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九)(建议用时:45分钟)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1~2题。1.上图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2.④地的风向为()A.西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东南风1.C2.B[第1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③地,风力最大。其他三地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第2题,风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④处的风向为东北风。]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4.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3.B4.C[第3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第4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但在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区多为晴朗天气。]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空气柱形成的气压中心将所在的气压带切断。据此,完成5~6题。5.关于a、b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a表示冬季、高气压 B.图b表示冬季、低气压C.图a表示夏季、低气压 D.图b表示夏季、高气压6.图a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5.A6.B[第5题,a图欧亚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判断为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冬季;b图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判断为低压中心,即亚洲低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亚洲高压位于60°N附近,故切断了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7~8题。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B.90°N、赤道低气压带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D.60°S、赤道低气压带8.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7.A8.D[第7题,由图可知,在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第8题,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应为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由此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读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图,回答9~10题。9.图中起到水汽输送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10.该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主要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C.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D.纬度位置差异9.D10.A[第9题,图中④从海洋指向陆地,可以把湿润的水汽带到陆地,从而起到水汽输送的作用。第10题,海洋、陆地热力性质不同,升温、降温的幅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气压的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该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3)图中B处是_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环流的组成部分。(4)C所处的风带,吹________风,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5)A处是________气压带,它是________因素形成的。[解析]图中显示,赤道附近出现上升空气的位置反映了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目前位于赤道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偏移,由此可以确定是北半球的冬季;然后可以依此确定字母A、B、C分别代表的风带的名称,据图进一步分析即可。[答案](1)冬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2)C(3)东北信低纬(4)西北副热带高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冷而重的D气流后向上爬升。(5)副极地低动力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2~13题。12.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C.地球的自转运动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3.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12.A13.B[第12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完成14~15题。1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A.下沉干燥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15.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A.3月21日 B.C.9月23日 D.14.A15.D[第14题,从图中可知,②气压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处气流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气候干燥,故A正确,B错误;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可能为信风带或者极地东风,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应为西风带,与题意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不符合,故C、D错。第15题,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已偏离赤道这条中心线,且偏向赤道的南侧,即气压带往南移动,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即12月22日符合题意,选D;若气压带与风带往北移动,则为北半球的夏季(6月22日);若气压带与风带没有发生移动,说明为秋分日或者春分日。]16.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2)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4)夏季,图中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什么?(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题,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欧亚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第(2)题,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第(3)(4)题,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其成因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俄外贸合同样本
- 2025年广州市合同范本
- 冷物流运输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窗外保洁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幼儿园教育公平性的探索与实践计划
- 举升机租赁合同样本
- 农村工程维护合同样本
- 学校教学任务分配方案计划
- 农户马铃薯订单合同样本
- 兼职招商顾问合同样本
- HG-T 2643-2023 非金属化工设备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氯乙烯、均聚聚丙烯、聚偏氟乙烯和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隔膜阀
- 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排放口设置技术规范
-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 宠物分期付款协议书
- 精密超精密加工
- 10月自考现代语言学(00830)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 仓库搬运工安全操作培训课程
- 《怪老头儿》名著导读
- 外研社一年级起点英语-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 老年人的口腔知识讲座
-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