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水蒸气与湿空气5-1
水蒸气的产生过程
气态工质气体蒸气:远离液态,一般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如空气、燃气。
:靠近液态,一般不能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如水蒸气、氨蒸气等。
水蒸气来源丰富,耗资少,无毒无味,比热容大,传热好,有良好的膨胀和载热性能,是热工技术上应用最广泛的工质。蒸气是由液体汽化而产生的。
1第五章水蒸气与湿空气5-1水蒸气的产生过程气态工质2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愈高愈强烈。
:沸腾是在给定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下发生并伴随着大量汽泡产生的汽化现象。
2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3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愈高愈强烈。
:沸腾是在给定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下发生并伴随着大量汽泡产生的汽化现象。
pts饱和液体饱和蒸气饱和状态:液面上蒸气空间中的蒸气和液体两相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饱和压力ps、饱和温度ts:水蒸气:ps=0.101325MPa,ts=100ºC3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4pt<tsv0ptsv'ptsvxptsv''pt>tsv水的定压加热过程:
湿饱和蒸气(湿蒸气)的干度x
mv-湿蒸气中干饱和蒸气的质量
mw-湿蒸气中饱和水的质量
未饱和水a饱和水b湿饱和蒸气c干饱和蒸气d过热蒸气e汽化潜热J/kg过热度4pt<tsv0ptsv'ptsvxptsv5水的定压加热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
饱和水线饱和蒸汽线临界点临界状态水的临界状态℃
m3/kg
5水的定压加热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饱和水线饱65-2
水蒸气的状态参数
水在临界压力或高于临界压力下定压加热到临界温度时,不存在汽液分界线和汽液共存的汽化过程,再加热就直接成为过热蒸汽。
一般情况下,水蒸气的性质与理想气体差别很大,为了便于工程计算,将不同温度和不压力下的未饱和水、饱和水、干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的状态参数列成表或绘成线算图。饱和水与饱和蒸气表
分为以温度为序(附录表5)和以压力为序(表6)两种。65-2水蒸气的状态参数水在临界压力或高于778未饱和水与过热蒸气表(附录表7)8未饱和水与过热蒸气表(附录表7)9
国际规定,蒸汽表取三相点(即固、液、汽三相共存状态)液相水的热力学能和熵为零。
即:p=
611.7Pa,v=0.00100021m3/kg,T=273.16K,u=0kJ/kg,s=0kJ/(kg·K)
湿蒸汽的状态参数
1kg湿蒸汽是由x
kg干蒸汽和(1-x)kg饱和水混合而成,注意单位9国际规定,蒸汽表取三相点(即固、液、汽三相共存状态105-3
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分析目的:分析步骤:
了解过程中水蒸气的状态变化规律,确定过程中水蒸气与外界的能量交换。
(1)
根据给定条件,在水蒸气表中查出初态的其它参数值;
(2)根据初态和过程特点以及终态的一个参数值,确定终态的其它参数值;
(3)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结合过程的特点,计算过程中工质与外界交换的功量与热量。105-3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分析目的:分析步骤:11定容过程:11定容过程:12定温过程:12定温过程:13定压过程:13定压过程:14定熵过程:
在热工计算中,遇到最多的是水蒸气的定压过程(如锅炉中水蒸气的产生与冷凝器中水蒸气的凝结)和绝热过程(蒸汽机或汽轮机中水蒸气的膨胀作功过程)。14定熵过程:在热工计算中,遇到最多的是水蒸气的定15e.g.:P1115-1,5-4作业:P1265-1,5-415e.g.:P1115-1,5-4作业:P1265-1165-4
湿空气的性质
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干空气:完全不含水蒸气的空气。
在干燥、空气调节以及精密仪表和电绝缘的防潮等对空气中的水蒸气特殊敏感的领域,则必须考虑空气中水蒸气的影响。
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很低,可视水蒸气为理想气体。一般情况下,湿空气可以看作理想混合气体。根据道尔顿定律,湿空气的总压力等于水蒸气的分压力与干空气的分压力之和:165-4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干空气171.
未饱和湿空气与饱和湿空气未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湿空气中的水蒸气未饱和,处于过热状态,湿空气还能吸收水份。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已饱和,不能再吸收水份。定温吸湿过程1-3
171.未饱和湿空气与饱和湿空气未饱和182.
露点露点:结露: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pv对应的饱和温度Td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定压降温到露点,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凝结成水(过程1-2)。结霜:182.露点露点:结露:湿空气中的水蒸193.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含湿量湿度: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1)绝对湿度
1m3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即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
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达到最大值水蒸气的气体常数:
193.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含湿量湿20(2)相对湿度
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之比称为湿空气的相对湿度。
饱和湿空气干空气未饱和湿空气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干燥,吸水能力越强;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湿润,吸水能力越低。20(2)相对湿度湿空气的绝对湿度21(3)含湿量
在湿空气中,与单位质量干空气共存的水蒸气的质量,称为湿空气的含湿量或比湿度。kg/kg(干空气)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1(3)含湿量在湿空气中,与单位质量干224.湿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气体常数及密度干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湿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24.湿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气体常数及密度干空气的相对分23湿空气的气体常数
湿空气的密度:每立方米湿空气所具有的质量。23湿空气的气体常数湿空气的密度:每立方米湿空气所具有的质245.
湿空气的焓
湿空气的焓:
湿空气的比焓:
kJ/kg(干空气)工程上,取0C时干空气、饱和水的焓为零,即
ha=0、hv=0温度t下干空气和水蒸气的焓分别为温度t下干湿空气的焓为kJ/kg(干空气)245.湿空气的焓湿空气的焓:湿空气的比焓:kJ/k256.
湿空气的焓-湿图
湿空气的焓-湿图是湿空气工程计算的重要工具。
(1)定焓线簇
h0
、h1、
h2、h3
…(2)定含湿量线簇
d1、
d2、d3
…(3)定温线簇
t0
、t1、
t2、t3
…(4)定相对湿度线簇
1、
2、
3
…256.湿空气的焓-湿图湿空气的焓-湿图是湿空气工程计2626275-5
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
1.
加热吸湿过程
工程上的干燥处理过程,如谷物、木材、药材、纺织品、食品、造纸等许多烘干工艺。
人工干燥方法:利用未饱和湿空气来吸收被干燥物体的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
为了提高湿空气的吸湿能力,通常先对湿空气进行加热。由于加热过程中湿空气的含湿量不变,但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湿空气的吸湿能力增强。
275-5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1.加热吸湿过程28在焓-湿图中湿空气的加热过程如1-2所示。
加热后的湿空气送入干燥室吸收被干燥物料的水份。如果忽略干燥室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物料中水份蒸发所吸收的潜热完全来自湿空气,因此物料干燥过程对湿空气来说是绝热加湿过程,湿空气的含湿量d和相对湿度
增加,其焓值基本不变,如2-3所示。28在焓-湿图中湿空气的加热过程如1-2所示。加热292.
冷却去湿过程
湿空气被冷却时,温度降低。在温度降至露点前其含湿量保持不变,相对湿度逐渐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1时,湿空气饱和,如果再继续冷却,则析出水份,过程将沿着的饱和曲线向含湿量减少、温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如1-2所示。
292.冷却去湿过程湿空气被冷却时,温度降305-6
干湿球温度计
干湿球温度计由两个温度计构成,如图所示。
如果将干湿球温度计置于通风良好的湿空气中,由于湿球温度计上湿布的水分蒸发,吸收汽化潜热,使湿纱布中的水温降低,湿球温度计读数下降。当水分蒸发所需要的热量等于周围空气所传给的热量时,湿球温度计读书维持在某一数值不变,这一温度值称为湿球温度tw。
干球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t
湿球温度计:测量湿球温度tw305-6干湿球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由两个温度计构成31
当湿空气未饱和时,其相对湿度愈小,湿球温度计上纱布中水分蒸发愈快,需要的汽化潜热愈多,湿球温度愈低,干、湿球温度差就愈大;反之,湿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干、湿球温度之差就愈小;当湿空气的相对湿度等于1时,湿空气为饱和湿空气,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相等。
干、湿球温度之差可以表征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根据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的干、湿球温度就可以由上式确定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31当湿空气未饱和时,其相对湿度愈小,湿球温度计上纱32第五章小结(1)水蒸气的定压加热产生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表示定压加热时水蒸气的状态变化;(2)利用水和水蒸气表确定水蒸气的状态参数。(3)湿空气的性质及其描述方法,利用焓-湿图表示湿空气的加热吸湿和冷却去湿过程。重点掌握:32第五章小结(1)水蒸气的定压加热产生过程,在p-v33作业:P1265-10;5-11e.g.:P1235-10;5-1133作业:P1265-10;5-11e.g.:P123热工基础第五章课件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11醉翁亭记37第五章水蒸气与湿空气5-1
水蒸气的产生过程
气态工质气体蒸气:远离液态,一般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如空气、燃气。
:靠近液态,一般不能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如水蒸气、氨蒸气等。
水蒸气来源丰富,耗资少,无毒无味,比热容大,传热好,有良好的膨胀和载热性能,是热工技术上应用最广泛的工质。蒸气是由液体汽化而产生的。
1第五章水蒸气与湿空气5-1水蒸气的产生过程气态工质38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愈高愈强烈。
:沸腾是在给定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下发生并伴随着大量汽泡产生的汽化现象。
2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39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愈高愈强烈。
:沸腾是在给定压力所对应的温度下发生并伴随着大量汽泡产生的汽化现象。
pts饱和液体饱和蒸气饱和状态:液面上蒸气空间中的蒸气和液体两相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饱和压力ps、饱和温度ts:水蒸气:ps=0.101325MPa,ts=100ºC3液体汽化蒸发沸腾: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温度40pt<tsv0ptsv'ptsvxptsv''pt>tsv水的定压加热过程:
湿饱和蒸气(湿蒸气)的干度x
mv-湿蒸气中干饱和蒸气的质量
mw-湿蒸气中饱和水的质量
未饱和水a饱和水b湿饱和蒸气c干饱和蒸气d过热蒸气e汽化潜热J/kg过热度4pt<tsv0ptsv'ptsvxptsv41水的定压加热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
饱和水线饱和蒸汽线临界点临界状态水的临界状态℃
m3/kg
5水的定压加热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饱和水线饱425-2
水蒸气的状态参数
水在临界压力或高于临界压力下定压加热到临界温度时,不存在汽液分界线和汽液共存的汽化过程,再加热就直接成为过热蒸汽。
一般情况下,水蒸气的性质与理想气体差别很大,为了便于工程计算,将不同温度和不压力下的未饱和水、饱和水、干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的状态参数列成表或绘成线算图。饱和水与饱和蒸气表
分为以温度为序(附录表5)和以压力为序(表6)两种。65-2水蒸气的状态参数水在临界压力或高于43744未饱和水与过热蒸气表(附录表7)8未饱和水与过热蒸气表(附录表7)45
国际规定,蒸汽表取三相点(即固、液、汽三相共存状态)液相水的热力学能和熵为零。
即:p=
611.7Pa,v=0.00100021m3/kg,T=273.16K,u=0kJ/kg,s=0kJ/(kg·K)
湿蒸汽的状态参数
1kg湿蒸汽是由x
kg干蒸汽和(1-x)kg饱和水混合而成,注意单位9国际规定,蒸汽表取三相点(即固、液、汽三相共存状态465-3
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分析目的:分析步骤:
了解过程中水蒸气的状态变化规律,确定过程中水蒸气与外界的能量交换。
(1)
根据给定条件,在水蒸气表中查出初态的其它参数值;
(2)根据初态和过程特点以及终态的一个参数值,确定终态的其它参数值;
(3)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结合过程的特点,计算过程中工质与外界交换的功量与热量。105-3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分析目的:分析步骤:47定容过程:11定容过程:48定温过程:12定温过程:49定压过程:13定压过程:50定熵过程:
在热工计算中,遇到最多的是水蒸气的定压过程(如锅炉中水蒸气的产生与冷凝器中水蒸气的凝结)和绝热过程(蒸汽机或汽轮机中水蒸气的膨胀作功过程)。14定熵过程:在热工计算中,遇到最多的是水蒸气的定51e.g.:P1115-1,5-4作业:P1265-1,5-415e.g.:P1115-1,5-4作业:P1265-1525-4
湿空气的性质
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干空气:完全不含水蒸气的空气。
在干燥、空气调节以及精密仪表和电绝缘的防潮等对空气中的水蒸气特殊敏感的领域,则必须考虑空气中水蒸气的影响。
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很低,可视水蒸气为理想气体。一般情况下,湿空气可以看作理想混合气体。根据道尔顿定律,湿空气的总压力等于水蒸气的分压力与干空气的分压力之和:165-4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干空气531.
未饱和湿空气与饱和湿空气未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湿空气中的水蒸气未饱和,处于过热状态,湿空气还能吸收水份。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已饱和,不能再吸收水份。定温吸湿过程1-3
171.未饱和湿空气与饱和湿空气未饱和542.
露点露点:结露: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pv对应的饱和温度Td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定压降温到露点,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凝结成水(过程1-2)。结霜:182.露点露点:结露:湿空气中的水蒸553.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含湿量湿度: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1)绝对湿度
1m3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即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
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达到最大值水蒸气的气体常数:
193.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含湿量湿56(2)相对湿度
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与同温度下饱和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之比称为湿空气的相对湿度。
饱和湿空气干空气未饱和湿空气相对湿度越小,空气越干燥,吸水能力越强;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湿润,吸水能力越低。20(2)相对湿度湿空气的绝对湿度57(3)含湿量
在湿空气中,与单位质量干空气共存的水蒸气的质量,称为湿空气的含湿量或比湿度。kg/kg(干空气)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1(3)含湿量在湿空气中,与单位质量干584.湿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气体常数及密度干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湿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224.湿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气体常数及密度干空气的相对分59湿空气的气体常数
湿空气的密度:每立方米湿空气所具有的质量。23湿空气的气体常数湿空气的密度:每立方米湿空气所具有的质605.
湿空气的焓
湿空气的焓:
湿空气的比焓:
kJ/kg(干空气)工程上,取0C时干空气、饱和水的焓为零,即
ha=0、hv=0温度t下干空气和水蒸气的焓分别为温度t下干湿空气的焓为kJ/kg(干空气)245.湿空气的焓湿空气的焓:湿空气的比焓:kJ/k616.
湿空气的焓-湿图
湿空气的焓-湿图是湿空气工程计算的重要工具。
(1)定焓线簇
h0
、h1、
h2、h3
…(2)定含湿量线簇
d1、
d2、d3
…(3)定温线簇
t0
、t1、
t2、t3
…(4)定相对湿度线簇
1、
2、
3
…256.湿空气的焓-湿图湿空气的焓-湿图是湿空气工程计6226635-5
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
1.
加热吸湿过程
工程上的干燥处理过程,如谷物、木材、药材、纺织品、食品、造纸等许多烘干工艺。
人工干燥方法:利用未饱和湿空气来吸收被干燥物体的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
为了提高湿空气的吸湿能力,通常先对湿空气进行加热。由于加热过程中湿空气的含湿量不变,但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湿空气的吸湿能力增强。
275-5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1.加热吸湿过程64在焓-湿图中湿空气的加热过程如1-2所示。
加热后的湿空气送入干燥室吸收被干燥物料的水份。如果忽略干燥室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物料中水份蒸发所吸收的潜热完全来自湿空气,因此物料干燥过程对湿空气来说是绝热加湿过程,湿空气的含湿量d和相对湿度
增加,其焓值基本不变,如2-3所示。28在焓-湿图中湿空气的加热过程如1-2所示。加热652.
冷却去湿过程
湿空气被冷却时,温度降低。在温度降至露点前其含湿量保持不变,相对湿度逐渐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1时,湿空气饱和,如果再继续冷却,则析出水份,过程将沿着的饱和曲线向含湿量减少、温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如1-2所示。
292.冷却去湿过程湿空气被冷却时,温度降665-6
干湿球温度计
干湿球温度计由两个温度计构成,如图所示。
如果将干湿球温度计置于通风良好的湿空气中,由于湿球温度计上湿布的水分蒸发,吸收汽化潜热,使湿纱布中的水温降低,湿球温度计读数下降。当水分蒸发所需要的热量等于周围空气所传给的热量时,湿球温度计读书维持在某一数值不变,这一温度值称为湿球温度tw。
干球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t
湿球温度计:测量湿球温度tw305-6干湿球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由两个温度计构成67
当湿空气未饱和时,其相对湿度愈小,湿球温度计上纱布中水分蒸发愈快,需要的汽化潜热愈多,湿球温度愈低,干、湿球温度差就愈大;反之,湿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干、湿球温度之差就愈小;当湿空气的相对湿度等于1时,湿空气为饱和湿空气,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相等。
干、湿球温度之差可以表征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根据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的干、湿球温度就可以由上式确定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31当湿空气未饱和时,其相对湿度愈小,湿球温度计上纱68第五章小结(1)水蒸气的定压加热产生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表示定压加热时水蒸气的状态变化;(2)利用水和水蒸气表确定水蒸气的状态参数。(3)湿空气的性质及其描述方法,利用焓-湿图表示湿空气的加热吸湿和冷却去湿过程。重点掌握:32第五章小结(1)水蒸气的定压加热产生过程,在p-v69作业:P1265-10;5-11e.g.:P1235-10;5-1133作业:P1265-10;5-11e.g.:P123热工基础第五章课件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
文本举例表助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检测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理工大学《土体工程稳定性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5年高三4月调研测试(二诊)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5年七校联考高考历史试题一模试卷含解析
- 陕西省泾阳县阶段性自测题2025届数学三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海滩课件
- 医学知识 便秘宣教 学习课件
- 固定资产知识
- 各省市光伏电站发电时长和量速查
- DZ∕T 0210-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硫铁矿(正式版)
- 焊工操作证理论考题题库大全
- 护理三查八对课件
- 弯制法制作卡环及支架
- JGJ82-2011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 中国十五冶招聘线上笔试测评题库
- 安琪儿夜游记故事原文阅读
- 姓氏文化杨姓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与营养
- 卫生许可证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