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_第1页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_第2页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_第3页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_第4页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城市绿地系统概述

——2.城市绿地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二、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2.1、中西方古代城市空间一.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一、中国古代城市绿化早在夏、商、西周三代(前2070-前771年)就有社前植树的活动,不同时期种类有所不同,“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开始形成栽植行道树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沿袭周代的传统,不仅栽植行道树,且严格管理。秦汉:前秦皇帝符坚曾在都城长安大种槐树;西汉上林苑有大量人工栽植树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植树已成必需内容,还附以水渠以供灌溉。唐代,极重视都城绿化,长安大街两侧和排水沟边都栽榆、槐等树木,水道边遍植柳树。宋代,北宋东京市中心天街为御道,侧为行道,之间有御沟分割,沟内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一般街道则柳槐榆椿行列路侧。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南京设漆园、桐园,以示提倡植树。清代不仅在城内植树,还要求两城之间注意绿化带连接,其园林花木更是布局合理,意趣无穷。二、中国古代公共游憩地先秦时,习俗约定在上巳节在水边用洗涤的方式洗去病气,以求得子。久而久之,水边就成了特殊节日里人们的行乐之地。到后代,这种洗涤行浴的礼俗,又增加了曲水浮卵、曲水浮枣、曲水流觞之戏。魏晋南北朝,随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宗教建筑盛兴,有的直接将寺庙营建于风景优美之地,其成为百姓籍以游览山水和社交玩乐的胜地。唐宋都城近郊均有行乐之地,北宋东京城的公共游憩地主要集中于寺庙,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开发建设了许多公共游憩地。元明清,基本沿袭上朝代的传统,在城内外辟有公共游憩地。综述,古代城市里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宫苑和贵族宅园为主,而平民百姓能够进入的公共园林,多以寺庙附属庭院的面貌出现。二.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一、西方古代公共园林今天我们通称“公园”的这种园林形式,是从西方古代的城市公共园林逐步演变而来的。而古希腊、古罗马则是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古希腊是由众多的城邦组成的,采取联邦制。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著名的城邦有斯巴达(Sparta)和雅典(Atfens)。尽管如此,却创造了统一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斯巴达遗址斯巴达300勇士雅典卫城古希腊1、庄园:由统治阶级、贵族所私有,偶尔开放供市民游赏。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克诺索斯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王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希腊神话中誉之为“迷宫”。克诺索斯王宫复原图2、公共园林:因民主思想发达,公共集会及各种集体活动频繁,为此建造的众多的公共建筑物及公共活动场地,其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圣林: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流行的一种依附于神庙的树林,即在神庙四周植树造林形成的神苑,是人们祭祀的场所,又是祭奠活动之余人们休憩活动的地方。(2)竞技场:由于古希腊战乱频繁,要求士兵有强壮的体魄,为促进青年们健身运动热情的高涨,经常组织运动竞赛,推动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运动场地的建设。如柏拉图兴建的阿卡德米(Academy)竞技场(3)文人园: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常在露天公开讲学,尤其喜爱在优美的公园里聚众演讲,如竞技体育场等。随着体育场逐步发展成人声鼎沸、喧闹非常的场所,哲学家便将宣讲的场地移至自己的庭院中,即形成了文人聚集的学园,又称文人园。德尔斐考古遗址阿波罗神庙德尔斐考古遗址运动场鸟瞰德尔斐考古遗址近景德尔斐考古遗址(阿波罗神庙)为希腊古典时期宗教遗址,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位于雅典西北方帕尔纳索斯山麓,系阿波罗神庙所在地,以该庙的女祭司皮提亚宣示的神谕著称。遗址的阿波罗神庙区略呈方形,四周有墙。德尔菲考古遗址全景由神庙区东部偏南的大门进入圣地,有“之”字形大道沿山而上,可达于阿波罗神庙和露天剧场,此即古时所称之“圣路”,路两旁有希腊各邦为供神而兴建的“礼物库”、祭坛、纪念碑、柱廊等,包括从前6世纪到前2世纪的希腊各时代建筑代表作,其中已部分修复的有雅典、锡夫诺斯、尼多斯等城邦的礼物库。古罗马公元前2世纪末,古罗马人在征服希腊之后,全盘接受了希腊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希腊化倾向。1、庄园:由统治阶级、贵族所私有。包括宫苑、贵族庄园和宅园——柱廊园。洛朗丹别墅园鸟瞰复原图洛朗丹别墅园平面复原图哈德良宫苑洛朗丹别墅园是罗马贵族富翁小普林尼于1世纪在离罗马17英里的洛朗丹海边建造的别墅。哈德良宫苑建于公元118-138年,位于罗马东面的替沃里,是哈德里爱纳斯皇帝周游列国后,将希腊、埃及名胜建筑与园林的做法、名称搬来组合的一个实例。2、公共园林:罗马人不像希腊人那样爱好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也没有大造运动场和体育场的嗜好,仅继承希腊竞技场的外形打造公共游憩场地。但罗马人在城市规划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被视为后世广场的前身—罗马公共集会广场(forum)也是城市规划的产物。此外还有市场,它与广场是迥然相异之物。据亚里士多德描述,广场是公共集会场所及美术品陈列所,不许奴隶、工匠、工人进入其间,而市场则是交易场所,一般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此外,还有浴场、剧场等公共活动场地均是古罗马人进行活动的公共场所空间。庞贝剧场庞贝比赛场庞贝浴场中世纪时期,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崩溃到15世纪初叶资本主义萌芽之前,整个欧洲处于封建领主割据的混乱之中,宗教世界观统治着一切,所以,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里只有一些封建领主城堡式的庄园和教会僧侣的寺院庭院,几乎没有公共园林。12-13世纪,城镇里才开始设有公共场地供市民们闲暇时社交和娱乐。14-15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该时期的城市建设方面,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阿尔贝蒂、费拉瑞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罗马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改造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的一侧,如佛罗伦萨的西格诺利亚广场。到文艺复兴的盛期与后期,广场就变得比较严整了,并经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塑往往放在广场中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马市政广场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这类广场应该说是城市早期的公共活动空间。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公共空间一、形成期二、发展期三、成熟期四、反思期2.2、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发展演进一.形成期一、英国城市公园19世纪之前,由于民主思想的发展,英国已经出现了若干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园。这些公园包括海德公园(HydePark),肯辛顿公园(KensingtonGarden),绿色公园(GreenPark),圣·詹姆斯公园(St·JamesPark)。这些公园原本为连续的狩猎场地,大都建在市区外围,形成了绿色空地,成为英国城市早期开放空间系统的雏形。伦敦海德公园鸟瞰图伦敦海德公园肯辛顿公园19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促进了包括公园运动在内的各种城市改革运动。于1838年开放的摄政公园正是在此背景下建设的,它首次考虑了周边和伦敦市区环境的改造,它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将公园与居住区联合开发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与居住品质,还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同一时期的伦敦以外的博肯黑德公园采用同样的开发手法,均是通过连带的住宅开发取得公园建设资金,保证了财政来源,成为英国早期城市公园开发的典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园道路的设计采取了当时罕见的马车道与人行道分离——人车分流的手法。摄政公园博肯黑德公园19世纪英国的城市公园与欧洲的传统园林的不同点表现在:(1)开发者不同:传统的园林由皇室与贵族所建;城市公园大部分是由各个自治体自主开发。(2)使用者不同:传统园林仅供皇室贵族使用;城市公园向社会全体大众开放,具现实意义上的公共性。(3)功能不同:传统园林功能在于提供贵族阶级娱乐的场所,公园则是顺应社会上改善城市卫生环境的要求而建造,因此具生态、休闲娱乐、创造良好居住与工作环境的功能。(4)交通形式不同:由于交通量的增加,部分公园在设计上采用人车分流手法,较好的解决了交通矛盾,成为后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方法。1853—1870年间,拿破仑三世执政时,由赛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作,既有功能要求,又有改造市容、装点首都的艺术要求。巴黎改造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改变了巴黎原来作为一座封建城市的结构,为近代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法国巴黎规划巴黎改造的主要内容:(1)新建100km左右的街道,改造原来的50km道路,形成近代化的城市道路网。(2)改建、新建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上下水道,煤气照明等。(3)新建公园、学校、医院等非生产性建筑。(4)采用新的行政管理方式与结构,取消了18世纪开始形成的关税区边界,扩大了巴黎市界,使其面积达到8750h㎡。这项宏伟工程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还产生了两类新的绿地,一类是塞纳河沿岸的滨河绿地,另一类是宽阔的花园式林荫大道。奥斯曼改造后的塞纳河畔巴黎下水道系统道路交界处的放射状广场1、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共同设计,既是纽约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场所,其特点如下:(1)使美国公园绿地的建设走上了法律的轨道。(2)通过政府发行“公园债券”筹集建设资金,为公园建设提供新模式。(3)公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说明只有公园与城市平和发展,才能促进城市面貌改观。纽约中央公园的成功,极大的推动全美各地的公园建设,如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Park)、波士顿的佛兰克林公园、芝加哥的杰克公园等,成为大公园建设的开端。三、美国公园系统奥姆斯特德沃克斯纽约中央公园设计图现在的纽约中央公园2、公园系统的诞生美国的公园系统是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所组成的系统。通过将公园绿地与公园系统连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发向良性发展,增强城市舒适性的目的。1868年,奥姆斯特德继布鲁克林市伊斯顿公园路建设之后,提出了公园路的概念,并在布法罗(Buffalo)道路形态的基础上,规划了公园路连接3个功能与面积不一样的公园,建成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较完整的公园系统。自此,公园系统的建设波及芝加哥、波士顿、肯萨斯、明尼阿波利斯等多个城市。其中,肯萨斯城通过格子状的林荫道形成公园系统;明尼阿波利斯城其建设基础就是以自然水系为基调的公园系统;芝加哥通过公园系统的建设和城市美化运动的开展,逐步建立起独自的城市规划体系;而波士顿则通过奥姆斯特德公园系统的建设,形成了跨区域范围的广域公园系统。3、波士顿“翡翠项链”该系统从波士顿公园出发,通过联邦大道、河道连接沼泽地公园、动物园、阿诺德植物园、石溪国家保留地和富兰克林公园,总长16km,面积达800h㎡。特色在于公园的选址和建设与水系保护相联系,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各类公园绿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土地的特性,功能分离的规划思想与手法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二.发展期一、田园城市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HbenezerHoward)提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的概念,即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霍华德人民居对住地选择的分析《明日的田园城市》中从以下三个层面阐述了“田园城市”理论:(1)区域层面,田园城市是一系列围绕着中心城市的小城市。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58000人,12000h㎡)就不再发展,而是向田园城市发展,每个田园城市有32000人,占地2400h㎡。这种多中心的组合被霍华德成为“社会城市”(2)市域层面,田园城市是一个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城市,中心城区为400h㎡,容纳30000人,被容纳2000人的外围郊区的2000h㎡永久性农业用地所环绕,如耕地、牧场、菜园、森林等。此外,在农业用地中还布置了农业学院、疗养院等福利机构。(3)市区层面,田园城市由一系列的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占地58h㎡的公园,其中包括中心广场和位于其周边的市政厅、音乐演讲厅、剧院等,有6条主干道由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为6个区,5条环路的中间一条是宽130m的林荫大道,学校、教堂等为居住区服务的公共设施都建在林荫大道的绿化中。特点:(1)土地不被个人所有所分割,是公有的、低密度的;(2)有控制地发展;(3)“田园城市”是田园和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市场以及行政、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种功能结合的组合概念。对近代城市规划的贡献:(1)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即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2)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3)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4)首开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带状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进步》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带状城市的设想: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即城市沿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实践:1882年,马塔在西班牙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km长的带状城市;前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采用了带状城市规划方案。带型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三、光明城和广亩城市光明城——1922年,柯布西耶发表的《明日城市》中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在一个人口为300万的城市里,中央是商业区,有24座60层的摩天楼提供商业商务空间,并容纳40万人居住;60万人居住在外围的多层连续板式住宅中,最外围是供200万人居住的花园住宅。整个城市尺度巨大,高层建筑之间留有大面积的绿地,城市外围还设有大面积的公园,采用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来达到疏散城市中心、改善交通、为市民提供绿化活动场地的目的。整个城市平面呈现出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特征并交织在一起,犹如机器部件一样规整而有序。广亩城市——1932年,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著作《正在消灭中的城市》以及《宽阔的田地》中的“广亩城市”是他的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总结。赖特论证:随着汽车和廉价的电力遍布各处,那种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需要已经终结,分散住所和分散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他建议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来促进这种趋势。这就是他规划设想的“广亩城市”赖特三.成熟期一、伦敦环状绿带霍华德的追随者恩温(RaymondUnwin)发展了田园城市理论,在曼彻斯特南部进行了以城郊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建设实践,并总结归纳为“卫星城”理论,于1922年正式出版了《卫星城镇的建设》大伦敦规划——以分散伦敦城区过密人口和产业为目的,在伦敦行政区周围划分了4个环形地带,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城环、近郊环、绿带环、农业环。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明确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邻里单位是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其基本空间尺度,讲求宜人景观空间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实践:美国新泽西州1929年规划的雷德朋(Radburn)新城;20世纪30年代位于美国马里兰州、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和新泽西州的4个绿带城。二、美国绿带新城四.反思期一、生态规划思想1969年,美国麦克哈格(McHarg)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在对区域环境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和区域开发,他还提出了自然价值的概念和运用叠加法分析评价环境状况。生态规划分析法:指规划应在充分掌握各种自然条件和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的结果和产生的开发活动不应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麦克哈格生态规划叠加分析图二、生态城市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育科学即文化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要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3个方面来确定。生态城市8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生态网络:由自然保护区及其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系统,这些连接系统将破碎的自然系统连贯起来。生态网络由核心区域、缓冲带和生态廊道组成。三、生态网络和绿道绿道:在建设生态网络基础上,作为保护生态结构和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定义为由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美国东海岸绿道系统绿道的5个特点:(1)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2)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3)多功能性,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4)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5)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2.3、国内近现代城市绿地发展演进一、建国前我国城市绿地状况二、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状况三、中国大城市绿地建设状况四、我国城市绿地发展趋势一.建国前我国城市绿地状况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租界公园:我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是1868年在上海建成开放的外滩公园,后改名的黄浦公园。类似的还有虹口公园(1902),法国公园(1908)和天津的法国公园(今中心公园,1918)殖民地公园:哈尔滨董事会花园,今兆麟公园,1906清末国人自建的公园:齐齐哈尔的仓西公园(今龙沙公园,1897);无锡的城中公园(1906);北京的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1906,现归入北京动物园);成都的少城公园(1911)等。多为地方当局所辟,少数为乡绅集资筹建。这一时期,我国一些主要城市陆续开放和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园,如北京的先农坛公园、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和中南海公园;南京的秦淮公园、白鹭洲公园、莫愁湖公园、五洲公园(今玄武湖公园)、鼓楼公园和秀山公园;上海的梵黄航渡公园(19.3h㎡,今中山公园)、虹口公园(17.7h㎡);广州的中央公园(10h㎡)、黄花岗公园、越秀公园、东山公园(0.2h㎡)、河南公园(1.3h㎡)等。二、20世纪2、30年代至抗日战争前夕二.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状况一、1949-1952年:城市绿化工作开始列入国家城建计划项目,积极开辟苗圃,大量育苗,为整治、绿化城区空地和近郊荒山及以后公园建设做准备。二、1953-1957年: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卫生工程,进行居住区街坊绿化,新建大量公园,对原有公园也进行了充实提高。三、1958-1965年:受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工作中“左”的指导思想等影响,提出园林化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工作重心转向强调普遍园林绿化和园林结合生产。四、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各地的园林绿化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园林是资产阶级的乐园”、“绿化即封、资、修”等歪风吹遍全国,一些城市主要公园而被彻底砸烂,公园被非法侵占,园林部门机构被撤并,专业学校停办,干部职工下放,城市各类绿地面积迅速减少。五、1977-1991年: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园林绿化重新纳入城市建设规划;1982年城乡建设部颁发《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又召开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次城市公园会议,强调公园建设不再“以园养园”和“园林结合生产”,要注重园林基本功能的发挥。六、1992-2000年:在全球以生态问题为出发点探寻城市发展新模式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开宣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七、2001-2010年: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技术纲要(试行)》、《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和配套性文件及标准规范,使城市绿地系统从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转向相对独立的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