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_第1页
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_第2页
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_第3页
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_第4页
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江苏省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积累与运用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的国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能永远给予中华儿女精神zī养。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A)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míng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追本sù源,旁征博引,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xuàn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B)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A、B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逗号句号B.逗号问号C.分号句号D.分号问号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鉴古知今"良工巧匠”“国学典籍"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画横线句子“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有语病,应在句末加上“的精神"。

C.“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的主干:典籍是一盏明灯。

D.《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答案】1.滋、铭、溯、绚

2.C

3.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汉字临摹“zī养"写作“滋养”,“míng刻"写作“铭刻”,“追本sù源"写作“追本溯源”,“xuàn丽"写作“绚丽”。

故答案为:滋、铭、溯、绚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是并列的分句,二者之间应该用分号。“又该去向何方"是陈述句末尾,应该用句号。

故答案为:C

3.A.有误,“鉴古知今”“良工巧匠"是并列短语,“国学典籍”是偏正短语,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B.正确;

C.有误,“典籍是一盏明灯"中的“一盏”是定语,不是句子主干;

D.有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故答案为:B

4.(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②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黄发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⑤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人善用鲜明的对比。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___,___"两句形成不合情理的对比,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杜甫《石壕吏》中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答案】白露未晞;风烟望五津;并怡然自乐;教然后知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晞、炭、啼

故答案为:白露未晞;风烟望五津;并怡然自乐;教然后知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综合性学习活动。

九(1)班同学在学习“古诗苑漫步"后,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专题编篆一本诗集,请阅读材料完成如下任务。

材料一:古诗中的“离情"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⑤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材料二:腰封也称“书腰纸”,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

5.请阅读材料二,请你为该诗集拟写几句推荐性的文字作为诗集的腰封。

6.同学们拟把材料一中的诗收入诗集,并打算按照情感的不同进行分类,请根据下面提示,把相应的诗句序号填在相应类别后的横线上。

劝勉安慰:

依依惜别:

7.小张同学拟邀请校园文学社的王老师为诗集写一篇序言,请你作为代表邀请王老师,你会如何表达,请写下来。

【答案】5.示例:一聚一别,一喜一悲,离绪千种,期待一次重逢。

6.①④;②③⑤

7.示例:您好,王老师,我是九(1)班的小张,目前正在学习“古诗苑漫步"这一主题,我班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主题编纂一本诗集,想邀请您为这本诗集写一篇序言,可以吗?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推荐语。“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5.本题考查拟写“腰封"。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因为是为“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主题的诗集写腰封,所以要注意紧贴主题,突出主题。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聚一别,一喜一悲,离绪千种,期待一次重逢。

6.本题考查诗句的的理解。根据积累作答。“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勉安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表现的是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据此分析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④;②③⑤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邀请他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将有关事宜交代清楚,文明礼貌,注意称呼适当。

故答案为:示例:您好,王老师,我是九(1)班的小张,目前正在学习“古诗苑漫步”这一主题,我班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主题编纂一本诗集,想邀请您为这本诗集写一篇序言,可以吗?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回答问题。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③床④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⑤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核查。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逢到“社”日,就要分肉。③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④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⑤遣:让、使。

8.词的上片,用“”描绘自然美景,暗示隐居生活;用“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描写了_________(填一短语)的农家生活。

9.请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10.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8.“连云松竹”;甜美温馨(和谐友好、闲适等)

9.“偷"字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0.①对松竹的赞赏之情;②对生活的满足之情;③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④对丰收的喜悦之情;⑤对儿童的喜爱之情;⑥闲适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8.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连云松竹"的意思是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既写出自然美景,也点明了作者的闲居生活。“挂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的意思是: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咎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可见乡村人家的幸福与温馨。

故答案为:“连云松竹";甜美温馨(和谐友好、闲适等)

9.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一个“偷"字也可见作者并没有觉得小孩们的这种行为可厌,反而觉得充满了童趣,可见作者内心的喜悦。

故答案为:“偷”字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主旨,结合“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可知,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入笔的角度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松竹的赞赏之情与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之情;结合“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可知,作者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挂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这里抒发了作者与邻里相处融治的愉悦之情;结合“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可知,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比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①对松竹的赞赏之情;②对生活的满足之情;③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④对丰收的喜悦之情;⑤对儿童的喜爱之情;⑥闲适之情。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楼,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嵌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11.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

原文词句方法解释

横偃侧布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①

侵其趾而去语境推测法②

见飞瀑之半,不甚畅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③

而开先为绝胜查阅工具法:A.能承担;B.超越;C.美好。④(填序号)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巨石当其下

A.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C.其真无马邪(《马说》)D.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

【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

表现它②___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甲文中“③,"(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答案】11.倒下;离开;很;C

12.B

13.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14.①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

②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5.清澈澄静;刚柔并济(意思对即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痴迷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译文:

庐山的一面,在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水从峭壁的缝隙中流出,从万仞高空笔直落下,水势不能不激荡飞腾,所以瀑布很多,而开先寺那里的瀑布景色最为绝妙。登上望瀑楼,看到瀑布的一半,不是很顺畅。沿着山崖转弯,到达青玉峡,峡谷中青色的石壁耸立,汇集成水潭,有巨石横挡在下面,横卧斜布,瀑布水掠过水潭前行,与石头相遇,相互冲击搏斗。瀑布不能取胜,很久才收敛狂态斜着奔流,侵袭到石头的底部离去。

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的紫烟,心里为之触动。和尚说:“到黄岩的文殊塔,瀑布的气势才达到极致。”拄着拐杖前往,石级狭窄而且多有曲折,芒草割人脸。稍微前进,石头更加嵌入。白日烘烤着山崖,如同行走在炽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各位游客都有叹息声。

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疲惫了,游玩的人昏昏沉沉忧愁要掉落下去,一个游客头晕想返回。我说:“贪恋身体爱惜生命,何必来游山呢?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这片冰冷的石头上呢?"游客大笑,勇气增加百倍

1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句意:(瀑水)横倒侧淌倒下。偃,倒下。句意:漫过石的底部前去。去,离开。句意: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甚,很。句意: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胜,美好。

故答案为:倒下;离开;很;C

12.A.其如土石何中的“其”,作为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与例句中的“其"作为代词,指代巨石所在的位置,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B.其名为鲲中的“其”,作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生物或事物,即“鲲”,与例句中的“其”同样作为代词,但指代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例句中指代巨石下方的位置),但两者在句子中均作为代词使用,用法相同;

C.其真无马邪中的“其”,作为语气词,用于加强反问语气,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D.欲穷其林中的“其”,作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林”,即“桃花林”,与例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不同,且虽然同为代词,但具体指代对象有差异。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杖而往"中,“杖”是名词作动词用,意为“拄着拐杖走";“而”是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这里的断句是正确的,因为它清晰地划分了一个动作序列的开始。“磴狭且多折"中,“磴狭”与“多折"是两个并列的描述山路的特点,用“且”连接,表示并列关系。这里的断句也很合理,因为它将两个并列的短语分开,使得句子结构更加清晰。“芒草割人面"中,“芒草”是主语(虽然省略了),“割"是动词,“人面”是宾语。这个动宾结构清晰地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和它的受事对象。断句在这里也恰当,因为它将完整的动宾结构从前面的描述中分离出来。

故答案为: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14.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且,况且;于,在;孰,谁;若,比。②重点词: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

故答案为:①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②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①【甲】文: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俗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②【乙】文“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它刚柔并济的一面。③甲文面对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④结合“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句可知,表现了作者的痴迷之情。

故答案为:清澈澄静;刚柔并济(意思对即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痴迷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语段一】

A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这儿没有人需要宣传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语段二】

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B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节选自《经典常谈》)

【语段三】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卷三)

16.结合上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三小题。

①语段一中A和语段二中B分别是谁?

A:B:

②从语段二中找出与语段三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

③语段二和语段三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写实的特点,请结合《卖炭翁》分析这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静同学在追梦路上屡屡受挫,作为同桌的小敏想给她加油打气。请你结合语段一的情节,写一张“加油便利贴”鼓励小静。

1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讲到造字和用字,指出“日"月”都是象形字。

B.《史记》一书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C.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D.保尔发现车厂团员的不正之风时,挺身而出,向车厂共青团领导指出问题,号召大家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答案】16.朱赫来;杜甫;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或: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卖炭翁》通过叙述“卖炭"被掠夺的经过(或通过刻画卖炭翁的外貌、心理表现他的悲惨;或通过描写白衫儿的飞扬跋扈和卖炭翁的贫弱无助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巧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17.示例:追梦路上肯定会有一些困难的,像保尔他们在筑路时,条件非常艰苦。筑路工具缺乏,天气严寒,后勤没有保障,匪帮不时骚扰,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克服困难,赢得朱赫来的赞赏,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面对追梦路上的挫折。

18.C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6.①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人物。语段一中A指的是朱赫来,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语段二中B指的是杜甫,从“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可以判断出来。②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比较阅读。材料三中”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的意思是“它的用词真切而且朴素,想要理解的人就容易懂”,是说诗歌的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材料二中“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写的是元稹、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写的是他们的诗歌通俗易懂,这两句话都和语段三画线句子相照应,摘抄下来即可。③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点的分析,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作答。如:《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全诗的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表现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朱赫来;杜甫;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或: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卖炭翁》通过叙述“卖炭”被掠夺的经过(或通过刻画卖炭翁的外貌、心理表现他的悲惨;或通过描写白衫儿的飞扬跋扈和卖炭翁的贫弱无助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巧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17.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结合名著内容来作答。小江同学,追梦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坎坷,就像保尔等人筑路时遇到了天气严寒、工具简陋等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样,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把困难当作对自己的考验,你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顽强,不被困难吓倒,是不是

故答案为:示例:追梦路上肯定会有一些困难的,像保尔他们在筑路时,条件非常艰苦。筑路工具缺乏,天气严寒,后勤没有保障,匪帮不时骚扰,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克服困难,赢得朱赫来的赞赏,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面对追梦路上的挫折。

18.ABC.正确;

D.有误,阅读原著可知,保尔去悼念战友使并没有达雅的陪同。

故答案为:C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9.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21.信息时代为什么更需经典阅读?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归纳原因。

22.下列不能证明第⑥段中“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发了年轻人对于美好真挚的爱情的向往。

B.《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无数诵读它的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让我们感受到知己之可贵,又能涵养我们豁达的情怀。

D.“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答案】19.信息时代更需要阅读经典。

20.①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②往往具有个人色彩,而不具备深厚的时代文化内容;③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21.①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②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④能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感情模式;⑤能挣脱吵闹和烦躁,除去惧怕和焦虑。

22.D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中心论点;论据;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19.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的题目“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就是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信息时代更需要阅读经典。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③段“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等内容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①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②往往具有个人色彩,而不具备深厚的时代文化内容;③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2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可得: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青年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感受的恐慌:结合“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可得: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结合“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可得: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从而能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故答案为:①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②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③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④能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感情模式;⑤能挣脱吵闹和烦躁,除去惧怕和焦虑。

22.ABC.能;

D.不能,第⑥段主要论述的是“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这个观点,《西游记》是小说,不是诗词。

故答案为:D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季羡林的《槐花》,回答问题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23.同一株槐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所见,却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所见感受

移家朗润园①____________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陪同印度朋友②_________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③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④____________

24.第⑩-段所写的事件似乎与“槐花”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

25.读书时,除了在书中直接圈点批注,还可以做一些摘抄和笔记。欣欣同学读了本文后,做了摘抄,请你结合摘抄内容,补充笔记。

摘抄批注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①这里的加点词用得很妙,____________。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②其实,要看见“新"的风景,发现“新”的美,我们可以这样做:____________。

26.季羡林借槐花表达人生的感慨,梁衡借壶口瀑布抒发炽热的情感,比较下面二则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材料一】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节选自季羡林《槐花》)

【材料二】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答案】23.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发现槐花身上有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在槐花身上有新的发现;发现槐花与往常不一样的特点);再走过荷塘;;一片生机,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24.不能删去,这几段插叙“我"在印度看到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木棉花时感到神奇的故事,引出作者的思考:要新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

25.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被花香吸引,看到槐花时惊讶的表情,引出“我”用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事物的思考。以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风景,重新观察,认真发现,我们便能找到新的美。

26.材料一运用了描写和抒情,写出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槐花后所感受到的无限生气,表现“新的眼光"所带来的神奇体验和感受;

材料二运用了议论和抒情,写出黄河在遭受压迫而铸就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①段“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可概括为: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结合第⑨段“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可提取为: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结合“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可概括为:再走过荷塘:第④空:结合第⑩段“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可概括为:一片生机,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故答案为: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发现槐花身上有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在槐花身上有新的发现;发现槐花与往常不一样的特点);再走过荷塘;一片生机,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2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首先回答不能删去,从内容上看,文章③-⑨写印度朋友看到北大校园的槐花树很惊奇“我”却不以为然;而⑩-段所写的事件,则是由赏槐花这件事而使“我"自然回想起自己在印度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的情景,二者相似,当时“我”也曾大为惊诧,而印度朋友却满脸迷惑不解;通过这两件事,作者有所领悟,推动情节的发展,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从而触发“我"认识转变,对槐花“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升华文章的主旨,感觉“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这几段插叙“我”在印度看到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木棉花时感到神奇的故事,引出作者的思考:要新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

25.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①“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时的动作;“眼睛瞪得又大又圆"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看到洋槐时的惊讶表情。这句描写表现了印度朋友对槐花的喜爱之情。再结合“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和第回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可知,正是此处印度朋友的夸张神情,让自己想到了在印度时自己的相似经历,引出下文“我”用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事物的思考的道理。②结合第⑥段“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和第段“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可知,要想发现“新"的美,我们可以以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风景,重新观察,认真发现,我们便能找到新的美。

故答案为: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度朋友被花香吸引,看到槐花时惊讶的表情,引出“我”用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事物的思考;以新的眼光看待习惯的风景,重新观察,认真发现,我们便能找到新的美。

26.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主旨。结合材料一“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水”“白花"红花”,可知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结合“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和“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可知,作者直抒胸臆,赞美了山、石、树木、风、鸟生机勃勃,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对荷塘池边的景色的赞美,自己用“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食物,给自己带来了神奇的感受;结合材料二“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采用了议论的方式点题,写出黄河博大宽厚、即使受到压迫也绝不屈服,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可知,由黄河精神联系到人的精神,借物喻人点明主题:历经磨难,方显个性,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也是在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材料一运用了描写和抒情,写出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槐花后所感受到的无限生气,表现“新的眼光”所带来的神奇体验和感受;材料二运用了议论和抒情,写出黄河在遭受压迫而铸就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三、作文(60分

27.(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光如流水,三年的初中生活快要接近尾声了。此时的你,是否会想起第一天上初中时的情景,是否注意到爸爸妈妈黑发里不知何时冒出了几根白发,学校操场边的小树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棵大树。

面对将要来临的中考,你是否会想起你所经历的那一场场考试,回忆起那些令你难忘的经历……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时间的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时间的痕迹

时间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印记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是慈爱的。

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甚是可爱。

微风拂散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

夕阳西下,外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满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上。她慈爱地抱起我,把我放在她的膝盖上,轻轻地摸着我的头。她轻轻摇着我,哼起山歌,一字一句,轻轻柔柔的,沉在她的岁月里,脸上漾起油菜花般的笑容,那一刻,我虽少不知事,却也听得入了迷。

每当看见油菜花,总会想起外婆那慈爱的脸,好似有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进心头!

时间嘀嗒往前走,故乡那片油菜花地,沁人心脾的香味混合着童年的天真可爱,饱含外婆的浓浓爱意,它们均幻化成记忆里永不磨灭的痕迹,时刻温暖着我的生命……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痕迹”“初中生活"。材料通过回忆初中生活的点滴,如入学时的情景、父母的白发、操场边小树的成长以及经历的一场场考试等,引导我们去感受时间的流逝所留下的痕迹。

【题干分析】①材料描绘了初中生活中的种种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第一天上初中的情景是时间开始的痕迹,父母的白发是岁月流逝的痕迹,小树的长大是成长的痕迹,经历的考试是努力和进步的痕迹。②写作思路:可以先描述一些具体的时间痕迹,如父母外貌的变化、校园环境的变迁等,引发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思考。接着阐述这些痕迹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比如从父母的白发中体会到他们的付出和自己的成长责任。重点应放在对时间痕迹的感悟和从中获得的成长启示上。写作误区可能是单纯罗列时间的痕迹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或者描述过于琐碎,没有突出重点。作文开头可以用一个引人回忆的场景引入,比如再次踏入校园看到熟悉又有变化的景象。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与同学、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结尾则可以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以及珍惜时间的决心。

【立意提取】

1.在时间的痕迹中成长;

2.追寻时间的痕迹,珍惜当下时光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江苏省泰州兴化2024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学业质量评价试卷

一、积累和运用(24分)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积累与运用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的国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能永远给予中华儿女精神zī养。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A)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míng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追本sù源,旁征博引,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xuàn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B)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A、B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逗号句号B.逗号问号C.分号句号D.分号问号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鉴古知今"良工巧匠”“国学典籍"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B.画横线句子“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学典籍,传承了中华医者求真务实、心系民生”有语病,应在句末加上“的精神"。

C.“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的主干:典籍是一盏明灯。

D.《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4.(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②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黄发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⑤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人善用鲜明的对比。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___,___"两句形成不合情理的对比,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杜甫《石壕吏》中用“!!”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综合性学习活动。

九(1)班同学在学习“古诗苑漫步"后,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专题编篆一本诗集,请阅读材料完成如下任务。

材料一:古诗中的“离情"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⑤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材料二:腰封也称“书腰纸”,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

5.请阅读材料二,请你为该诗集拟写几句推荐性的文字作为诗集的腰封。

6.同学们拟把材料一中的诗收入诗集,并打算按照情感的不同进行分类,请根据下面提示,把相应的诗句序号填在相应类别后的横线上。

劝勉安慰:

依依惜别:

7.小张同学拟邀请校园文学社的王老师为诗集写一篇序言,请你作为代表邀请王老师,你会如何表达,请写下来。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回答问题。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③床④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⑤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核查。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逢到“社"日,就要分肉。③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④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⑤遣:让、使。

8.词的上片,用“"描绘自然美景,暗示隐居生活;用“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描写了_________(填一短语)的农家生活。

9.请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10.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楼,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嵌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11.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

原文词句方法解释

横偃侧布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①

侵其趾而去语境推测法②

见飞瀑之半,不甚畅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③

而开先为绝胜查阅工具法:A.能承担;B.超越;C.美好。④(填序号)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巨石当其下

A.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C.其真无马邪(《马说》)D.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

【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

表现它②___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甲文中“③,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名著语段和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语段一】

A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那些在紧张的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低声对阿基姆说:“用不着开群众大会,这儿没有人需要宣传鼓动。托卡列夫,你说得对,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语段二】

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B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节选自《经典常谈》)

【语段三】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卷三)

16.结合上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三小题。

①语段一中A和语段二中B分别是谁?

A:B:

②从语段二中找出与语段三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

③语段二和语段三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写实的特点,请结合《卖炭翁》分析这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静同学在追梦路上屡屡受挫,作为同桌的小敏想给她加油打气。请你结合语段一的情节,写一张“加油便利贴"鼓励小静。

1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讲到造字和用字,指出“日”“月"都是象形字。

B.《史记》一书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

C.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D.保尔发现车厂团员的不正之风时,挺身而出,向车厂共青团领导指出问题,号召大家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2023九上·兴化开学考)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