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考研《思想政治理论》
马原(第一讲)
青岛滨海学院
考研政治辅导团队主讲人:徐旭开2012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研是项系统工程信心+毅力+勤奋知识+能力+智慧+=成功考研是项系统工程信心+毅力+勤奋知识+能力+智慧+=成功我要考研共克时艰努力拼搏实现圆满
明确专业定位学校我要考研共克时艰明确专业定位学校鲜花能再开青春不再来珍惜好青春奋斗拼未来
蒲松龄的自勉联给大家: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鲜花能再开青春不再来蒲松龄的自勉联给大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黑格尔(本体论上是绝对精神,认识论上是否定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在本体论上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认识论上是机械静止的)2.政治经济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3.科学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三、新教材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两个伟大的发现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列宁指出:“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三、新教材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两个伟大的发现恩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体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实践为特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核心和落脚点。————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四、《原理》教材体系
1.绪论主要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除绪论外,分三个部分七章(共八章)四、《原理》教材体系1.绪论主要讲授除绪论外,分三个2.一至三章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主要阐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包括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等原理。
第二章主要讲授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等内容。
第三章主要讲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相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思想;强调原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2.一至三章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
这两章的思路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审视和分析资本主义。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等重要理论,还包含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等内容。
在对资本主义进行考察时,既有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考察,也有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察;既考察它的历史和现实,也分析它的发展趋势。纵横结合,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凸显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非永恒性。
3.四至五章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这两章的思路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审视和分析资4.六至七章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两章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又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展开,仍然是着力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其中包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还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4.六至七章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五、《原理》教材着重阐述了以下七个方面原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这一原理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和实践概念,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实践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等理论。它要求人们树立物质第一性和实践是基础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3.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它要求人们树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这一原理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为总特征,阐明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理论。它要求人们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善于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五、《原理》教材着重阐述了以下七个方面原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5.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这一原理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6.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5.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7
哲学是流动的思想,是心灵的追问,是智慧的凝结,是灵魂的享受······
请在聆听、思考与理解中走进哲学、走进马克思······哲学是流动的思想,是心灵的追问
2012考研马哲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5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变量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三、认识论(4个核心、3大规律)
4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真理发展规律
四、唯物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三、认识论(4个核心、3大规律)
4个核心:实
第一讲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马哲的理论前提)第一讲
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一、哲学1.哲学定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对象的视角,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从世界观角度:从本质特征角度:从研究对象角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其知识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视角)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和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从世界观角度:从本质特征角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09年)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唯物主义都主张世界可知唯心主义有不可知论和可知论者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是划分可知与不可知的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这一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二、如何回答这一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第三、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理解整个哲学的两个基本对子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1:唯物论与唯心论;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理解整个哲学的两个基本对子
唯物论1:唯物论与唯心论;三.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论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第一性。共性: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1)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三.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论(1)唯物主义三大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08年)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
古代朴素唯物论: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国五行学说古代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共性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共性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主观唯心主义共性: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2)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2)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宋朝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心即理王阳明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宋朝陆九渊吾心即宇宙王阳明第二,客观唯心论共性:把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看作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本体,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形式。第二,客观唯心论柏拉图:绝对理念黑格尔:“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宋朝程朱理学的“理”
朱熹:理气说,理在气先柏拉图:绝对理念黑格尔:“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宋朝程朱理考研之忙是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艳阳高照
考研之思是让我们的生命静美如皓月当空
考研是个系统工程学会忙中偷闲,动静相融,是生活学习的智慧考研之忙是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艳阳高照考研之思是让我们的考研政治第二讲课件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11醉翁亭记
2012考研《思想政治理论》
马原(第一讲)
青岛滨海学院
考研政治辅导团队主讲人:徐旭开2012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研是项系统工程信心+毅力+勤奋知识+能力+智慧+=成功考研是项系统工程信心+毅力+勤奋知识+能力+智慧+=成功我要考研共克时艰努力拼搏实现圆满
明确专业定位学校我要考研共克时艰明确专业定位学校鲜花能再开青春不再来珍惜好青春奋斗拼未来
蒲松龄的自勉联给大家: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鲜花能再开青春不再来蒲松龄的自勉联给大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黑格尔(本体论上是绝对精神,认识论上是否定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在本体论上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认识论上是机械静止的)2.政治经济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3.科学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三、新教材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两个伟大的发现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列宁指出:“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三、新教材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两个伟大的发现恩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体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实践为特征,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核心和落脚点。————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四、《原理》教材体系
1.绪论主要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除绪论外,分三个部分七章(共八章)四、《原理》教材体系1.绪论主要讲授除绪论外,分三个2.一至三章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主要阐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包括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等原理。
第二章主要讲授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等内容。
第三章主要讲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相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思想;强调原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2.一至三章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
这两章的思路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审视和分析资本主义。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等重要理论,还包含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分析等内容。
在对资本主义进行考察时,既有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考察,也有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察;既考察它的历史和现实,也分析它的发展趋势。纵横结合,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凸显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非永恒性。
3.四至五章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这两章的思路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审视和分析资4.六至七章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两章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又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展开,仍然是着力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其中包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还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4.六至七章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五、《原理》教材着重阐述了以下七个方面原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这一原理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和实践概念,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实践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等理论。它要求人们树立物质第一性和实践是基础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3.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它要求人们树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这一原理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为总特征,阐明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理论。它要求人们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善于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五、《原理》教材着重阐述了以下七个方面原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5.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这一原理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6.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5.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7
哲学是流动的思想,是心灵的追问,是智慧的凝结,是灵魂的享受······
请在聆听、思考与理解中走进哲学、走进马克思······哲学是流动的思想,是心灵的追问
2012考研马哲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5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变量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三、认识论(4个核心、3大规律)
4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真理发展规律
四、唯物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三、认识论(4个核心、3大规律)
4个核心:实
第一讲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马哲的理论前提)第一讲
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一、哲学1.哲学定义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对象的视角,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从世界观角度:从本质特征角度:从研究对象角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其知识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视角)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和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从世界观角度:从本质特征角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09年)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唯物主义都主张世界可知唯心主义有不可知论和可知论者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是划分可知与不可知的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这一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二、如何回答这一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第三、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第四、这一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理解整个哲学的两个基本对子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1:唯物论与唯心论;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理解整个哲学的两个基本对子
唯物论1:唯物论与唯心论;三.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论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第一性。共性: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1)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三.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论(1)唯物主义三大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08年)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
古代朴素唯物论: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国五行学说古代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共性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共性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主观唯心主义共性: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2)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2)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宋朝陆九渊吾心即宇宙心即理王阳明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宋朝陆九渊吾心即宇宙王阳明第二,客观唯心论共性:把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看作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本体,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形式。第二,客观唯心论柏拉图:绝对理念黑格尔:“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宋朝程朱理学的“理”
朱熹:理气说,理在气先柏拉图:绝对理念黑格尔:“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宋朝程朱理考研之忙是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艳阳高照
考研之思是让我们的生命静美如皓月当空
考研是个系统工程学会忙中偷闲,动静相融,是生活学习的智慧考研之忙是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艳阳高照考研之思是让我们的考研政治第二讲课件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师带徒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教育协议3篇
- 2024年汽车零部件商品车运输合同
- 2024年标准房产抵押销售合同模板版B版
- 2024年标准产品销售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大学城食堂餐饮服务采购协议3篇
- 2024年棚户区房屋赠与协议
- 2024年未婚财产分割协议
- 2024版房地产抵押典当合同订立与执行要领3篇
- 2024版医疗健康场承包合同健康医疗服务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版校园专用车服务协议版
- 餐厅、食堂餐饮服务方案(技术标)
- (正式版)JBT 7122-2024 交流真空接触器 基本要求
- 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角色定位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2024年度心肺复苏知识宣传手册课件
- 水质样品采集与悬浮物的测定
-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案5篇
-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考试总复习题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国开《农村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册》形考1-3答案
- 工程实例:三峡工程施工导流讲解
- 企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风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