世代人工选择,会导致原有种群的遗传基础变窄,抗性基因就有可能“丢失”。二、遗传力与选择效果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一)遗传力的概念

表型变异:基因及相互作用+环境作用

方差可用来测量变异的程度,所以各种变异可用方差来表示。遗传力(Heritability,h2)是遗传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遗传力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遗传力数值高,表示表型变异大都是可遗传的。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对选择而言,遗传力大的性状选择效果好,反之则差。若性状表型变异完全由环境变异引起,则选择无效。

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二)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1)增加群体的性状变异幅度变异幅度越大,选择效果越明显,通过增大群体的方法来增大变异幅度。(2)提高性状的遗传力群体所处环境比较一致时,遗传变异方差较大,选择效果好。选择分布较集中,地势、土壤、坡向及栽培管理等较一致的群体。(3)降低入选率以增大选择强度降低入选率,提高选择标准,增大选择差。第三节选择的类别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一、一次选择和多次选择一个选种计划中包括对几个世代进行选择。一次选择的作用常常仅限于对现有变异类型的筛选,而多次选择则能起到定向积累变异的作用。茶树的世代时间较长,通常一个选种计划中往往只包括1-2个世代,即只选择利用现有优良变异。第三节选择的类别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二、单株选择、集团选择和混合选择(1)单株选择法:从原始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繁殖,各单株单独种植成一小区,根据各株系表现进行鉴定。可以对所选优株进行鉴定,消除环境饰变引起的误差,提高选择效率,而且茶树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容易固定所选优株的性状,所以单株选种是最常用的方法。第三节选择的类别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2)集团选择法(Massselection)

是根据不同性状(如发芽期、叶形等)从群体中选出单株,把性状相似的单株归并到一起形成若干集团,不同集团分别采种或无性繁殖,分别种植于小区内,以便集团间及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选出优良集团。优点是简便易行,后代生活力不易衰退,集团内性状一致性提高较混合选择法快,但集团内个体间性状仍有差异。第三节选择的类别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3)混合选择法(Bulkselection)是从原始混杂的群体中按育种目标选出若干优良单株,混合繁殖,种植于同一块圃地,与同龄对照种及原始群体(即未经选择的群体品种)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简便易行,能较快地从混杂群体中分离出优良类型;可以保持丰富的遗传特性。但不能鉴别每一母株的基因型优劣和遗传动态,有可能将一些由于环境条件优越而性状表现突出,但其基因型并非优良的个体选入。三、独立淘汰选择和性状加权选择第三节选择的类别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独立淘汰选择法:所选择的各个性状都规定一个最低标准,供选个体只要其中的一个性状不够标准,不管其他性状如何优越也不入选。

第三节选择的类别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

性状加权选择法:选择的性状按其不同的重要性和遗传力等因素给予适当的加权评分(指数),然后根据全部性状的加权总分决定取舍。

考虑性状的相对经济价值、不同性状的遗传力大小和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等。测定单株各性状的观测值,将其转换为级差值乘以加权系数后累加,根据总分高低择优录取。江山千秋俊昌隆万代兴项目评分标准植株树高性状表现(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