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 高中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_第1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 高中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_第2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 高中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_第3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 高中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_第4页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 高中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提出要根治“无常识之思维”和“无理由之信仰”,激扬理性,破除愚昧和迷信。为此,他们提倡()A.科学精神B.政治民主C.文学革命D.文明西化2.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旨在说明()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3.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A.发动了武昌起义B.终结了清朝统治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了《临时约法》5.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A.总统制B.内阁制C.君主立宪制D.君主专制制度6.1912年3月至1913年7月不到两年时间,袁世凯政府更换了四届内阁,甚至出现国会在一天之内提交6份弹劾方案的情况。这主要反映()A.革命派与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B.内阁与总统矛盾重重C.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不得人心D.国民党限制袁氏专权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A.直系军阀B.奉系军阀C.桂系军阀D.皖系军阀8.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B.没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C.未动摇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尚未广泛传播9.下图曲线反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走向。图中发展高潮出现的客观原因是()A.外资企业的刺激B.南京国民政府政策推动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10.下图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纪念碑。由此可知,黄花岗起义()A.增强了革命军的战斗力B.是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C.体现了革命党人对民主的追求D.引发了武昌起义的爆发11.1902年,梁启超认为“史馆中数十万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见,他倡导的史学革命着眼于()A.唤醒民族意识B.复兴传统史学C.发动群众革命D.推进维新变法12.民国初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其原因包括()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建立中华帝国④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口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3.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目的是寻求“救国之要道”或“根本之救亡”,其“要道”或“根本”是()A.政治革命,推翻“军人用武力之政府”B.思想启蒙,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C.实业救国,兴办“机器生产大企业”D.以俄为师,迎接“世界革命新纪元”14.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A.贪官横行B.割地赔款C.徭役繁多D.军阀混战15.下图是1864~1914年间中国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统计图。以下属于④时期结束后给革命志士带来的新认识是()A.君主立宪仍是思想界的主流B.思想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过时D.民主共和观念已被破坏殆尽1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17.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A.物竞天择B.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18.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A.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19.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20.时人所著《中国革命史》一书中指出:“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作者评论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条目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材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条目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构建具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22.材料一1913年9月,国会召开总统选举。袁世凯命令警察厅和拱卫军联合派出军警“保卫”国会,所有入场议员,不准擅自离开。议员们忍饥挨饿,直至把袁世凯选为大总统才准离开。10月10日,袁世凯特意在太和殿举行就职仪式,俨然以皇帝自居。——唐德刚《袁氏当国》材料二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孙中山目睹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梁启超、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为什么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1)材料一反映了袁世凯的哪些活动?(2)材料二中的这些内容对中国有何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维护共和进行哪些斗争,为什么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取得成功?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材料二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24.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依据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任选一个角度,概述世纪之交中国的变化。25.阅读林觉民《与妻书》,回答问题。材料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根据材料信息说明林觉民《与妻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与材料“愚昧和迷信”相对的是科学精神,故选A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湖南好的变化可知,政治上民国的建立促进了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提及,故A项错误;湖南女子的举动并不能代表国人普遍的价值理念,故B项错误;近代教育体系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故C项错误。3.【答案】B【解析】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只能说明对女性的重视,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排除D项。4.【答案】C【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只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无法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终结了清朝统治”未指明“君主”的内核,不够准确,故B项错误;“推翻封建帝制”告别了君主,“建立中华民国”提倡了民主,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的颁布不能说明“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无从体现对君主制的否定,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再实行内阁制,排除B项。此时皇帝已经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此时尚未称帝,排除D项。6.【答案】A【解析】“袁世凯政府更换四届内阁”体现袁世凯对革命派的压制,“国会一天之内提交6份弹劾案”体现革命派对袁世凯政府的反对,说明革命派与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故A项正确。7.【答案】D【解析】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皖系军阀,D项正确。8.【答案】A【解析】“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说明辛亥革命后表面是共和政体,但实际上中国仍然受到专制残余的影响,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政治方面,C项强调的是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的是思想,故D项错误。9.【答案】D【解析】曲线图中的高潮部分相对应的时间是1920年前后,此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10.【答案】C【解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自由不死,体现了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来赢得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不能反映黄花岗起义增强了革命军的战斗力,故A项错误;同样纪念碑的碑文反映的是革命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并没有体现黄花岗起义是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故B项错误;体现了革命党人对民主的追求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党人对民主的不懈追求,不能反映黄花岗起义引发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故D项错误。11.【答案】A【解析】材料“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强调的是利用史学来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A项符合题意;复兴传统史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梁启超主张的改革,C项排除;维新变法在1898年9月21日被顽固势力镇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项排除。1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社会出现新风尚、新习俗的原因包括,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新文化运动提出解放思想,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推动等,①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袁世凯建立中华帝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引发了新文化运动,这些均与民众生活变化没有直接关系,②③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3.【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力提倡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以期通过思想上的解放达到根本救亡,故选B。14.【答案】D【解析】北洋军阀时期的特点是军阀割据混战,故选D项。15.【答案】B【解析】④处民主一词出现两次小高潮和一次低谷,尤其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民主”一词使用率迅速下降,促使部分革命志士认为进行政治革命的意义不大,思想革命显得更为重要,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其具体表现,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占据思想界主流,A项错误;1914年后的新文化运动仍在学习西方,C项错误;1914年,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不会因袁世凯复辟而消失,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说明“革了皇帝的命”;“革了辫子的命”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17.【答案】B【解析】清末,排满情绪席卷中国,导致明确的汉族民族认同的兴起,中国近代黄帝崇拜及画像的出现乃系1903年崛起于东京,而当时的黄帝是以出生于远古西方的巴比伦,率领后来成为汉族的原始部落民众千里迢迢迁至中国的英雄姿态出现的,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驱除鞑虏,故B项正确。18.【答案】D【解析】一些卜卦的人和火车司机阻止清政府军队南下镇压,反映出清政府逐渐失去民心支持,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故D项正确。19.【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C项正确。20.【答案】D【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指的是保路运动,故作者评论的是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21.【答案】(1)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2)特点: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意义:维护共和政体。【解析】22.【答案】(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并为复辟帝制作准备。(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损害了欧美列强在华利益。(3)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解析】23.【答案】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