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节选)伴随着21世纪临近的匆匆脚步,我们走过了改革开放辉煌的20年。回顾过去,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分析现在,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充满生机、任重道远。一、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伟大实践的20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迈进与繁荣的20年。20年间,基础教育走过了恢复、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历程。(一)十年动乱中,包括基础教育的整个教育事业惨遭破坏。“文革”结束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出发,勇敢地站出来为教育说话,自告奋勇做“后勤部长”。1977年9月,他与当时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专门谈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阻碍,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从本质上彻底解除了对知识分子的长期精神束缚,而且进一步说明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把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劳动者素质联系在一起,看作我国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要求全党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论调,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揭批“四人帮”,把学校整顿好,抓住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使广大知识分子得到第二次解放,在教育事业发展上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澄清是非,恢复规章制度,并提出新时期教育战线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要认真从中小学抓起,切实打好基础”。1980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考虑教育问题,敏锐地分析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总的趋势,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强调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根据邓小平同志和中央的要求,这个时期,我国加强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团、队工作;颁发了教学计划和编写了教材;整顿和加强了师资队伍,恢复了教师职称,恢复和发展了师范教育;恢复了学校中党和行政的正常领导,加强了学校管理,颁布了经修改的中小学工作条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上述一系列工作,教育工作秩序基本恢复正常,中小学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二)党的十二大确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使全党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为教育战略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打下了良好基础。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又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的集中体现。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以及《关于在小学进行计算机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小学进行计算机教育试点工作,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庄严提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并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教育法制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从此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成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法律责任,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迅速推进。(三)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四大作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教师法》。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会议宣布:力争到本世纪末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15%的人口地区将继续普及小学或初级小学教育;使青壮年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5%左右。这一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四所交大校长时郑重指出,教育要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要转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上来,二是要转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上来。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站在时代和历史高度,提出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阐述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时,重申了“三个面向”的要求。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要求致力“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20年,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20年。(一)确立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遵循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的比例从1978年的%,上升到1997年的%。全国已有90%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约2300个县级单位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82年全国15~40岁人口文盲率为%,1997年降至6%。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相比,当前基础教育在效益、质量上有较大的发展。1978年我国有小学万所,初中万所,普通高中万所,布点分散,效益较差。从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采取适度规模办学,对一些学校进行撤并,普通小学、中学数量明显减少,到1997年共有小学万所,初中万所,高中万所。1978年中等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几乎都属普通教育,教育结构单一。80年代,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职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加大,从1978年时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15%左右到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基础教育取得上述成绩,得益于遵循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力争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注意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二)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使基础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强调必须变过于集中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变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由全靠国家负担的体制为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种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1995年《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这种体制。近年来,这种管理体制得到确立和完善,县一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得到确立和完善。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给基础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基础教育的实施更符合各地实际,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加明确,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校舍改造有了突破性进展。1978年前,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单一。《纲要》颁布以来,各地在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有较快发展。1997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在园幼儿万人;民办小学1806所,在校生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在校生万人。而且,民办教育已从无序变得有序,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调动了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的积极性,增加了教育投入,缓解了公立学校的择校压力,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需求。(三)通过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体制的改革,努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1978年前,基础教育经费奇缺,中小学办学条件极差。而今,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很大提高,已经建立起多渠道投入机制。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亿元。1997年,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亿元,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亿元,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亿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办学经费亿元,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亿元,学费、杂费亿元,其他教育经费亿元。自1993年起,我国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单独统计,1993~1995年期间,义务教育拨款由亿元增加至亿元,年均增长率为%,高于同期财政教育拨款%的年均增长率,相应义务教育拨款占财政拨款份额也由%提高至%。中央、省、地、县逐步建立起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费,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1995~2000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中央专项投资最多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中央专款共39个亿,要求地方1∶2配套(经济落后的省区按1∶配套),总共约达100亿元。另外,我国还通过增设税种、征收附加费、兴办产业、社会捐助、设立基金等多条渠道筹措基础教育经费。(四)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曾要求中小学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努力使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为此,我们首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其次,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近年来,成功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再次,在教育中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界万物复苏,学科学、讲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同时,对中小学学制、课程和教材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广大中小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十分活跃。这些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是,随着择业压力的增大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到了90年代,“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于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1997年,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原国家教委在烟台成功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下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思路、任务和措施,素质教育作为政府行为全面启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掀起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学习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教改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各地都出现不少教育基本功扎实、管理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的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我们注意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做好工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六)重视立法,加强监督,使基础教育走上全面依法治教轨道。1978年前,我国几乎没有教育法律、法规。进入80年代,全国人大、国务院、教育部都加强了教育法制工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等。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1983)、《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88)、《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教学成果奖励条例》(1994)、《教师资格条例》(1995)、《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如今,依法治教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评估督导、表彰奖励制度业已建立。(七)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有所改善。从1992年至1997年,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从%提高到%,初中教师从%提高到%,高中教师从%提高到%。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师德建设得到加强,广大教师政治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普遍提高,还涌现出王思明、田沛发、刘让贤等一批教书育人典型。国务院办公厅从1994年以来,分别在大连、昆明、北京、南京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大推进了教职工住房建设,1997年全国城镇教职工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2平方米。(八)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任务。社区办教育、各行各业关心教育、全社会参与教育讨论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从1989年实施以来,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救助了180万失学儿童,在贫困地区建设3700所希望小学,培训奖励了4000名农村小学教师。2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凝聚了各级党政领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和奉献。但是,长期以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没能得到很好落实,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一直突出存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普及基础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1999年全国有小学万所,在校学生万人;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五年巩固率达到%;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万所,招生数万人;在校生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万所,招生数万人,在校生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万人,在校生万人。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国共有幼儿园万所,在园幼儿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1997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达33464所,在校生万人。各类就业培训中心2100余所,每年培训待业人员约100多万人。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提高到1999年的%。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势,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万人,在校生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万人,在校生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层次的教育。高等教育中大学专科学制为2~3年,本科学制通常为4年,医科为5年,此外有少数工科院校实行5年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50年来,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1年起中国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经过一系列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增加了活力,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结构趋向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