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优选ppt资料_第1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优选ppt资料_第2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优选ppt资料_第3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优选ppt资料_第4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课件优选ppt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社会性发展(fāzhǎn)与教育全套课件第一页,共175页。第一章绪论教学(jiāoxué)目标:1.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jiāoxué)重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及三种研究设计教学(jiāoxué)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二页,共175页。本章(běnzhānɡ)内容的构成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重点)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了解)研究设计(重点)收集资料的技术(尝试运用(yùnyòng))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了解)第三页,共175页。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qǐyuán)与意义概念界定社会性概念

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因第四页,共175页。一、概念(gàiniàn)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yǐjing)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第五页,共175页。(一)社会性的概念(gàiniàn)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西方学者伯根(1976)认为(rènwéi)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我国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

第六页,共175页。(一)社会性的概念(gàiniàn)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rúguǒ)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第七页,共175页。(二)社会化与社会性的关系(guānxì)所谓社会化: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rènkě)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所谓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密切联系。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社会性是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和结果第八页,共175页。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fāzhǎn)的意义首先(shǒuxiān),可对幼儿的认识更全面其次,可对幼儿的认识更为人性化第三,可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期性最后,可为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九页,共175页。(三)研究(yánjiū)社会性发展的起因一是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二是对发展的关注(guānzhù)、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的兴趣。第十页,共175页。第二节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wèntí)的选择与研究层次一、研究问题(wèntí)的来源理论(lǐlùn)研究方法和技术

社会的需要知识本身第十一页,共175页。二、研究(yánjiū)的层次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次:描述解释预测(yùcè)干预第十二页,共175页。第三节研究(yánjiū)设计横向研究纵向(zònɡxiànɡ)追踪研究聚合式交叉设计第十三页,共175页。一、横向(hénɡxiànɡ)研究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进行考察研究的设计。优点(yōudiǎn):省时、省力、样本量大、代表性强不足:存在无法解释的误差第十四页,共175页。二、纵向(zònɡxiànɡ)追踪研究定义:是对同一个体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考察的研究设计(shèjì)。优点:可获得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探讨由量变到质变不足:周期长、研究结论代表性受限制第十五页,共175页。三、聚合(jùhé)式交叉设计定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设计,即包含了横向研究和纵向(zònɡxiànɡ)研究的一种研究设计。优点:结合横向、纵向(zònɡxiànɡ)研究的优点例如:在同一时间里选择3—6岁儿童研究4年,四年后被试年龄为7—10岁,该研究在四年内获得了3—10岁儿童的追踪研究资料,同时在每一个研究点都可进行横向研究。第十六页,共175页。思考(sīkǎo)广角在学习生活(shēnghuó)中,你如何运用三种研究设计,哪种设计适合什么类型的研究,说出你的想法。总结讨论结果第十七页,共175页。第四节收集资料(zīliào)的技术自然观察个案(ɡèàn)调查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第十八页,共175页。一、自然(zìrán)观察定义:通过对儿童(értóng)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运用:观察信度的掌握;不同种类观察法实施方式的掌握。

第十九页,共175页。二、个案(ɡèàn)定义:对一个(yīɡè)或少数几个个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运用:日记法和传记法的掌握;细致、系统整理资料。第二十页,共175页。三、调查(diàochá)访谈法定义:通过谈话的途径来了解研究问题获得资料的方法。运用:充足的准备工作;根据(gēnjù)访谈对象拟定访谈提纲;物质工具的准备。第二十一页,共175页。四、测量法

定义: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材料一般采用标准化量表,也可使用自编测量工具(gōngjù)。运用:测验工具(gōngjù)信度、效度有效;遵循特定程序,保证结果准确。第二十二页,共175页。五、实验法定义:严格的实验法是实验室进行的,通常严格控制各种变量,操纵自变量,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运用:掌握(zhǎngwò)研究主动性;自然实验法的应用。第二十三页,共175页。第五节研究方法的多元(duōyuán)取向研究方法多远取向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第二十四页,共175页。(一)什么(shénme)是质的研究?又译为定性研究。值得研究是以作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xiànxiàng)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第二十五页,共175页。(二)质的研究(yánjiū)方法与定量研究(yánjiū)方法的区别、联系区别:质的研究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即研究在自然情景(qíngjǐng)中进行。而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联系:二者具有连续性,相辅相成。

第二十六页,共175页。第二章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yánjiū)的理论第二十七页,共175页。教学(jiāoxué)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社会化的几种经典理论。2.掌握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教学(jiāoxué)重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教学(jiāoxué)难点:理解和运用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第二十八页,共175页。本章内容(nèiróng)的构成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

儿童社会化的经典理论

(重点掌握)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了解)

第二十九页,共175页。第一节儿童社会化的经典(jīngdiǎn)理论一、心理分析(fēnxī)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认知发展理论第三十页,共175页。(一)弗洛伊德的发展(fāzhǎn)心理学理论在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理论核心是,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里比多)是心理发展的基本(jīběn)动力。第三十一页,共175页。本我定义:是指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特点:无意识的;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chǔyú)本我状态。

1.人格结构由三部分组成(zǔchénɡ):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三十二页,共175页。自我定义:是控制本我的冲动(chōngdòng),遵循现实的原则,考虑现实的要求。它是从本我中发展起来的,是联系本我和外界现实世界的中介。特点:意识的一部分,是满足“本我”需要的途径第三十三页,共175页。超我定义:由于(yóuyú)“自我”不足以控制“超我”,于是出现了“超我”。特点: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关系“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原始冲动;“超我”根据一定的标准,力图延迟满足“本我”的需要,并且不完全满足“本我”的需要。

第三十四页,共175页。2.儿童心理发展(fāzhǎn)阶段阶段年龄区间原因口唇期0岁—1岁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吸允本能是儿童体验到快感肛门期1岁—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以排泄为快乐前生殖期间3岁—6岁儿童开始出席那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依赖于异性父母潜伏期6岁—11岁儿童性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状态,是一个平静的时期青春期11岁—13岁儿童产生摆脱父母束缚的愿望,性冲动强烈第三十五页,共175页。(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shèhuì)发展阶段理论(1902~1994)在承袭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的同时,重视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与社会环境(huánjìng)冲突的不同,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三十六页,共175页。人格(réngé)发展八阶段阶段年龄阶段任务婴儿期出生—2岁心理冲突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2岁—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疑虑学前期4岁—7岁获得自主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7岁—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三十七页,共175页。阶段年龄阶段任务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成年中期约至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老年期直至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第三十八页,共175页。社会(shèhuì)学习理论华生(1878~1895)创立的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强调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否认有机体内部过程在心里(xīnli)产生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十九页,共175页。认知(rènzhī)心理学逐渐强大,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开始注重内部心理过程,班杜拉的思想观点开始向认知(rènzhī)方面转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第四十页,共175页。(一)观察学习的概念(gàiniàn)概念: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具有必然的外显反映2.强化在学习中不是关键的因素3.认知(rènzhī)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十一页,共175页。(二)观察学习的过程(guòchéng)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在再造(zàizào)过程——由记忆向行为的转换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第四十二页,共175页。(三)自我效能(xiàonéng)理论自我效能概念班杜拉于70年代(niándài)末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一是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劝说;四是情绪唤起;五是情景条件。第四十三页,共175页。认知(rènzhī)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fāzhǎn)理论综合讨论第四十四页,共175页。(一)皮亚杰的发生(fāshēng)认识论关于发展的阶段(jiēduàn)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jiēduàn)

阶段年龄特点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靠感知和运动来适应世界前运算阶段2岁—7岁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具有自我中心特点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将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维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十五页,共175页。关于影响儿童发展(fāzhǎn)的因素成熟物理(wùlǐ)环境社会(shèhuì)环境平衡过程第四十六页,共175页。(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fāzhǎn)理论柯尔伯格(1929~1998)在继承皮亚杰理论(lǐlùn)的基础上,又对皮亚杰理论(lǐlùn)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炼和扩充,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学说。第四十七页,共175页。思考(sīkǎo)广角在学习过三种经典儿童(értóng)社会化理论后,试着谈谈你对这三种理论中存在的贡献与不足第四十八页,共175页。第二节儿童(értóng)社会化的新理论习性学

行为(xíngwéi)遗传学生态系统(shēnɡtàixìtǒnɡ)观现代认知观

第四十九页,共175页。(一)习性学:现代(xiàndài)进化论概念:习性学又称动物行为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研究(yánjiū)分支,是研究(yánjiū)动物进化和动物行为机能的学科。第五十页,共175页。对心理学研究启示:

首先,为心理研究能区分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奠定基础。其次,提出学习时间(shíjiān)的重要性。第三,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活力。第五十一页,共175页。二、行为(xíngwéi)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基本观点:1.所有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一床基因的影响(yǐngxiǎng);2.非共享环境影响(yǐngxiǎng)比共享环境影响(yǐngxiǎng)更重要;3.遗传基因影响(yǐngxiǎng)环境的测量。第五十二页,共175页。三、生态系统观:现代环境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四、现代认知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rénlèi)心理的本质。第五十三页,共175页。第三章社会性发展(fāzhǎn)的遗传和适应的物质基础第五十四页,共175页。教学目标: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基础(jīchǔ)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人类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遗传的物质基础(jīchǔ)第五十五页,共175页。本章内容(nèiróng)的构成人类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了解)人类发展的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和适应与社会环境(huánjìng)之间的关系(重点)第五十六页,共175页。第一节人类(rénlèi)发展的遗传物质基础一、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定律:孟德尔第一(dìyī)遗传定律——等因基因分离规律孟德尔第一(dìyī)遗传定律——费等因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第一(dìyī)遗传定律——基因连锁与交换规律第五十七页,共175页。二、单基因(jīyīn)遗传多基因(jīyīn)遗传遗传(yíchuán)的方式第五十八页,共175页。第二节人类(rénlèi)发展的适应于

进化的物质基础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

中性突变的产物(chǎnwù)是生物适应于进化的物质基础适应行为的进化

第五十九页,共175页。(一)研究基因(jīyīn)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环境(huánjìng)变化法基因变异法收养子女的研究第六十页,共175页。(二)不同父母亲行为的适应性父母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养育子女的行为模式(三)文化的进化生物进化是文化发展(fāzhǎn)的基础与基本动力机制,文化作为进化的结果又反作用于进化。第六十一页,共175页。

第三节人类社会(shèhuì)发展的遗传和适应与社会(shèhuì)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性行为(xíngwéi)及其调整社会(shèhuì)启动者怯生与依恋表情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第六十二页,共175页。社会启动者定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包括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反映和动物类社会反映)的特定物种(wùzhǒng)刺激。例如:婴儿的苦也是社会启动者性质的行为,是激起父母的养护反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第六十三页,共175页。怯生与依恋研究表明(biǎomíng),依恋与怯生这两种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表情表情作为一种适应行为,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对情绪经验的自我意识和生理感受,执行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影响他人的社会行为而执行社会功能。

第六十四页,共175页。亲社会行为人类道德与亲社会行为是动物利他行为的社会延续。攻击行为习性学家劳伦兹在广泛观察(guānchá)的基础上指出,攻击是人必须存在的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十五页,共175页。第四章家庭、父母(fùmǔ)与儿童的社会化第六十六页,共175页。教学目标通过(tōngguò)本章学习了解家庭及父母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家庭内外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父母与儿童的双向影响。第六十七页,共175页。本章(běnzhānɡ)内容的构成家庭环境对儿童(értóng)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重点)亲子互动(hùdònɡ)的双向影响(了解)第六十八页,共175页。第一节亲子互动(hùdònɡ)的双向影响一、父母(fùmǔ)对儿童的影响父母(fùmǔ)的教养观念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六十九页,共175页。父母教养观念(guānniàn)的内涵一般认为父母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它包括父母的儿童发展观、家庭养育观、儿童教育观等。父母教养观的来源余国良在综述国外有关自我建构观和文化建构观的理论和研究之后,认为家长教育观的来源,是自我建构观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lìshǐ)文化的产物。第七十页,共175页。父母(fùmǔ)的教养行为、教养方

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行为是父母教养观念的体现,是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来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日常(rìcháng)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第七十一页,共175页。二、儿童对父母(fùmǔ)的影响儿童(értóng)的出生顺序儿童(értóng)的性别儿童的行为特征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第七十二页,共175页。第二节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

发展(fāzhǎn)的影响家庭外部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内部环境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父母个人(gèrén)的因素第七十三页,共175页。(一)社会(shèhuì)文化背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父母的生活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及可接受行为的标准是不同的,对儿童社会(shèhuì)性发展期望也存在差异。(二)压力和社会(shèhuì)支持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对父母教育儿童的效果往往具有消极影响。第七十四页,共175页。二、家庭(jiātíng)内部环境对儿童

社会性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和规模(guīmó)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各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组合。家庭规模(guīmó):较小的家庭规模(guīmó)对亲子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纪律也会随家庭规模(guīmó)的大小而变化。第七十五页,共175页。(二)社会(shèhuì)经济地位社会(shèhuì)经济地位是一个人多年来的教育、声望、工作能力以及收入等众多因素的具体体现。(三)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应为儿童创建一个充满吸引力、引导儿童去探索、发现、了解世界、进入人际关系的家庭环境。第七十六页,共175页。第五章儿童(értóng)依恋的发展第七十七页,共175页。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儿童依恋的发生与发展。教学重点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类型、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依恋理论研究以及早期依恋对后期(hòuqī)行为的影响。教学难点依恋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依恋对儿童后期(hòuqī)行为的影响。第七十八页,共175页。本章内容(nèiróng)的构成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研究(了解(liǎojiě))依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重点)

研究依恋发展的理论(重点)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了解(liǎojiě))第七十九页,共175页。第一节儿童(értóng)早期情绪发展的研究儿童早期情绪的发生(fāshēng)与发展研究二、微笑——最早的依恋萌芽形式儿童早期情绪的发生与发展(fāzhǎn)研究微笑——最早的依恋萌芽形式第八十页,共175页。(一)新生儿的情绪反应新生儿以出世,立即就可以表现出哭、安静、四肢划动等情绪,这些被称为(chēnɡwéi)原始的情绪反应。(二)婴儿早期情绪反应的种类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对500多名初生婴儿观察后指出,新生儿已有三种主要的情绪反应:怕、怒和爱。第八十一页,共175页。二、微笑(wēixiào)——最早的依恋

萌芽形式(一)微笑的发展(fāzhǎn)过程阶段年龄特点自发的微笑0周—5周用嘴作怪相,它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不稳定有关社会性微笑5周—6个月左右社会性刺激更能引起婴儿的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6个月—7个月婴儿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第八十二页,共175页。(二)关于(guānyú)出声笑的研究四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不仅(bùjǐn)会熟练地微笑,还开始了出声的笑4—6个月10%

7—9个月37%

10—12个月增加(zēngjiā)为43%第八十三页,共175页。(三)有关(yǒuguān)笑的几种理论解释发生学理论会笑的婴儿比不会笑的婴儿更容易吸引成人,引起成人的反应。在种系发展进化中,那些能对社会性刺激做出微笑反应的婴儿就幸存(xìnɡcún)下来了。第八十四页,共175页。社会学习理论(lǐlùn)社会学习理论(lǐlùn)认为,微笑可以通过强化加以改变。知觉再认理论(lǐlùn)当新刺激与内部图式能够对应匹配时,婴儿就理解了新刺激的意义,并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所以就会做出微笑的表示。

第八十五页,共175页。第二节依恋发展及其影响(yǐngxiǎng)因素依恋及其作用定义:依恋是指儿童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亲密(qīnmì)的情感联结。这个人主要是母亲,或与婴儿有密切联系的人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员。第八十六页,共175页。依恋作用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依恋情感建立的积极与否,直接(zhíjiē)影响着儿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第八十七页,共175页。二、儿童(értóng)依恋的发展(一)鲍尔贝的依恋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0个月—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个月—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tèshū)情感联结形成阶段第八十八页,共175页。(二)谢弗和爱默逊的

依恋(yīliàn)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非社会性阶段(0周—6周)第二阶段:无分化的依恋(yīliàn)阶段(6周—7个月)第三阶段:具体依恋(yīliàn)阶段(7个月—11个月)第八十九页,共175页。(三)依恋(yīliàn)的类型婴儿期的依恋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huíbì)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第九十页,共175页。儿童期的依恋类型(lèixíng)(1)和谐型依恋(2)不完全和谐型依恋(3)不和谐型依恋第九十一页,共175页。(四)影响(yǐngxiǎng)依恋的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生活(shēnghuó)环境儿童自身的气质特点第九十二页,共175页。思考(sīkǎo)广角讨论抚养者个人素质与儿童形成(xíngchéng)何种类型依恋的关系第九十三页,共175页。第三节研究依恋(yīliàn)发展的理论习性学理论以鲍尔贝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běnnéng)反应的结果。依恋无须学习,它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合适的刺激所激起。第九十四页,共175页。心理(xīnlǐ)分析理论心理(xīnlǐ)分析理论强调了婴儿在与能够满足其生物需要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性能量“里必多”的重要性。社会学习论在社会学习理论者看来,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

第九十五页,共175页。四、认知理论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qūfēn)环境中不同的人。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第九十六页,共175页。第四节早期依恋(yīliàn)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动物依恋行为对后期(hòuqī)行为的影响根据研究,哈洛确信“婴—母联结”在灵长目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第九十七页,共175页。二、儿童早期依恋行为(xíngwéi)对

其以后行为(xíngwéi)的影响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以及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的行为特点(tèdiǎn)和个性心理特点(tèdiǎn)是儿童与家庭、学校与社会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第九十八页,共175页。第六章儿童(értóng)自我控制能力与坚持性的发展第九十九页,共175页。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xuéxí)掌握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教学重点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教学难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策略的具体运用。第一百页,共175页。本章内容(nèiróng)的构成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发展(了解)父母控制技术与儿童的服从(重点运用(yùnyòng))学习社会规则(了解)第一百零一页,共175页。第一节儿童自我(zìwǒ)控制能力及其发展自我(zìwǒ)控制能力的产生自我(zìwǒ)控制能力的发展第一百零二页,共175页。阶段年龄表现第一阶段0个月~3个月保护儿童免受强烈刺激伤害第二阶段3个月~9个月儿童要学会适应外在的刺激第三阶段12个月起儿童开始出现精确的控制能力第四阶段从24个月开始能按照成人的要求行动,有了内化的要求第五阶段从3岁起儿童画的要求会变得更为坚定第一百零三页,共175页。第二节父母(fùmǔ)控制技术与儿童的服从一、服从与不服从(一)服从与不服从的意义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服从他人的要求(yāoqiú)是必须要学会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的不服从行为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百零四页,共175页。(二)服从(fúcóng)与不服从(fúcóng)的发展儿童的服从与不服从都会随着(suízhe)年龄的增长而发展。首先是社会互动数量的增加,表现出的服从于不服从的行为都在增多。第一百零五页,共175页。二、抚养(fǔyǎng)者的控制策略在具体的互动(hùdònɡ)中,父母对儿童控制的策略表现出如下特征:

策略(cèlüè)的性质权利共享儿童兴趣非语言控制技术内容因年龄而异第一百零六页,共175页。第三节学习(xuéxí)社会规则一、行为准则的出现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三、同胞的作用(zuòyòng)四、规则与道德第一百零七页,共175页。第七章儿童(értóng)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七章儿童(értóng)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一百零八页,共175页。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几种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研究,明了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水平,了解儿童的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退缩行为、合作与竞争的发展。教学重点掌握道德发展的理论研究,及社会行为的分类、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培养问题。教学难点皮亚杰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rènzhī)发展的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rènzhī)发展理论。儿童社会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的控制,合作与竞争的培养。第一百零九页,共175页。本章内容(nèiróng)的构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重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重点)儿童侵犯(qīnfàn)行为的发展(了解)社会退缩行为(掌握)合作与竞争(了解)第一百一十页,共175页。第一节儿童道德品质(dàodépǐnzhì)的发展一、道德(dàodé)与道德(dàodé)品质(一)道德(dàodé)与道德(dàodé)品质(二)品德与社会性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75页。(一)道德(dàodé)与道德(dàodé)品质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guīfàn)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所谓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guīfàn)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75页。道德品质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二)品德与社会性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xíngwéi)特别是亲社会行为(xíngwéi)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对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知、情、意、行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75页。二、儿童(értóng)道德品质发展的理论研究(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二)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三)艾森伯格的社会道德理论(四)吉利(jílì)根的关怀理论

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75页。(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dàodé)认知发展的理论定义: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zhǔyào)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器质性意义的认识。

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75页。1.皮亚杰的研究(yánjiū)内容关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研究①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发展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儿童认为(rènwéi)规则是外加的。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规则。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75页。②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执行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第二阶段,以自我(zìwǒ)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游戏的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75页。关于(guānyú)儿童过失、说谎行为的发展研究儿童对过失(guòshī)行为的判断研究过失(guòshī)行为判断的一般发展趋势是,客观责任在年幼儿童身上出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主观责任出现稍迟,并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儿童对说谎行为的判断研究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效果轮转向动机论。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75页。关于儿童(értóng)公正观念的发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yǐqián))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75页。(二)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fāzhǎn)理论1.柯尔伯格的研究(yánjiū)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作为研究(yánjiū)方法,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2.柯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百二十页,共175页。水平阶段特征前习俗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服从与惩罚定向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有形的结果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对于规定和原则只有符合其利益时才遵守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强调尊重法律、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青年后期)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第一百二十一页,共175页。(三)艾森伯格的社会道德(dàodé)理论理论提出的背景

艾森伯格设计了完全不同于柯尔伯格的另一道德两难情景(qíngjǐng)——亲社会道德两难情景(qíngjǐng)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第一百二十二页,共175页。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需要取向的推理自我投射性移情移情推理过渡阶段深度内化推理

赞许和人际取向(qǔxiànɡ)、定型取向(qǔxiànɡ)的推理第一百二十三页,共175页。(四)吉利根的关怀(guānhuái)理论人类社会(shèhuì)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怀的伦理道德观,并非只有一种“公正”的取向。第一百二十四页,共175页。第二节儿童亲社会(shèhuì)行为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定义(dìngyì)从动机角度出发从行为角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第一百二十五页,共175页。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lǐlùn)(一)社会生物学理论(lǐlùn)(二)精神分析理论(lǐlùn)(三)社会学习理论(lǐlùn)(四)认知发展理论(lǐlùn)第一百二十六页,共175页。三、儿童(értóng)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助人行为2.分享行为3.安慰(ānwèi)与保护行为第一百二十七页,共175页。五、儿童亲社会(shèhuì)行为的培养(一)角色扮演法(二)移情训练(xùnliàn)法(三)榜样示范法(四)利用归因原理第一百二十八页,共175页。第三节儿童(értóng)侵犯行为的发展侵犯行为及其实质所谓(suǒwèi)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进行的语言攻击、身体侵犯以及对别人权利或物品的侵犯。第一百二十九页,共175页。四、影响(yǐngxiǎng)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社会(shèhuì)认知社会(shèhuì)学习移情第一百三十页,共175页。侵犯(qīnfàn)的分类哈吐普敌意性侵犯(qīnfàn)和工具性侵犯(qīnfàn)道奇和考依愤怒的反应型侵犯(qīnfàn)和非愤怒的主动型侵犯(qīnfàn)第一百三十一页,共175页。三、侵犯(qīnfàn)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习性学理论(三)挫折—侵犯(qīnfàn)假说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五)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第一百三十二页,共175页。四、儿童侵犯行为(xíngwéi)的发展及其特点(一)由对物的争夺发展为由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引发侵犯(二)儿童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shēntǐ)侵犯,而且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第一百三十三页,共175页。五、影响侵犯行为(xíngwéi)的因素(一)家庭因素(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shuǐpíng)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大众传媒第一百三十四页,共175页。六、侵犯行为(xíngwéi)的控制消除(xiāochú)对侵犯行为行为的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rènzhī)训练策略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移情训练

第一百三十五页,共175页。七、惩罚与儿童(értóng)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惩罚所谓(suǒwèi)惩罚是通过对儿童呈现有害刺激以达到抑制不良行为的一种管教方式。从惩罚的动机来讲是成人为了控制或纠正儿童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采取的方式。第一百三十六页,共175页。惩罚的类型

危害性惩罚

有效性惩罚

时间、一致性、实施者与儿童的关系、讲道理第一百三十七页,共175页。第四节社会退缩(tuìsuō)行为一、概念社会(shèhuì)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景,在陌生与熟悉社会(shèhuì)环境下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有时简称退缩。第一百三十八页,共175页。二、退缩行为的研究方法(一)行为观察(二)问卷与访谈三、退缩行为的种类到目前为止只有(zhǐyǒu)主动退缩与被动退缩

第一百三十九页,共175页。四、退缩行为(xíngwéi)的影响因素内部(nèibù)因素外部因素生理(shēnglǐ)基础社会认知动机依恋关系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第一百四十页,共175页。五、社会(shèhuì)退缩行为的干预(一)成人(chéngrén)参与的干预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二)同伴参与的干预方式(三)社会技能训练: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宝宝的表现力第一百四十一页,共175页。第五节合作(hézuò)与竞争合作与竞争的定义单一纬度观多纬度观互动观第一百四十二页,共175页。二、合作与竞争(jìngzhēng)的起源与发展(一)合作与竞争(jìngzhēng)的早期表现(二)合作与竞争(jìngzhēng)的影响因素(三)合作与竞争(jìngzhēng)的发展变化

(四)合作、竞争(jìngzhēng)与文化

(五)合作与竞争(jìngzhēng)的性别差异第一百四十三页,共175页。三、合作与竞争的结果学业、运动与体育活动;动机;同伴关系四、合作性竞争的培养(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性竞争意识(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三)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四)引导(yǐndǎo)幼儿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别人。(五)组织多种活动,提供幼儿练习的机会。(六)对活动进行积极的指导和评价第一百四十四页,共175页。第八章儿童人际关系(rénjìɡuānxì)的发展第一百四十五页,共175页。教学目标:1.了解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胞关系的概念及特征。2.掌握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建立的方式。教学重点:1.亲子关系的概念2.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建立方式教学难点(nádiǎn):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一百四十六页,共175页。本章(běnzhānɡ)内容的构成亲子关系(重点(zhòngdiǎn))同伴关系与友谊发展(掌握)同胞关系(了解)第一百四十七页,共175页。第一节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定义(dìngyì)及其特征定义(dìngyì):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

第一百四十八页,共175页。特征:(一)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二)亲子关系是亲密的人际关系(三)亲子关系不同于教养行为(四)亲子关系是典型(diǎnxíng)的垂直关系(五)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水平关系的特征在增加第一百四十九页,共175页。二、双向共建的亲子关系

亲子双方对亲子关系的作用(一)儿童的特点(tèdiǎn)(二)儿童的性别(三)儿童的认知(四)父母的特点(tèdiǎn):父亲、母亲与儿童的关系(五)父母的特点(tèdiǎn):父母人格特点(tèdiǎn)与亲子关系第一百五十页,共175页。第二节同伴关系(guānxì)与友谊发展一、儿童同伴关系(guānxì)的性质、作用及发展(一)同伴关系(guānxì)的性质垂直(chuízhí)关系水平关系第一百五十一页,共175页。(二)儿童(értóng)同伴关系的作用首先,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与认知结构的建构。其次(qícì),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再次,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第四,促进儿童获得熟练与成功的技巧。第一百五十二页,共175页。(三)儿童(értóng)同伴关系的发展婴儿期学前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第一百五十三页,共175页。二、同伴的社会(shèhuì)地位(一)研究儿童同伴(tóngbàn)交完的方法成人视角儿童视角行为(xíngwéi)观察教师评估同伴提名同伴评定第一百五十四页,共175页。(二)同伴交往(jiāowǎng)类型社交(shèjiāo)明星可接受者被忽视者被拒绝者第一百五十五页,共175页。(三)影响儿童同伴地位(dìwèi)的因素社会行为特征认知社交技能与策略身体特点家庭因素(yīnsù)教师因素(yīnsù)第一百五十六页,共175页。三、儿童同伴(tóngbàn)交往的教育培养培养儿童良好性格重视提高儿童社会技能为儿童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关注网路对儿童同伴关系(guānxì)的影响第一百五十七页,共175页。思考(sīkǎo)广角讨论如何将网络(wǎngluò)运用到儿童交往中

第一百五十八页,共175页。第三节同胞(tóngbāo)关系一、同胞关系的性质定义:同胞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niǔdài)而建立起的水平人际关系。特征:一是强烈的情感性;二是亲密性;三是个体差异性。第一百五十九页,共175页。二、同胞关系与家庭中其他(qítā)的人际关系首先,依恋关系与同胞(tóngbāo)关系之间是有关联的其次,是父母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同胞(tóngbāo)之间的关系。第三,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与同胞(tóngbāo)关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第四,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对同胞(tóngbāo)关系有影响。第一百六十页,共175页。三、同胞(tóngbāo)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同胞(tóngbāo)关系与儿童的适应1.同胞(tóngbāo)是心理支持源2.同胞(tóngbāo)对适应的消极影响(二)同胞(tóngbāo)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同胞(tóngbāo)与同伴关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同胞(tóngbāo)之间交往习得的东西可以迁移、概化到同伴关系中。第一百六十一页,共175页。第九章自我(zìwǒ)与他人第一百六十二页,共175页。教学目标:掌握(zhǎ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