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1.gi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2.gi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3.gi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4.gi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b575e11f44a9ed84b761bf490c3a1c4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是整个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和问题、分析社会历史的本质以及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所持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从总体上说,都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亦称唯心史观。它有两种基本表现形态:唯意志论和宿命论。唯意志论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卡莱尔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米海洛夫斯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尼采:“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唯意志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宿命论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第二,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唯心史观在历史观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生产规模的狭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第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使得其思想家歪曲历史的真相。第三,认识根源:不懂得辩证法,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以实践为基础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构成。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
其次,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第三、地理环境不仅通过生产力间接作用于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等方面,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风俗人情、文化艺术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孟德斯鸠:气候是决定因素“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酷热有害于力量和勇气,寒冷赋予人类头脑和身体以某种力量,使人们能够从事持久、艰巨、伟大而勇敢的行动,因此,“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这一理论无疑把社会还原成了人“身外的自然”,照此解释,一些民族受到剥削和压迫,完全是自然条件造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的环境问题。
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现实加剧的因素。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国绿坛关注中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flv可持续发展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进一步确立自然界的整体观念。第二,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2)作为人类社会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发展、分布、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
人口生产的特点:与物质生产不同,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人口生产的形式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人口生产的结果是为延续后代;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一般地说,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第四,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反对“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3)生产方式的作用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基本制度决定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
第三,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和社会地位的反映,形成个人独特的看法与思维形式: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对世界的发展潮流的认识、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个人意识的烙印。群体意识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认识,它不是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而是人群集合体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反映。群体意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民族意识,比如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1)从意识主体(现实的人)看:有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之分(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看: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分。
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自发产生的,具有不系统、不定型、盲目等特性。社会心理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表现为感情、情绪、习惯、成见等各种自发的倾向、民族心理、社会思潮等。社会意识形式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对社会存在自觉的、系统的、比较深刻的反映。社会意识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体系,形式主要有: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等。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在社会现实中起指导、教育、审美、宣传、熏陶、教化等作用。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心理的基础上概括而来,又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
(3)从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看:有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社会意识形式大部分都属于社会科学,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在阶级社会都有阶级性。但同时存在没有阶级性的部分。比如人们对社会存在中自然现象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对人类自身的思维与逻辑的认识等等。因此,我们把社会意识形式中有阶级性的部分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没有阶级性的部分如语言学等)称为非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艺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法的关系、法律制度、规范和设施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与形式。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思考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劳动资料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
☆在人与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的种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
——马克思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铁器封建社会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
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发展史“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掌握这一规律有何意义?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国家的实质和职能(1)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观点:“君权神授”论“道德外化”论“社会契约”论“君权神授”论“道德外化”论
国家是“道德观念的现实”外化,“理性的形象和现实”,是“地上的神物”。“社会契约”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国家的阶级根源。阶级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社会根源(2)国家的实质
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的起源是同阶级对立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社会分裂成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产生的,将来也必然随着阶级的灭亡而失去其存在的根据。(3)国家的特征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4)国家的类型和形式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
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政体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必须要有一定的政体来体现,否则阶级的统治就不能落实;同样,一定的政体也必然会体现、服务于一定的国体,否则,政体就无法存在。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国家的对内职能:第一,政治职能第二,经济职能第三,社会职能(5)国家的两大职能第一,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第二,经济职能,即组织、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第三,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将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社会陷于崩溃,同时不断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与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第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国家的对外职能第二,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但是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纵向统一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横向统一性
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中国是大陆型国家,重农抑商是传统政策,重生产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稻谷。加以中央集权,长期科举制度,使中国这个国家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格。各个国家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封建社会,中国最具典型意义。典型的小农经济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典型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三、革命与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四、科学技术得非常重要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意识结构(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辛亥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其次,在阶级社会中推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即质变法国大革命广州起义最后,推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秋收起义(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恩格斯(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明治维新(二)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1、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2、技术:
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手段是什么为什么
做什么怎么做
可能现实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知识形态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科学技术的特征1.创造性2.探索性3.连续性太阳系银河系月球漫步飞船上天蒸汽机车集成电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2、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变革科学技术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
+科技
科技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知识资本
知识与信息
知本家
知识分子科技人员
农业经济先干后学工业经济边干边学知识经济学好再干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信息网络人群迎接挑战,走“科教兴国”之路经济上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影响力科技是威慑力军事上政治上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课堂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哪些负面作用?怎样减少这种负面作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反思核能日本大地震启示录:核能之鉴德国宣布弃用核能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德国将面临能源挑战安全是发展核能第一要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唯意志论宿命论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马背上的时代精神”拿破仑英雄就是能够克服、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超越自己,做出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功绩的普通人。如何看待英雄人物?什么是英雄?英雄是日常生活、文学、历史学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体现出英勇顽强、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等英雄品质的军人、警察、消防员乃至普通人称为英雄;人们把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军事将领称为民族英雄,例如抗击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许多传记致力于记述英雄人物的奋斗历程;许多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围绕英雄的所见所为描绘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电影、童话、ACG作品等的主角常常是英雄,一般认为这有正面的意义。在传统作品中,英雄的形象常常接近完美,而在一些近现代作品中出现了具有明显弱点的英雄,称为反英雄。主人公形象高大、胸怀宽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缺点的形象,总之是一个完人。高大全十大荧幕经典军人形象/2010-07-27/001Q/12477151.html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英雄就该是为天下,为民众奉献一切的人。像精卫、夸父、后羿都是神话人物,体现的都是中国人民美好的意愿,寄托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我们未处乱世,但却正在见证“英雄辈出”,一个个民间英雄在感动公众之后,迅速被包装、“供奉”起来,而同时感觉他们距离大众却越来越远,这已然成为中国式“英雄”的命运方程式。开放而自由的社会不排斥典型,但拒绝刻意“雕琢”中国式“英雄”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正在抢救,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我觉得看奥运不仅仅是看运动员拿奖牌。更重要的是去看他们背后付出的汗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永远也不会成功!这是我的信条,奥运赛场上也是如此,杜丽虽没有拿下首金,但是她尽力了,一样是我学习的榜样,假如是因为她平时怠慢训练导致的结果,我想没有人会原谅她。赛完记者采访是她哭了,她哭的不仅仅是丢失了金牌,她还会想自己平时的努力还不够。该为自己的“金牌”付出努力。也用这种精神来鼓励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努力的不停的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来源:西祠胡同)如何看待奥运英雄?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所指的英雄是符合大众潜意识及普遍心理的需求而受到大众信赖的领导者,例如普京。如何看待英雄人物?看待英雄时,不应该将他们或许有的我们也会有的弱点或我们也可能犯的错误作为重点,因为那些根本不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历史人物,成为英雄的原因,我们更应该将重点放在他们之所以成为历史人物,成为英雄的原因上,即他们成就的功业,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历史做出的不朽的贡献,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他们排除万难、忍受痛苦、奋发图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精神境界,及对人性的升华和超越,因为这是我们一般人平时做不到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怀念。其次,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看待英雄时,还应该有点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要照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历史局限性,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容易得很,不用负责任,不做事坐着说话腰不疼。(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广泛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胸外科护士工作心得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单摆铣头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倒置行星滚柱丝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虚拟试穿平台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汽车天线定位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重载有轨穿梭小车(RGV)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丝素蛋白敷料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直线式桁架机器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装运前检验(PSI)服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电子钥匙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含解析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GA/T 2145-2024法庭科学涉火案件物证检验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
-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版)
- 2024年度窑炉施工协议详例细则版B版
- 第一届山东省职业能力大赛济南市选拔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技术工作文件(含样题)
- 尿毒症替代治疗
- 【课件】2025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小作文讲解课件
- 基底节脑出血护理查房
- 工程公司总经理年终总结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企业盈利能力探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