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_第1页
《蜀相》教学设计_第2页
《蜀相》教学设计_第3页
《蜀相》教学设计_第4页
《蜀相》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蜀相》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XX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方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对比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由于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XX盛世。

XX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昌盛,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骄傲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浮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高傲的一片辉煌。然而,可惜的是,XX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XX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此后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猛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寻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方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方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昂扬还是读得消极,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沉重,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方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十分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方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致,“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致、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致,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沉重、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由于“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特别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可惜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白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遇。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旧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假如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为什么?)“丞相〞更能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示意出蜀人对丞相的爱戴;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对比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风景,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衬托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委婉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人,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喧嚷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单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衬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孤单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孤单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萧瑟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表达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XX盛世,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孤单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书愤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苦,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扬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弱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有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首联回忆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