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语文_第1页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语文_第2页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语文_第3页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语文_第4页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第第1页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卷《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2分)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2分)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译文: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同“弼”.辅佐边境—6、翻译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干忧患.死干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干未然共同特点:卒章显志[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u)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⑷完全11、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卒章显志。【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解释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①犯错误②割断9•翻译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仟何事情都悪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四、(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3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可以免于患乎?(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_(2)可以凭借这种做沬免除祸害吗?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牛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然后知牛干忧患而死干安乐也。(2分)五、(甲)(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翻译(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此可以处吾子矣。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六、文言文比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冋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发干/畎亩之中2、解释①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吴既赦越()④与百姓同其劳()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3、翻译下列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译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生干忧患.死干安乐。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成语是:卧薪尝胆4、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七、甲]舜发干畎亩之中然后知生干忧患,而死干安乐也。[乙]魏文侯问干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翻译:魏文侯问李克:“吴国为什么灭亡?”李克说:“因为屡次得胜.”文侯说:“屡次得胜是国家的幸事,为什么竟会因此而亡国呢?”李克说:“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5、解释⑴舜发于畎亩之中()⑵必先苦其心志()⑶数战数胜()⑷人恒过()(1)起(2)使……痛苦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多次征干色(4)犯错误魏文侯问干李克故天将降大任干是人也然后知生干忧患,而死干安乐也桓侯故使人问之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翻译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⑵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2)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找出一点即可)(3分)相同点:都讲到国家灭亡的原因。不同点: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干;乙文,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八、【甲】《生干忧患,死干安乐》【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安民》【注释】①炀(yd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干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冃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干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1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法家拂士解释(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入则无法家拂士(3)征求无已(4)百姓不堪(1)犯过失,(2)同“弼”,辅弼,(3)停止(4)忍受,能支持12•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分)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九、【甲】【乙】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注释】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必先苦其心志()(2)行弗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参考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参考答案】B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参考答案】一个人常常杲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o(3分)【参考答案】A:列举事例;B:牛干忧患,死干安乐;C:心存百姓14、【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冃,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十、【甲】【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唐太宗对亲诉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冋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床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2分)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7、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8、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解释(1)管夷吾举于土()(2)困于心衡于虑([⑶病虽愈()(4〉四夷俱服()(1)狱官。(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4)臣服,服从。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⑴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答: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干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一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4分)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牛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十一、【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解释(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3)创业与守成孰难孰:哪一个(4)征与吾共安天下安:安定.管理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翻译(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译文: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17.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1)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答: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答: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若石之死若石①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②。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③,日入而燎辉④,宵则振铎⑤以望,植棘树墉⑥,坎⑦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而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无毒己者矣。于是驰其机,撤其备,垣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貙⑧逐麋来,止其室之隈⑨,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貙人立而爪之,毙。(选自刘基《郁离子》)【注】①若石:人名。②藩:篱笆墙。③殷钲(yinzhOng):殷,震动;钲,原为乐器名,这里指能敲击出声的器物。④燎辉:点燃火把。⑤铎:古代响器,形状像大铃。⑥墉:高墙。⑦坎:作动词,挖坑。⑧貙(chU):—种状如狐狸而凶猛的野兽。⑨隈(wei):本指山或水弯曲的地方,这里指房子的拐角处。划分节奏。(只画一处)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闻其牛羊豕之声/入食焉解释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有虎恒蹲以窥其藩①通“横”.梗塞.不顺“②「从缝隙中)看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若石隐于冥山之阴”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万钟于我何加焉C.于厅事之东北角D.贤于材人远矣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长他的才干"11.乙文故事恰恰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请结合乙文内容进行分析。猛虎的威胁存在时,若石一家时时处处戒备,忧患中全家平安无事,得以牛存。而虎患一除,若石防范之心松懈,因而丧失生命。十二、(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一一刘元卿《猱》【注释】①猱n舌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有一种狡猾的动物叫猱,(体形)小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头上发痒,就让猱(帮他)抓挠,久而久之,(老虎头上挠)出了洞,老虎感到很畅快,没有发觉(脑袋挠破了).猱逐渐取老虎的脑髓吃,然后把吃剩余下的来献给老虎"老虎吃了脑浆,(觉得脑浆)很美味,认为猱很忠心,就更加爱猱,亲诉猱.时间长了,老虎的脑袋被掏空了,疼痛发作,1老虎去释①(却)壬心志虎脑空1老虎去释①(却)壬心志虎脑空树上了违猱跃虎首痒叫辄就死爬搔之④猱则已走避高木11.翻译余偶有所获,,星不敢私,以献左右。③追寻踪迹;④却我1尔得到一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食老虎被“啖享脑而死它献给您分别是什么?(2分)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13.两勺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7相同强、试作简要说明及美言美食的享受"甲文通讨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十三、【甲】(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7•解释(1)行拂乱其所为(2)王何患焉(1)拂:违背(2)患:忧虑.担心&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杲国的祸患.【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冲的“是人”指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乙】文:牛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甲](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du):仇敌。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提示:“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三点来谈即可十五、【甲】舜发于畎亩之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留侯论》,有删节)【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