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3_第1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3_第2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3_第3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3_第4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琵琶行》教学设计3

《琵琶行》

◆设计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先逐句逐段剖析,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设计拟突破此种模式,以独特的视点和角度切入,由点观面,设置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设计提要

表达本诗鉴赏教学整体性有三个切入角度。即:1.谁解琵琶语;2.司马青衫泪;3.“文〞与“题〞的矛盾。一曲琵琶语,尽诉喜怒哀乐情;一行青衫泪,解得曲中语。曲泪相辉映,道尽天边沦落恨。

◆设计实施

1、谁解琵琶语

思考: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琵琶曲旋律变化的描写中你能捕获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吗?请从诗文中找出证据说明之。

明确: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消极抑郁。猛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亮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高兴叙说。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戎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楚,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后悔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允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点拨: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正确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悲愤的曲调塑造了一被侮辱、被玩弄的悲剧琵琶女形象,令普天下悲伤人同声一哭。

板书:水寒月冷秋瑟瑟┃悲┃抑

曲妙色佳誉京都┃喜┃滑

忆色衰客稀商人妇┃痛┃涩诉

昔盛今衰令人思┃恨┃歇

轻才世人薄情郎┃愤┃激

小评: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欣赏琵琶女弹奏的描写,则能驱使学生自觉勾联上下诗文,整体地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侧面和琵琶女形象。

2、司马青衫泪

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悲伤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①分别的感伤,送行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点拨: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边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冲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板书:

曲别

人泪己

同是天边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评:挖掘“泪〞的含义,有助于激发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另一重要侧面,进而把握全诗主旨。

3.“文〞与“题〞的矛盾

思考:本诗题为《琵琶行》,应极写琵琶弹奏,可诗人却用大量笔墨叙写自己送行友人、琵琶女出场以及自己与琵琶女互诉遭遇等场面,这岂不有“文〞不对“题〞之弊?你如何认崐识这一矛盾?试说明之。

明确:这不是“文〞不对“题〞,恰是构思之妙。写送行之凄凉衬托了月夜曲的难得;写出场之难,衬托了琵琶女演奏的高妙,这叫铺垫蓄势、欲扬先抑;写琵琶弹奏的哀怨,为下文琵琶女自叙身世渲染气氛;写遭遇互诉又反过来成为曲奏描写的张本,是曲奏描写的生活基础。两种描写相得益彰,又为“同是天边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的抒发铺垫蓄势,使此种感慨真实沉重,发人深思。

点拨:诗文构思,贵在精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此之谓。本诗多种描写有机融合,看似繁杂无绪,“文〞不对“题〞,实则步步衬托,相互支持,突现主旨。

板书:别琵琶女自诉

奏慨──泪

难诗人自诉

张本

小评:探讨“文〞与“题〞的矛盾,可激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描写艺术的运用,并形成鉴赏文法的自觉认知。

◆设计综述

一首诗,类似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它有自身的构造特点和整体的美学意蕴。我们教学绝不可用肢解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局部词句的剖析,不重视诗的整体美学意蕴的把握,易使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诗歌教学最深层的含义,不是教学生如何读懂诗,而是教其如何去读诗,使其获得方法认知和得到情操陶冶,这就要求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