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研细耕课堂构建教研文化获奖科研报告研耕行动;核心素养;4+X教学模式;研耕文化

文化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的研耕文化,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研耕行动,促课程改革发展

1.实施背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施惠于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广州市荔湾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面对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评价方式、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素质教育深度推进还没有根本突破等情况,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荔湾区2010年提出了“研耕行动”,并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引领,以模式构建为核心,按照“一体四翼”的思路全面推进的局面。

2.“研耕”的内涵

“研”即“研究”,指立足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潜研规律,静研特点,专研策略,深研方法;“耕”即“耕耘”,扎根学校深耕,立足课堂精耕,走进师生细耕,为一线学校提供所需的服务、指导、管理、研究、培训等。“研耘”的核心是“研才研学,融智融通,共生共长”。

3.“研耕行动”的推进

“研耕行动”的底蕴就是“一体”,指的是一个根本,即“研耕文化”。在丰富的西关文化土壤中,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积淀,其核心是“务实、进取、执着、和谐”。“研耕文化”以系统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深耕于区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以执着的韧劲和突破万难的勇气面对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和困难,实现人人享受优质教育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宽松、包容、互助、互惠共赢的和谐的教研环境。

研耕行动的内容即“四翼”,指研耕管理、研耕模式、研耕课堂、研耕资源,总目标是在研耕团队和学校共同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推进“研管—耕训—耕学(教)—研创”的工作。

二、研耕课堂,促研耕文化构建

研耕文化是基于学校一线教育教学的需求,在共同的价值观下追求共同愿景,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态度、工作经验、教育方法的总结与提炼,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中,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相互关系以及自觉践行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等,是研耕文化的核心。

1.以问题出发,找到“启迪点”

研耕文化使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身教学智慧,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1)问题即课题

本着“问题即课题,课题即研究主题”的研耕思想,立足区域特点,以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以及教学中的焦点、热点、重点、难点、疑点作为突破口,以研耕团队为引领,以学科研训活动为主阵地,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破解难题为重点,实现“多元化研究,课题化问题,本土化课题,特色化成果”的目标。

(2)活动中反思

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提倡在思考和活动中寻找启迪点,推进教学改革,确立了“适性与发展”的研耕课堂目标,强调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关注需求,关注差异,着眼于“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探索强教深耕的“4+X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研教导学的课堂文化。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的“4+X素养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适性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4+X素养课堂”中各个组成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并按照一定方式组织成整体,各要素之间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如图1)。

2.以任务驱动,建立“共振点”

在推进“4+X素养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以学科、学校、中心教研组、特约教研员组、学科教研会、研耕团队为主力,以转变思想、达成共识、构建学习型团队为目标,以研究任务为载体,开展专题式研究。

(1)转变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交互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指出,怎么教,就怎样训练教师,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学方法。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教做,也都在学做,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这里,他主张师生共进的教学过程论,在凸显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师生在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传递知识、相互影响人格,通过融洽互信、共同提升、互动互助,最终实现师生双赢。

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正确研究“教”的“度”和“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有目的、自主地进入学的过程,使师生能够以任务驱动式展开教学活动。

(2)建立研耕共同体

佐藤学先生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他提出了“学习三位一体”的观点: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教学过程就是交往实践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现和成长的过程。“4+X素养课堂”就是倡导教学中建立师生研学共同体,并促进师生积极参与,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是专业引领。以十三个主题研耕团队为核心,以团队领军人为主导开展核心素养论坛、课堂模式构建的研讨、中西课堂对比等专题活动,促进研耕行动从自发转向自觉。

二是同伴互助。在学校、教师群体发展中,通过示范引领式的教研员团队、主题式研究的品牌教师团队、中小幼结对式的互助组团、阶梯培养式的青年教师团队、学科联动式的品牌科组、菜单式的学校(学片)研训活动等,实现融智融通,合作成长。

三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应成为教师自我发展中的自觉行为。围绕“4+X素养课堂”的构建,以“荔教杯”教师专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现场课堂比武、说课、教学基本功项目过关赛等)为平台,倡导“课前前瞻性的思考、课中深刻性的反思、课后批判性的反省”,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形成独特的教学见解。

3.以菜单诊断,引发“突破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个人的自主性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独特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4+X素养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每位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自主掌握适合自己的基本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养成良好习惯,关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缜密性,以这四个基本要素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着力从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培育学生必要的核心素养。

要把“4+X素养课堂”的目标(四个基本、一个核心,见图1)落实到学科教学中,目标的具体化尤为重要。我们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需求,展开菜单式的研耕活动。同时,根据学科共有的话题,以课堂案例为重点,进行诊断分析,提出解决的方子。目前,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和育人目标,以生为本,提炼了各自的“4+X素养课堂”要素,并诠释了各要素的内涵。

4.以课堂研耕,寻找“创新点”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对不同学科课型的观察和剖析,构建“4+X素养课堂”基本模式和各学科的教学变式。通过名师示范课、品牌教师展示课、学科研讨课,采取一课多式、一式多课、主题多课、同质教师辩课的形式,营造研耕的氛围,把“研—训—教—创”的研耕思路落实到教学中,初步建立了以下四个环节的“4+X素养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细研定标。在课前的预习和准备阶段,强调教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关注并强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梳理新旧知识的关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师生必须以任务驱动式完成此环节的要求。

二是合作深耕。合理建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小组,紧扣学生学习目标和教师教学要求,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体验、互助探究、实验操作等形式,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三是研学习得。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与方法,提炼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在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或借鉴,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规范和要求学生学科习惯的养成。

四是反思精耕。回顾学习内容和过程,反思收获,提出疑难或不足,并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提升后续学习。

基于这样的基本模式,逐步形成了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变式及学科整合式(见图2)。该模式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多种学习方法,形成学科思维品质,成为课堂的主人。

5.以多元联动,搭建“支撑点”

研耕文化的构建,需要建立各种“支撑点”,以保障传承和创新。

一是建立研耕网络。基于“4+X素养课堂”的构建,形成了“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主题式、“同一素养培养为主”的学科联动式、“素养课堂评价”的研耕式、“一课多式”的诊断式、“学段学科素养培养”的案例式、“学校(学科)创新变式”的菜单式、“技术与课堂融合”的网络式等六种研耕方式。使教师在立体式的研耕网络中,以科学、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共同探讨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二是特色活动。各学科紧紧围绕“4+X素养课堂”,坚持“八课”教学研讨模式,即教研员的引领课、名师的示范课,品牌教师的展示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跨学科教师的交流课、基于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师研讨课、新教师的过关课;坚持开展“荔教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品牌科组经验交流、学科小课题成果展示会、荔湾教育大讲堂、学科特色活动展示等方式,形成学科、学校、教师群体的和谐、互助、合作、双赢的研耕文化。

三是有序建制。制度建设和良好的教研秩序是教研文化的保障。为此,中心建立了常规主题教研活动、案例(课例)研究、专题论坛、学片联动教研、协同备教研、听评研课、跨学科综合、专家引领、小课题研究、评价激励、教学资源研发和应用等十一项制度,保障研耕文化的建设。

三、精研深耕,促变化发展

课堂的深度变革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变化。基于课堂的研究,也必将带来教育教学领域的思考和改变。

一是专业成长实现“优化点”。师资队伍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广大教师在这场课堂教学变革中,开始真正关注课堂的根本——学生的发展,开始关注自身教学行为和思想带来的巨变,开始思考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路径,开始着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教学质量实现“增长点”。“4+X素养课堂”的构建,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