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整体把握_第1页
《赤壁赋》整体把握_第2页
《赤壁赋》整体把握_第3页
《赤壁赋》整体把握_第4页
《赤壁赋》整体把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赤壁赋》整体把握

《赤壁赋》整体把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闻,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会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温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白茫茫的雾气掩盖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潇洒的胸怀,在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饮酒放歌的快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委婉,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的感情猛然变化,由快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慨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慨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才把凄怆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复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假如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满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却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