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_第1页
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_第2页
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_第3页
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_第4页
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00/410保密等级:公开发放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200×-××-××实施200×保密等级:公开发放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200×-××-××实施200×-××-××发布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Q/CT XXXX-2011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标准目次前言 V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34参考模型 85业务类型和设备类型 85.1业务类型 85.2设备类型 96EPON协议要求 126.1协议栈 126.2PMD子层 146.3RS子层、PCS子层和PMA子层 146.4MPCP 156.5OAM 226.610G-EPON和1G-EPON的共存方式 627网络侧和用户侧接口要求 627.1OLT网络侧接口要求 627.2ONU用户侧接口要求 638以太网功能要求 648.1以太网基本功能 648.2VLAN功能 678.3VLANStacking功能 719动态带宽分配功能(DBA) 719.1DBA总体要求 719.2OLT的DBA功能要求 739.3ONU的DBA功能要求 7310多业务QoS机制 7310.1多业务QoS总体要求 7310.2业务等级协定(SLA) 7310.3业务流分类功能 7410.4优先级标记 7510.5优先级队列机制 7510.6流限速 7510.7优先级调度 7610.8缓存管理 7711安全性 7711.1PON接口数据安全 7711.2MAC地址数量限制 7911.3过滤和抑制 7911.4ONU认证功能 8011.5ONU的静默机制 8311.6用户认证及用户接入线路(端口)标识 8311.7广播安全 8411.8其他安全功能 8411.9异常发光ONU检测与处理功能 8412组播功能 8512.1组播实现方式 8512.2组播协议 8612.3分布式IGMP/MLD方式功能要求 8612.4组播控制 8912.5组播性能要求 9612.6组播相关的扩展OAM功能要求 9612.710G-EPON和1G-EPON的组播共存 9713系统保护 9713.1光链路保护倒换功能 9713.2设备主控板1+1冗余保护 10313.3OLT上联口双归属保护 10313.4配置恢复功能 10313.5电源冗余保护功能 10314光链路测量和诊断功能 10414.1总体要求 10414.2OLT光收发机参数测量 10414.3ONU的光收发机参数测量 10414.4ONU的光收发机参数越限告警 10515ONU软件升级 10515.1概述 10515.2ONU软件下载的消息交互流程 10615.3激活和Commit软件镜像的消息交互流程 10716告警 10917性能统计 11617.1OLT和ONU的性能统计要求 11617.2性能统计参数越限告警 11718节能要求 11818.1总体要求 11818.2ONUPON口节能机制 11818.3节能参数要求 12019语音业务要求 12120TDM业务要求 12121时间同步功能 12122业务承载性能指标要求 12222.1以太网/IP业务性能指标要求 12222.2语音业务性能指标要求 12322.3ARP/NDProxy功能要求 12422.4电路仿真方式的n×64Kbit/s数字连接及E1通道的性能指标 12422.5时钟与时间同步性能指标要求 12522.6可靠性要求 12523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12523.1OLT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功能要求 12523.2网元管理系统(EMS)要求 12623.3ONU的远程管理功能 13823.4ONU本地管理系统要求 14224设备硬件要求 14324.1ONU指示灯要求 14424.2ONU开关与按钮 14524.3DyingGasp及掉电保持时间 14524.4设备标签 14525其它要求 14525.1环境要求 14525.2电源要求 14625.3电气安全要求 146附录A(规范性附录)1000BASE-PX20+物理媒质相关(PMD)子层要求 148A.11000BASE-PX20+类型定义 148A.2PMD功能规范 149A.3(1000BASE-PX20+)-D和(1000BASE-PX20+)-U收发器PMD到MDI的光特性 149A.41000BASE-PX20+收发器在TP1到TP4点的抖动(参考性规定) 152附录B(规范性附录)EPON系统LLID工作模式相关要求 153B.1EPON系统LLID工作模式的基本要求 153B.2EPON系统LLID工作模式协商过程 153附录C(规范性附录)扩展OAMPDU中操作对象的实例索引TLV 156C.1概述 156C.2操作对象实例索引TLV的格式 156C.3操作对象实例索引TLV中的Leaf值 156C.4ONU端口编号实例索引 157附录D(规范性附录)OAM管理对象 158D.1标准属性 158D.2扩展的属性 161D.3标准的操作 204D.4扩展的操作 205附录E(规范性附录)EPON系统搅动算法 210E.1单重搅动与解搅动实现方案 210E.2针对1G-EPONONU的搅动与解搅动方案 211E.3针对10G-EPONONU的搅动与解搅动方案 213附录F(规范性附录)ONU电源要求(暂定) 217F.1SFU电源要求 217F.2MDU电源要求 22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以我国国家标准《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接入网技术要求——EPON系统互通性》、行业标准《接入网技术要求10Gbit/s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EPON)》和IEEE802.3为基础,以增强EPON系统的互通性和运营、管理能力为目标,在PON接口协议(MPCP、OAM扩展等)、DBA和QoS、设备规格、二层交换功能与性能、组播、安全性、语音业务提供、TDM业务提供、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提出了新的和更具体的要求。本标准在《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基础上编制而成,与《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的主要差异如下:合并了V2.1修订1和修订2的内容增加了10G-EPON功能要求对《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V2.1》表述不清楚的内容进行修订本标准包含中国电信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厂商需经中国电信授权方可使用本标准。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部组织制定,上海研究院起草。本标准历次主要版本的发布时间及测试验证情况为:V1.0于2006年2月发布,基于此版本于2006年4-5月进行了芯片级互通测试,基本实现了EPON芯片级互通;V1.3于2007年1月发布,基于此版本于2007年3-4月进行了大规模的EPON设备评估测试,实现了EPON设备大规模的、全面的、芯片级和系统级互通;V2.0于2007年12月发布,形成了基本成熟的EPON标准;V2.1于2009年4月发布,并在2009年12月发布V2.1的修订1和修订2,在设备类型、增强的PMD子层(1000BASE-PX20+)、ONU软件升级、ONU告警和事件通告、基于逻辑标识的ONU认证、光链路保护、光链路测量和诊断、IPv6、ONU发射机电源关断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中国电信EPON设备技术要求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传输速率为千兆比和万兆比的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的参考模型、业务承载能力和性能指标、业务接口类型、系统功能与协议、操作维护管理以及设备电气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并对EPON系统的PMD子层、RS子层以及MPCP、OAM以及业务层的协议互通性进行了详细规范。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电信网络环境下的EPON系统的OLT和ONU设备。在本标准中,1G/1G-EPON称为1G-EPON;10G/1G-EPON和10G/10G-EPON统称为10G-EPON,1G-EPON和10G-EPON统称为EPON。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611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GB/T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761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7626(所有部分)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T20185同步数字体系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技术要求YD/T983通信电源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YD/T1054接入网技术要求——综合数字环路载波(IDLC)YD/T1082接入网设备过电压过电流防护及基本环境适应性技术条件YD/T1292基于H.248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技术要求YD/T1475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YD/T1530接入网技术要求——频谱扩展的第二代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2+)YD/T1996(所有部分)接入网技术要求第二代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2)YD/T1771-2008接入网技术要求—EPON系统互通性YD/Txxxx接入网技术要求EPON/GPON承载TDM业务YD/Txxxx接入网技术要求宽带用户接入线路(端口)标识YD/TxxxxxPON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第4部分:用于10GEPON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OLT/ONU)的光收发合一光模块YD/Txxxx接入网设备基于以太网接口的反向馈电技术要求CCSA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接入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EPON系统ITU-TG.652单模光纤和光缆的特性ITU-TG.983基于无源光网络的宽带光接入系统(BPON)ITU-TY.1291分组网络支持QoS的结构框架IEEE802.1ad局域网和城域网的IEEE标准-虚拟局域网协议-增补文件4:提供商网桥IEEE802.1AS局域网和城域网的IEEE标准-桥接局域网中的时间敏感应用的定时和同步要求IEEE802.1D局域网和城域网的IEEE标准-媒体访问控制网桥IEEE802.1Q局域网和城域网的IEEE标准-虚拟局域网协议IEEE802.3-2008信息技术-系统间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3部分:CSMA/CD接入方式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3af信息技术-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3部分:CSMA/CD的接入方式及物理层规范-增补文件:使用媒质相关接口(MDI)的数据终端设备功率IEEE802.3as帧扩展IEEE802.3at信息技术-系统间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3部分:CSMA/CD接入方式和物理层规范-增补文件:使用媒质相关接口(MDI)的数据终端设备功率增强IEEE802.3av信息技术-系统间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3部分:CSMA/CD接入方式和物理层规范-增补文件1:10Gb/s无源光网络的物理层规范和管理参数IEEE1588-2008网络管理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间同步协议IETFRFC1213基于TCP/IP网络的管理信息库IETFRFC1350TFTP协议IETFRFC2236互联网组管理协议V2IETFRFC2474IPv4和IPv6包头中的差分服务域的定义IETFRFC2710IPv6的组播侦听发现(MLD)IETFRFC2819远程网络监控管理信息库IETFRFC2933互联网组管理协议的管理信息库IETFRFC3019IPv6组播侦听发现协议的管理信息库IETFRFC3261会话初始协议(SIP)IETFRFC3376互联网组管理协议V3IETFRFC3550实时传输协议(RTP)IETFRFC3810IPv6的组播侦听发现版本2(MLDv2)IETFRFC3925动态主机设置协议版本4(DHCPv4)的厂商选项IETFRFC3985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PWE3)架构IETFRFC4197基于分组交换网络的边缘到边缘TDM电路仿真要求IETFRFC4553基于分组的非结构化TDM仿真(SAToP)IETFRFC5086基于分组交换网络的结构化TDM电路仿真业务(CESoPSN)BroadbandForumTR-069CPEWAN口管理协议BroadbandForumTR-142使用TR-069的PON设备架构JEP106标准的制造商标识代码SFF-8077i10Gb/s的小型可插拔光收发器SFF-8472光收发器的诊断监控接口规范Q/CT1923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SIP协议规范-通用要求Q/CT1927中国电信H.248媒体网关控制协议规范Q/CT2270中国电信家庭网关(e8)技术要求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CLAccessControlList访问控制列表ADSL2+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2plus第二代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BCBoundaryClock边界时钟BPDUBridgeProtocolDataUnit桥协议数据单元CATVCableTelevision有线电视CBUCellularBackhaulUnit蜂窝回程单元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CDRCallDetailRecord呼叫信息记录CFICanonicalFormatIndicator规范格式指示位CIRCommittedInformationRate保证信息速率CLICommandLineInterface命令行界面CoSClassofService服务等级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CSConductedEmission传导骚扰CVLANCustomerVLAN用户(内层)虚拟局域网DADestinationAddress目的地址DBADynamicBandwidthAllocation动态带宽分配DDNDigitalDataNetwork数字数据网DHCP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NSDomainNameSystem域名系统DoSDenialofService拒绝服务DSCPDifferentiatedServicesCodePoint差分服务代码点DSLDigitalSubscriberLine数字用户线DSLAMDigitalSubscriberLineAccessMultiplexer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DTEDataTerminal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EFTElectricalFastTransient电快速瞬变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EMSElementManagementSystem网元管理系统EPDEnd_of_PacketDelimiter帧结束定界符EPON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放电FCSFrameCheckSequence帧校验序列FEFastEthernet快速以太网FECForwardErrorCorrection前向纠错FIRFixedInformationRate固定信息速率FTTBFibertotheBuilding光纤到楼宇FTTBizFibertotheBusiness光纤到企业FTTCFibertotheCurb光纤到路边FTTCabFibertotheCabinet光纤到交接箱FTTHFibertotheHome光纤到家庭用户FTTOFibertotheOffice光纤到公司/办公室GEGigabitEtherent千兆以太网GMIIGigabitMediaIndependentInterface千兆比媒质无关接口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HGUHomeGatewayUnit家庭网关单元IADIntegratedAccessDevice综合接入设备ICMP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GMP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MSIP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系统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IPGInter-packetGap帧间隔IPoEIPoverEthernet以太网上的IP协议IPTVInternetProtocolTelevision互联网电视ITMSIntegratedTerminalManagementSystem终端综合管理系统IWFInterworkingFunction互通功能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LLIDLogicalLinkIdentifier逻辑链路标识LOIDLogicalONUIdentifier逻辑ONU标识LoSLossofSignal信号丢失LSBLeastSignificantBit最低位MACMediumAccessControl媒质访问控制MDIMediumDependentInterface媒质相关接口MDUMulti-DwellingUnit多住户单元MGCMediaGatewayController媒体网关控制器MIB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管理信息库MLDMulticastListenerDiscovery组播侦听发现MLMMulti-LongitudeMode多纵模MOSMetalOxide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PCPMulti-pointcontrolprotocol多点控制协议MPCPDUMPCPProtocolDataUnitMPCP协议数据单元MSBMostSignificantBit最高位MSTPMultipleSpanningTreeProtocol多生成树协议MTUMulti-TenantUnit多商户单元MVRMulticastVLANRegistration组播VLAN注册NDNeighborDiscovery邻居发现NTNetworkTerminator网络终端NTPNetworkTime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OAMPDUOAMProtocolDataUnitOAM协议数据单元ODNOpticalDistributionNetwork光分配网络OLTOpticalLineTerminal光线路终端OMAOpticalModulationAmplitude光调制幅度ONTOpticalNetworkTerminal光网络终端ONUOpticalNetworkUnit光网络单元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OSSOperationSupportSystem运营支撑系统OUIOrganizationallyUniqueIdentifier机构唯一标识P2MPPointtoMultipoint点到多点P2PEPointtoPointEmulation点到点仿真PCSPhysicalCodeSublayer物理编码子层PESQPerceptualEvaluationofSpeechQuality感知评估语音质量PHYPhysicalLayer物理层PIRPeakInformationRate峰值信息速率PMAPhysicalMediumAttachment物理媒质附加(子层)PMDPhysicalMediumDependent物理媒质相关(子层)PoEPoweroverEthernet以太网供电PONPassiveOpticalNetwork无源光网络POTSPlainOldTelephoneService传统电话业务PPPoE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以太网上的点到点协议PPSPulsePerSecond秒脉冲PTPPrecisionTimeProtocol精确时间协议PVCPermanentVirtualCircuit永久虚电路PWE3PseudoWireEmulationEdge-to-Edge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REDRandomEarlyDetection随机早期检测RFRadioFrequency射频RINRelativeIntensityNoise相对强度噪声RMSRootMeanSquare均方根RSReconciliationSublayer协调子层RSSI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ion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TPRapidSpanningTreeProtocol快速生成树协议RTPRealTime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SASourceAddress源地址SATOPStructure-AgnosticTDMOverPacket包上面的非结构化的时分复用SBUSingleBussinessUnit单商户单元SCBSingleCopyBroadcast单拷贝广播SFDStartofFrameDelimiter帧起始定界符SFUSingleFamilyUnit单住户单元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SLAServiceLevel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SLAACStatelessAddressAutoconfiguration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DStartofLLIDDelimiterLLID起始定界符SLMSingle-LongitudeMode单纵模SNSerialNumber序列号SNIServiceNodeInterface业务节点接口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PStrictPriority严格优先级SPDStartofPacketDelimiter帧起始定界符STMSynchronousTransferMode同步传输模式SVLANServiceVLAN业务(外层)虚拟局域网TCTransparentClock透明时钟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TDMTimeDivisionMultiplexing时分复用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时分多址接入TDPTransmitterandDispersionPenalty发送器色散代价TFTPTrivialFileTransferProtoco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IDTerminalIdentification终端标识TLVType-Length-Value类型长度值ToDTimeofDay当前时间TPIDTagProtocolIdentifier标签协议标识TQTimeQuantum时间量子RTTRoundTripTime往返时间UCTUn-conditiontransition无条件转移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UNIUserNetwork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VDSL2VeryHighSpeedDigitalSubscriberLine2第二代甚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环路技术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VoIPVoiceoverIPIP语音VRRPVirtualRouterRedundancyProtocol虚拟路由冗余协议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无线局域网WREDWeightedRandomEarlyDetection加权随机早期检测WRRWeightedRoundRobin加权轮询XGMII10GigabitMediaIndependentInterface万兆比媒质无关接口参考模型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P2MP)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其典型拓扑结构为树型。EPON系统由局侧的光线路终端(OLT)、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和光分配网络(ODN)组成,为单纤双向系统。在下行方向(OLT到ONU),OLT发送的信号通过ODN到达各个ONU。在上行方向(ONU到OLT),ONU发送的信号只会到达OLT,而不会到达其他ONU。为了避免数据冲突并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上行方向采用TDMA多址接入方式并对各ONU的数据发送进行仲裁。ODN由光纤和一个或多个无源光分路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在OLT和ONU间提供光通道。EPON系统参考结构如图4-1所示。图4-1EPON系统参考结构按照ONU/ONT在接入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EPON系统可以有几种网络应用类型:光纤到交接箱(FTTCab)、光纤到楼宇/分线盒(FTTB/C)、光纤到家庭用户(FTTH)、光纤到公司/办公室(FTTO)。光网络终端(ONT)是指FTTH网络结构中包括用户端口功能的ONU,在本标准中将ONU和ONT统称为ONU。业务类型和设备类型业务类型EPON系统可能承载的业务类型包括以太网/IP业务、语音业务、TDM业务和CATV业务等,其中TDM业务为E1电路仿真业务。EPON系统应具有承载以太网/IP业务的能力,建议支持语音业务、TDM业务和移动基站的回传业务,可选支持CATV业务。EPON系统应同时支持采用IPv4和IPv6承载上述业务。设备类型OLTOLT设备包含一个或者多个PON接口,应支持以太网/IP业务,提供以太网上联接口;建议支持电路仿真方式的TDM业务等多种业务,并提供相应的上联接口。OLT的业务槽位应支持1G-EPON板、10G-EPON板、GPON板、XG-PON板、千兆以太网板(下联口)、万兆以太网板(下联口)的任意混插,可选支持ADSL2+板、VDSL2板等。OLT的PON接口应支持PON光模块的可插拔。ONUONU设备可能有多种类型,本标准根据近期EPON设备的应用场景,规定以下六种主要类型。SFU(单住户单元)型ONU主要用于单独家庭用户,具备宽带接入终端功能,具有1或4个以太网接口,提供以太网/IP业务,可选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或CATV业务,主要应用于FTTH的场景(可与家庭网关配合使用,以提供更强的业务能力)。根据ONU的业务种类和接口数量上的区别,SFU型ONU的3种具体形态表5-1。表5-1SFU型ONU的具体形态编号EPON接口类型以太网口数量POTS口数量CATVRF口SFU-1A1G-EPON1GE或FE0可选SFU-1B10G/1G-EPON1GE或FE0可选SFU-2A1G-EPON4FE0可选SFU-2B10G/1G-EPON4GE或FE0可选SFU-31G-EPON4FE2可选在商业客户不需要TDM业务时,SFU也可以用于商业客户。HGU(家庭网关单元)型ONU主要用于单独家庭用户,是EPON上联接口的家庭网关,应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VoIP业务,可选支持CATV业务。具有以太网接口和POTS接口,可选支持WLAN接口、USB接口和CATVRF接口。支持TR-069远程管理。主要应用于FTTH的场景。根据ONU的业务种类和接口数量上的区别,HGU型ONU的2种具体形态见表5-2。表5-2HGU型ONU的具体形态编号EPON接口类型以太网口数量POTS口数量WLAN口数量USB口数量CATVRF口HGU-1A1G-EPON4FE2(或1)1(或2)1可选HGU-1B10G/1G-EPON4GE或FE2(或1)1(或2)1可选HGU-2A1G-EPON4(或2)FE2(或1)00可选HGU-2B10G/1G-EPON4(或2)GE或FE2(或1)00可选本标准仅规定HGU型ONU与EPON接口相关的要求,其它要求见《中国电信家庭网关(e8)技术要求》。MDU(多住户单元)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住宅用户,提供以太网/IP业务,可选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或CATV业务。具有多个(至少8个)用户侧接口(包括以太网接口、ADSL2+接口或VDSL2接口),可选支持POTS口、CATVRF口。主要应用于FTTB/FTTC/FTTCab的场景。根据ONU的业务种类和接口数量上的区别,MDU型ONU的3种具体形态见表5-3。表5-3MDU型ONU的具体形态1编号EPON接口类型以太网口数量2ADSL2+接口数量2VDSL2接口数量2POTS口数量2CATVRF口MDU-1A1G-EPON8/16/24FE000可选MDU-1B10G/1G-EPON8/16/24FE或GE000可选MDU-1C10G/10G-EPON8/16/24FE或GE000可选MDU-2A1G-EPON8/16/24FE008/16/24/32/48可选MDU-2B10G/1G-EPON8/16/24FE或GE008/16/24/32/48可选MDU-2C10G/10G-EPON8/16/24FE或GE008/16/24/32/48可选MDU-3A1G-EPON016/24/32/48/6416/24/32/48/6424/32/48/640MDU-3B10G/1G-EPON016/24/32/48/6416/24/32/48/6424/32/48/640MDU-3C10G/10G-EPON016/24/32/48/6416/24/32/48/6424/32/48/640在商业客户不需要TDM业务时,MDU可以用于商业客户表中的数量均表示固定式设备或者插卡式设备中每板卡的接口数量。以太网接口的MDU设备(MDU-1和MDU-2)应采用以下三种结构之一:a)盒式固定式(MDU-1或MDU-2):1U高度,宽度建议为标准19英寸,MDU-2的POTS接口数应与以太网接口数相同;b)盒式插卡式(MDU-2):1U高度,宽度建议为标准19英寸,应不少于2个业务槽位,应支持以太网接口板和POTS板的灵活混插,以太网接口板的接口数应为8或16,POTS板的接口数应为8、16或24。c) 小型插卡式(MDU-2):2U高度,宽带建议为标准19英寸,应不少于4个业务槽位,应支持以太网接口板和POTS板的灵活混插,以太网接口板的接口数应为8或16,POTS板的接口数应符合表5-3中MDU-2的规定,建议支持混插DSL接口板。应支持上联接口的模块化设计,即可通过可插拔的上联模块将上联接口灵活更换为1G-EPON、10G-EPON、GPON、XG-PON、GE、10GE等上联接口。DSL接口的MDU设备(MDU-3)应采用以下两种结构之一:a)小型插卡式:2U高度,宽度建议为标准19英寸,应不少于4个业务槽位;b)中型插卡式:大于2U高度,宽度建议为标准19英寸,应不少于4个业务槽位,满配DSL容量256线以下,窄带容量512线以下。MDU-3设备应支持ADSL2+板卡、VDSL2板卡、POTS板卡、ADSL2+与POTS集成板卡(可选)、VDSL2与POTS集成板卡(可选)的灵活混插,且ADSL2+、VDSL2接口板应包含分离器。小型插卡式和中型插卡式设备应支持上联接口的模块化设计,即可通过可插拔的上联模块将上联接口灵活更换为1G-EPON、10G-EPON、GPON、XG-PON、GE、10GE等上联接口。SBU(单商户单元)型ONU主要用于单独企业用户和企业里的单个办公室,支持宽带接入终端功能,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TDM业务,可选支持VoIP业务。具有以太网接口和E1接口,可选支持POTS口。主要应用于FTTO的场景。SBU型ONU的具体形态见表5-4。表5-4SBU型ONU的具体形态编号EPON接口类型以太网口数量E1接口数量POTS口数量SBU-1A1G-EPON4FE4可选SBU-1B10G/1G-EPON4GE或FE4可选SBU-1C10G/10G-EPON4GE或FE4可选MTU(多商户单元)型ONU主要用于多个企业用户或同一个企业内的多个个人用户,提供以太网/IP业务和TDM业务,可选支持VoIP业务(内置IAD)。具有多个以太网接口(至少8个)和E1接口,可选支持POTS接口,主要应用于FTTBiz的场景。根据ONU的业务种类和接口数量上的区别,MTU型ONU的2种具体形态见表5-5。表5-5MTU型ONU的具体形态编号EPON接口类型以太网口数量E1接口数量POTS口数量MTU-1A1G-EPON16FE4/80MTU-1B10G/1G-EPON16FE4/80MTU-1C10G/10G-EPON16FE4/80MTU-2A1G-EPON8/16FE4/88/16MTU-2B10G/1G-EPON8/16FE4/88/16MTU-2C10G/10G-EPON8/16FE4/88/16CBU(蜂窝回程单元)型ONU主要用于接入基站,提供以太网/IP业务、TDM业务。具有多个以太网接口和1PPS+ToD接口,可选支持E1接口。主要应用于移动基站回传的场景。CBU型ONU的3种具体形态见表5-6。表5-6CBU型ONU的具体形态编号EPON接口类型以太网口数量E1接口数量1PPS+ToD接口数量CBU-1A1G-EPON4FE41或2CBU-1B10G/1G-EPON4FE或GE41或2CBU-1C10G/10G-EPON4FE或GE41或2CBU-2A1G-EPON4FE81或2CBU-2B10G/1G-EPON4FE或GE81或2CBU-2C10G/10G-EPON4FE或GE81或2CBU-3A1G-EPON4FE01或2CBU-3B10G/1G-EPON4FE或GE01或2CBU-3C10G/10G-EPON4FE或GE01或2ONU的PoE功能建议特定型号的以太网接口的MDU、MTU、SFU设备支持PoE供电功能(可用于为部署在无线热点的AP供电),即通过RJ45以太网电口的数据线(1、2、3、6)同时传递数据和电流,为其他支持PoE的受电设备提供电力。相关PoE功能应符合IEEE802.3af标准。支持PoE的ONU设备应支持内置PoE电源。供电最长距离不应小于100m。每个以太网电口向下挂设备提供的最大输出功率不应低于15瓦,且供电功率可配置,配置范围为1-15瓦。支持PoE的ONU设备可选支持供电功率分配策略,可选支持在电源功率过载时通过自动方式和手工方式进行端口供电管理,可对每个PoE端口以及整个设备的供电情况进行统计、查询。应支持PoE处理软件的在线升级。建议特定型号的以太网接口的MDU、MTU、SFU设备支持PoEplus功能,每个以太网电口向下挂设备提供的最大输出功率不应低于30瓦,且供电功率可配置,相关功能应符合IEEE802.3at标准。建议特定型号的SFU设备支持PoE受电功能。相关PoE功能应符合IEEE802.3af标准。建议特定型号的以太网接口的MDU设备支持反向PoE功能。具体功能应符合YD/Txxxx《接入网设备基于以太网接口的反向馈电技术要求》。EPON协议要求协议栈EPONOLT应支持1G-EPON、10G/1G-EPON和10G/10G-EPON三种接口。图6-1、图6-2和图6-3分别描述了1G-EPON、10G/1G-EPON(仅考虑接入10G/1G-EPONONU)、10G/10G-EPON(仅考虑接入10G/10G-EPONONU)的协议分层以及与ISO/IECOSI参考模型之间的关系。图6-11G-EPON协议分层和OSI参考模型间的关系图6-210G/1G-EPON(仅接入10G/1G-EPONONU)协议分层和OSI参考模型间的关系图6-310G/10G-EPON(仅接入10G/10G-EPONONU)协议分层和OSI参考模型间的关系PMD子层EPON系统应使用符合ITU-TG.652要求的单模光纤。EPON系统为单纤双向系统,上、下行应分别使用不同的波长。其中1Gb/s通道上行的中心波长为1310nm,波长范围为1260nm~1360nm;1Gb/s通道下行的中心波长为1490nm,波长范围为1480nm~1500nm;10Gb/s通道上行的中心波长为1270nm,波长范围为1260nm~1280nm;10Gb/s通道下行的中心波长为1577nm,波长范围为1575nm~1580nm;如果要实现CATV业务的的承载,则应使用的下行中心波长为1550nm,波长范围为1540nm~1560nm。1G-EPON的物理层接口应采用1000BASE-PX20+,1000BASE-PX20+的PMD子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10G/1G-EPON的物理层接口应采用10G/1GBASE-PRX30,可选支持10/1GBASE-PRX40、10/1GBASE-PRX50;10G/10G-EPON的物理层接口应采用10GBASE-PR30,可选支持10GBASE-PR40、10GBASE-PR50。10G/1GBASE-PRX30、10GBASE-PR30的PMD子层规范应符合IEEE802.3av的规定,10GBASE-PR40、10/1GBASE-PRX40、10GBASE-PR50、10/1GBASE-PRX50的具体要求参见YD/Txxxx《xPON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第4部分:用于10GEPON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OLT/ONU)的光收发合一光模块》。RS子层、PCS子层和PMA子层1G-EPON系统的RS子层、PCS子层和PMA子层应符合IEEE802.3中的规定,10G-EPON系统的RS子层、PCS子层和PMA子层应符合IEEE802.3av中的规定。EPON系统的RS子层应符合如下扩展规定:扩展后的RS子层数据的前导码由以下部分构成:SLD(LLID定界符)、LLID和CRC8。SLD用来定界LLID和CRC8,LLID域识别源MAC或目的MAC,CRC8用于校验。SLD、LLID和CRC8的具体格式应符合IEEE802.3和IEEE802.3av的规定。RS子层数据前导码中的第4字节为0x55,作为保留字节;第5字节的第6、第7比特用于搅动信息标识字段(Enc,详见11.1节)。对于接收端,如果接收到的以太网帧前导码中第4字节为非“0x55”的值或其值为OLT无法识别,应做忽略处理;对接收到的以太网帧前导码中第5字节,应按照本标准11.1节的规定做相应处理。在EPON系统中,要求帧起始定界符SPD必须位于偶字节位置。由于以太网帧发送开始时刻可能位于奇字节位置,也可能位于偶字节位置。因此,PCS发送功能可以用/S/码组替换前导码第一个字节,或者丢弃第一个字节并用/S/码组替换前导码第二个字节,这取决于PCS发送状态图的奇偶对齐的需要。而PCS接收功能应能够检测并定位这2种字节对齐方式的以太网帧的SPD,并将上述两种情况下的/S/码组还原成前导码。从前导码第三个字节开始,码流不经过调制直接在物理层透明传送。EPON系统应支持双向的前向纠错(FEC)功能。1G-EPON的FEC编码应符合IEEE802.3的规定,FEC功能缺省时关闭,OLT应支持针对每个ONU的上行、下行FEC功能的OAM远程配置;OLT和ONU应支持本标准附录D规定的FEC功能远程配置。10G-EPON的FEC编码应符合IEEE802.3av的规定。10G/1G-EPON的上行FEC缺省关闭,下行FEC强制打开,OLT应支持配置上行FEC的打开和关闭。10G/10G-EPON的上下行FEC强制打开。MPCP概述多点控制协议(MPCP)定义了点到多点光网络的MAC控制机制,1G-EPON的MPCP协议应符合IEEE802.3的规定,10G-EPON的MPCP协议应符合IEEE802.3av的规定。1G-EPONONU在OLT的10G-EPON接口下的MPCP注册协议同1G-EPONONU在1G-EPONOLT下的MPCP注册协议保持一致。OLT的每个1G-EPON口应至少支持64个单播LLID,每个10G-EPON口应至少支持128个单播LLID。在不考虑光功率的情况下,OLT的每个1G-EPON口应至少支持1:64的分光比,每个10G-EPON口应至少支持1:128的分光比。EPONONU对LLID的支持能力有两种:单LLID(S-LLID)和多LLID(M-LLID)。OLT的PON口对LLID的支持能力也有两种:仅支持接入S-LLID的ONU;支持接入M-LLID的ONU。根据每个ONU使用的LLID数量,EPON系统可以有两种LLID工作模式:单LLID模式:OLT的PON口下所有ONU均采用单LLID;多LLID模式:OLT的PON口下所有ONU均采用多LLID,或者PON口下部分ONU采用单LLID、部分ONU采用多LLID。EPONONU应支持单LLID,可选支持多LLID。具备多LLID能力的ONU应支持灵活配置为采用单LLID或者多LLID。OLT的每个PON口应支持接入单LLID的ONU,可选支持接入多LLID的ONU。如果OLT的PON口支持接入多LLID的ONU,则该PON口应可配置为单LLID工作模式或多LLID工作模式。缺省情况下,EPON系统工作于单LLID模式。ONU上报其LLID的支持能力,OLT决定采用那种模式。EPON系统LLID工作模式的具体要求见附录B。10G-EPON的MPCP消息选通(GATE)消息OLT的10G-EPON口发送的发现选通(DiscoveryGATE)消息的发现信息域(DiscoveryInformation)的内容如表6-1所示。表6-1DiscoveryGATE消息的发现消息域比特标记字段值0OLT1G上行能力0—OLT不支持1Gb/s接收1—OLT支持1Gb/s接收1OLT10G上行能力0—OLT不支持10Gb/s接收1—OLT支持10Gb/s接收2-3保留接收端忽略4OLT打开1G发现窗口0—OLT在这个窗口中不能收到1Gb/s数据1—OLT在这个窗口中能收到1Gb/s数据5OLT打开10G发现窗口0—OLT在这个窗口中不能收到10Gb/s数据1—OLT在这个窗口中能收到10Gb/s数据6-15保留接收端忽略OLT的10G/1G-EPON口发送的DiscoveryGATE消息中的发现信息域为0x11,能发现10G/1G-EPONONU。OLT的10G/10G-EPON口仅发现10G/1G-EPONONU时,DiscoveryGATE消息中的发现信息域为0x13;仅发现10G/10G-EPONONU时,DiscoveryGATE消息中的发现信息域为0x23;同时发现10G/1G-EPONONU和10G/10G-EPONONU时,可采用两种方式:OLT的10G/10G-EPON口发送一条DiscoveryGATE消息,其中发现信息域为0x33;OLT的10G/10G-EPON口发送两条DiscoveryGATE消息,其中发现信息域分别为0x13和0x23。注册请求(REGISTER_REQ)消息注册请求(REGISTER_REQ)消息的发现信息域的内容如表6-2所示。表6-2REGISTER_REQ消息的发现消息域比特标记字段值0ONU1G上行能力0—ONU发射机不具备1Gb/s能力1—ONU发射机具有1Gb/s能力1ONU10G上行能力0—ONU发射机不具备10Gb/s能力1—ONU发射机具有10Gb/s能力2-3保留接收端忽略41G注册尝试0—不尝试1Gb/s注册1—尝试1Gb/s注册510G注册尝试0—不尝试10Gb/s注册1—尝试10Gb/s注册6-15保留接收端忽略10G/1G-EPONONU发送的REGISTER_REQ消息的发现信息域为0x11,10G/10G-EPONONU发送的REGISTER_REQ消息的发现信息域为0x22。MPCP发现流程和参数EPON系统的MPCP的发现过程应符合IEEE802.3和IEEE802.3av的规定。当OLT收到ONU发送的REGISTER_REQ消息后,OLT应向新发现的ONU发送REGISTER消息,该消息包含ONU的LLID以及OLT要求的synctime(同步时间)。然后,OLT向ONU发送标准的GATE消息,该消息用于向ONU发送授权以发送REGISTER_ACK消息。考虑到在发现过程中,ONU处理REGITSTER消息需要一定的时延,为确保ONU获得发送REGISTER_ACK的授权,对MPCP发现过程做如下修订,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OLT应至少支持其中一种。ONU的注册处理时间(RegisterProcessingTime)应不大于20ms。方式一参数和变量定义:Gate_tx:整数变量,表示在OLT状态机中对特定ONU的发现流程中某时刻OLT所发送的NormalGate的数量,初始值设为0。Gate_Num:整数变量,表示OLT针对ONU在发现流程中发送NormalGate的最大数量;该值应可配置,取值范围为2~32,缺省值为10。GateTime:整数变量,表示OLT的状态机对特定ONU的发现流程中相邻NormalGate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ms),取值范围为1ms~5ms,缺省值为2ms。GateTime与Gate_Num的乘积应不小于20ms,不超过50ms。实现流程:在发现进程中,如果ONU的REGISTER_ACK消息不能在某个NormalGate所规定的grantEndTime前到达OLT,且Gate_tx≤Gate_Num,则OLT以gateTime的间隔发送下一个NormalGate(ForceReport置位)消息,而不作为致命错误导致ONU重新注册,并重新计算grantEndTime的值,同时对Gate_tx的值加1。如果ONU的REGISTER_ACK消息不能在grantEndTime前到达OLT,且Gate_tx>Gate_Num,则这个致命错误将导致指定的ONU注册失败,该ONU可在以后重新注册。如果在Gate_tx≤Gate_Num时,OLT收到ONU发送的Register_ACK帧,则发现过程完成,Gate_tx复位为0。修改后的MPCP发现过程如图6-4所示。图6-4MPCP发现握手消息交换(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