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4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中的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中《〈孟子〉三章》中的的第三章,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言文大意的习惯和能力,但对孟子及其著作知之甚少,初次接触论辩性质的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以及把握观点和论辩思路方面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在学了第一、二章后,学生已初步感受了孟子论辩文的特点。八年级学生绝大部分虽然能理解文意,但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知识方面,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而且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三、说教学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四、说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勾连平时的阅读积累,体会孟子的情怀和本篇蕴含的大智慧。2、体会文章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教师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来提高语文素养,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学时,可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最后引导学生研讨先人哲思和文化。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就是来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揭示课题)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齐读。读出语气,读出气势。范读。音频或自己读。2、字词正音:蹴cù(践踏)与yú(同欤)龠yuè(箫笛类)蹙cù(收紧)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3、解题:鱼我所欲也【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4、疏通文意(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明确:重点词语:①发:兴起,指被任用②举:选拔、任用③士:狱官④市:集市译文: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明确:重点词语:①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②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③拂:违背④乱:扰乱⑤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⑥曾益:增加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确:重点词语:①恒过:常常犯错误②衡于虑:思虑堵塞③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④征:征验、表现⑤发:显露、流露⑥喻:了解、明白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明确:重点词句:①入:指在国内②出:指在国外③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④法家:守法度的大臣⑤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8、梳理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段:列举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写出文章论证思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提问启发: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画出文中重点句子)运用了那学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明确:连用六个排比,说明“逆境中造就人才”,并由个人类推到国家,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一段阅读:1、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是什么?【明确】摆事实;排比。2、所列六位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解释词语:于:从;发:被任用;举:被选用,被选拔;士:狱官;市:市井之间(集市、市场)二段阅读:1、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明确】是从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来论述的。2、本段阐述的观点是什么?答: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各方面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3、解释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曾益:增加(曾通“增”)(益,增加)。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4、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明确】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第三四段阅读:1、找出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明确】“衡”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弼,辅佐。2、怎样理解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确】人们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要勤奋努力,肯于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增长才干,而后才有所作为,切莫贪图享乐而丧失志向、才能,导致自己的失败,以至于国家也遭受重大损失而灭亡。3、经过痛苦的斗争过程,能得到怎样的益处?(用文中的三个字概括)【明确】改、作、喻。4、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确】忧患(能激励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板块四、细读课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明确】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板块五、研读探究1、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⑴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⑵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⑶善用对比: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2、讨论本文的主旨【明确】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3、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明确】《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板块六、赏读课文,品味语言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韵味,与同学分享你最欣赏的是本文的哪一方面语言上: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运用大量排比,读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结构上:结构紧凑,严密,浑然一体思想上:孟子的政治见解板块七、布置作业1、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把自己对“逆境中造就人才”这人道理的看法形成书面文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总结:这节课以朗读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文言课。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证思路,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节奏,体会作者说理的特点;最后提出设问,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获得启示。

本课教学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课堂上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1、因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在文言文翻译这个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不利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学习。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