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分类20120419课件_第1页
抗菌药物的分类20120419课件_第2页
抗菌药物的分类20120419课件_第3页
抗菌药物的分类20120419课件_第4页
抗菌药物的分类20120419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扣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糖肽类:万古霉素影响细胞蛋白质合成:氯霉素,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甙类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酮康唑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喹诺酮类,甲硝唑,利福平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临床常见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其它抗菌药物

β内酰胺抗菌药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的一大类抗菌药物,侧链的改变形成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菌药。β内酰胺抗菌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抑制疑细菌壁合成,使细胞壁缺损,水分进入细菌细胞导致细菌破裂死亡。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共同特性为临床最为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结构上均具有β内酰胺环杀菌剂多数品种半衰期1h左右,需每日多次给药临床应用指征广,可用于各类细菌性感染相同特性品种间存在交叉耐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不同特性

分为多个亚类,各亚类内品种间抗菌谱也不完全相同,如第三代头孢菌素间的抗菌谱不同各品种的代谢,排泄途径不同,在脏器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需作不同的剂量调整各品种间不良反应不同青霉素类Penecilins特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新品种抗菌谱广,价廉青霉素G大剂量CSF浓度高过敏反应率高不耐青霉素类青霉素G-对链球菌属A组独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等具有高度抗菌活性,肺炎链球菌近年来出现耐药株(PISP,PRSP)-适应症首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所致肺炎,以内膜炎,脑膜炎,螺旋体所致的梅毒,钩端螺旋体-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疹,药物热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例:心内膜炎的经验治疗常见病原微生物选用抗菌药天然瓣膜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MSSA肠球菌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换瓣后3个月内)MRSA(最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耐酶青霉素常用品种-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抗菌作用-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萄菌(MSSA)具抗菌活性-对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革兰阴性杆菌对其耐药,MRSA对其耐药临床适应证-MSSA所致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对于MSSA感染疗效优于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每日4~6g,分3~4次静滴,严重感染可加至12g/d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对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有较强活性,但略逊于青霉素对肠球菌属和李斯特菌属的作用优于青霉素临床应用指征-首选:肠球菌,李斯特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其他:溶链,肺球,伤寒沙门菌所致呼吸道感染,伤寒,心内膜炎等静脉给药剂量为每日4~12g,分3~4次,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6g阿莫西林:抗菌谱同氨苄西林,口服生物利用度60%-75%,成人口服剂量为每日1.5~4g,分3~4次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品种-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磺苄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具良好抗菌活性,对肠球菌的作用低于氨苄西林临床适应症-铜绿假单胞菌和各种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账务症,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妇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严重感染,常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哌拉西林成人每日4~12g,严重者每日16g,分4次静滴替卡西林,磺苄西林的抗菌活性较差,临床应用少脲基青霉素: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对链球菌,肠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具较好抗菌活性适应证-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生殖系统感染及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与氨基糖苷类合用给药方案-阿洛西林:每日12~16g,分2~4次静脉滴注-美洛西林:每日8~20g,分4次静脉滴注青霉素与氨苄西林的比较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药效学溶链,肺球,脑膜炎球菌首选溶链,肺球,脑膜炎球菌作用同青霉素肠球菌,李斯特菌,流感杆菌首选药动学青霉素V生物利用度60%阿莫西林生物利用度60%-75%不良反应氨基青霉素的皮疹发生率较高头孢菌素类Cephalosplrins第一代: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口服),头孢硫脒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口服),头孢丙烯(口服)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地尼,头孢泊肟(后3者口服)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克罗各代头孢菌素特性比较G+菌G-菌铜绿肾毒性酶稳定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适应证头孢唑啉同头孢噻吩,血浓度高,半衰期略长,对酶稳定性噻吩高,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头孢氨苄同第一代头孢,但抗菌作用略差用于轻中度呼吸,尿路,皮肤感染头孢拉定抗菌谱及适应证同头孢氨苄头孢硫脒体外对肠球菌有抗菌活性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第二代弱,对G-菌包括肠杆菌科中的耐药菌具强大抗菌作用,部分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良好,对β内酰胺酶稳定在脑脊液中达一定浓度基本无肾毒性品种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地秦,头孢唑肟,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泊肟(后3者口服)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xone对大肠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G+亦有良好作用约40%的药物自肝胆系统排泄头孢曲松半衰期8h,每日用药1~2次国内近年G-菌对头孢噻肟耐药性上升较快,ESBLSCTX-M型为主适应证-敏感菌所致,尿路,肝胆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ISP所致的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头孢他啶Ceftazidime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差,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约75%自胆汁排出,胆汁中浓度高-可致出血等不良反应适应证-适用于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菌感染如医院获得性肺炎,不适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第四代头孢菌素特点与三代头孢相比抗菌谱更广-对G-菌作用强,对肠杆菌属G-菌产生的PmpC酶稳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活性-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强-几乎全部经肾脏排泄,肾功能减退者需减量适应证多重耐药菌所致的医院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致难治性感染-耐药肺链炎球菌感染品种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克定单酰胺类Monobactams品种氨曲南Aztreonam抗菌谱窄、对肠杆菌科和绿脓具强大作用、对G+菌无抗菌活性适应证-适用于G-菌感染不良反应少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在密切观察下可用于青霉素过敏或头孢菌素过敏患者青霉烯类:法罗培南Faropenem抗菌谱广,对ESBLs在内的绝大多数内酰胺酶稳定每次150~300mg,每日3次口服给药,治疗呼吸道,尿路,皮肤,腹腔和盆腔等部位感染,总有效率为80%主要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或复杂性尿路感染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静脉制剂国内尚未上市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拉氧头孢Latamoxef抗菌谱广,对铜绿假单胞菌及脆弱拟杆菌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差约90%以原型经肾脏排泄,消除半衰期为2.3~2.8h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拟杆菌属等敏感菌引起的:①血液感染;②细菌性脑膜炎;③肺炎,肺脓肿;④腹膜炎,肝脓肿,胆道感染;⑤盆腔感染;⑥尿路感染每日1~2g,分2次静滴;严重感染每日4g可导致凝血酶原缺乏,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而引起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βLactam/Iactamaseinhibitor酶抑制剂品种舒巴坦(sulbactam)、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他唑巴坦(tazobactam)酶抑制剂作用通常具微弱的抗菌作用,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具良好抗菌活性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抑酶作用:他唑巴坦》克拉维酸》舒巴坦不增强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的抗菌活性临床常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1同时有静脉及口服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2: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5:115:2头孢哌酮/舒巴坦2:1或1: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药动学,药效学要求药动学合剂的两个药物的半衰期应接近药效学两药的比例应合理,达到最大的抑菌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比较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厌氧菌链球菌属MRSA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NA+++++-头孢哌酮/舒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适应证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中重度感染的经验治疗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口服制剂也可用于社区常见感染的治疗不推荐用于β内酰胺类敏感菌感染,非产β内酰胺酶耐药感染舒巴坦Sulbactam为酶抑制剂,对不动杆菌属细菌具良好抗菌活性仅用于不动杆菌属感染的联合用药通常成人剂量<=4g/d,不动杆菌感染推荐6g/d,也有用9g/d或12g/d的报道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的分类常用碳青霉烯类简介常用碳青霉烯类的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的使用注意事项碳青霉烯类及青霉烯类主要品种在欧美主要市场上市的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1986美罗培南:1995厄他培南:2001多罗培南:2007(中国未上市)只在区域城市市场上市的碳青霉烯类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1993(第一三共),日本,中国,韩国青霉烯类:与碳青霉烯类不属于一类法罗培南:1997,日本,中国,韩国分子结构特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内β酰胺酶高度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重要抗菌药物,其化学结构与青霉素类有两点差异: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具备对内酰胺酶的高度稳定性。碳青霉烯类的分类特点药物第一类对非发酵G-杆菌作用有限,适用于复杂性或ESBLs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厄他培南第二类对包括非发酵G-杆菌在内的绝大多数致病菌均有效,适用于医院获得性感染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凰尼培南多罗培南(中国无)第三类除第二类的菌谱以外尚对MRSA有效CS-023(tomopenem,未上市)作用机制特点抑制抱壁黏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影响,对宿主毒性小亚胺培南与PBP的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很强,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美罗培南能迅速渗入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帕尼培南对金葡萄的作用靶位PBP1和PBP2,对大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靶位为PBP2碳青霉烯类的比较:体外抗菌谱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G+金葡菌,链球菌++++++++++G+肠球菌(粪肠球菌)+++±+±+±++厌氧菌++++++++++G-肠杆菌++++++++++产MmpC/ESBLsG-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内酰胺酶,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AmpC酶)高度稳定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碳青霉烯类的比较:耐药机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AmpC/ESBLs-----碳青霉烯酶(金属内酰胺酶等)+++++PBP亲和力降低++ND++孔蛋白通道减少++ND++外排泵机制的上调-+ND+-厄他培南-Invanz基本特点-可一天一次给药-使用后不易出现碳青霉烯类的耐药,对正常菌群几无影响-对产ESBLs的G-菌有效-IAI领域大量临床证据,为指南推荐药理与药代学-已上市碳青霉烯类最长半衰期-高蛋白结合率,1g给药峰浓度192mg/L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安全性良好体外抗菌作用(MIC)-对铜绿,不动杆菌无效-对厌氧菌效果好,对产ESBLs的G-菌有效-使用后不增加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对正常菌群几无影响临床应用-呼吸系统感染-外科(Ciai,cSSSI)-妇产科感染用法用量(特殊人群)-已上市碳青霉烯类惟一可以一天一次给药药物,1g/d-儿童应用:15mg/kg,q12h,3个月~12岁第二代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比阿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特点-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本品耐药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恶心,呕吐,肝酶升高,可引起抽搐-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不利体外抗菌作用(MIC)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美罗培南强临床应用腹腔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败血症,泌尿生殖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用法用量500mg~1g,h~q6h美罗培南特点-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本品耐药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恶心,呕吐,肝酶升高,可引起抽搐体外抗菌作用(MIC)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比亚胺培南略强临床应用腹腔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败血症,泌尿生殖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用法用量0.5~2g,q8h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特点-对G-弱于美罗培南,对G+类似于亚胺培南-肝酶升高:PMS,5.5%一般侰,3.9%~6.6%儿童,9.5%老人-临床证据多为轻中度感染,临床研究少药理与药代学500mg单次给药,峰浓度23~27.5mg/L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肝酶升高::PMS,5.5%一般侰,3.9%~6.6%儿童,9.5%老人-可引起抽搐体外抗菌作用(MIC)-对G-弱于美罗培南,对G+类似于亚胺培南-对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效果最强临床应用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妇产科感染,儿科呼吸及泌尿系感染,脑膜炎用法用量(特殊人群)-500mg~1gbid-儿童30~60mg/(kg-d),分3剂,可用至100mg/(kg-d)法罗培南—青霉烯类特点得-临床证据轻中度感染-可口服及静脉给药-FDA于2007年拒绝所有社区获得性感染适应的申请,原因为实验设计不合理及临床证据不充分药理与药代学-95%蛋白结合-法罗培南酶前药(72%~85%)生物利用度高于其钠盐(20%~30%)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对CNS影响小体外抗菌作用(MIC)--对MRSA,铜绿,不动杆菌,尿肠球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无效-对G+/G-菌的总体抗菌作用较碳青霉烯类弱4~16倍-对产ESBLs和AmpC酶阴性菌有效-使用后不增加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对正常菌群几无影响临床应用-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AECB)-CAP,单纯组织感染(uSSSI)用法用量(特殊人群)-300mgbid或tid,口服或静脉给药比阿培南特点-与亚胺培南相比无特殊临床,药代学与药理学特点药理与药代学-300mg单次给药,峰浓度7.4mg/L-不受肾脱氢肽酶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安全性良好,对CNS影响小-肝酶异常体外抗菌作用(MIC)-对MRSA,尿肠球菌及嗜麦芽窄食单细菌无效-对铜绿,不动杆菌有效-对G+/G-,厌氧菌作用等同于亚胺培南-耐药数据有限临床应用下呼吸道感染,复杂泌尿系感染,重症复杂腹腔感染用法用量(特殊人群)-300mgbid(日本临床研究剂量)或500mgtid,(北欧临床研究剂量)或静脉给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链霉素产生弱碱性抗生素结构特征-内酯结构的十四或十六环-通过内酯基和去氧氨基粮或6-去氧糖缩合成碱性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米欧卡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第一: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rRNA结合,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第二: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22蛋白质直接结合,导致细菌核糖体结构破坏和肽酰tRNA在肽链延长阶段较早从核糖体上解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抗菌谱窄需氧G+和G-菌,部分厌氧菌,不典型病原体不同品种间有交叉耐药性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故尿路感染时要碱化尿液血药浓度低,在前列腺浓度相对较高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点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毒性低微,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口服给药时不耐酸,常采用肠溶片或酯化衍生物细胞内浓度>细胞外浓度,有利于杀灭细胞内繁殖的病原体吸收分布排泄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肠道吸收组织和体液中有广泛的分布主要经胆汁排泄,部分肠道重吸收,尿液7%~15%交沙霉素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体内分布广泛,药动学与红霉素相仿部分在肝代谢,胆汁排泄较多,尿中排出10%罗红霉素耐酸,生物利用度高72%~85%,进食使吸收减少渗透性好半衰期较长,8.4~15.5h,胆管,肺,尿排泄克拉霉素胃酸稳定,口服吸收迅速良好50%~60%,进食不影响吸收组织和细胞穿透性好尿液浓度高阿奇霉素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较高37%~40%,半衰期长48~72h组织浓度为血药浓度0-100倍主要以原形自胆管,小部分自尿排出大环内酯类—抗菌谱,抗菌活性红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脆弱拟杆菌和梭状杆菌以外的厌氧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交沙霉素抗菌谱相仿,抗菌作用略差,非诱导耐药型罗红霉素对流感杆茵,卡他莫拉菌的作用比红霉素弱,对厌氧菌与红霉素相仿,对嗜肺军团菌作用略强于红霉素克拉霉素对G+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对流感杆菌的抗菌活性较红霉素增高,对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最强阿奇霉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较红霉素强,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敏感,对肺炎支原体作用最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人类第二个发现的抗生素塞尔曼.瓦库斯曼于土壤中发现了链霉素降低了白色瘟疫—结核的死亡率1952年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氨基苷类抗生素天然氨基糖苷类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icin)卡那霉素(kanamycin)小诺米星(micronomi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西索米星(sisomicin)新霉素(neomycin)人工合成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Amikacin)奈替米星(Netilmicin)异帕米星(Isepamicin)共同特点有相似的体内过程(ADE)由于氨基糖苷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氨基和胍基等碱性基团,为比较强的有机碱,因此A(absorption):口服难吸收,适用于肠道感染和肠道消毒,全身感染需注射给药D(distribution):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0%),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昴透过血脑屏障,但在耳淋巴液和肾皮质中分布浓度高E(elimination)在体内不被代谢,约90%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排泄,尿药浓度高,适应于泌尿道感染,在碱性尿液中抗菌作用增强抗菌谱相似对多数需氧G-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球菌较差部分品种对金葡萄菌有抗菌活性,对其他G+球菌如链球菌作用微弱,肠球菌属大多耐药部分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部分药物对结核杆菌有效,如链霉素,卡那,阿米卡星作用机制相似主要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分子吸附于菌体表面少数的氨基糖苷类分子进入人体与核糖体结合-影响肽链延长过程,合成异常蛋白质,异常蛋白质进细菌膜,导致细菌膜渗漏-大量氨基糖苷类分子进入菌体合成更多的异常蛋白-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全部停止,重要物质外泄,细菌死亡共同特点—主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前庭功能损害-耳蜗神经损害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前庭功能损害的毒性依次为: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奈替米量耳蜗功能损害的毒性依次为:新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肾毒性大小依次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链霉素氨基榶苷抗生素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临床上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量一般不养活严重者出现肾功能减退尿液变化一般出现在用药后3-6天,多为可逆性,停药后数日逐渐恢复正常林可酰胺类林可霉素于1962年从霉菌中分离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吸收更好,抗菌谱更广作用机制通过与5O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合成典型表现为抑菌活性,高浓度时对于敏感菌可表现为杀菌活性G+需氧菌MSSAonly肺炎链球菌(onsyPSSP)链球菌组和草绿色链球菌厌氧菌-膈上厌氧菌消化链球菌某些拟杆菌属放线菌普雷沃菌属丙酸杆菌梭杆菌属梭菌(非难辩梭菌)其他细菌肺孢子菌,属弓形体,疟疾克林霉素—药理学吸收-IV和口服-快速和完全吸收(F=90%);食物对吸收影响极小分布-无论Po还是IV,血液浓度极佳-组织穿透性佳,包括骨骼-可透过胎盘,渗入乳汁,禁用于孕妇及婴儿-穿过CSF极少排泄主要肝脏代谢:半衰期2.5-3h透析时不被清除多黏菌素历史-曾广泛用于临床,1980s早期因肾脏毒性而放弃因MDR革兰阴性菌而再回临床作用机制直接破坏细胞膜(细胞膜-黏菌素{阳离子多肽}与细胞膜{阴离子LPS分子}结合发生电抑制反应导致细胞膜改变,通透性增加,细胞内容外漏,最终细胞死亡)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乙磺酸盐细胞内替代品四环类抗生素

1947年由金黄色链霉菌中分享出第一个天然盐酸氯四环素19世纪50年代广泛在临床口服,静脉,局部应用作用机制:-与3OS亚基的A位点结合抑制蛋白合成-典型表现为抑菌活性,高浓度时对于敏感菌可表现为杀菌活性广谱抗菌:覆盖G+细菌,G-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多数厌氧菌等四环素类抗生素天然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半合成四环素类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赖甲四环素常见四环素类药物的药动学给药剂量及途径吸收率达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蛋白结合率分布容积排泄四环素250mgPo77%-88%22-46-1155-641.3L/kg或108L30%肾脏20%-60%粪便米诺环素200mgPo95%-100%3.62-413.1761.17L/kg或80-115L20%~50%粪便;肾脏2.2~1.2ml/min多西环素200mgPo-95%2.6=-0.22.9+-0.420=-682~930.7L/kg或50-80L35%~60%肾脏;其余粪便甘氨酰环素类药物替加环素:第一个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2005年美国首先上市2011年11月中国上市作用机制与核糖体3OS亚单位结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进入核糖体A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在米诺环素D环的第9位置上接上一个甘氨酰胺基增强抗菌活力,有效对抗四环素类两大耐药机制—核糖体保护和外排泵替加环素的适应证美国FDA批准适应证由敏感菌株引起的成人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由敏感菌株引起的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中国SFDA批准适应症成人复杂性腹腔内感染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1)老年或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经常接受抗生素治疗长期处于医疗护理机构具有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如产ESBLs或多种MDR菌感染(除外假单胞菌属)由MRSA或产ESBLs菌引起的严重和复杂性感染,包括伴有肾功能损伤或有肾功能衰竭高危因素的患者尽管感染来源得到控制,其他广谱抗生素仍治疗失败,且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能,对β内酰胺类过敏且感染的致病菌可能对替加环素敏感的患者作为抗生素多样性策略的一部分,减轻其他抗菌药物造成的选择压力,尤其在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治疗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2)MDR致病菌导致的混合感染(除外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属,摩根菌属)不动杆菌属和耐碳青霉烯菌种感染(如KPC等)单用或联合(替加环素联合多黏菌素,或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用于NDM-1感染患者替加环素的安全性替加环素治疗中出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通常发生于治疗的第1~2天,程度为轻至中度其余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痛,头痛,乏力腹泻,消化不良头晕糖肽类抗菌谱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肠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革兰阳性厌氧菌:艰难梭菌,产气英膜杆菌,放线菌属,丙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糖肽类健康成年人药动学药物蛋白结合率(%)剂量峰浓度(mg/L)半衰期(h)万古霉素550.5giv1.0giv10~3025`504~114~11去甲万古霉素550.4giv256~8替考拉宁90~956mg/kgim6mg/kgiv1243168182万古霉素肾功能不全患者药动学肌酐清除率(ml/min)峰浓度半衰期(h)50≤Ccr<7022.607.41300≤C<5022.8510.7315≤C<3024.9920.22Ccr<1535.1335.49糖肽类临床应用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也可用于对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粒细胞缺乏高度怀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口服用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所致伪膜性肠炎患者万古霉素用法用量成人7.5mg/kg,q6h或才15mg/kg,q12h4周以上儿童10mg/kg,q6h4周以下儿童初始剂量15mg/kg,此后<1周者:10mg/kg,q12h1~4周者:10mg/kg,q8h替拉考宁用法用量成人静脉点滴中度感染:负荷剂量400mg,此后200mgqd重度感染:负荷剂量400mgq12h,给药3次,维持量为400mgqd肌肉注射用于中,重度感染维持治疗,剂量同静脉点滴儿童静脉点滴负荷剂量10mg/kg,q12h,给药3次维持剂量,中度感染6mg/kgqd,重度感染10mg/kgqd肌肉注射用于中,重度感染的维持治疗(>2个月)剂量同静脉点滴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调整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Ccr(ml/min)剂量Ccr(ml/min)剂量Ccr(ml/min)剂量50~80每1~3日1000mg50~85每0.5~1日800mg40~60QOD或1/2剂量QD10~50每3~7日1000mg10~50每1~2.5日800mg<403日一次常规剂量或者1/3剂量QD<10每7~14日1000mg5~10H每6~13日800mg噁唑烷酮类目前唯一上市的药物是利奈唑胺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与核糖体50S亚基结构结合,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在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利奈唑胺作用的靶位点火3SRNA,核糖体L4和L22,erm-37甲基转移酶以及whiB7调节蛋白等。由于该药独特的作用位点,故与其他的蛋白合成抑制剂间无交叉耐药发生利奈唑胺抗菌谱经过体外试验和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证实的利奈唑胺有效的G+致病菌。包括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菌株),化脓性链球菌利奈唑胺抗菌谱体外试验证实需氧的和兼性的革兰阳性致病菌粪肠球菌(包括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尿肠球菌(万古霉素敏感的菌株)表皮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的菌株)溶血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其他致病菌巴斯德菌,结核分枝杆菌组织浓度利奈唑胺的组织浓度很好,大部分组织穿透性很高,尤其是对肺部,炎性水疱液等穿透率超过100%,相对而万古霉素的组织浓度较差,对肺部只有11%~17%利奈唑胺临床应用万古霉素耐药的尿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伴发的菌血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利奈唑胺用法用量感染剂量和给药途径建议疗程(连续治疗天数)儿童患者(出生至11岁)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每8小时,10mg/kdg静注或口服每12小时,600mg静注或口服10-14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万古霉素耐药的尿肠球菌感染,包括伴发的菌血症每8小时,10mg/kg静注或口服<5岁,每12小时,600mg静注或口服14-25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5岁,每8小时,10mg/kdg静注或口服5-11岁,每12小时,10mg/kdg口服成人,每12小时口服400mg青少年,每12小时,口服600mg10-14磷霉素类磷霉素(Phosphonomycin,Fosfomycin.FOM)是1967年自放线菌(Strepomycesfradiae)的培养滤液中分离得到的,1970年人工合成,我国1972年试制成功,1980年应用于临床,分子量很小磔霉素类作用机制磷霉素分子结构与磷酸烯醇丙酮酸相似,可竞争同一转移酶,使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而导致细菌死亡,与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不会发生交叉耐药磷霉素抗菌谱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属,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黏质沙雷菌不动杆菌除外喹诺酮类药物发展简史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历史1962

NaiadixicAcid (萘啶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