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效劳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以下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8厘米长:6分米长:8厘米长:12米
宽:4厘米宽:2.5分米宽:4厘米宽:10米
高:5厘米高:10分米高:4厘米高:1.5米
2、以下图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新知探究
1、长方体的体积。
(1)活动一:
师:郑老师在每个4人小组都放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张学习单,下面我们将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首先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A、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小正方体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B、每摆出一种请在学习单上做好记录,然后再摆下一种;
C、摆完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D、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反应,学生汇报,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得到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层数,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板书:体积=每行个数某行数某层数
师:刚刚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郑老师刚刚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
(2)活动二:
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第一个:5=5某1某1
第二个:15=5某3某1
第三个:12=3某2某2
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某b某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稳固提升
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某3某3=63(cm?)
V=a3=4某4某4=64(cm)
2、求以下长方体的体积。
8某4某5=160(cm3)6某2.5某10=15(dm3)8某4某4=128(cm3)1.5某10某12=180(m3)
3、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是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某1某14.7
=42.63(m?)
答:这块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0.23=0.2某0.2某0.2。(√)
(2)5X3=10X。(某)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某)
(4)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某)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长8分米、宽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10厘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6÷4=24(厘米)24-10-8=6(厘米)
10某8某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480立方厘米。
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多少?
(8某6)+(8某7+6某7)某2=244(平方分米)
8某6某7=336(立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244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336立方分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V=a某b某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V=a某a某a=a3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
V=a某b某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
V=a某a某a=a3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开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拟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以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稳固反应: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某。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局部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刚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稳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答复。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平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的第2题。
3.练习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局部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开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具: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方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和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比一比。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拟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和他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再次探索,验证猜测
出例如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组织交流,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刚刚的猜测是否一致?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答复。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提问:通过刚刚的操作,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的出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V=abh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应用拓展,稳固练习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课堂作业:做练习四第2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假设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复: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拟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7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活动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稳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稳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拟、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拟〕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拟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积木四散放在幼儿座位后面。请配班老师在幼儿搭好房子回座位后将玩具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
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
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答复)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
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刚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巩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兔子,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所以给你们每人送了一份礼物,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开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假设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假设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假设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
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
(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刚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
(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
(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1.小朋友们,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稳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开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10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以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局部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某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某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底面积某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底面积某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某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稳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某4某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某2某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某4某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某宽某高.
三、稳固反应.
1.口答填表.
①〔〕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②〔〕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某宽某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某4某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某2某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某4某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某棱长某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某宽某高.
三、稳固反应.
1.口答填表.
①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12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的,比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习即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外表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根底。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局部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开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平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方研究平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容许该是五花八门,比方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认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平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开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答复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方,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方平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设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平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方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局部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稳固各局部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局部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刚研究面的过程:比方,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平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平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刚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比照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拟。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习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根本结束,根据练习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正方体与长方体数学教案13
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原《大纲》要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实了几何教学要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的要求。首先,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图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拟、综合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根底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无论是做长、正方体的模型还是画出图形,都要在头脑加工和组合的根底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操作、经历过程,同时,增加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内容。其次,在对长、正方体外表积的认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强化了对测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测量过程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长、正方体具体外表积的测量,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知识,了解测量的必要性,而不把〞测量“当作单纯的图形面积计算。第三,《大纲》教材中,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它们的外表积、体积计算安排在同一单元,由于内容比拟多,计算枯燥、复杂,且外表积与体积计算混在一起,再加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识记图形特征、掌握计算技能,使学生感到难学,没有兴趣。
本册教材把这局部内容分成两个单元:本单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包括平面展开图〕及外表积计算;第七单元学习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加强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平面展开图的认识,充分发挥这些内容在开展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利用展开图的知识,促使学生自主理解、建构外表积计算的知识。第三,减少外表积和体积计算的复杂性和相互干扰,减轻学生负担。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写思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过去的教材在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时,虽然也有操作活动,但是不够充分,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操作。本教材在设计这局部内容时,进一步加强了操作活动,并把操作、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作为活动的目标之一。如先用细棒和珠子搭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然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及顶点的特征;再如,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过去平面展开图的学习只是作为计算外表积的准备,在讲外表积时只作一个简单介绍。现在将平面展开图单独安排一课时,先后设计了动手剪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展示剪开后的平面图形、找平面展开图中相对的面等活动,这种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相互变换的认识活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清晰表象。为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开展。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设计了自己数面、棱、顶点的个数,自己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异同点;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己剪长方体纸盒;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时,先让学生试算,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编写,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把数学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计算及简单应用。共4课时。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包装磁带“的综合应用活动。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外表积计算的问题。
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
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第1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再自己举例,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认识。接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先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概念,以及长方体、正方体面的根本特征。再让学生观察用细棒和珠子搭成正方体、长方体框架,并数一数各有几条棱、几个顶点。然后,通过说一说〞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丰富学生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抽象正方体、长方体棱的特征做好准备。活动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表中的活动,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表格。在〞议一议“中提出了〞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的问题,通过讨论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材最后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等概念。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间。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的特征时,分别采取先通过观察、数、讨论等方式认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再让学生自己发现、交流正方体面、棱的特征。再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可先让学生在空白表上自己,再进行交流、归纳,让学生自己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第2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
1.〞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剪开,铺成一个平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立体“变成〞平面“的过程。2.展示剪开的平面图,使学生直观看到,一个长方体剪开变成平面图形后,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同时认识这些平面图形都叫做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3.观察自己剪的展开图,找出展开图上相对的面,并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从而认识平面图各局部与原来立体图各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开展空间观念。活动二,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认识长方体展开图的根底上,设计两个层面的活动。1.让学生剪开正方体纸盒,并在展开图上将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2.交流涂色后的平面展开图,并用语言描述展开后的形状。
第3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
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给长方体礼品盒贴彩纸的事例,提出了〞至少需要多少彩纸“的问题和〞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把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和长方体平面展开图的知识迁移到长方体外表积计算中来。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并理解外表积的概念。由于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比拟简单,所以,在〞试一试“中由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给礼品盒外表贴彩纸“的意思就是把长方体的6个面都贴上彩纸,然后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计算。交流时,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时机,肯定学生合理的计算方法,并在比拟中,使学生学会比拟简单的计算方法。不要求一定列出综合算式计算。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选择了学生身边的学校粉刷教室墙壁的现实问题,用文字和情境对话的方式给出教室的长、宽、高和门窗、黑板的面积等有关数据,提出了〞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和〞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把长方体外表积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然后,在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时,要减去地面面积、门窗面积及黑板的面积,从而学会灵活运用长方体外表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行业面料设计师培训心得
- 急诊抢救科护士的工作总结
- 造纸行业工程师工作总结
- 农业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纺织服装行业营业员工作总结
- 科研行业前台工作总结
- 服装行业人才招聘实例总结
- 艺术行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管教儿女的智慧》课件
- 《心力衰竭护理》课件
- 政治经济学结构图解
- LORCH焊机简要操作说明书-v2.1
- 服装品质管理人员工作手册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兽医基础》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编号:2776
- 煤气全分析,简、精两配方
- 初三毕业班后期管理措施
- 超星尔雅慕课公共关系礼仪实务杜汉荣课后习题及答案(1)word版本
- 示教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
- 氧化铝生产工艺教学(拜耳法)
- 选矿学基础PPT课件
- 安利食品经销商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