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学原理
FoundationsofPoliticalscience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
一、人类与政治
(一)政治的重要性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人类究竟是被炸成齑(ji)粉,还是将设计出能使自身得以生存的政治安排,现在正取决于政治和政治家们。
——达尔(二)政治是一种艺术
Politicsistheartofthepossible.---OttoVonBismarck(1815-1898),remark,Aug.11,1867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4页.
(三)现代人与政治
1、政治实践者与政治医生的技能对治病救人虽然重要,医学的进步主要却不依赖于医生们的经验,而取决于医学家的工作。由于直接经验不够用,所以政治实干家和医生一样大依靠专家,包括学术专家。今天的政治领导人必须对本质上是抽象的理论或理论性的问题作出实际的判断,这就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理解。香港媒体称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每临大事必学习”,“学习”过程也就是问政于专家的过程。大陆官方智囊和民间智库正逐步介入政府的决策过程。政治领导人如此,普通公民也是如此。要对政治领导人及其政策作出判断,要了解和选择各种方案,要弄清世界令人炫目的复杂事物,所有的人都不能满足于直接经验。
2、普通人与政治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
——[美]罗伯特·达尔表面看来,除了政治家、政府官员,似乎一般人都与政治无关。收音机将你叫醒,然后洗漱一番,抽支烟,开车上班,发发商务函件,看看报纸上有关的经济信息。但实际上,政治的影响无处不在。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J·林格是这样描述的:当一个人从早上醒来,国家就开始影响他一天的生活。唤醒他的报时收音机,受到许多制造与销售条例的制约。这里面的音乐是电台播送的,而电台只有领到政府的执照才能营业。起床以后,他洗漱用的受到政府控制,牙膏生产也得经政府批准,毛巾也一样,甚至包括其他每一件生活必需品及用品。如果早餐后抽支烟,又得通过缴纳烟税向政府付款才能取得抽烟的特许权。尔后,他要在属于政府的街道和公路上驾车行驶,通过政府垄断的邮政企业同他人书信往返,读政府发布的有关经济形势的情况和数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会碰到一些词汇被运用:诸如民主、自由、权利、权力、国家、社会……每天都会从事一些活动:参与、选举、网上留言……
二、湖南人与政治(一)湖南的政治人才“楚材蔚起奋志安壤”岳麓书院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郭嵩涛熊希龄黄兴毛泽东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若要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二)湖南人的政治思维方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湖南人的特质:经国济世慨然以澄清天下为志的豪气与价值取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蔡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政治的定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伦理政治观这是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它用道德的观点来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政治即道德修为与教化以至至善的活动。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大学章句序》
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古者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盖道之本在于修身,而后及于治人,其说具于方册。读而知之,然后能行。何可以不读书也?子路乃欲使子羔以政为学,失先后本末之序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美德。亚里斯多德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
·
2、神学政治观
从宗教神学出发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君权神授”思想。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为人者天》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5页。
3、权力政治观它认为政治是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的玩弄权术的活动。中国古代法家,他们认为,政治就是“集势以胜众,任法以齐民,因术以御群。”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韩非子:《外诸说左上》Theendjustifiesthemeans.——NiccoloMachiavelli
马基雅弗里在《君主论》认为“政治就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君王……如果可能的话,不妨保留某些不致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某些事情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王照着办就等于自掘坟墓;而另一些事情表面上看来是恶行,但是如果君王照办了,却会给他乃至国家带来莫大的安全与福祉。——chapterXV君王,尤其是一位新的君王,根本无法实现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做的所有事情,他要维护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
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4、法律政治观它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即立法和执法的过程。霍布斯、洛克、卢梭等认为通过设计理想的法律规范和政治体制,就能保证有一个和谐的生活,认为国家是法律,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是为了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而设置,政治就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5、管理政治观它认为政治是对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孙中山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61页。
6、分配政治观
它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3页。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
2、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含各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马恩选集》第1卷,第173页)这表明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3、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基本或本质特征:一定社会关系中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集团的权威性统治。4、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斗争是以阶级斗争为其基本内容及主要形式,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革命。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0页》)列宁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列宁全集》第41卷第379页。)
5、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列宁指出:国家政权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列宁选集》第4卷第420页。)“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立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及内容。”(《列宁文稿》)这就确定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6、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
234页.)
(三)我们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张雷、娄成武:《政治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9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着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形成的
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政治的要点:
其一,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起统率作用;其二,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其三,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其四,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特定利益,通过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其五,政治是与阶级社会相联系的历史范畴,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属性;其六,政治本身是复杂多样的。
四、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二)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的差别和共同利益出现,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共同利益,规约氏族成员的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相应产生。原始社会的这种政治被马克思称为氏族民主制。
(三)发展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人类社会利益第一次以阶级利益对抗为主要内容,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产生了新的、与社会相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这就是国家。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仍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
(四)逐渐消亡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消失,但利益差异和矛盾继续存在,政治权力是与人民日益结合的权力。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政治随之消亡。
(五)演变趋势: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政治社会、以非阶级利益差别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以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统治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以非阶级性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社会,再到无政治社会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的辩证历史运动。
五、政治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由社会经济所决定,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又对其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是通过政治权力进行政治权利分配的社会关系,法律则是政治权力制定和认可的对于社会成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关系和行为的特定规范。法律由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制定和认可,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强制实施,法律只有在政治权力能有效控制政治社会秩序的范围内才起作用。
(三)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曾经有政教合一,但现在一般宗教不再支配政治生活。(四)政治与道德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一为上层建筑,一为意识形态;一具权力强制性,一无;一涉及公共事务,一以个人为作用对象;二者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五)政治是最基本的社会调节机制
“政治已经成为社会这列庞大列车的火车头,它可以牵动社会飞速前进,它也可以拖着社会缓缓而行;它可以引导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飞驰,它也可以使社会脱离正常运行的轨道。”(王邦佐;《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六)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七)政治使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第二节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政治主体
(2)政治关系
(3)政治行为
(4)政治制度
(5)政治文化
(6)政治发展
(7)国际政治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1)
政治学理论(2)
中国政治(3)
比较政治(4)
公共政策(5)
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代西方政治学伦理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神学政治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2、近代西方政治学
文艺复兴使政治学摆脱传统伦理政治观和宗教神学政治观的束缚。马基雅弗里:《君主论》,标志西方近代政治学的产生。
3、现代西方政治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当代西方政治学
二战结束以来。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政治学
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神权政治观,
春秋战国的政治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封建社会的政治学:儒家政治学。
2、中国近现代政治学出现三政治学说竞争的思想格局:儒家政治及中体西用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3、当代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形成:19世纪40年代。标志:《共产党宣言》
发展;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1)科学性(2)阶级性(3)革命性(4)实践性(5)发展性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方法:历史分析、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利益分析方法、调查研究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传统方法:哲学、历史、制度研究方法现代方法: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方法、政治系统分析法、政治沟通分析法等。第二章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的含义和特性
(一)含义:政治主体是指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以其存在或行为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从规模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集体型政治主体和个体型政治主体。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行为主体泛指一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或组织。有的认为:政治主体在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政治行为赖以发生的政治环境;狭义的政治主体指在政治过程中
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其所涉及的被动的政治行为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二)特性
1、主体利益性
2、主观能动性
3、主客体相对性
4、社会历史性
5、发展变化性
第一节国家
一、国家的定义PolisRepublicCitystate_kingdomStateNationNation-state国家与民族:谁创造谁?
(一)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1、社会共同体说;
2、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人民、土地、主权。四要素说;人民、土地、主权、政府。
3、社会契约说;
4、国家统治说。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马恩选集》第2卷第336页。)列宁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选集》第4卷第31、33页。)国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基础上的组织。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要素
1.领土
2.人口
3.主权(独立)
4.政府
二、国家的起源
(一)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观
1、神权论
2、社会契约说
3、暴力论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观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第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第二,国家是特殊的公共权力机关。
三、国家的本质和特征
(一)国家的本质阶级统治。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国家的本质:其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其二,国家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其三,国家以第三者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
(二)国家的特征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2、国家是按地区而非血缘来划分居民的。
3、国家具有特殊的暴力形态。
四、国家职能
(一)含义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总作用,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国家职能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
(二)分类按照地域划分,国家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按照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划分,国家职能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主要指国家通过政治权力等强制机制行使的控制和镇压被统治阶级和异已势力的功能。
社会管理职能也称公共职能和政治管理职能,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即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生活的指导、管理、服务、协调、调控和监督的功能。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是辩证统一的。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核心职能,是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政治统治职能的实现又有赖于社会管理职能的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的基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并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没有稳固的政治统治,管理职能也无法履行。从奴隶社会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治统治职能占主导地位,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向垄断资本主义开始,社会管理职能扩大,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管理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而政治统治职能相对于社会管理职能处于次要地位。
五、国家的历史类型划分标准:人们的经济关系和国家的阶级本质
1.奴隶制国家
2.封建制国家
3.资本主义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而非政治改良。
六、国家机构
(一)定义
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
政府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广义的政府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国家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
中义的政府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
狭义的政府是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二)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1、集权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三)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四)中国的国家机构
1、国家主席
2、国家权力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五)现代政府组织和运行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有限职能原则
3、责任原则(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行政责任)
4、法治原则(六)政府与国家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1)政府是国家的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2、区别(1)政府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全部(2)政府权力受之于、但不等于国家主权(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并不等于国家功能。(4)国家的构成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而政府的构成则是特定群体。
七、国家权力
(一)定义
权力是指行为主体由于占有某种资源面具有的影响、制约的控制其他行为体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张雷等:《政治学》第61页。)
国家权力是对社会进行宏观控制和治理的权力,即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通过国家政权对社会运用的支配力量和控制力量。国家权力常被视为社会公共权力。(教材第44页。)
国家权力的主体是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二)特性
1、主权性
2、普遍性
3、特殊的强制性
4、公共性即国家权力是与社会相分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第二节政党一、政党的含义与作用
(一)政党的含义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中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治学基础》第209-210页。)
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谋取政权和执掌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教材第61页。)
(二)政党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3、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与政权具有密切相关性;
4、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三)政党的类型
1、以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划分:
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2、以是否掌握政权和在议会、政府中的地位划分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
3、以政治纲领、政治价值观划分:左派政党、右派政党和中派政党。
4、以政党的活动范围划分: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
(四)政党的功能与作用
1、凝聚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集合和发展实现本阶级利益和政策目标的政治力量;
3、领导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4、维持国家政治平衡和政治稳定;
5、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
6、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7、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事务。
二、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党的产生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时期。政党产生的条件主要是:1、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民主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成长及其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二)政党的发展第一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第三节政治社团
一、政治社团的含义与功能(一)政治社团的含义
政治社团是指利益要求基本相同的社会成员,为实现特定的利益目标,而有组织地参与或影响公共政策和政治过程的社会团体。(教材69页。)
政治团体是由有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而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制定或实施的政治团体。(张雷书,第141页。)
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王书224)
美国的劳工组织展开了他们有史以来最大的游说和施压运动。他们在国会山开会、聚集,并给各区的议员们写信施压。据报道,仅钢铁工人一个工会就给众议员们写了20多万封信;他们还把手机送到工厂,以便让工会成员不停地给议员办公室打电话;一个专门生产塑料制品工厂的几百名工会成员给当地的议员寄了一张浴垫,上面写道:“亲爱的议员,我们已经丢掉了180个工作给墨西哥,别再犯同样的错误,投PNTR的否决票。”
为了影响国会在中国“正常贸易地位”问题上的态度,2000年4月,货车司机工会和劳联产联派出大约10000名活动分子到国会进行游说。为开展游说工作,劳联产联主席斯威尼推掉了很大一部分日程安排,与众议员举行面对面的会谈并与温和的共和党人、国会黑人议会党团举行会议。斯威尼说:“我们告诉他们,工会会员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严肃。我们对他们说,他们绝对没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没有信息表明中国在改善其人权状况或工人的权利。”
工商利益集团围绕中国“正常贸易地位”问题开展的游说活动是冷战结束后对国会进行的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游说活动。2000年上半年,仅12个支持“正常贸易地位”的主要工商组织就花费了3120万美元游说国会,其中美国商会966万,商业圆桌会议294万,美国农场事务联合会150万,摩托罗拉289万,波音公司424万,微软233万,美国国际集团170万,美国电子工业协会150万。游说期间,亲自到国会做议员工作的大公司首席执行官人数超过了以往任何游说活动工商利益集团围绕“正常贸易地位”问题展开的游说运动,为行政当局推动积极的对华贸易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国内政治支持。因此可以说,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工商利益集团已成为维护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
由于在“正常贸易地位”问题上这种尴尬处境,为争取两面都不得罪,很多民主党议员选择了既支持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地位”,又支持对该议案附加条件以体现劳工组织的要求。结果,2000年5月,众议院以237∶197的投票结果(164名共和党人和73名民主党人支持)批准了“正常贸易地位”,同时又附加了有关人权和防止进口产品激增等方面的内容。但人权问题只是劳工组织阻止“正常贸易地位”的借口。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附加条款只是满足了它们的表面要求,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正常贸易地位”的通过,实际表明,在这场与劳工组织的国内政治斗争中,工商利益集团取得了胜利。
美国42位州长联名致函众院议长要求国会予华PNTR
在美国国会即将表决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美国42个州的州长联名写信给众议院议长哈斯托特,强烈要求他支持给予中国PNTR。
这是康州州长罗兰5月20日在其办公室会见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时透露的消息。这42位州长包括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德州州长小布什、康州州长罗兰、华盛顿州华裔州长骆家辉、纽约州州长相德基以及加州、新泽西州、北卡、威斯康辛、佛罗里达、马里兰等州的州长。
信中说给予中国PNTR,与每一个州的利益密切相关,希望参众两院能够顺利地通过给予中国PNTR。信中还说,作为努力改善美国人生活标
准而努力工作的州长,我们强烈要求您支持给予中国PNTR。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在与美国签署WTO协议时,承诺市场更加开放,为美国工人创造巨大的工作机会。信中最后说,中国加入WTO之后,将有助于中国的改革,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比经济变化更大的影响,对于美国也是一次巨大的机会。
罗兰说,这封信是在最近召开的全美州长协会会议上经过42位州长签名后发给众议院议长的。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形成基础是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2、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和具体;
3、政治社团组织形态相对松散,一般没有固定、明确的政治纲领;
4、政治社团的成员有群众性;
5、政治社团参与或影响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实施。所以有人说政治社团是政治性社会团体的简称。
(三)政治社团的类型
1、按照利益追求划分: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
2、按成员特定社会角色和身份分类:
3、按照法律地位划分:合法政治社团与非法政治社团两类。
4、按照所处的社会制度划分: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
(四)政治社团的功能
1、利益表达功能
2、政治社会化功能
3、政治参与功能
4、利益调节和平衡功能
5、维护社会和政治安全的功能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
(一)含义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
府施加压力的集团。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二)产生的原因
1、利益分化与多元化是经济根源;
2、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政治条件;
3、民主意识的提高是思想基础;
4、国家权力扩张是直接动力。(三)形成和发展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是孕育和形成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急剧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
(四)主要活动方式
1、院外活动;
2、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舆论;
3、联系或支持代表集团利益的政党及参与政治选举活动;
4、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5、通过暴力行为表达政治情绪。
(五)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作用
1、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2、扩展和深化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把公民的政治参与由选举扩展到整个政治过程;
3、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三、中国的政治社团
(一)中国政治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二)当代中国政治社团的特征
1、社会基础广泛,覆盖全面;
2、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规范;
3、各政治社团的利益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三)中国政治社团的地位与作用
1、组织与管理功能;
2、参政功能;
3、民主监督功能;
4、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功能;
5、政治稳定功能。第四节政治家
一、政治家含义与特征
(一)含义
政治家是以政治为职业,在政治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杰出的政治领导才能,掌握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
(二)政治家的特征
1、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代表。列宁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列宁选集》第1卷第210页。)
2、具备杰出的政治领导才能。列宁说:“政治家的艺术就在于正确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时机无产阶级先锋队可以成功地夺取政权,可以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夺取政权以后得到工人阶级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十分广大阶层的充分支持,以及在夺取政权以后,能通过教育和训练吸愈益众多的劳动群众来支持、巩固
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列宁选集》第4卷第207页。
3、以政治为职业并担任政党、政府或国家等政治组织的高层领导职务。
4、以自己的政治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政治家的类型与作用
(一)政治家的类型
1、按阶级标准分类
2、按社会作用分类
(二)政治家的作用
1、在革命和夺取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2、在建立和完善政治制度,组织政党和领导政府中的作用;
3、在争取同盟者和调节内部矛盾和冲突中的作用
4、在制定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政治家的成长与培养塑造
(一)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1、选举方式
2、世袭方式
3、革命方式
4、政变方式
5、推荐与任命方式
(二)影响政治家成长的社会环境
1、历史因素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文化因素
(三)政治家成长的内在因素
1、能力
2、知识素养
3、人格品德
4、心理素质第三章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王书,第113页。)
政治行为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作用下,在特定利益的基础上,为了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而展开的各种活动。(施雪华:《政治科学》第540页。)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驱动下,为改变和调整既有政治关系格局,为建立、维护或改变政治制度,影响和推动政治发展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教材,第95页,)政治行为包括四个基体要素: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第一节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定义与特点(一)关于政治统治的几种观点
1、神权统治论超自然、超社会力量对人类的支配之体现
2、父权统治论(血缘统治论)
3、契约统治论
4、精英统治论
5、多元统治论(二)政治统治的定义政治统治即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对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政治统治是人类政治生活当中最高层次的政治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乃政治斗争中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对于社会的支配与控制行为。国体问题,即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
(三)政治统治的特点
1、阶级性
2、最高性
3、强制性
4、有序性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与合法化
(一)政治统治的基础政治统治作为一强力的支配与控制行为,其核心问题乃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问题。政治统治的基础,实质上即政治统治行为主体的权威基础。
1、物质基础——暴力权威;武装的人,物质的附属物——军队、警察、法庭
2、政治权力基础;
3、社会基础;
4、公共职能基础;
5、社会心理基础。
国家权力得到社会成员服从的可能性。统治阶级获得足够的令人服从的权威,就必须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和观念,以及反映这种价值的制度化的形式来证明自己有资格掌握政治权力。人心向背问题:管仲: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政治统治是政治斗争过程中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在政治统治的确立过程中,不管是哪一方在斗争中取胜,取胜的一方都要把自己取胜时的政治力量对比状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给这种形
式盖上社会普遍承认的印章,从而确产一种稳固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合法,主要指获得社会普遍承认,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它不能等同于法律性,而是偏重于心理的、伦理的或理性的支配。合法化的过程,即是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一方面是政治统治能否以及怎样以社会值观范所认可的方式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是政治统治有效性的范围、基础与来源。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也就意味着国家权力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问题。国家权力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程度越高,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也就越强,政治统治的行为方式也就越灵活,政治统治的秩序也就越稳固。就本质而言,政治统治就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承认,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陛下,您可以借助刺刀做一切事情,但您无法靠它们安座。
——塔列朗致拿破仑
《大众的反叛》P127
三、政治统治的类型与实施方式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根据政治统治行为的阶级利益基础分类: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和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政治统治两类。
2、根据政治统治权威的基础分类:
A、传统型权威的统治——依靠自古即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
B、魅力型权威的统治——依靠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与超凡品质;
C、法理型权威的统治——依靠法律与章程的明文规定。3、以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分类:专制型和民主型两类。
(二)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1、权利分配
2、暴力镇压
3、安抚收买
4、公共管理
5、思想文化控制
6、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政治统治的作用
1、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2、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安全;
3、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
4、保证政治权力的效力;
5、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6、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节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一)关于政治管理的有关观点
1、政治管理即政治孙中山为代表。政治即管理众人之事。其偏有二:一,夸大了政治的社会职能而忽视了政治的阶级统治含义。二,政治不仅包括政治管理,还包括其他如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内容。
2、政治管理即社会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管理模式的产物。前苏联宪法: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保障着对于
所有社会事物的有效管理,即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忽视了市场机制,过分集中。这种观点扩大了政治管理的范围。
3、政治管理即行政管理马克斯·韦伯与威尔逊,坚持政治与行政二分,然其实为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之分。行政只是政治的一部分,行政管理是对于政治机构尤其是对于行政机构本身的管理,而政治管理则是政府对于社会的管理。
(二)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管理是指国家权力主体根据一定的政治需要,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约束和调控以扩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政治行为。
(三)政治管理的特征
1、阶级性;
2、公共性;
3、组织性;
4、整体性;
5、程序性;
6、制约性。(四)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1、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联系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二者统一于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统一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统一于国家的职能之中。政治统治即国家的阶级职能,政治管理即是国家的社会职能。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区别
政治统治政治管理行为主体由统治阶级组成的国家政权,尤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为主国家政权之外,政党、政治社团等只要其行为与政府行为方向一致行为客体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为少数人社会的多数成员原则与要求秩序与稳定秩序与效率目的与功能阶级意志的直接体现,阶级利益的直接外化阶级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
二、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
传统政治管理现代政治管理经济基础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主体特征政权体系的构成具单一性政权体系的构成复杂(内、外)权力特性任意性和连带性(与宗法权力、迷信权力、宗教权力相结合)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政府与其他政治管理主体权力的区分)管理功能强烈的排他性开放性、透明性、兼容性管理方法简单性与落后性(强制与教化)科学性、先进性(经济与文化)总体运行机制人治法治
三、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方式
1、政治领导确定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发展战略并组织贯彻实施
2、政治决策对政治生活的最大问题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
3、政治组织对主体自身及其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加以配置与整合。
4、政治协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予以调节或调解
5、政治沟通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
6、政治监督对社会公共权力机关进行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
7、政治动员在最大决策实施前对社会公众所进行的宣传解释与激励活动
8、政治教育(二)社会治理
含义:由民间组织独立从事或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
统治与治理的区别统治 治理主体 政府机关民间及政府组织权力运行 自上而下上下互动管理范围 民族国家更为宽泛权威基础 政府的法规命令(强制)公民的认同和共识(自愿)(三)政治管理的作用
1、强化和巩固政治统治,维持政治制度正常运转,保障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2、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经济基础;
3、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权利,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5、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保证社会有序运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节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政治参与主体:广义:适用于任何人;狭义:普通公民。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学基础》第166页。)
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加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教材第121页。)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
1、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化;
2、政治参与的实质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化;
3、政治参与是公民对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4、政治参与的手段必须合法。(三)政治参与的类型根据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行为形态分类:
1、自动参与公民基于自身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
2、动员参与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
3、消极参与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民主政治形态分类: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列宁全集》第34卷第49页。)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第305页。)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影响因素
(一)政治参与方式
1、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侯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2、政治选举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投票、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等)。
3、政治结社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
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参加政党、政治社团)
4、政治表达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如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
5、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直接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
6、政治冷漠参与行为的缺乏。(二)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政治参与在本质上讲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产物,此乃政治参与所赖以存在的总的历史条件。它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人们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不能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这样一种局面。(有权利而无能力)
1、经济发展
2、社会地位
3、政治心理
4、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
1、是公民实现其利益和重要方式
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5、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二)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
1、影响社会公平
2、影响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4、影响历史发展
四、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
(一)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国家权力的归属
2、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
3、国家权力的监督
(二)特征
1、本质要求的广泛性与实际参与不足的差距
2、有较强的组织性与有序性
3、执行性参与多于决策性参与
4、支持性参与和发泄性参与并存
5、政治狂热与政治冷漠并存(三)成就
1、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保障
2、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制度框架和指导原则
3、公民热情提高
4、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内容和范围日益扩大(四)存在的问题
1、公民自身存在的问题
2、制度不够健全
3、渠道不够丰富和畅通
4、非制度化参与行为存在
(五)应对措施
1、培养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
2、健全民主政治制度
3、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4、克服非制度化参与第四章政治关系
第一节政治关系的一般理论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与特征
(一)政治关系含义
政治关系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利益要求,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的总称。(教材,第135页。)
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学基础,第43页。)政治关系内蕴含着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利关系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
1、客观性
2、历史性
3、社会性
4、复杂性
(三)政治关系的类型
政治关系大致可以作如下分类:
1、从政治关系的构成主体划分
2、从政治关系的性质划分
3、从政治主体的互动关系划分
4、从政治主体的活动形式来划分
5、从政治交往的方向和选择上分
6、从政治关系的规范化划分
7、从政治关系的公开性划分
(四)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关系
2、封建社会的政治关系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
二、政治关系的结构(一)政治关系结构的含义
政治关系的结构是指政治主体之间以及政治主体内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组合模式。
(二)政治关系结构的内容
1、同一政治主体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
2、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公民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政党关系和利益集团关系。
3、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冲突关系。
三、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一)利益
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的需要就是利益。按照这一定义,利益由四方面因素构成:
第一,利益的基本主体是个人;第二,利益的根源是社会主体的需要;第三,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
生产水平。第四,利益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三)利益关系
就一般的意义上说,利益关系就是不同的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共同利益与利益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的利益关系。
1、共同利益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征。
2、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指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他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利益矛盾包括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称为横向利益矛盾;另一方面,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称为纵向利益矛盾。
(三)利益关系与政治关系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决定作用:
作为政治关系的本质内涵,利益关系对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表现为:
1、利益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产生。
2、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
3、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政治关系对利益关系的反作用:一方面,政治关系能够推动与之相适应的利益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一定的政治关系也可以对利益关系的实现和发展起阻碍或延缓作用。
(四)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力含义:政治权力是指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主体凭借一定的政治资源,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强制性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客观构成要素: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和暴力。主观构成要素: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和政治组织。
(二)政治权利含义: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自由权参政权诉愿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自由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诉愿权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1、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
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节阶级关系
一、阶级的一般理论
(一)阶级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0页。)列宁的这个定义揭示了阶级这种社会集团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
1、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2、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3、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4、对社会生产分配的方式与多寡不同。
(二)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1、阶级的产生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并且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时才出现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2、阶级的发展人类社会自从分裂成阶级之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阶级不断发生演化。
3、阶级的消亡阶级消亡的条件:推翻剥削者;废除任何形式的私有制;消除广大的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生产力,彻底改造小生产者,克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三)阶级、阶层结构阶级结构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的阶级构成(包括阶级内部的阶层构成),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中间阶层(在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上存在两面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3、新时期中国的阶级、阶层的状况发展趋势第一,物质利益关系是阶级、阶层关系的主旋律。第二,流动性或过渡性群体增多。第三,阶级、阶层矛盾形成新格局。
二、阶级关系的基本类型(一)对抗性阶级关系
对抗性阶级关系是指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一切剥削阶级社会,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对抗性的阶级关系。(二)非对抗性阶级关系
非对抗性阶级关系是指根本利益一致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有非对抗性阶级关系。
第三节民族关系
一、民族的含义
(一)含义中文“民族”一词大体包含四种含义:
1、广义的民族,指人类社会自原始时代直至古代的所有族体,没有国家概念。表达这一含义的英文词语是people.2、与国家概念紧密相连的民族,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时也可用“国族”一词确切表达,但是习惯上又使用民族一词。表达这一含义的英文词语是nation,如中华民族。3、狭义的民族,指与宗教文化、血缘关系相连的民族,它又是“国族”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国家可由单一的狭义的民族组成,例如朝鲜;也可由众多狭义民族组成。如中华民族由
56个民族组成。表达这一含义的英文是
Nationality或ethnicgroup。
4、有时将那些过分弱小、很不发达的族类共同体,也用民族一词表达,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的族类共同体。表达这一含义的英文是tribe
种族的类型主要有三大人种:(1)、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俗称黑人);(2)、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俗称白人);(3)、蒙古利亚人种或亚美人种(俗称黄种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选集》上卷,第64页。)理解民族的含义:第一,从时间层面上说,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第二,从形态层面上说,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第三,从内容层面说,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这就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二)民族的形成(1)由原始公社制度、共同祖先的血缘联系为基础的民族聚合,形成氏族部落;(2)由分散性的地方市场、一定的国家行政制度与地缘联系为基础的若干民族部落的聚合,形成部族,或称古代民族;(3)由资本主义大生产、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为基础形成的国族,或称现代民族。二、民族与政治的关系
(一)民族与阶级的关系联系:
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民族的形成与阶级的产生相连;
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3、民族压迫剥削与阶级压迫剥削的根源都是私有制。
区别:
1、内涵不同;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外延不同;
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影响不同;
4、民族与阶级的消亡时间不同,民放消亡在阶级消亡之后。(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1、民族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家政权。
2、民族问题影响国家命运。
3、民族问题影响国家结构形式。(三)民族与国际政治
三、民族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别墅地产租赁合约三篇
- 2024年标准担保公司过桥贷款服务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知识产权专利布局与预警服务合同3篇
- 大学体育运动会开幕致辞
- 工艺品销售工作总结
-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四:诗歌鉴赏
- 汕头语文二模试题
- 物流成本课程设计
- 游泳馆教练教学课程设计
- 描写七夕节风俗随笔
- 终极战略规划指南:深度剖析Cross SWOT分析、市场洞察与内部能力优化的综合行动方案
-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第一版)2023解读
-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24年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关于开展2024年度保密自查自评专项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 商场反恐防暴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2024年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集团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据库设计规范标准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ZZ019 智能财税基本技能赛题 - 模块三-答案
- 一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手术室异物遗留预防)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专家讲座
- 学校合作档口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