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分工理论课件_第1页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课件_第2页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课件_第3页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课件_第4页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1第三章区域经济分工理论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1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2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2一、区域分工的概念区域分工也称为区际分工,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等。关于区域分工的定义:张敦富认为:区域分工,是指以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张敦富《区域经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161页。3一、区域分工的概念区域分工也称为区际分工,地域分工,劳动地域郝守义认为:区域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社会分工或劳动分工首先表现在部门分工上,而部门分工又要落实到空间上,这种按地域的分工就是地域分工。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区域之间展开的,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工层次上,即依靠发展专业化部门来体现分工;区域分工的实现途径是区域之间的贸易;区域分工能够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4郝守义认为:区域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这个定义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实质。区域分工的含义:5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进行专业化生产,第一,区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收益,表明区域分工是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一种主观上的利他行为。第二,区域分工的形式是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没有专业化生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区域分工。第三,区域分工利益必须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同时,区际贸易也是促进区域分工产生的前提条件。第四,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因此,需要用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分析区域分工。6第一,区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收益,表二、区域分工的意义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区域分工产生了区域的专业化效益。3、区域分工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4、区域分工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5、区域分工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6、区域分工为国家调控区域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7二、区域分工的意义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区域分工的形式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由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三个阶段构成,同时还需要有关的配套服务。

1、区域的垂直分工8三、区域分工的形式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区域垂直分工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关系密切。常见的情况时,发达区域多生产最终产品,中等发达区域多生产中间产品,欠发达区域以初级产品、配套服务为主。9区域垂直分工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关系密切。常见的情况区域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形式:(1)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或劳务是不相同的。(2)各区域都选择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也是有差异的。

2、区域水平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10区域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形式:2、区域水平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11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11一、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例如,玉米区、小麦区、水稻区、畜牧区、林业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区等。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12一、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一般认为,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分工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能够保持区域之间在要素禀赋差异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才能够在要素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有些要素是不能够流动的,如土地等。

2、区际要素流动13一般认为,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分工形成的一个重(1)区际要素流动能够供给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所缺乏的要素,甚至是关键的要素,从而使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成为可能。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例如,我国东西部地区,西部劳动力资源较多,而资本较少,西部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结合,西部引进东部资本、技术,使资本和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要素结合,都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区域要素之间是存在着要素流动的14(1)区际要素流动能够供给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所缺乏的要素,甚至(2)区际要素流动可以提高区域要素的丰度(丰裕程度),从而强化区域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并形成新的分工。要素流动受收益率高低支配。要素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区域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表现出惯性和积累性。其结果,在收益率高的区域,这种要素供给充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其他产业利用这种要素创造了条件,形成新的区域分工。15(2)区际要素流动可以提高区域要素的丰度(丰裕程度),从而强例如,劳动力向某个区域的流动,最初可能受某个产业劳动收益率高的吸引,当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入该区域后,不一定完全进入这个产业,也可能经过选择而进入了其他产业,促其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部门。资金的流动也是一样。16例如,劳动力向某个区域的流动,最初可能受某个产业劳动收益率高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决定的。要素禀赋是区域分工的供给约束,市场则是需求约束。市场对区域分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结构和层次实现的。(1)受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2)同类商品或劳务的市场在区域之间还有多个层次。3、市场的差异17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2)区际贸易对区域分工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3)区际贸易的长期开展使得区域之间的分工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区域分工的深化。4、区际贸易18(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4、区际贸易1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例如,现代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活动、研发活动、生产活动经常是空间分离的。企业总部、研发部门在发达区域,生产部门则在欠发达区域,于是,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因某个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而形成了分工关系。5、企业组织结构19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发展决策中会有意识地去发展专业化生产,在没有区域专业化生产条件的区域,也会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虽然专业化效益不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初始原因,但是,区域对专业化效益的追求则会使原有的区域分工得以强化,并有意识地发展新的区域分工。

6、利益诱导20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二、区域分工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用。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国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末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21二、区域分工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表8.1绝对优势比较商品单位成本(劳动力)英国葡萄牙布匹46红酒83英国有生产布匹的成本优势,葡萄牙有生产红酒的成本优势。1个单位的布匹换1个单位的红酒,即英国4个劳动力相当于葡萄牙3个劳动力(生产率)。22表8.1绝对优势比较商品(英国劳动力全部生产布匹,共生产3个单位布匹。葡萄牙劳动力全部生产红酒,共生产3单位红酒。专业化分工后,多生产了1个单位的布匹和1个单位的红酒。)在英国用生产1个单位红酒的劳动力(8个)用来生产布匹,可生产2个单位的布匹,和葡萄牙进行贸易,则可得到2个单位的红酒。葡萄牙用生产1个单位布匹的劳动力可生产2个单位的红酒,如果和英国进行贸易,也可得到2个单位的布匹。这就是国际分工的经济理论基础。23(英国劳动力全部生产布匹,共生产3个单位布匹。葡萄牙劳动力全二、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英)于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贸易仍然能使双方得到好处。24二、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英)于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学表8.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国家呢绒酒葡萄牙9080英国100120英国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5(120/80)倍,呢绒是1.1(100/90)倍,因此,英国具有生产呢绒的比较优势;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2/3(80/120),呢绒的成本是90%(90/100),因此,葡萄牙生产酒有相对的比较优势。25表8.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如果两国进行合理分工,英国生产呢绒{呢绒是2.2[(100+120)/100]个单位},葡萄牙生产酒{就是2.125[(80+90)/80]个单位},就可以增加商品生产总量,通过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26如果两国进行合理分工,英国生产呢绒{呢绒是2.2[(100+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两种商品价格的国际交换比例,以同一种货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百分比表示。当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高于进口价格时,贸易条件趋于改善;反之贸易条件则趋于恶化。当贸易条件改善时,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出口产品能交换的进口产品数量就会减少。27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两种商品价李嘉图假定英、葡两国的产品交换比率是1:1,即一种公平的交换条件。按照这个比率,如果葡萄牙出口1.1单位的酒,并从英国进口1.1单位的呢绒,那么英国、葡萄牙两国国内消费量变化的情况如表8.3所示。两国经过贸易后,国内消费量都有所增加。28李嘉图假定英、葡两国的产品交换比率是1:1,即一种公平的交换表8.3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所带来的利益

英国葡萄牙分工前分工后分工前分工后呢绒11.111.1酒11.111.025合计22.222.12529表8.3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所带来的利益

英3、要素禀赋学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再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称之为四要素。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303、要素禀赋学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再生例如:假设有两个国家A、B,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一种方法是物理量定义法,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而且有KB/LB>KA/LA,就可以人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丰裕国家,既A国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31例如:假设有两个国家A、B,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如图,在EA点,A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A、劳动力总量为LA,相对量为KA/LA。在EB点,B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B、劳动力总量为LB,相对量为KB/LB。由于假设有KB/LB>KA/LA,所以图中OEB斜率大于OEA斜率。OEB斜率值与OEA斜率值分别为A、B两国的要素禀赋状况。KKBKAOLAEBLLBEA32如图,在EA点,A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A、劳动力总量为LA,相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资本/劳动资本/土地劳动/土地(每个劳动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劳动人数)澳大利亚7415.567.20.009巴西1151.642.80.038加拿大10583.1198.00.019日本3358.55286.51.574香港1368.590739.166.304美国10260.91058.60.103以上数据表明,不同角度的衡量,结果不一。美国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以资本/劳动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资本要素比美国更丰裕;如果以资本/土地的比率来衡量,香港地区的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美国。33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绝对量没关系)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的“区域贸易”理论和1933年他的学生俄林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他们创立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要素禀赋学说”。中心观点是:区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区域的一种,因而国家贸易理论是区域贸易理论的应用;区域间产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产品相对价格不相等,即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是存在着价格结构上的差异。结论是:发生贸易的各国应生产并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供给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生产要素稀缺所生产的商品。34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4、要素替代理论5、技术差距理论6、产品周期理论7、条件相似的区域分工理论8、竞争优势理论9、马克思主义关于地域分工理论参考: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268—274页354、要素替代理论参考: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36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361、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区位优势可通过产业的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来衡量。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2)规模经济要求。(3)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一、区域优势产业371、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基础。3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对区域优势产业概念的认识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的概念。第二、区域优势产业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第三、区域优势产业存在多样性。第四、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竞争的概念。

39对区域优势产业概念的认识应把握以下几点:392、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1)产品输出率方法式中,为p区域产品i的输出率;位p区域产品i的输出产值;位p区域产品i的全部产值。402、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1)产品输出率方法式中,为p区(2)区位商方法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某产业占本区域劳动力数量的比例/该产业在较高级别区域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如果区位商>1,则说明是专门化分工产业,越高,专门化越高。41(2)区位商方法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某产业占本区域劳3、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第一、对区域已有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其具有优势特征的产业。第二、根据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区外市场需求潜力大,本区域又有要素优势的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培养,给予其必要的扶持。第三、对有创新能力的区域,一定要注重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来培养新的优势产业。423、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第一、对区域已有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其具第四、选择优势产业不能只局限于大的产业层面上,而是要在技术、产品的层次上进行细分,在产业组织上,企业经营上进行创新,从而发现优势的源泉。第五、选择优势产业一定要有动态的概念。43第四、选择优势产业不能只局限于大的产业层面上,而是要在技术、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44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44一、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5一、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46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三、产业关联度由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使某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相联系,构成产业关联。初级产品的前向联系大,制成品的后向联系大;中间投入型产品的前向联系大,最终产品的后向联系大。47三、产业关联度由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对中间四、关联度与区域优势关联度高、区域优势明显,肯定是主导产业。但如关联度与区域优势不一致,应该首先考虑区域优势。原因:(1)高关联度往往是趋同的,各地容易重复建设;(2)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体现在技术的扩散,而不是物质产品的相互利用;(3)关联度的计算可能不科学,在小区域内关联度小的,可能在较大区域内的关联度高。48四、关联度与区域优势关联度高、区域优势明显,肯定是主导产业。五、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2)产业规模足够大,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大。(3)较高产业关联度,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4)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求和高收入弹性。(5)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49五、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六、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主导产业以农业、矿业、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并开始生产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较复杂的技术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农用机械。(2)快速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采取先进技术的制造业、组装业。(3)成熟期,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50六、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七、选择主导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51七、选择主导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四、区域优势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区别于联系相同之处:其商品和劳务都主要用于区际贸易,都要具有区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外向型产业(市场在外,要有较强的竞争力)。不同之处:区域主导产业还必须对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而优势产业则不要求一定具有这个功能。因此,区域主导产业是优势产业,但优势产业并不一定是区域主导产业。52四、区域优势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区别于联系相同之处:其商品和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53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53一、支柱产业的概念支柱产业,顾名思义犹如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柱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我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54一、支柱产业的概念支柱产业,顾名思义犹如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二支柱产业的特征1、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有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3、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4、扩大就业。5、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6、节约能源和资源。55二支柱产业的特征1、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三、支柱产业的准则1、罗斯托准则2、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3、产业关联准则4、动态比较优势准则56三、支柱产业的准则1、罗斯托准则56四、支柱产业原则1、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2、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3、技术开发原则4、规模带动原则5、扶持培育原则57四、支柱产业原则1、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57五支柱产业指标体系1、一般标准(1)生产率上升率标准(2)收入弹性标准(3)产业关联度标准2、相关因素58五支柱产业指标体系1、一般标准583、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特定基准(1)产业强弱系数(2)比较优势系数(3)完全就业系数(4)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5)特色产业或子产业标准593、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特定基准59六区域优势产业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区别支柱产业强调该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他的生产并不一定服务于区际贸易。区域优势产业则主要是服务于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市场经济的理念,诚信是基础,特色是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其中每一句都是围绕一个特色,有特色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形成差别价格的基础。60六区域优势产业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区别支柱产业强调该产业关联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在投入产出或工艺上与主导产业有直接联系。包括后向关联(上游产业)、前向关联(下游产业)和侧向关联。辅助配套产业: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前、中、后辅助配套的产业,功能是确保专门化产业的顺利发展。61关联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在投入产出或潜导产业是指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产业,在未来可能上升为主导产业。朝阳产业。62潜导产业是指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产业,在未来可能上升为主导产业非专门化产业主要满足区域内部需求的自给性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农业等基础性产业,具有普适性。63非专门化产业主要满足区域内部需求的自给性产业,包括基础设施、一般专门化产业包括过去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区位商>1,但不太高的产业。64一般专门化产业包括过去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64作业1、什么是区域分工?他的实质是什么?2、结合具体区域,论述如何确定区域优势产业。3、什么是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他们的区别与联系何在?65作业65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资本/劳动资本/土地劳动/土地(每个劳动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劳动人数)澳大利亚7415.567.20.009巴西1151.642.80.038加拿大10583.1198.00.019日本3358.55286.51.574香港1368.590739.166.304美国10260.91058.60.103问:你从表中能得出那些结论?4、要素丰裕或要素稀缺程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与一个国家实际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有很大区别。要素丰裕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衡量要素丰裕的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总量来衡量;二是以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来衡量。总量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相对价格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相比来说,相对价格法较为科学。鲍恩等人1987年提供了1966年部分国家的数据,用三种生产要素的三个不同的相对量来分析各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66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5、思考题:试利用表中数据判断:要素禀赋A国B国资本(K)6045劳动(L)3010A、B两国哪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哪个国家劳动相对丰裕?如果假定X为劳工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A、B两国的比较优势何在?675、思考题:试利用表中数据判断:要素禀赋6868第三章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69第三章区域经济分工理论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1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70第一节区域分工概述2一、区域分工的概念区域分工也称为区际分工,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等。关于区域分工的定义:张敦富认为:区域分工,是指以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张敦富《区域经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161页。71一、区域分工的概念区域分工也称为区际分工,地域分工,劳动地域郝守义认为:区域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社会分工或劳动分工首先表现在部门分工上,而部门分工又要落实到空间上,这种按地域的分工就是地域分工。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区域之间展开的,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工层次上,即依靠发展专业化部门来体现分工;区域分工的实现途径是区域之间的贸易;区域分工能够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72郝守义认为:区域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上的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这个定义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实质。区域分工的含义:73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效益,进行专业化生产,第一,区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收益,表明区域分工是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一种主观上的利他行为。第二,区域分工的形式是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没有专业化生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区域分工。第三,区域分工利益必须通过区际贸易来实现。同时,区际贸易也是促进区域分工产生的前提条件。第四,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因此,需要用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分析区域分工。74第一,区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收益,表二、区域分工的意义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区域分工产生了区域的专业化效益。3、区域分工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4、区域分工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5、区域分工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6、区域分工为国家调控区域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75二、区域分工的意义1、区域分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区域分工的形式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由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三个阶段构成,同时还需要有关的配套服务。

1、区域的垂直分工76三、区域分工的形式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区域垂直分工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关系密切。常见的情况时,发达区域多生产最终产品,中等发达区域多生产中间产品,欠发达区域以初级产品、配套服务为主。77区域垂直分工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关系密切。常见的情况区域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形式:(1)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或劳务是不相同的。(2)各区域都选择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也是有差异的。

2、区域水平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78区域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形式:2、区域水平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79第二节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11一、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例如,玉米区、小麦区、水稻区、畜牧区、林业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区等。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80一、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一般认为,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分工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能够保持区域之间在要素禀赋差异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才能够在要素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有些要素是不能够流动的,如土地等。

2、区际要素流动81一般认为,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分工形成的一个重(1)区际要素流动能够供给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所缺乏的要素,甚至是关键的要素,从而使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成为可能。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例如,我国东西部地区,西部劳动力资源较多,而资本较少,西部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力的结合,西部引进东部资本、技术,使资本和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要素结合,都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区域要素之间是存在着要素流动的82(1)区际要素流动能够供给区域发展某种产业所缺乏的要素,甚至(2)区际要素流动可以提高区域要素的丰度(丰裕程度),从而强化区域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能力,并形成新的分工。要素流动受收益率高低支配。要素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区域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表现出惯性和积累性。其结果,在收益率高的区域,这种要素供给充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其他产业利用这种要素创造了条件,形成新的区域分工。83(2)区际要素流动可以提高区域要素的丰度(丰裕程度),从而强例如,劳动力向某个区域的流动,最初可能受某个产业劳动收益率高的吸引,当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入该区域后,不一定完全进入这个产业,也可能经过选择而进入了其他产业,促其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部门。资金的流动也是一样。84例如,劳动力向某个区域的流动,最初可能受某个产业劳动收益率高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决定的。要素禀赋是区域分工的供给约束,市场则是需求约束。市场对区域分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结构和层次实现的。(1)受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2)同类商品或劳务的市场在区域之间还有多个层次。3、市场的差异85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2)区际贸易对区域分工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3)区际贸易的长期开展使得区域之间的分工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区域分工的深化。4、区际贸易86(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4、区际贸易1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例如,现代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活动、研发活动、生产活动经常是空间分离的。企业总部、研发部门在发达区域,生产部门则在欠发达区域,于是,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因某个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而形成了分工关系。5、企业组织结构87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发展决策中会有意识地去发展专业化生产,在没有区域专业化生产条件的区域,也会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虽然专业化效益不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初始原因,但是,区域对专业化效益的追求则会使原有的区域分工得以强化,并有意识地发展新的区域分工。

6、利益诱导88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二、区域分工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用以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用。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国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末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89二、区域分工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表8.1绝对优势比较商品单位成本(劳动力)英国葡萄牙布匹46红酒83英国有生产布匹的成本优势,葡萄牙有生产红酒的成本优势。1个单位的布匹换1个单位的红酒,即英国4个劳动力相当于葡萄牙3个劳动力(生产率)。90表8.1绝对优势比较商品(英国劳动力全部生产布匹,共生产3个单位布匹。葡萄牙劳动力全部生产红酒,共生产3单位红酒。专业化分工后,多生产了1个单位的布匹和1个单位的红酒。)在英国用生产1个单位红酒的劳动力(8个)用来生产布匹,可生产2个单位的布匹,和葡萄牙进行贸易,则可得到2个单位的红酒。葡萄牙用生产1个单位布匹的劳动力可生产2个单位的红酒,如果和英国进行贸易,也可得到2个单位的布匹。这就是国际分工的经济理论基础。91(英国劳动力全部生产布匹,共生产3个单位布匹。葡萄牙劳动力全二、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英)于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贸易仍然能使双方得到好处。92二、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英)于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学表8.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国家呢绒酒葡萄牙9080英国100120英国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5(120/80)倍,呢绒是1.1(100/90)倍,因此,英国具有生产呢绒的比较优势;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2/3(80/120),呢绒的成本是90%(90/100),因此,葡萄牙生产酒有相对的比较优势。93表8.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如果两国进行合理分工,英国生产呢绒{呢绒是2.2[(100+120)/100]个单位},葡萄牙生产酒{就是2.125[(80+90)/80]个单位},就可以增加商品生产总量,通过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94如果两国进行合理分工,英国生产呢绒{呢绒是2.2[(100+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两种商品价格的国际交换比例,以同一种货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百分比表示。当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高于进口价格时,贸易条件趋于改善;反之贸易条件则趋于恶化。当贸易条件改善时,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出口产品能交换的进口产品数量就会减少。95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贸易条件:是指两种商品价李嘉图假定英、葡两国的产品交换比率是1:1,即一种公平的交换条件。按照这个比率,如果葡萄牙出口1.1单位的酒,并从英国进口1.1单位的呢绒,那么英国、葡萄牙两国国内消费量变化的情况如表8.3所示。两国经过贸易后,国内消费量都有所增加。96李嘉图假定英、葡两国的产品交换比率是1:1,即一种公平的交换表8.3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所带来的利益

英国葡萄牙分工前分工后分工前分工后呢绒11.111.1酒11.111.025合计22.222.12597表8.3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所带来的利益

英3、要素禀赋学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再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称之为四要素。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并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而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量在两个国家不同。983、要素禀赋学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再生例如:假设有两个国家A、B,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一种方法是物理量定义法,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而且有KB/LB>KA/LA,就可以人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丰裕国家,既A国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99例如:假设有两个国家A、B,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如图,在EA点,A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A、劳动力总量为LA,相对量为KA/LA。在EB点,B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B、劳动力总量为LB,相对量为KB/LB。由于假设有KB/LB>KA/LA,所以图中OEB斜率大于OEA斜率。OEB斜率值与OEA斜率值分别为A、B两国的要素禀赋状况。KKBKAOLAEBLLBEA100如图,在EA点,A国拥有资本总量为KA、劳动力总量为LA,相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资本/劳动资本/土地劳动/土地(每个劳动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美元数)(每公顷土地比劳动人数)澳大利亚7415.567.20.009巴西1151.642.80.038加拿大10583.1198.00.019日本3358.55286.51.574香港1368.590739.166.304美国10260.91058.60.103以上数据表明,不同角度的衡量,结果不一。美国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以资本/劳动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资本要素比美国更丰裕;如果以资本/土地的比率来衡量,香港地区的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美国。101表8.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国家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绝对量没关系)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的“区域贸易”理论和1933年他的学生俄林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他们创立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要素禀赋学说”。中心观点是:区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区域的一种,因而国家贸易理论是区域贸易理论的应用;区域间产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产品相对价格不相等,即两个区域在孤立状态是存在着价格结构上的差异。结论是:发生贸易的各国应生产并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供给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生产要素稀缺所生产的商品。102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4、要素替代理论5、技术差距理论6、产品周期理论7、条件相似的区域分工理论8、竞争优势理论9、马克思主义关于地域分工理论参考: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268—274页1034、要素替代理论参考: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104第三节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361、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区位优势可通过产业的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来衡量。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2)规模经济要求。(3)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一、区域优势产业1051、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基础。10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对区域优势产业概念的认识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的概念。第二、区域优势产业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第三、区域优势产业存在多样性。第四、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竞争的概念。

107对区域优势产业概念的认识应把握以下几点:392、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1)产品输出率方法式中,为p区域产品i的输出率;位p区域产品i的输出产值;位p区域产品i的全部产值。1082、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1)产品输出率方法式中,为p区(2)区位商方法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某产业占本区域劳动力数量的比例/该产业在较高级别区域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如果区位商>1,则说明是专门化分工产业,越高,专门化越高。109(2)区位商方法区位商(劳动力专门化率)=某产业占本区域劳3、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第一、对区域已有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其具有优势特征的产业。第二、根据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区外市场需求潜力大,本区域又有要素优势的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培养,给予其必要的扶持。第三、对有创新能力的区域,一定要注重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来培养新的优势产业。1103、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第一、对区域已有产业进行分析,识别其具第四、选择优势产业不能只局限于大的产业层面上,而是要在技术、产品的层次上进行细分,在产业组织上,企业经营上进行创新,从而发现优势的源泉。第五、选择优势产业一定要有动态的概念。111第四、选择优势产业不能只局限于大的产业层面上,而是要在技术、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112第四节区域主导产业44一、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13一、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114二、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三、产业关联度由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使某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相联系,构成产业关联。初级产品的前向联系大,制成品的后向联系大;中间投入型产品的前向联系大,最终产品的后向联系大。115三、产业关联度由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产业之间相互对中间四、关联度与区域优势关联度高、区域优势明显,肯定是主导产业。但如关联度与区域优势不一致,应该首先考虑区域优势。原因:(1)高关联度往往是趋同的,各地容易重复建设;(2)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体现在技术的扩散,而不是物质产品的相互利用;(3)关联度的计算可能不科学,在小区域内关联度小的,可能在较大区域内的关联度高。116四、关联度与区域优势关联度高、区域优势明显,肯定是主导产业。五、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2)产业规模足够大,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大。(3)较高产业关联度,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4)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求和高收入弹性。(5)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117五、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六、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主导产业以农业、矿业、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并开始生产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较复杂的技术的制造业,如纺织机械、农用机械。(2)快速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采取先进技术的制造业、组装业。(3)成熟期,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118六、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七、选择主导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119七、选择主导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四、区域优势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区别于联系相同之处:其商品和劳务都主要用于区际贸易,都要具有区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外向型产业(市场在外,要有较强的竞争力)。不同之处:区域主导产业还必须对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而优势产业则不要求一定具有这个功能。因此,区域主导产业是优势产业,但优势产业并不一定是区域主导产业。120四、区域优势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区别于联系相同之处:其商品和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121第五节区域支柱产业53一、支柱产业的概念支柱产业,顾名思义犹如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柱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