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三总复习_第1页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三总复习_第2页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三总复习_第3页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三总复习_第4页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考点强化训练十五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高三总复习考点强化训练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时间:40分钟)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

(2)(考点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词所用手法有比喻、化用。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运用”的手法,答出“比喻”即可,要注意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答案: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解析:本诗所表现的是离别之情,着一“笑”字实际是说强颜欢笑,使离愁更深。

(2)(考点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观点一)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观点二)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解析:本题主要是谈谈自己对颈联的理解,观点不求唯一,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盆池

韩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

答案:小荷、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

解析: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

(2)(考点题)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答案:《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大手笔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

解析:解答本题需对比鉴赏。一个从大处去写,“天影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尖”。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夜归临白本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答案: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词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2)(考点题)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结合词句具体内容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注]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考点题)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考点题)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春色,形象感人。(回答“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

解析:“惟有相思似春色”一句中,作者把心中的相思感情比作自然界的春色,相思无形,春色可感,化虚为实,具体可感。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丁都护歌

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考点题)《丁都护歌》这首诗主要写纤夫之苦,为什么还要写“两岸饶商贾”?

答:

答案:诗人把纤夫生活放在两岸商贾云集、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下,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纤夫们的夏日拖船之苦。

解析:“两岸饶商贾”表现了两岸商贾云集的繁华、热闹场面,这一场面恰恰与纤夫们辛苦拖船的画面形成对比。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答案:前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发的是迁客的哀怨。

解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一首诗中有“回乐烽”“征人”这些有典型意义的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从第二首诗“迁客”“大雁”等意象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遭遇贬谪的人。

(2)(考点题)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前诗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未等天亮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哀怨。

解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往往具有烘托、反衬诗人情感的作用。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解析:“见”是视觉所见,秋风中视觉所及的是树叶黄落,百花凋零。作者用“见”字能给人想象的空间。

(2)(考点题)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答案:“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解析: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在本诗中,作者所写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即为典型的细节描写,注意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叹世(其一)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1)王国维评价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时说“一‘闹’字卓绝千古”,这首元曲中的“闹”字用得也很有特色。请你对这两个“闹”字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将鲜花盛开、蜂飞蝶舞的盎然春色写得活灵活现;“那个不去红尘闹”一句中的“闹”字颇为传神地写出了人们追求功名利禄时的神态。

解析:诗歌炼字是常考内容。就本题而言,着重分析两个“闹”字所展现出来的生动画面或丰富意蕴即可。宋词中“闹”字形容春天红杏枝头开满杏花的情状,同时也能让人联想到蜂飞蝶舞的盎然春色,写得活灵活现。这首元曲中,作者所说的“闹”,应是那些追求功名的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拼命奔波的神态。

(2)(考点题)这首曲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对比。以“今日少年”与“明日老”、“山,依旧好”与“人,憔悴了”对比作结,指出追逐名利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是舍本逐末、迷失本性的行为,从而劝诫人们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要成了功名利禄的奴隶。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结合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联系曲子的相关内容分析作答。此曲中,既有“今日少年”与“明日老”在时间上的对比,也有“山,依旧好”与“人,憔悴了”的对比。结合全曲来看,作者主要是劝诫人们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而使自己出现对比中所说的结果。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洞仙歌[注]

赵鼎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捻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何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这首词是作者谪居岭南时所作。

(1)(考点题)词的上片写了哪三个生活细节?其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