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有可能当时就称之为“诗史”。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别。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错误。结合原文第2段看“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是杜甫大量地歌咏时事,可见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错误。引用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将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错误。原文第4段信息是“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可见文中意思只是说从某方面或某个角度而言,选项因果逻辑表述绝对。B.“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错误。原文第4段信息是“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可见选项表述错误。D.“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错误。结尾段说“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张烁大德曰生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发展成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当下为人类建一处种子的“庇护所”。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高等植物的近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党员本色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出血,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先生之风“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30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高原永生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千米,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在耳边:“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摘编自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庇护所”。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象征了他的生命品格。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出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精准的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D.文中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6.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方面有着一定的价值观。请说说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答案】4.D5.B6.①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庇护所”。②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于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③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错误,文中“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说明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B.“……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属于强加因果,原文中说钟扬总把“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挂在嘴边,“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可见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而并非“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多角度发掘作品的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的能力。材料中,“大德曰生”侧重表现的是钟扬造福万千苍生的远大的志向。根据文中“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可见钟扬在事业追求上,理想崇高,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根据“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可见钟扬不怕吃苦,无惧艰难。“党员本色”表现的是钟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忍不拔精神。根据文中的内容“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可见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扎根边疆,“执拗”探索。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先生之风”侧重写钟扬倾注心血以培养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可见钟扬看重自己教师的身份,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重视教育事业。根据“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可见钟扬重视科普,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3小题,15分)三月香雪铁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B.第六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C.文中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D.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8.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9.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一物象的理解。【答案】7.D8.①物质生活方面:三十五年前,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后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②人物方面: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③精神方面: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滞后。9.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理解错误,“三月香雪”含义丰富,指本文的主要人物“香雪”,渴望现代文明的乡村姑娘们,改革开放后走进现代文明的姑娘们,还指文末所写的雪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等分析,三十五年的时间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之前乡村是贫穷闭塞的,现在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人民一步步走向富裕等。结合“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等分析,曾经生活在山村的女孩们贫穷卑微,向往着美好和变化。而现在她们自信从容,有经济意识。结合“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等分析,时代的发展进步与人们仍旧不忘过去纯真温暖的对比,凸显文章主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和心灵成长速度滞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等分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可知“火车”代表的是现代文明。“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成了“香雪们”“梦想的开始”“希冀的起点”,它让少女们开始向往、憧憬外面世界,所以“火车”代表的是少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结合“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等分析,“火车”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经过三十五年,“火车”不仅是她们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而且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衣着干净时新”“懂得价值”,与从前“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等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火车”是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他们贫瘠落后闭塞的生活状态被彻底改变了。“火车”给他们带来了切实地改变,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摘编自曹操《求贤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关系的称谓。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棒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答案】10.C11.A12.A13.(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2)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名词,过失、失误,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排除AD;“吾知所以败”主谓宾齐全,“诸卿”与“观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A.“有相同相近关系”错误,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B.正确。“且”,副词,将。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且”:连词,一边……一边。句意:一边作战一边后退。两处的“且”含义不同。C.正确。D.正确。“亡”:逃亡。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亡”:丢失。句意: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两处的“亡”含义不相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受到当时人追棒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孝于其亲”,状语后置,“于其亲孝”;“岂”,哪里,怎么;“忠于君”,状语后置,“于君忠”;“此……也”,判断句。(2)“廉士”,廉洁之士;“何以”,宾语前置,“以何”;“霸世”,称霸当世。参考译文: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15.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4.B15.①比喻,拟人。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③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山岭上白云笼罩,就像戴上了一顶棉絮做成的帽子,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就像挂着的铜盘一般,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形象传神。远近结合。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描写远景。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写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歌行》中,曹操化用《诗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人生如梦④.一尊还酹江月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携、曾、昔、峥嵘、稠、尊、酹、衿、悠。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与伦比墨守成规与时俱进深入人心B.无奇不有故步自封推陈出新深入人心C.无奇不有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声名远播D.无与伦比故步自封与时俱进声名远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B.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C.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D.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7.D18.B19.①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根据前语境“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分析,突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物多到不可胜数,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所以应选用“无与伦比”。第二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根据后语境看西安“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敞开怀抱,所以“没有沉醉其中”后应选用“故步自封”。第三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根据语境可知西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日都在前进,所以应选用“与时俱进”。第四空,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根据语境可知西安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城市品牌而闻名,“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所以应选用“声名远播”。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主谓宾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见证”改为“感受”,“沧桑的历史”改为“历史的沧桑”排除ACD;②结构混乱,主语不一致导致句子衔接不紧,“人们来……,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根据前后语境应该通过“人们”这个主体来感知西安的历史文化,改为三个分句共用主语“人们”,也可以排除选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在构成上,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句式,句式排列整齐有序;在内容上,三个句子分别写了“青石砖墙”“秦兵马俑”和“雁塔晨钟”,这些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不仅列举典型,也做到了内容相关,丰富了西安城的介绍内容,照应了上文“座中华历史博物馆”;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句话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排比加强语势,可以更加突出表达效果,使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表现得更充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①,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②,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③?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20.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20.C21.①向地而生

②没有了上下之分

③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词语的理解能力。画横线处的“挑战”作名词用,有困难、考验(名词)之意。A.“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动词)之意。B.“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C.“挑战”,作名词用,有困难、考验之意。D.“挑战”,作动词用,有竞争之意。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顶天立地”是总述地球上植物的特性,根据前文“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和后文“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可知,此处与前文并列的句式“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内容相反,故可填:向地而生。第二处,根据前文“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和后文“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可知,方向感模糊不确定,故可填:没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处,根据后文“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