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7《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一)、含义:1、佩奇:是心理学的分支,它主要研究变态的精神行为过程。2、科里曼:是心理学的特殊领域,主要通过发展和综合的心理学原则来分析变态行为。3、基斯卡:是特定研究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学科。4、罗森、福克斯、戈里高里:试图了解和解释在常态和普通人格结构中的变态行为。总结: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规律及其矫治的学科。对定义的理解:1、是一门特殊学科;2、都强调研究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3、在研究变态的时候需要参照常态;4、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更注重理论、原则,应用研究更注重预防、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既研究主观世界(主观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客观的环境。(二)、研究内容。以上方面出现问题时,就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变态心理学研究范畴。发展历史、研究方法;2、划分变态和正常心理的标准;3、介绍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病因学)。4、症状和综合征;5、预防和治疗。三、变态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历史回顾。1、早期阶段(迷信时期,奴隶制之前)。(1)、考古学的发现;(2)、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印度、中国、古巴比伦)认为精神病的病因是魔鬼附体,治疗者是神父或者巫师,治疗方法:烧屎尿、鞭打、饥饿等,治疗原则:对身体的侮辱,使善良的精灵不忍呆在这儿,使恶鬼不愿呆在这儿。2、中世纪前的光明时期(自然主义时代,奴隶制的鼎盛时期)。(1)、古希腊、古罗马的贡献希波克里特(气质体液说:黄黑、胆汁、血液、黏液),古希腊医学之父。①朴素唯物主义:首次提出病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模式,用大脑疾病解释大脑的变态疾病。②对病因的解释:遗传、情感、环境、肌肉和神经紧张;③病因分类:a、躁狂症;b、抑郁症;c、谵妄症。(谵妄:由高热、中毒以及其他疾病而引起意识模糊、短时间内精神错乱的症状。如说胡话,不认识熟人等)总结:他是病理学和人道主义的丰碑。(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格林。将希波克拉底的成果传播到古罗马。3、中世纪的黑暗时期(5-15世纪)(返回迷信时代)。(1)、前期病人:主动与魔鬼结合的人;治疗者:神职人员(宗教人员)治疗“药物”:圣药、圣灰、圣水、圣地;治疗方法:火烧、饥饿、鞭打、煮冻。对旁观者的警示,杀一儆百。(2)、后期产生了对病症的研究,提出了癔病、舞蹈性躁狂病、“舞蹈症”、“狼狂症“。中脑(中央灰质、中脑四叠体、大脑脚)的大脑脚(黑质、红核)的红核受损,病人将出现舞蹈症等。对精神病的两种看法:①由于罪恶,上帝对你的惩罚(被动,所以处罚较轻);②个体自愿和魔鬼的结合(主动,所以处罚较重)。病人:女巫或异教徒病的后果:直接导致灾难治疗:损伤肉身,割舌头,砍头,砍四肢阿维森钠(阿拉伯人),对精神病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得领先地位。4、科学研究的复兴(15-20世纪)。起因:文艺复兴贡献:产生科学思维和推论的方法(非实证)。代表人物:(1)、帕拉·萨尔斯(瑞士人)→磁场说:认为精神病是身体的磁场发生改变。得病:着磁;治疗:消磁;方法:催眠。(2)、约翰·威时尔:古代精神病学的奠基石。(3)、斯洛特《巫术的发现》,女巫本身就是抑郁症患者。(4)、圣·威廉森·泰利保尔,使用医学和人道主义的治疗方法,精神疾病和肉体疾病是同源的。(5)、1547年,英国首次将修道院改成精神病院。(6)、法国医生皮埃尔用人道主义精神改造精神病人。5、现代思想的涌现(科学主义时代)(20世纪至今)总趋势:实证方法的引入。两大流派:器质病因学派;心理学及社会学病因学派(1)、器质病因学:代表人物:①德国医生格里辛格系统给出精神病学的脑病理学基础。②德国医生克雷皮林:精神病的体形说。三种体形:a、肥胖形→躁狂症;b、瘦长形→抑郁症;c、肌肉形→紧张型(2)、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的产生。背景:①奥地利医生麦斯麦使用催眠术治疗精神病人;②法国医生利伯奥尔证实了催眠术的疗效;③德国医生沙可系统研究了癔症;④法国医生珍妮特发展了心理学的病因观。(3)、进一步的发展:①布洛伊尔使用疏世疗法。②弗洛伊德《癔疗》提出自由联想代替催眠(是变态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主要里程碑)③阿德勒、荣格,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个体心理学,“自卑”《自卑与超越》。④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⑤美国精神病学家美尔:精神病治疗应遵循的程序:广泛收集资料→客观记录→系统整理→事实证明。提出精神治疗的综合模式:生理(器质)+心理+社会+自我。(二)、变态心理学的当代发展趋势。1、强调实证研究;2、强调综合研究:①行为与人格的综合;②内因+外因;③相关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格→认知、态度;个性→特殊性、差异性;人格→与道德相关联的整体面貌)。3、强调人道主义原则,观点:正常和异常行为是同源同类的,只是程度不同。4、强调行为及人格的动力学。所有的异常都起源于需要的异常。5、强调协作研究:诊断+评估+预防+治疗;精神病学家+临床医生+司法人员+社会工作者。6、强调公共教育,提高公众觉醒程度。(对精神病的态度,正确的求助态度、生命态度)。7、强调精神卫生服务,预防先于治疗。四、研究变态心理学的意义。1、预防和治疗行为障碍和变态行为;2、确定区分常态和变态行为的标准;3、获得变态行为及成因的知识;4、对异常症状的规定;5、环境改变与常态人格的建立;6、获得变态行为症状和综合症的知识;7、对精神发育迟滞采取治疗措施。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症状症状学第一节概述症状分析法拆开看元素疾病综合法组合看集会一、症状的含义。症状意味着体征,在医学上是疾病的标志,但不是疾病本身,具有外显性。布朗:症状是指外在的疾病,是一种失调的行为。(感知→症状→病)1、根据症状可以推断人的病情;2、症状不是真实的疾病,只是表面的疾病。二、症状的特点。(一)、主观性和客观性。1、主观症状:病人自述,没有外在的客观标志(如抑郁、恐惧、厌烦、幻觉等)。2、客观症状:指可以由外显行为观测出来的症状。(如记忆错误、体温升高、惊恐反应等)。(二)、根源性(症状有其原因)。症状是由某种内部原因引起的体征,心理症状通常是某种境遇、事件或者心理失衡的结果。(三)、意义性。1、表示精神疾病和行为功能失调(是一种预警信号)。2、症状是疾病的最好伴侣,也是自我治愈的过程,因此具有一种治疗性。(高烧可能杀死一些病菌)。3、心理症状是病人的朋友,可以让他/她逃避现实或者困难。(四)、整体性。很少单独出现,而是联结了综合出现(症状群),一组症状与一种疾病相对应。(五)、单个症状可以在许多疾病中出现。(六)、轻度精神疾病患者承认自己的症状,重度者往往拒绝承认。因此,对症状的自知力因病而异。(自知力完整≦神经症,自知力变形≧神经症)。(七)、正常或变态症状没有种类分别,只有程度不同。只有那些固定的持续的症状才是疾病的标志。(自古才俊多躁郁)。三、变态心理学的症状体系。(一)、身体症状(异常)。1、呼吸系统;2、循环系统;3、消化系统(食欲改变、呕吐、恶心、拉肚子→神经性腹泻);4、神经系统;5、生殖系统头痛、头晕);6、免疫系统;7、内分泌系统;8、身体功能(过度疲劳、躯体疼痛、瞳孔异常);9、生化指标(微观)。(二)、心理症状(异常)。此体系内任何一项发生异常,都会引起心理的异常。四、身体症状。1、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躁狂)。2、体重的急剧变化。3、食欲变化。4、呕吐、恶心、头痛、头晕。5、运动性的共济失调(越接近目标,动的越厉害)。6、咳嗽、过度疲劳、躯体疼痛、瞳孔异常。第二节分类的心理症状一、感觉障碍。(一)、感觉过敏:感受性提高,感觉阈限降低的过程。常见于神经症。(二)、感觉减退:感受性降低,感觉阈限升高。常见于重度抑郁、木僵、意识障碍。(三)、感觉消失:植物化无反应。(四)、感觉倒错:产生相反的感觉体验。常见于癔病。(五)、体感异常(内感性不适):指躯体有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这儿疼,那儿疼)。内脏性幻觉则相反:性质明确,部位具体。二、知觉障碍。(一)、错觉: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有客观对象,但是发生错误。(月亮错觉,看太阳大小)。正常人的错觉经验证后可以纠正,变态者则不能接受实际的检验,且经常带有恐怖性质。★(二)、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区分轻重疾病的分界线。(分水岭)幻觉分类:1、按照感官分:(1)、幻听:①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又细分为:ⅰ命令性幻听;ⅱ评论性幻听(骂、评论);ⅲ争论性幻听。②非言语性幻听(嗡嗡嗡、嘈杂、听不清)。(病理性幻听多见于各种精神病以及谵妄、颞叶癫痫、物质中毒等)。(2)、幻视:外界无刺激,但是看到形象。①原始性幻视:指缺乏具体形象和明确结构的幻视(更严重);②功能性幻视:看得见具体明确的对象。(3)、幻嗅:指患者能嗅到异常气味。妄想型精神分裂患者常出现。(多见于颞叶损害,也可见于各种精神病)。(4)、幻味:指能在食物或水中尝到异常味道。被害妄想者常出现。(多见于颞叶癫痫或精神分裂症)。(5)、幻触:指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幻肢:被截肢后仍觉得痛)。(6)、内脏性幻觉:指身体内部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与内感性不适相反。2、按照来源分:(1)、真性幻觉:指幻觉形象生动、清晰,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反应。(2)、假性幻觉:指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准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比如脑内、牙齿内(有老虎))。3、按照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来分:(1)、功能性幻觉:某个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产生幻觉。(伴随A,产生B)(车声→有人在唱歌)。(2)、思维鸣响(思维回想):是指患者听到自己思考的内容。而思维广播、思维被洞悉、思维被播撒是指自己思考的内容被外人听到。注意区别。(3)、心因性幻觉:指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引发的幻觉,其内容与受到的刺激有关。(三)、感知综合障碍(多通道异常)。1、视物变形症:表现在空间特性方面的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病人所看到的外界物体或人的形象发生了改变。①视物显大症:被看到的物体形象明显比实物增大了;②视物显小症:被看到的物体的形象明显比实物变小了。③视物错位,(多见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2、表现在时间方面的感知综合障碍。主要是病人感到外在世界已经停滞不前,周围环境变得死气沉沉,岁月不再流逝等。或者反过来,病人感到周围世界的一切都在剧烈地变化着,而且变化得异乎寻常的迅速。此外,非真实感:病人觉得周围事物变得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性。(“水中花”;“镜中月”)。3、表现在对自身形体或对自身躯体结构方面的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病人感到自己整个的躯体或个别部分都发生了变化。窥镜:患者认为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此一天之内多次窥镜。4、表现在不能把情节并不复杂而意思相互连贯的两幅画面综合起来说出其统一的意思的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三、记忆障碍。(一)、记忆增强:病前不能回忆或不重要的东西在病后都能回忆起来。(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二)、记忆减退:1、远记忆减退;2、近记忆减退(脑器质病变的标志,尤其是工作记忆的损坏)。昨天做了什么都不记得(更严重)。(三)、遗忘(记忆减退的几段表现):1、顺向遗忘: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之后的事情;2、逆向遗忘: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之前的事情。3、心因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些特定经历的遗忘,通常与不愉快的事情有关,常见于癔症。有社会心理的原因。(四)、错构(有经历,但发生错误):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在时间、地点、情节上的错误回忆且坚信不移(每次说的都一样)。(五)、虚构:患者将从未发生过的事说成确有其事。(每次说的不一样)(六)、遗忘综合症(科萨可夫综合征):记忆减退+错钩+虚构+定向力(对时空的判断能力)障碍。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者、脑器质性障碍者。四、思维障碍。正常思维的特征:1、具体性:指思维的内容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言之有意,意有所指)。2、目的性:围绕一定目的有意识的进行。3、实际性:具有实际的效用。4、实践性:能通过实践检验。5、逻辑性:符合人类公认的逻辑。(一)思维的形式障碍。思维的形式障碍是思维的加工方式出了问题,而思维的内容障碍则是思维的加工产物出了问题。1、思维奔逸:指一种兴奋性障碍,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躁狂)(1)、音联:音韵的强硬联想;(2)、意联:意义的强硬联想;(3)、随境转移:注意力被外界环境吸引不断变化。2、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障碍,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也见于精神分裂症)。3、思维贫乏:内容少,词汇量少。(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也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4、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指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答非所问。5、破裂性思维:句间断裂。6、思维不连贯:词间断裂。(Wordsalad)7、思维中断:思维过程在短时间内突然中断,不能继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8、思维插入与思维被夺。思维插入:思考时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认为是别人强加给他的。思维被夺:在思考过程中认为自己的思想被外力夺走。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思维念头强制性地同时大量涌现在脑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好),ABCDE同时涌现。而强迫性思维是AAAA反复出现或。10、病理性赘述:指在交谈中不能简单明了地回答问题,在其中夹杂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唐僧念经)。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用普通的词语来象征某些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患者本人不解释别人不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12、词语新作:指患者自造文字符号并赋予其特殊含义。(囧、童鞋)。13、逻辑倒错性思维:指推理过程十分荒谬,缺乏逻辑根据,但坚持己见不可说服。(不能吃米饭→米饭是由稻种在水里→水与空气相接触→空气污染)(我不吃精神类药物→有精神病才吃精神类药物)。(二)、思维的内容障碍(思维的加工产物出了问题)。★1、妄想:指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是轻重精神疾病的分界线。(分水岭)特点:(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逻辑的结论。(2)、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亲身实践来纠正。注意:不能跟精神病人讨论起妄想内容(基本原则)。类型:(1)、按内容分:①关系妄想:把无关的人或事认为与其本人有关。。②被害妄想:坚信某人或某组织对其进行祸害,严重者会绝食、自杀。(多见于抑郁症)。③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不仅与其有关,而且还具有特殊意义(滚鸡蛋→滚蛋)(苹果→平平安安(主观的))。④物理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受外在物理力量的影响。⑤夸大妄想:指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魅力、权利等(凤姐、芙蓉姐姐)。⑥自罪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罪行。(多见于抑郁症)。⑦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病,不能通过医学检查排除,严重的疑病妄想可能会发展为内脏虚无妄想。(多见于女性更年期精神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特征:a、对求医感兴趣;b、对否定医生诊断感兴趣;c、对治疗不感兴趣。⑧妒嫉妄想:坚信其配偶不忠并有外遇。(要有有性关系的人)。(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也见于夫妻双方条件相差较大的正常人)。⑨钟情妄想:患者坚信别人对自己产生了情感(别人→自己)。(单相思:自己→别人)。⑩内心被揭露感(思维被洞悉、思维广播):指不用语言文字表达别人就知道他的内心隐私。⑩①被窃妄想:毫无根据地认为被偷窃。⑩②变兽妄想:无端地认为自己会变成野兽。⑩③非血统妄想(青春期经常出现)。(我爹是里根,我妈是戴安娜)(我不是父母亲生的)(2)、按起源分:①原发性妄想(无诱因):指忽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过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因为其他精神异常引发的妄想,不容易做心理学上的解释。(我是一棵树→成人)。②继发性妄想(有诱因):指在错觉、幻觉、推理障碍、情感异常基础上产生的妄想。2、强迫观念(强迫思维):指某种观念(不是情绪)(如爱、恨)反复出现在脑海中,不能控制,AAAA反复出现或。而强制性思维是ABCDE同时涌现。形式:①强迫回忆(伤感);②强迫性穷思竭虑。(想到,想不到)(有些催眠病人)。③强迫性怀疑:(连选择都困难)。④强迫性对立观念:(想到一个观点,紧跟着出现相反观念)。3、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触即发的错误观念。(中国人有超价的公平观念)(姓社还是姓资)。五、注意障碍。(一)、注意减弱:患者的主动和被动性的注意兴奋性减弱、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二)、注意狭窄(隧道注意):指注意范围显著减少,并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专注状态,智能受损,激情状态。(三)、注意增强。(四)、注意涣散→注意减弱。(五)、随境转移(见于躁狂症和各种原因造成的躁狂状态)。(六)、注意固定。六、智能障碍。(一)、精神发育迟滞:指智力不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具有先天性。(二)、痴呆:指后天获得智能的丧失。(白痴的智龄≤3岁,韦克斯勒智力分数≤25分)1、器质性痴呆(真性痴呆);2、精神性痴呆(假性痴呆,可治愈)。表现:思维贫乏、情感淡漠、行为幼稚、低级本能的异向活动亢进。★七、自知力障碍。(分水岭)自知力:指对自己精神病态的认识和评判能力(病感)。按程度:1、自知力完整:知道自己的病≤神经症。2、自知力缺乏:较轻度的精神病患者。(部分受损)。3、自知力丧失:重度精神病。(全部受损)自知力是判断精神病的性质、强度、预后(对于某种疾病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的估计)的重要指标。抑郁性神经症可治疗,精神分裂症首先选择住院要彻底。八、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1、情感高涨:面带笑容,异常高兴、总像过节。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动作增多=躁狂相(躁狂神经症)。(“三高”)。2、情感低落:面带愁容,表情痛苦,十分悲伤。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动作减少=抑郁相(抑郁症)(“三低”)。3、焦虑:指在事实依据不足的情况下感到极度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惶惶不可终日、不能消减。(精神病性的,无具体对象)。分类:①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常有濒死感,失控感,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出汗,尿频,尿急。②广泛性(弥散性)焦虑。4、恐怖:指对特定的境遇对象、场所产生紧张、恐惧,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有具体对象)。分类:①场所恐怖(如幽闭恐怖、旷野恐怖);②对象恐怖;③社交恐怖(惧)(二)、以性质改变为主1、情感迟钝:对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件反应平淡,反应量减少,精细反应缺乏。(性工作者长时间后)。2、情感淡漠:对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反应,漠不关心,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更重)。3、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不匹配,与思维内容不协调,性质相反。(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1、情感脆弱:因细小、无关紧要的事伤心落泪、兴奋激动、无法克制。2、易激惹:因小刺激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比如生气、激动、愤怒等。3、强制性哭笑:指在没有外在刺激下突然出现的无法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哭笑表情。4、欣快(分裂症的变型症状):在痴呆基础上的情感高涨,笑容单调,刻板,无法解释原因。九、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指意志活动增多,程度增加,不知疲倦的忙碌,但虎头蛇尾或被妄想支配自己,不断地调查了解,搜寻证据到处控告。(信访部门)。(二)、意志减退:指意志活动减少。常见于抑郁状态或意志低下者。(网瘾)。(三)、意志缺乏:指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极端、懒散,甚至丧失自卫、摄食和性本能。(极重度抑郁症)。(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焦虑,受大脑皮层支配)。1、协调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增加,并且与思维和情感协调一致,与环境协调一致。2、不协调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增多,但与思维情感不协调,动作杂乱,动机不明,难以理解。(五)、精神运动性抑制1、木僵: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和动作完全处于抑制状态,甚至大小便潴留。分类:①亚紧张性木僵;②紧张性木僵;③抑郁性木僵(抑郁状态);④心因性木僵(最易治疗);⑤器质性木僵(不可治疗)。2、违拗症:①主动性违拗:对别人要求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②被动性违拗(更重):对要求不做反应。3、蜡样屈曲:不仅是木僵,且身体任人摆布,可在很长时间内维持原样。4、缄默:不言不语,不回答问题,有时以手势、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人交流。5、被动服从:指被动地服从医生或其他人的命令与要求,即使对自己不利,也绝对服从。6、刻板动作:指机械刻板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语言同时出现。7、模仿动作(镜像动作、镜像响应):无目的的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语言,常与模仿语言同时出现。8、意向倒错:指意向活动违背常理使人无法理解。9、作态:常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动作、姿态、步态或表情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10、强迫动作:指违反自身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想摆脱,但是无效。(强迫洗手、强迫洗涤、计数、检查)。区分:①强迫动作:有自知,主观想控制,因此是神经症性。②刻板动作:不自知,不痛苦,因此是精神病性的。十、言语障碍1、持续言语:反复用同样一句简单的答语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重复多次后转向另一句简单的答语,表现出严重的思维粘滞。2、刻板言语:机械单调重复某一句无意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3、模仿言语(镜像):指模仿性重复他人的话,他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4、脑损伤性失语:①表达性失语(运动型失语):溴化物中毒、谵妄、震颤;②接受性失语;③传导性失语:不能多述。④超皮质性失语;⑤完全性失语;⑥失读。5、缄默:不言不语,不回答问题,有时以手势、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人交流。6、病理性失谎: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博取别人同情而虚构各种谎言。(常见于人格障碍,也见于伴有幻想性虚构)。第三章变态心理和行为的病因学病因学是指对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的学科。原因:1、原因是分层次的。(内外因,主次,远近)。2、对原因的追溯是无穷的。3、原因一旦出现就是客观的。(言之有意,意之有物)。一、病因学分类(交叉分类):(一)、按主客观分:1、主观原因(因素);2、客观原因。(二)、按来源分:1、遗传因素:遗传基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按作用性质分:1、素质因素:为变态心理提供“土壤”的硬件因素(体质、基因、神经系统)。2、诱发因素:直接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疾病、创伤、社会因素)。展开讲解:一、遗传因素。(一)基本概念:直系父母以基因或染色体形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因素。(二)与心理异常有关的遗传病变。1、性染色体异常:(1)、特纳氏综合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女性性染色体异常。特点:具有女性解剖的形体特征,但性发育不成熟,不能生育(XY型)。与此相反:超雌性综合症(XXX型)。(2)、克莱因费尔特:先天睾丸发育不全,男性染色体异常(XX型)。特点:具有男性解剖的形体特征,但性发育不成熟,不能生育。与此相反:超雄性综合症(XYY型)。冲动性、攻击性与此有关。2、常染色体异常:(1)、先天愚型。特点:脸部扁平,眼距宽,眼睛斜。(三)、基因序列研究。二、生物学因素(一)、素质因素:包括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1、结构因素:指人们根据自身的生理结构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对自身结构感到满意。反之,对自身结构不满意,并伴有其他人的反常评论,结构异常通常导致自卑感、挫败感、罪恶感。2、生理功能因素。(1)、生物能量:①高生物能量者(高大强壮类):容易出现神经和肌肉系统的紧张。②低生物能量者(体弱多病类):容易通过象征性、意向性排除紧张,易产生幻想。(2)、自主反应:①自主反应较高者容易对轻微的刺激产生恐惧、焦虑等过度反应。②自主反应缺乏者容易导致过激的冲动、反社会行为、缺乏对自身的控制等。(3)、身体抵抗疾病和抗压体制缺陷。(4)、内分泌病变(甲亢——类似焦虑症反应;相反,甲减——类似抑郁症反应)(性激素分泌过多——攻击;分泌不足——退缩)(二)、诱发因素:对身体有害的毒物或生物学物质剥夺。1、毒物,由毒物导致的异常称为中毒性精神病。种类:微生物、化学物质、食品精神表现:定向障碍(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记忆力丧失、智力减退、智力缺陷、错觉。幻觉。2、生物学剥夺:氧气、食物、水分、维生素、睡眠、休息、温暖等。(蛋白质不足→大头症,维生素B抗压)三、心理学因素:(一)、幼年的心理剥夺(精神分析的视角)1、口部剥夺: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或情感障碍。(母乳→乱七八糟的吃)。2、父母剥夺:家里缺乏父亲或母亲角色。(母带儿找男,父带儿找女)是指失去双亲的爱抚、感情交流容易导致不安全感、神经质、精神质。对压力特别敏感,有强烈的不满意和违拗(在青春期,强烈的逆反,调整亲子关系)(依恋类型)。3、肛门剥夺:易导致情感爆发、行为障碍、过分退缩。(二)、学习缺陷及恐怖经历(行为主义的视角)1、性行为学习的缺陷:父母长期外出,易导致性问题(性倒错、同性恋、不胜任感、退缩)。(怀疑艾滋病→家庭结构)。2、痛苦的经历:遭遇凶猛的动物,强奸,歹徒的袭击。一次就能形成条件反射。(三)、家庭环境的缺陷和父母的态度(精神分析)。现代家庭治疗的视角:1、消极型家庭:父母和年长成员情绪反复无常,前后矛盾,行为反常,反社会。易导致子女向相同方向发展。2、令人厌恶的父母态度:①抛弃→对人的不信任;②过分溺爱→两极化反应:过乖,过于逆反)。③过分偏袒→难与人相处,对公平过分敏感。(多子女家庭)。④理想化→独立性丧失;⑤家教过严,担心达不到父母要求,长期压抑,导致神经质。(邓亚萍、杨澜(聪明、敏感的人内化理想))。⑥过分宽容,不利于道德感、责任感的形成。(过宽→少管所;过严→精神病院)⑦漠不关心,易导致子女成就感丧失。3、非幸福的条件:①家庭成员的死亡、离异、离弃、分居。②父母婚姻的矛盾、口角、争吵、唠叨、泛化的紧张。③兄弟姐妹间不正当的竞争(排行效应):a、老大现象;b、同性别的老二现象:逆反性最强;c、老幺现象:最会利用人际关系。④家庭经济的拮据,容易对金钱过分关注和计较。(四)、青少年期的失调。1、青少年时期是情感爆发,对压力非常敏感的时期。2、青春期必须注意调整以下关系:(根源)。①依附性和独立性(青春期在心理上延长,生理上缩短);②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冲突;③父母及朋友的影响;④年龄的诱惑与社会的禁忌(性、娱乐、酒精、毒品(替代治疗)、违规);⑤自我封闭与沟通的需要。(五)、成年期失调。1、婚姻的不和谐或失调(40多岁离婚,对男性有更大影响);2、婚姻与性的挫折;3、工资低、失业、职业不顺心(在发展中国家,低工资是男性挫折的首因);4、家庭的负担和不必要的沉重的责任感;5、对个体及家庭成员的安定生活缺乏安全感;6、来自子女或其他家属的挫折;7、自身或家属的长期患病;8、对老年及非安全感的恐惧。(六)、心理压力和自我贬损1、个体的局限性与缺陷。人有的时候是被自己的优点伤害,被自己的缺点保护。①失败与丧失。反复的失败和意外的损失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贬值感。②悔罪感。导致自我惩罚行为(自责:害了别人)。③不合理的比较。比尔·盖茨综合症,成功后抑郁症,美国精英阶层易得。④严重的冲突(基本价值观念的矛盾)。⑤严重的负担或内化的生活压力。⑥在竞争中超越他人的期望。(好强之人要有好强之能)。2、对工作环境不合理的苛刻要求。3、适应现代生活的压力。4、人生的危险和灾难。5、婚姻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四、社会学因素。1、有关工资和生活状态。家庭中男女收入比例为2:1最稳定,6:1以上最不稳定。在发展中国家,工资成为男性最主要的压力。受挫后,容易导致攻击。转向攻击,转向自身则易导致神经症或人格分裂。2、社会阶层及地位。阶层越高,精神病爆发率越低。高阶层容易产生轻度精神问题(心理问题)。低阶层易得重性精神疾病。阶层使安全感受威胁,自尊受损。社会地位与安全感、自尊感直接相关。(阶层是个综合变量)3、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城市化容易引发不安全感、情感挫折、价值冲突、自我贬值、情感紊乱、人格紊乱。4、文化及社会弊病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的弊端:(1)、缺乏主流价值观;(2)、不安分、不本分;(3)、爱折腾、乱折腾;(4)、急功近利;(5)、普遍的社会焦虑。更普适的问题(会导致心理问题):(1)、儿童养育方式;(2)、家庭的组织;(3)、性行为标准的宽严;(4)、婚姻;(5)、信仰与传统;(6)、对长辈和幼儿的方式;(7)、迷信。5、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易使人产生幻灭感、自我贬值感、心灵创伤,波及子女。6、自然的或民族的灾难。第四章常态与变态心理的区分标准一、描述性标准。侧重于描述异常心理和行为是什么,以及达到怎样的程度(定性和定量)。1、统计学标准:以偏离常模的程度为判断标准。①优点:客观、方便;②缺点:空泛。2、非统计学标准。①伦理学及道德标准:以破坏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作为判断异常的标准。(“90后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②社会协调标准:是以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程度做标准。③理想模式标准:以完美、高尚、伟大作为判断标准。④法律标准:以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作为依据。这些标准是动态的,随社会变化而变化。3、医学或病理学标准:以医学及病理学上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判断依据。二、解释性标准。1、心理学标准:以违背普遍心理原则作为判断标准。郭念峰判断心理异常三原则:①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内外一致)。无幻觉、无妄想、有自制力、有现实检验能力。②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标准(内部一致)。知情意三者应协调一致。③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前后一致)。(大脑萎缩会导致人格异常)。2、调整标准:指随内外环境能做出调整反应为判断标准。(最适应标准)。三、常识性标准。1、离奇古怪的思想、言语、行为;2、过度的情绪体验及表现;3、自身社会功能的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四、对不同标准的讨论。1、没有绝对完全的划分标准;2、道德、社会协调、理想、法律等标准具有主观性;3、各种程度的偏离并不必然导致变态;4、变态行为既具有先天性,又具有习得性;5、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发生变异,因此不能用单一标准去评判;6、统计学标准比主观标准更具有实用性;7、医学标准和病理学标准不是必须的;8、调整的标准是公认的最实际的标准;9、常态与变态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综合征第五章精神性生理障碍(生理心理障碍,心身疾病)一、含义:(一)、概念:生理有病症的表现,而心理是治病的原因。DSM-Ⅱ的定义:它通常是在植物神经的支配下,由情绪因素引起并涉及到单一器官、系统的体征,其生理变化是正常的,并伴有一定的情绪变化。(二)、分类:1、主要是器质的或生理的方面(偏硬件),心理原因不明显,但心理因素影响治疗与康复。2、主要是心理的或精神方面的(偏心理),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例如: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3、器质性和心理因素伴生的(一样一半)。(三)、特征:1、症状具有真实性,总是表现出典型的生理特征。例如:痛、腹泻、呼吸困难、呕吐。2、所造成的躯体疾病是客观的。因为由情感引起的内脏效应显著,对身体结构造成实在的、不可逆的损失。3、情感冲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内脏。4、既不能单一地归结为心理因素,也不能单一地归结为生理因素,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精神性生理障碍与转换性神经症的区别。精神性生理障碍(“真”病)转换性神经症(“假”病)①躯体障碍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因此,不完全受意识支配。体征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因而受到意识控制。②器质性:有器质原因。是身体或劳动力的丧失,缺乏适当的器质基础。③真实性:身体症状真实明显。只有主观症状。④长期情感压抑。无意识的情感冲突。⑤发病机制:是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心对心、冲突与防御。⑥机体损伤:若程度重,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绝大多数是可逆的。⑦治疗形式:药物+心理治疗。心理+药物治疗。⑧对病的态度:关心不关心总结:起作用的神经系统不同,疾病基础不同,真实性不同,发病机制不同,效果不同,治疗方法不同。三、主要表现。(一)、呼吸障碍。(在精神分析框架之下,挖掘→解决)。1、气喘(哮喘):与悲伤情绪有关。2、反复感冒:与缺乏关爱有关。3、鼻炎:与多疑、猜忌有关。4、花粉病:与期望别人同情有关。5、换气过度:与对愤怒压抑有关。原因:1、遗传因素导致心理易感性。2、过敏反应或感染。3、心理因素是诱发因素。如:焦虑、抑郁、愤怒、烦躁、被忽视、隔离、挫折。(二)、心血管障碍。常见:高血压、心绞痛、周期性偏头痛、冠心病。心理原因:激动情绪、愤怒情绪。(三)、胃肠障碍。神经性厌食、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炎。心理因素:是转向内部的攻击。(性格内向)。(四)、生殖泌尿系统障碍。泌尿障碍、月经不调、性行为障碍。与性格(内向)有关,尤其是害羞、自责等。膀胱害羞症(潜在观众观望)。(五)、皮肤。粉刺,皮炎,过敏性湿疹、荨麻疹,头皮屑,单纯性疱症,多汗。愤怒、恐怖、紧张、压力过多。四、其他精神生理障碍。(一)、内分泌障碍和腺体功能障碍。(经常激动→甲亢;经常抑郁→甲减)。(二)、血液淋巴系统失调。(贫血→情绪、过大压力)。(三)、肌肉骨骼障碍。背痛、肌肉痉挛、心因性风湿病、关节炎。与多变的性格、不稳定的情绪有关。五、对此病的综合解释。(应注意的问题)(一)、遗传因素导致易感性。(二)、身体结构、化学物质、过度反应、感染是诱发因素。(三)、情感因素和心理压力是加强因素。1、个人的童年经验;2、个体的行为模式;3、父母的对待方式;4、早期的不良生活条件;5、意外打击、意外事件;6、父母间不愉快的家庭生活。(四)、心理因素发生作用的机制:1、心理→植物神经系统→生化物质改变→新陈代谢。2、心理→降低其免疫力→细菌、病毒提升。3、心理→启动其他诱发因素(通过诱发性和直接性的原因,引发易感性)。4、心里给出适宜的逃避方式,强化得病愿望。六、预防和治疗。1、生物医学治疗(首先使用)。2、精神分析:分析其无意识冲突、象征性攻击、自我惩罚。3、行为主义模式:学习适宜行为,去除病变行为。4、精神治疗:情感训练、调整训练、减压、生活条件改善。5、生物反馈治疗。第六章神经症(不优先重用心理方法治疗)概念: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症状,比情绪失调严重,又比精神病轻。因挫折、冲突及两者混合引起的焦虑等典型表现。DSM-Ⅵ:焦虑是神经症的主要特征,它被直接感觉到或表现出来,或被无意识支配。五个主要特征:1、意识到心理冲突,有自知力。2、精神痛苦。3、持久性。4、神经症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无器质性病变。心理冲突类型:1、常形(≤神经症):(1)、与道德有关;(2)、与现实有关。2、变形(≥神经症):(1)、与道德无关或关系甚小。(2)、与现实无关。一、神经症性疾病与精神病性疾病的区别:编号不同点神经症性疾病精神病性疾病①现实性与现实有关,还生活在现实中。“神经病患者建造空中楼阁。”生活在想像、幻觉、妄想、错觉、歪曲中。“精神病患者则住在空中楼阁。”②情绪病态程度无深远和持久的情绪障碍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严重抑郁、严重焦虑)。情绪抑郁≥2周病情≥2年③认识的损害性认知错误是轻微的认知错误是严重的,且有可能破坏智力功能。④社会失调程度可以正常的在社会中生活。几乎不能在社会中生活。⑤人格变异程度无严重的人格紊乱,可以保持人格的相对完整性。人格受到严重损害。⑥自知力自知力完整。无自知力。二、神经症的简洁判断标准。(许又新)。1、病程:①短程:≤3个月(1分);②中程:3个月~1年(2分);③长程:≥1年(3分)。2、精神痛苦程度(主观)。①轻度:病人可自主设法摆脱(1分);②中度:自己摆脱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或外境改变(2分);③重度:自己完全不能摆脱,安慰、开导、陪伴、休养、娱乐都不起作用(3分)。3、社会功能受损程度。①轻度:能照常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受损(1分);②中度: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社会交往不得不尽量回避(2分);③重度:完全无法工作、学习,完全回避必要的社会。如:病休、退学(3分)。解释标准(0~9分):≤3分,否定神经症;4~5分,疑似神经症;≥6分,可考虑为神经症。三、神经症的分类诊断。(一)、神经衰弱(较难诊断)。常见的症状分三层:1、与精神易感、兴奋相关连的精神易疲劳;神经衰弱性疲劳的特点:①弥散性(泛化);②情绪性;③不伴有欲望和动机的减退。2、情绪症状包括三方面(烦恼、易激惹(小刺激→大反应)、心情紧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病人感到痛苦并常向别人倾述、寻找帮助或治疗。感到控制不住或摆脱不了。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或处境不相称。3、常见的心理障碍:①睡眠障碍;②头部不适;③个别患者的内脏功能有轻度或中度障碍。(二)、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指焦虑反应占支配地位的神经症。焦虑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特征,但在焦虑症中,它是主导症状。1、特点:(1)、焦虑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理性的,不能对自己的焦虑提供合理的解释。(2)、很小的危险或压力常产生不匹配的强烈焦虑反应。(3)、焦虑是直接经历的而不是恐怖或强迫形式下的间接经历。2、心理症状:(1)、思维障碍:宁可不做任何决定,也不做一件错事,语言中使用“但是”的频率极高。(2)、情感障碍:常常体验到绝望、怨恨、弥散的恐惧。3、身体表现:(1)、精神性运动不安(大脑皮层控制)。若只有此,焦虑较浅。(2)、植物神经异常兴奋(真性焦虑)(心慌、手抖、出汗)。焦虑较深。4、类型:(1)、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2)、惊恐发作(急性焦虑):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量出汗、有濒死感。(三)、抑郁性神经症负性情绪被过分夸大、持续加剧。1、原因:(1)、生理或遗传因素。(2)、与指向自身的敌意、愤怒、攻击有关。经常伴随自我谴责、悔罪、自我惩罚、自我紧张。2、类型从轻到重:抑郁情绪→抑郁性神经症→精神病性抑郁。(四)癔病(分离反应或转换反应)1、转化型癔症:将心理焦虑或冲突转化为身体功能的丧失,是一种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1)、模式:病根是心理冲突,病症是功能丧失。(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2)、症状表现:①感觉障碍:包括感知觉障碍、痛觉障碍、感觉麻木。②运动症状:随意识支配的运动功能丧失,常见于转换性瘫痪。③语言障碍(失语症)。2、分离型癔症。精神症状,病中与无病时互相不知道,认知和行为的严重失调。四种形式:梦游症:在梦中表现出与清醒时一样的复杂行为。遗忘症:对极其重要的生活经历完全忘记。神游症:清醒状态下,身体出走的现象。多重人格:每两套或多套交替出现的完全无关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系统。特殊形式:传染性癔症(如集体癔症)(五)、恐怖性神经症。对某种特定的对象、境遇、场所的非理性恐惧。1、原因:(1)、童年时代被遗忘的恐怖经历。通常是动物恐怖。(2)、对抗无意识冲突产生的焦虑的、神经症性的防御。(与内心欲望有关)。“恐怖症不是害怕对象本身,而是害怕与对象相关联的欲望”。(3)、失调行为模式的学习。(榜样包括父母、家庭成员、教师等)。(4)、生物和遗传因素。2、恐怖症类型:①对象恐怖;②场所恐怖;③境遇恐怖。3、特点:①害怕与处境不相称。②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③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六)、强迫性神经症个体被持续的、反复出现的、违背主观意愿的、荒谬的、杂乱的观念和思想困扰所产生的失调行为。表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类型:(1)、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力。(2)、以强迫性动作为主的:反复洗涤、反复计数、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反复仪式化动作。“强迫观念是强迫行为的基石,强迫行为是强迫观念的公开证明”。3、原因:(1)、不符合原则的欲望、动机或冲动的直接表现。(2)、与过去或现在的罪恶相伴随的,产生悔罪感和自我谴责。(3)、通过反向机制表达。(4)、与过失感情、犹豫不决直接联系。(5)、往往与过严的家庭教育有关,有完美主义性格。4、临床相:(1)、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2)、体验到观念或冲突是来源于自我。(3)、有症状自知力。(七)、疑病性神经症过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疾病有过分的恐惧,并表现出夸张的关注,甚至是强迫性的关注。1、表现:(1)、对求医感兴趣;(2)、对否定医生感兴趣;(3)、对治疗不感兴趣。2、症状特征:(1)、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条件下,确信自己身体有病。(2)、经常详述疾病的严重性,但除主观症状外,说不出其他东西。(3)、不认同医生的否定诊断,并因此产生挫折感。(4)、极度焦虑,甚至出现强迫性动作。(5)、严重者固执认为自己无康复希望。(6)、把疾病当作财富,以引起他人关注、关心、同情(变型的疾病获利模式)。3、参照诊断标准。(八)、人格解体性神经症(疑难杂症)四、神经症的治疗。(一)、焦虑症的治疗:个体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自知力治疗。(二)、癔症的治疗:催眠疗法(效果治疗);个体及集体治疗;再教育心理治疗。(三)、恐怖症的治疗:行为主义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脱敏);自知力心理疗法;适应性疗法(技能训练)。(四)、强迫症的治疗;心理治疗;手术治疗。(五)、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治疗(症状严重时首选);电痉挛治疗(ECT);个别心理治疗;自知力治疗:改变环境压力。(六)、疑病症治疗;森田疗法;合理情绪疗法(RET)第七章精神病WHO:精神功能受损,已经达到自知力丧失,患者不能应付日常生活或保持与现实的恰当接触。ICD-10精神病性包括以下情况:幻觉;幻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严重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索普卡兹:智力功能常受到严重损伤使其不能从事日常活动;显示出性质明确的症状:妄想、幻觉、木僵、思维散乱、暴力反应等;或多或少的丧失与现实的联系;通常缺乏自知力,不懂或认识不到自己的症状;其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都是有害的。必须住院治疗。一、精神病和神经症的区别:1、人格损害不同2、严重性不同3、危害性不同4、虚幻性不同5、自知力不同6、综合症不同:精神病往往有明显的、严重的、标志性的症状群,必须依靠药物。二、精神病的分类。(一)、器质性精神病(脑组织或躯体受到实际硬件损害)1、脑器质性精神病:①急性的②亚急性的③缓慢的2、症状性精神病:①内分泌;②营养代谢;③内脏性。(二)、功能性(心因性)精神病,非器质原因引起的。三、器质性的精神病(一)、一般症状:1、知→精神活动过程受损(意识模糊、痴呆、健忘等);2、情→情绪反应受损:增强、减弱、淡漠;3、行→行为反应受损,明显异于常人。(二)、诱发因素1、感染;2、损伤;3、营养不良(大脑发育受阻);4、中毒(金属中毒等);5、内分泌紊乱(甲状腺上升→躁狂、攻击);6、循环机能障碍;7、赘生物;8、进化性退化(大脑萎缩)。(三)、神经系统的症状:1、神经性梅毒;2、脑炎;3、脑膜炎。(四)、癫痫(神经科)发作的四种类型:1、大发作(最常见、最严重,整体抽搐);2、小发作;3、精神运动性发作(歇斯底里发作);4、杰克逊发作(一半先发作再扩散到另一半)。(五)、中毒反应伴发的障碍(酒精、药物、重金属)酒精引发的中毒:1、病理性酒精中毒(狂醉);2、震颤、谵妄;3、酒精中毒性幻觉;4、颓废;5、科萨可夫综合征。(六)、内分泌伴发的障碍。1、甲状腺机能亢进(体重减轻、震颤、睡眠障碍、紧张、失眠、易怒);2、甲状腺机能退化(记忆力减弱、躯体倦怠、体重增加、谵妄);3、肾上腺机能亢进(妄想、幻觉、体重减轻、血压下降)。(七)、退化性1、早老性痴呆≤65岁,常见于45~60岁。(1)、阿尔兹海默症(4年内死亡);(2)、匹克病;(3)、帕金森综合症(意向性颤抖);(4)、舞蹈症。2、老年性障碍。3、脑动脉硬化。四、脑功能性精神病(一)、精神分裂症主客观分离,内外部分离,知情意分离,最为显著的是自我跟现实分离。1、主要症状:(1)、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2)、思维与感觉模式的混乱;(3)、语言方式的混乱;(4)、举止奇特、行为异常;(5)、冷漠、缺乏情感;(6)、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泰安一中、宁阳一中2025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护士临床工作总结
- 五项管理主题班会
- 北京丰台区北京第十二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学院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第27届WMO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复赛试卷
- 2025届云南省临沧市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
- 小班幼儿劳动教研工作总结
-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诊断
- 真需求-打开商业世界的万能钥匙
-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讲义课件
- 张利《新营销》的完整版
- 四川省存量房买卖合同
- 2X型真空泵说明书
- 中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最新实用精品】课件
-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培训)课件
- YYT 0681.18-202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8部分:用真空衰减法无损检验包装泄漏
- 三下健康成长教案
- 编外人员录用审批表
- 倪海厦《天纪》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