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十五篇_第1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十五篇_第2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十五篇_第3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十五篇_第4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十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设计十五篇《蜀道难》教学设计1《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一.有关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二.有关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三.有关《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目前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学生熟读,背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学生熟读,背诵。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学生熟读,背诵。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蜀道难》教学设计2《蜀道难》《蜀相》课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要在诵读中把我诗歌的主旨,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蜀道难》通过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是歌境界。《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感慨。通过学习,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加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蜀道难》《蜀相》教材分析:1.课文出处《蜀道难》《蜀相》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下册第一单元高中语文诗歌散文阅读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品位,培养对诗歌散文的理解能力。本单元学习目的是“诗意的探寻”,通过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情感。2.教材分析学生对于李白杜甫比较了解,这节课应引导学生挖掘两人身上共同的家国情怀。诵读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于诵读的技巧不是很系统的了解,需要进行指导,引导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一.学习目标1.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2.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李白杜甫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精神三.教学过程1.导语: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座双子峰,他们就是唐朝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诗写出了这两位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通过解读《蜀道难》《蜀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精彩,感悟他们相同的精神。2.展示教学目标: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3.学习活动一:诵读感受李白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请风兮诗社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两首诗的朗诵要求:随机找同学点评,从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句子轻重缓急的处理、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活动预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诵读方法,学习朗诵的基本方法,停顿、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文字的魅力。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优的一名与其他小组PK,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要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效果: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多用神话故事入诗,多种修辞手法引发我们对雄奇险峻的蜀道的想象,读来有豪放飘逸之感。《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诵读让人感觉沉郁顿挫。4.学习活动二: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有理有据,从原文中找出你觉得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赏析:文中写了表达了情感。活动预设:学生从诗中的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学生从诗歌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活动设计: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1分钟时间准备,1分钟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活动效果:锻炼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5.设计追问:这两首诗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之处?活动预设:引导学生找出两位诗人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追问:壮志难酬,是什么样的壮志?蜀道艰难,难在哪里?展示:李白和杜甫这种自身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其他作品也有体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亦何苦。李白《丁都护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凤凰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相同的文人精神李白出蜀,为的是大济苍生的抱负。尽管经历磨难,深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杜甫入蜀,为的是忠君爱国的理想。一路颠沛流离,几番身陷囹圄,一生贫困潦倒,但仍改变不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儒家情怀。人们用“诗仙”“诗圣”来称呼李白、杜甫,除了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仰慕,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始终将目光关注在苦难人民身上的一种赞颂。6.学习活动三:微写作:结合自身对李白、杜甫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理解,回顾历史,为你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一段文字。教师下水文段: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像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文人。孔子辗转于各国,风餐露宿。遭尽冷眼,难不难?难!可无助的人民,战火狼藉的的国家让他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苏轼,一位志在辅国济民的文人,却在丑恶的官场倾轧中被一路贬到天之涯的海南,受尽屈辱,难不难?难!可他身上流淌的文人济世报国的血液让他忘记了自身的苦痛,只看到人民的苦难。庚子年初,一场大疫举起了它收个生命的镰刀,病毒未知,感染情况未知,逆行武汉,难不难?难!可惊慌失措的武汉人民,让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在疫情最危急的关头,毅然踏上逆行的列车,在死神的镰刀下抢救生命。7.布置作业:1)必做:修改健全今天所写的文段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蜀道难》《蜀相》练习1)必做:修改健全今天所写的文段。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蜀道难》《蜀相》课后反思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思考认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多有灵感的火花显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1)学生诵读时间还是少,探讨层次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可就学生的回答简单提示然后明确即可。2)研讨文本时应该提醒学生各组由一个同学主持,其他同学参与意见,避免七嘴八舌乱了章法。今后定当再接再厉,多思考,多学习,在生本方面更进一步。《蜀道难》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二.有关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三.有关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四.有关《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目前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⑴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学生熟读,背诵。)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学生熟读,背诵。)⑶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学生熟读,背诵。)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一.二.三。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蜀道难》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引入蜀道:激发诵读兴趣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质疑(一)初读《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1.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前指导示例: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4.齐读课文。1.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2.诵读指导。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1)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①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人险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②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③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略快,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2)本诗主旨句的诵读。本诗的主旨句三次出现,有力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诵读时要读出各自的韵味。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因此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因此要读得高亢。)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此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句感叹蜀道的“凶险”。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3.尝试背诵。《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梳理思路记忆法。这种方法表现为: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变诗人的诗为自身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全诗三段。第一段,按思路,将其划分为四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总起,第二到四个板块写蜀道来历。第一个板块应题,可读记如下诗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点加强“危(高)”和“难”字。第二个板块本应该正面描写蜀道难,但李白却化用历史传说,言秦、蜀不相往来。可读记如下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重点消化“何(多么)”“茫然(一无所知的样子)”“尔(那)”。第三个板块,诗歌拉回现实,并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石栈相钩连”,写出了山势之高峻,蜀道之惊险,这种险途,谁敢通过?第四个板块,可从观察角度与写法层面来引导学生记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板块,前两句是“面”,后两句是“点”,“六龙回日”和“扪参历井”句是想像,而“黄鹤”“猿猱”句是映衬。第二段分为三个板块来记忆。第一个板块,先设问作答,然后用鸟渲染愁情: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个板块加强两个词,首先是“畏途”,首先是“愁”。第二个板块,是主旨句复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个板块,先进行视觉描写,再进行听觉描写,进一步写蜀道之难,并劝诫人们别来蜀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第三段,可分两个板块识记。第一个板块是重笔描写剑阁险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一个板块要注意记表现剑阁特点的词语,要注意“猛虎”“长蛇”的双关义。第二个板块,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诗人二度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课文的翻译: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第二课时一.品味蜀道——明象析言探法(一)品读典型意象,揣摩蜀道“难”在哪里。提问: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蜀道“难”在哪里?1.指名三位学生分别从课文1—3节找出蜀道的典型意象。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2.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典型意象入诗?明确:这些意象能表现出蜀道的“难”。3.结合诗中的意象,说说蜀道“难”在哪里?1)难在“山高”。明确: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鹤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2)难在“势险”。明确:通过直叹其险、水急、岩峭、鸟悲、松挂、人慌,多方烘托,极写其势之险。3)难在“人凶”。明确:通过地险、人凶、战烈极写蜀道人事之险。(二)细读精彩诗句,赏析“言外之趣”。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为什么?示例: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故事,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上下对举的表达方式说明蜀道难行,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正面写山高(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的迂回,地势的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诗人实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全景式的惊险场景,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利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3.教师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三)研读神奇笔法,探寻艺术魅力。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评论这首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作者利用了怎样的神奇笔法来描摹蜀道之“难”?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的呢?示例:1)想象丰富。思接千载,神骛八极,从辽阔的时空着手,想到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等神话传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2)夸张大胆。用“四万八千岁”写出隔绝历史之久;用“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写出蜀道山岭之高;用“百步九折”写青泥岭之盘旋曲折;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杀人如麻”写出蜀地之凶险。3)侧面烘托。用“鹤猿愁度”“冲波逆折”“枯松倒挂”来烘托蜀道之险峻;用“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烘托蜀道之荒凉凄清;用“仰胁息”“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切身感受来烘托蜀道峻险。4)拟人生情。用“猿愁”“鸟悲”“瀑喧”,沟通了人与自然万物,对蜀道之险形成同感。5)反复咏叹。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不但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基调和旋律,而且有力地加强了诗歌感情。三次重复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情感的又一次深化。开篇处咏叹主旨句,是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一声长叹,直逼主题,直抒胸臆,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蜀山的高危张本。诗的中间再次咏叹主旨句,有勾连前后的作用,既绾结前一层“蜀道高危骇人,凄凉万状”,又开启下一层“蜀道极其险恶,易守难攻”。结尾第三次咏叹主旨句,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既将“蜀道之难”的主题概括无余,又借助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留下深长意味。4.教师小结。李白通过大胆联想、极度夸张、反复烘托、生动拟人,反复咏叹,把“蜀道难”具体化了,使之可见、可闻、可触。蜀道高险,几不可攀,但终究有路可通;诗仙之韵,几不可及,也终有“章”可循。二.悟得蜀道——美读达意通情(一)老师明确提出探究性问题。《蜀道难》的寓意及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首先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代表性的说法有: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暗示社会的风云变幻,险象丛生。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暗示自身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身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一)全班分小组争鸣、辩论。(观点相同的为一组)第一小组明确提出的观点:《蜀道难》的寓意是“仕途坎坷”。理由:李白像中国绝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做着兼济天下的美梦,但他又和一般文人不一样,他不希望走“科举”道路,而是经人举荐由布衣而一跃成为卿相。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才高八斗的他又来到长安,不但没人举荐他,生活也陷入了困顿,还结交了一帮小混混,被人家揍了一顿,粉碎了他“平步青云”的政治美梦,这时他才明白“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心怀未酬之志离开了长安。第二小组明确提出的观点: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理由: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想是层层推进的:蜀道险——蜀道难行——不如归去。纵观全诗,蜀道难行之意贯穿首尾:无路时,不可行;有路处,亦难行。首先,山势高峻,路途曲折,不可行。其次,古木森森,鸟鸣凄凄,乱人心志,不可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失伴的枭鸟在古木间悲号,啼血的杜鹃在夜月下哀鸣,草木含悲,万壑生愁,风云变色,百兽震惶。人处其间,尚未迈步,然前行之志已顿失矣!第三,山鸣谷应,万壑震响,夺人魂魄,不可行。“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相汇,战鼓隆隆;瀑击岩壁,雷鸣阵阵;碎石翻滚,万壑震响。人行道中,恍如面临千军万马,两股战战,几难行矣!最后,战乱发生,其祸烈烈,尤不可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猛虎磨牙,长蛇吐信;阴风荡谷,鬼鸣啾啾。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当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趋利避害便会成为人的必然行动。对行者而言,萌生归意则是非常自然的了。(五)老师小结。对探究性的问题,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五.活写“蜀道”:赏诗写诗表情、为诗人拟颁奖辞。示例:你从月光下走来,你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你从蜀道上走来,你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你从唐诗中走来,你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你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任何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你!《蜀道难》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教学方法:诵读、赏读、美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唐之韵》中有关李白身世的片段,教师导入: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二.美读欣赏,入境。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播放配乐朗诵带)三.初读感知,明意。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照应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结尾:主旨句三见四.品读鉴赏,悟情。《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2.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诵读提示:(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因此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诵读指导: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活用词重读。五.研读探讨1.清人沈德潜评论它“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转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利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有关《蜀道难》的“兴寄义归”,历来异说纷纭,莫衷首先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课前已将“寓意诸说”印发给了大家,同学们比较之后,倾向于哪种说法呢?(学生自由发言,能自圆其说即可)六.美读整合1.指名三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2.师生合作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老师读主旨句及其副句,学生读其它)3.学生表演背诵,结束新课。《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但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蜀道难》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至背诵整首诗;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2.能力目标:能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通过范读、诵读、说读,能感知李白雄浑、豪放的诗风;通过品读、精读等品评赏鉴,把握诗歌意境和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目标:通过不同的“读”,知人论“诗”,准确把握诗人风格、情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旷达。【教学重难点】【重点】重诵读,品味太白诗风;重鉴赏,探究“蜀道”文韵。【难点】诗歌内容鉴赏的深度和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说读、品读、精读法、点拨法。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3.多媒体影音【教学设想】“读”为主,贯穿全文;“奇”字破,探究文本;“法”提升,归结课文。读:用“听读、范读、诵读”指导学生朗读,待学生初步掌握诗歌内容后,展开“说读、精读、品读”,深入品评赏鉴典型诗句,进而感受诗歌意蕴。奇:探究诗歌如何体现“奇”字的,抓住“奇景、奇语、奇调、奇情”分四个方面探究“奇”。法:即重要知识点清单。用微型讲座给文本中的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重温最“美”古诗词——唤醒心中诗意(温故)悠悠古风韵,浓浓一世情。听歌曲《读唐诗》或《诗仙李白》(二选一),从歌词中寻找、温故化用的诗句。回忆背诵熟知的诗句。《诗仙李白》歌词:直挂云帆,长风破浪,笑吟两岸青山,早发白帝城,暮登黄鹤楼。春风得意把酒尽欢,持一卷诗书漫步云端。仰天长叹轻吟蜀道难,行遍江南春又踏塞北雪。举杯邀明月,诗章万古传。导入: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眼里的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眼里的天姥山,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仙,当朋友要离开时,也动情的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诗仙,再一次浸润我们渴求美的心灵,一起神游乐府诗《蜀道难》。二.沐浴最“古”太白风——追随诗仙神游(读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范读、学生诵读。1.读文勾其要,风格在我心,旋律了于胸。【明确】李白诗风:雄浑、豪放本诗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教师朗读指导。以主旋律和第一段为例。(分组、分角色、抽人读。)3.炼读蜀道难中的“难”字。问绕文本解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一字三词蜀道难就难在“险”字:高险(蜀道来历)、惊险(景物凄清)、凶险(剑阁险要)。三.走进最“奇”蜀山水——探究蜀道文韵(探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围绕“奇”字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本。探诗歌主旨、景情关系、鉴赏技巧。(一)让学生说出并简要鉴赏喜欢的句子。精读意蕴深厚句。(二)可从四个方面探究:1.主旋律之“奇”(奇调)2.诗风之“奇”(奇语)3.写景之“奇”(奇景)4.情感之“奇”(奇情)(三)水到渠成:1.“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2.诗歌鉴赏:抓“景情”关系,懂一些技巧。四.点睛最“实”微讲座——聚合文本精髓(归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聚合提升,知识清单。此环节开设微型讲座,对诗歌鉴赏技巧进行知识归类。微型讲座1:警句——让诗文生辉(主旨句、哲理句等)微型讲座2:修辞——令描写耀眼(反问、反复、夸张等)微型讲座3:用典——以传情达意(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子规哀啼等传说、神话)微型讲座4:意象——载诗人情思(子规、猿猱等)五.悟出最“深”小智慧——激起心灵共鸣(思得)诗文千古事,观感在我心。小组展示:1.一句话点评学此诗所得。2.在草稿纸上写出熟知的两句诗(除主旋律外)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品鉴李白其他诗文或观看《唐之韵》。六.结束语于齐声朗读中结束全文。伴奏音乐:歌曲《诗仙李白》或歌曲《蜀道难》结束语:“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以浪漫的笔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上的重重艰险,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这诗让历史险奇秦蜀道闻名天下,这诗让李白赢得谪仙人的美誉。感谢山水激发了灵感,感谢盛唐孕育了李白,感谢李白笔墨晕染情丝,激活了我们的赏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蜀道难》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以诵读方式表达诗句理解,呈现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2.以赏读方式研习诗文内容,概述对诗歌内容的细部梳理。3.以引介方式探读诗作魅力,引发对诗歌价值的不同解说。【教学重点】细读诗句内容,引发对《蜀道难》诗作魅力的读赏表达。【课前准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句,放声试读,感受诗作的豪情与别具风格的描写。【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一)检查预习情况1.指读,纠正加点字音2.自读整首诗(二)诵读,表达初步感知1.找出自身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读,感受诗人的豪气抒情。2.全班齐读《蜀道难》,感受诗人别具风格的描写。(三)范读典型诗句1.开篇3句: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朗读指导:“噫吁巇!”一字一读,“危乎高哉”两字一断,句式参差,节奏起伏,语调缓急,形成情感高潮,感受行走蜀道之艰难。2.最长句子: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朗读指导:领字单读,毛泽东诗词中有这种现象,例如“问/苍茫大地”“望/长城内外”等,“尔”和“远道之人”是复指,若“嗟尔”连读意思不通。(四)再读,表达诗句理解1.听名家表演读,感受诗句理解。2.请学生尝试读,表达对诗句的理解。二.译题深入,细读诗歌内容(一)读译诗题,概说诗歌内容翻译题名“蜀道难”,补充诗题中的省略部分,使意思表述完整。明确:蜀道难,难于“攀越/行走/通好/乐居/开通/……”(二)研读诗句,细说诗歌内容问题一: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攀越”的?明确: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直接道出蜀道有让“六龙回日”的“高标”,长于腾飞的黄鹤“尚不得过”,善于攀登的猿揉也发愁,从正、侧两面写出蜀道“难攀越”“连峰去天盈尺”和“扪参历井”更是夸说蜀道“连峰”之高,“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极写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表面上是突显蜀道的髙危,实际是说“绝巇巉岩不可攀”。问题二: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行走”的?明确:“人道”青泥岭多雨常泥泞,诗人以“萦岩峦”和“百步九折”等词语直写蜀道“盘盘”之状,又着一“何”字在抒情中明告蜀道曲折,难以行走。问题三: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通好”的?明确:诗人选取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回川等一系列意象,从视听、动静、声色、上下等多个角度,描写蜀道空旷可怖的环境,渲染蜀道惨淡悲凉的气氛,显现蜀道川险、境凄、景异的特征;“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在作结叹问中,暗示蜀道是“险境”、蜀道“难通好”。问题四: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乐居”的?明确:由“面”向“点”,剪取蜀道上“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和“守或匪亲,化为狼豺”的人事变动,呈现蜀地“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社会现实,劝告世人锦城实非乐土,蜀道或将“势乱”,不如早早“还家”。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表达蜀道“难开通”的?明确:“蚕丛及鱼凫”开创的古蜀国是有的,但有些“茫然”了,“四万八千”年来,“不与秦塞通人烟”;人蜀的道路也是有的,在太白山西面有一条“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后来五壮士献命,钩连“天梯”和“石栈”,才有了罕见人迹的险峻“蜀道”。诗人从开国的古老传说,追溯到隔绝的漫长历史,又引用古书记载的蜀国神话,以强调“蜀道开通艰难,得来不易”。(三)借助阅读材料,梳理行文思路阅读下面的材料,划分全诗结构。(PPT)以蜀道艰难为中心,从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气氛的凄厉、人事的变幻莫测等方面,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发了诗人激越的感情。——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明确:全诗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噫吁巇”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以叹词叹句奠定基调、点出主题后,主要写道路开辟之艰难;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攀登跋涉之艰难;第三部分,从“剑阁睁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主要写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蜀地社会形势之险恶,进而规劝友人尽早还家。三.观点引入,探究诗作魅力阅读下面的材料,说一说这首诗有何奇特魅力?(PPT)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唐殷墦《河岳英灵集》点拨:可从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情感表达、艺术想象等角度去鉴赏。示例:(一)语言奇崛——《蜀道难》采用七言歌行体,以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灵活多变的句式,加人“之、乎、也、哉”等不常用于诗的语助词,短者仅三字,长者十一字,长短错落,时而散漫,时而整齐,完全是散文的自由笔法。(二)手法多样——夸张是《蜀道难》最显著的艺术手法,诗中事物往往被夸张到极度,如“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夸说蜀道髙耸难越,以“使人听此凋朱颜”显示蜀道奇险可怖,以“四万八千岁”强调秦蜀交通阻隔久远,以“百步九折”突出青泥岭山路盘曲,虽不符合实际却有力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雄奇和不可攀越的凜然气势。此外,还引用神话传说,摹写神情动作,化用诗句,正侧相衬,动静结合,声色相辅,寥寥数语即描绘出高险奇绝的蜀道场景和惶恐惊惧的行走情态,形成了多种手法交融的艺术特色。(三)抒情强烈——开头连用三个惊叹语“噫吁嗽巇”“危乎”“高哉”,直接抒发对蜀道之高峻的惊愕和感慨,为全诗奠下咏叹的感情基调;而后在诗的开篇、中间和结尾,反复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直泻奔腾、激荡的感情,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使得整首诗前后呼应,绵连一体。(四)想象奇特——从开国、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蜀道现实,从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冲波逆折之“回川”,既展现“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蜀道之图景,又激荡“悲鸟号”“子规啼”“硃崖转石万壑雷”等蜀道之音响,甚而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感受;凭借奇特想象描绘出具体的蜀道面貌,渲染出幽森的蜀地氛围,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浪漫气息。明确:此题答案为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鉴赏与思辨性思维为目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四.布置作业有人认为,《蜀道难》一诗的主旨自唐代以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代表性说法有五种:其一“危房杜”说,认为是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其二“讽幸蜀”说,认为是为规劝唐玄宗而作其三“刺章仇”说,认为是讥刺章仇兼琼;其四“咏蜀”说,认为是歌咏蜀地山川;其五“仕途坎坷”说,认为是李白自叹人间行路难、仕进难。(陆精康《〈蜀道难〉主旨争鸣及教学处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9期)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蜀道难》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2.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教学难点品读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读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天下文章出四川。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武侯祠,杜甫草堂则在不断变换的时光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仙和诗圣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比较诗歌,侧重异中求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二.初读感知(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体裁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1.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蜀道难》与《蜀相》有何不同之处2.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小组交流:《蜀道难》与《蜀相》的不同之处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师点拨总结。三.品读感悟(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生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蜀道难》与《蜀相》有何相同之处(温馨提示:借助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PPT出示《蜀道难》与《蜀相》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知人论世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个人)2.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家国)3.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范仲淹在岳阳楼里表心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对于“家国情怀”,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知?请结合你的个人鉴赏经验,动笔写一写200字左右即可。1.限时写作2.生交流,师生点评五.小结青春寄语隐匿在诗词歌赋中的是“家国”思恋;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家国”心绪;氤氲在浅唱低吟中的是“家国”情结。青春确可百态,时代给了我们舞台。请牢记家国情怀,肩挑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做时代的过客。奋进在新时代,青年应做好接力。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六.课后作业评测练习课后巩固练习:1.拓展阅读比较《蜀道难》诗与《送友人入蜀》诗的异同点。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2.小练笔:为李白或杜甫写一段颁奖词实例: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半世流离。你在乱世中用平实的语言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似李白之浪漫洒脱,你更屈服于现实的社会;不似李清照的婉约细腻,你用赤子之心爱国爱民。你的憎恨,你的热爱,你的担忧,无处不在。你忧国忧民忧天下,你将心系于普天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心底渴望的梦想。2.观看cctv—1综合频道周六晚上八点《经典咏流传》。《蜀道难》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诵读要领,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研读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找到自身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身的李白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浪漫激情,加强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教学难点诗歌的寓意。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初步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1、通过预习或课上学生的自学,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扫清阅读障碍,为诵读和赏析诗歌打好基础。2、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诗意,熟读称诵。结合练习第一.三题,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导入要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或由余光中《寻李白》诗句引出诗人及称号来历;或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温故知新,带领学生进入李白的诗歌世界;或用蜀地的神话传说引入该课,并可随机展示相关图片等。诵读是赏析诗歌时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20xx年河北的一节优质课以响读(自由地大声地读,疏通文字,纠正错音)、味读(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性地读,如集体复式跟读)和啸读(配乐的个性化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近诗歌,值得借鉴。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教学难点诗歌的寓意。一.课后练习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或‘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夸张大胆: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咯血,应该用白色的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而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夸张与想象又是他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请同学们细读细品。①与青天比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与岁月比长:“尔来四万八千岁”;③有鸟道,无人道:“西当太白有鸟道”;④手可摘星:“扪参历井仰胁息”;⑤惨烈蛮荒:“磨牙吮血,杀人如麻”;⑥神秘瑰丽:“蚕丛”“鱼凫”“子规”“壮士”“六龙”;⑦蜀道高危:“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夸张与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2.想象奇特:借助神话传说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答案提示:杜宇化鹃: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车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浑厚。……3.感情强烈奔放:主旋律句一唱三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连续出现三次,是何作用?反复出现,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转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一叹蜀道之难——高险二叹蜀道之难——惊险三叹蜀道之难——凶险4.手法多样对比衬托: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紧张,艰难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人的悲凉孤独和蜀道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5.语言多变、章法灵活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利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二.用一句话评价李白。1.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识吗?学生:气象恢宏、气势磅礴、豪放飘逸……2.示范展示名家评价(多媒体展示)子,谪仙人也!——贺知章神气高朗,轩轩然若举。——唐玄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三.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和学校可以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1.教师展示本诗寓意的各种说法:根据相关记载,这首诗应该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初到长安时的作品,写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有关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首先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说:忧杜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二说:刺琼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三说:讽喻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四说。劝谏说。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是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五说: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王炎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六说:仕途说。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七说:歌颂说。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八说: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2、讨论:有关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四.作业(任选)1、补充读本中杜甫《饮中八仙歌》,进一步了解李白的个性特点“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3、《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4、以“我心中的诗仙李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5、赏析选修教材中的《将进酒》、《行路难》两首诗,分析诗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蜀道难》教学设计10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因此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他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3.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有关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4.简介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含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含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5.课题简析《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利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6.朗读课文。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⑵自由朗读⑶集体朗读7.翻译课文。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8.归纳文言知识。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内容。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目前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学生熟读,背诵。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学生熟读,背诵。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学生熟读,背诵。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二.品读课文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蜀道到底有何难呢?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给出一个赏析范例)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前一句利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但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让我们在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