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1、学习习惯和兴趣
四(1)班54人、四(2)班55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局部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育。个别同学的根底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爱动手参加、小组争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把握上半学期所学的学问,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局部同学的思维较敏捷,有着提醒学问之间的联系、探究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学问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育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连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育学生分析、比拟和综合的力量。
(4)培育学生在学习数学学问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仔细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洁净干净。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学问与技能:
(1)让学生经受从详细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究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把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把握运算挨次,发觉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学问熟悉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受观看、操作和探究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洁变换的过程,熟悉一些简洁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洁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详细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把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受从详细问题的需要动身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依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索方面:
(1)在联系已有学问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测、争论、解释、沟通等活动,进展推理力量。
(2)在观看、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进展抽象、概括力量和初步的演绎推理力量。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展分析和解释,经受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进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究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进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受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展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进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进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看、猜测、试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展有条理的思索,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展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拟简洁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沟通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推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依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依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推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洁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敏捷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洁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洁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依据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进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究并发觉数学学问,获得胜利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奇怪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2)在详细情境中理解和熟悉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学问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学问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究数学学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确实定性,初步体验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究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制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制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沟通,热心参加数学问题的争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觉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仔细地阅读一些数学学问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进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熟悉。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实行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根底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意学生学问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阅历和方法的积存,使学生
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纳手、动脑、动口相结合,争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育学生从四周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学问,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
真正做到将学问的把握敏捷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育。重视培育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仔细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2.9~2.10
乘法(2)
上课
2
2.13~2.17
乘法(4)
3
2.20~2.24
机动(1)升和毫升(3)
4
2.27~3.3
升和毫升(2)机动(1)三角形(1)
5
3.6~3.10
三角形(4)
6
3.13~3.17
机动(1)混合运算(3)
7
3.20~3.24
混合运算(3)机动(1)
8
3.27~3.3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找规律(2)
9
4.3~4.7
机动(1)运算律(3)
10
4.10~4.14
运算律(2)机动(1)对称、平移和旋转(1)
期中考试
11
4.17~4.21
对称、平移和旋转(3)机动(1)
12
4.24~4.28
倍数和因数(4)
13
5.1~5.5
倍数和因数(2)
劳动节
14
5.8~5.12
倍数和因数(1)机动(2)用计算器探究规律(1)
15
5.15~5.19
用计算器探究规律(3)机动(1)
16
5.22~5.26
解决问题的策略(3)机动(1)
17
5.29~6.2
统计(4)
18
6.5~6.9
统计(1)机动(1)用字母表示数(2)
19
6.12~6.16
用字母表示数(2)机动(2)
20
6.19~6.22
期末复习(5)
21
6.26~6.30
期末复习(5)
期末考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学问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学问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体验胜利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念,进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叙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状况,请学生板演。
同桌沟通: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相互说一说。
全班沟通,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沟通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稳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沟通: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全班沟通:(1)对还是错?(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争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沟通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245×23136×4678×312216×6754×324618×23
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精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缘由,订正。
二、笔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缘由,帮忙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指名答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沟通,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供应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忙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答复,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索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全部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34×32178×312562×12345×34
264×56132×58567×1289×143
“想想做做”9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课时)
2、通过计算、比拟,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帮忙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答复,板书: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1、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状况。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3、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完成“试一试”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小组沟通: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拟简便。
通过沟通,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依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稳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2、第3题。要求学生一组一组比照着计算。
指名学生答复,沟通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熟悉到: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3、第4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拟: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提问:你发觉了什么?
4、第7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三、课堂作业:
第2、5、6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1课时)
2、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进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力量。
难点:估算的正确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挂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一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算式怎么列?
2学生答复,板书:48×112=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48×112大约等于多少呢,你能估算出它的结果吗?
2学生思索后,叙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跟同组同学沟通一下。
3学生小组沟通后全班沟通。
4通过沟通,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估算,可以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数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5提问:估量的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看看自己估量的怎样?
师小结:估算时,我们一般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三、稳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2第1题
3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后指名学生答复。比拟:比比每组题,你有什么发觉?
4第2题指名学生答复,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5第3题先让学生连线,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6第4—6题这3题都要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7第7题先让学生估量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再通过笔算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练习
第4—7题。
课题:练习1(2课时)
2、通过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力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完成练习一的1—6题
第1题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答复,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拟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成,有几个0不看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留意些什么?
第3题小黑板出示题目每个同学选一题估量一下结果大约等于多少?
指名答复,并说说是怎样估量的?提问: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一般怎样估量结果?
小结: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
第4、5、6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答复,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忙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力量。
课堂作业
笔算下面各题
35×25367×46554×176
46×34287×46528×434
解决问题(补充2题)
一、口算练习
20×50025×100210×432×303×12010×46040×80040×20013×300200×7060×900100×50
1、学生直接说得数
2、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3、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1的7—10题
1、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指名学生说得数
2、比拟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4、比拟第3组题。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5、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答复,集体订正,对运用第7题的方法进展简便计算的同学要赐予表扬。如:36×250=250×4×9125×64=125×8×8
6、第9题
7、读题后,帮忙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8、学生独立完成。指名答复,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9、第10题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学生选择适宜的信息解决问题。指名答复,教师板书。
10、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课题:熟悉容量和升课时:2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悉“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熟悉。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操作法
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实物投影
板书设计:
一、熟悉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假如学生是通过观看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明)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拟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拟)
7、请同学们观看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预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假如别人这样告知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熟悉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沟通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答复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假如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答复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
5、要想科学的熟悉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熟悉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
6、现在,教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觉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方法比拟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预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量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刚一样试验一下,你估量对吗?
3、指各两小组答复: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量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连续学习。(出示课题:熟悉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预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
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预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量一下它的容量比
8、(小组里假如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
2、请同学们观看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量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2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状况。
想想做做(课前完成)
1、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
第三课时:熟悉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熟悉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展简洁的换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熟悉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展简洁的换算。
教具预备: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熟悉毫升
1.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依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熟悉“毫升”(板书:熟悉毫升)
3.观看:观看一下小组里的容器,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
4.比一比: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小结:可见,毫升是在计量比拟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字母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出示:量筒。这个量筒里装有1毫升水,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试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熟悉?
二.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看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答复,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23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指名学生答复
(2)全班集体订正
(3)观看自己小组里的容器,各是多少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3)为什么?说明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沟通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沟通感想。
第四课时:练习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的熟悉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能估量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育估量意识和初步的估量力量。
教学重点:是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熟悉,并培育估量意识和初步的估量力量。
教具预备:各种容器
教学过程():
一.深化熟悉升与毫升
1.谁来说说,我们学了哪两个容量单位?
2.用符号怎么来表示?
3.完成练习21
(1)指名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22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1.完成练习23
(1)学生独立完成
(2)沟通,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练习24
(1)出示图
(2)观看图中的这四个量杯,指名说一说它们各是多少毫升的水
(3)想一想:这四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量容量
1.完成练习25
(1)出示图
(2)假如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拟适宜?
(3)沟通,说说你的理由。
(4)假如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2.完成练习26做计量液体的量器
(1)出示制作步骤:在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上贴上纸条。
先倒入10毫升水,在纸条上画上记号。
在重复倒水、做记号,直到100毫升为止。
(2)小组操作
(3)出示三个容器,先估量再用自制的量器量一量。
四.课后作业完成练习27
第五课时:奇妙的“杯琴”
教学目标:
1.结合升和毫升的学问,先通过敲敲听听,让学生发觉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洁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舞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胜利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预备:7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量杯
教学过程():
一.敲听
1.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你发觉了什么?
3.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小组试
二.量量填填
1.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remi……这些不同的音呢?
2.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音
Do
水的毫升数
3.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7
三.编编唱唱
1.试着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敲出一首奇妙悦耳的乐曲
2.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唱一唱
3.沟通,试唱。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简洁介绍几种乐器,笙编钟排箫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吗?课后查阅相关的资
第三单元三角形
三角形的熟悉(1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看、操作、画图和试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觉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依据三角形的学问解释一些简洁的生活现象。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奇怪心,熬炼动手力量。增加创新意识。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
分组预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叙述:我们已经熟悉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
提问:你能想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状况。
先让学生组内沟通后再全班沟通。(实物投影展现学生的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熟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预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状况。
全班沟通: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行
6、5、4行
10、6、4不行
10、5、4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拟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觉?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现。
第2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争论
全班沟通,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肯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角形的底和高(1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高的概念,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难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预备:
小三角形、小棒、图片、吸管。
一、复习。
出示一个三角形,指明说出它的边、角和顶点。
口答:下面两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4厘米3厘米6厘米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图,要求:
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沟通,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学生测量后,指明说说测量高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
2、学生取出一张三角形图片按要求由指定顶点向对边练习画高。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经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思索:还能画出其他边上的高吗?怎样画?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画好后沟通,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组与组之间沟通。教师巡察指导。
四、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题: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2课时)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看、比拟、分类,使学生熟悉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猜测、验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兴趣,初步感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例如题中的6个三角形,提出要求:你能说出下面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
什么角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沟通,教师了解学生填的结果。
指名学生答复,全班沟通,教师板书。
2、提问:认真观看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沟通一下。
1)、学生小组争论、沟通,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2)、全班沟通,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
三、稳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强调让学生“任意画”。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拟,得出所画三角形的类型。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全班沟通,让学生说说理由。
第3—5题
事先要求学生预备好材料。
学生依据要求动手操作
全班沟通,说出思索的过程,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画。
全班沟通,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线段必定是三角形某条底边上的高。
第7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画
学生汇报,全班沟通,把不同的画法都展现出来。
一、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
1、出示三角尺中的一个,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
2、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
提问: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三角尺,算出他们三个角一共多少度?
学生计算后指名答复。
3、师小结:三角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是不是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任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再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小组内沟通。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状况,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全班沟通: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
3、提问: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利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试一试
1、要求学生先计算,再用量角器量,最终比拟结果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2、教师说明:即使结果不完全一样,是由于测量的结果存在误差,我们还是以
计算的结果为准。
四、稳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沟通算法。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想比拟。
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指的是哪三个角。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
180度。
第3题
通过操作、计算,使学生熟悉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会变化的。
第4、5、6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学问解决有关问题,重点培育学生敏捷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课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要求:
1、在实际的操作中,熟悉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根本特征,并能依据详细要求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学生在探究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熬炼思维力量。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奇怪心,熬炼动手力量,增加创新意识。
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一,熟悉等腰三角形
叙述: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三角形,量一量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纪录下来。
2、学生操作。
3、提问: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两条边是相等的。
4、师小结:向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
出示图,提问:照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小组内争论。
全班沟通,引导学生用轴对称图形的有关学问加以解释。
出示等腰三角形,介绍各局部名称。
5、叙述: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出两个底角的度数,你发觉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6、教学例2,熟悉等边三角形。
1)、学生拿出事先预备好的等边三角形。学生小组活动,要求:通过量一量,看看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教师个别辅导学生。
2)、全班沟通,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7、提问;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也相等。
8、学生照样子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
介绍剪的方法。
二、稳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说出推断的理由。
第2题,学生独立操作,可小组沟通。全班沟通时说清晰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第3题,学生先按要求画,再依次说明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还可怎么分类?
第4题,通过画图,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
第5、6、7题,指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课题:练习三
1、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有关三角形的学问有进一步的了解,娴熟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有序地思索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奇怪心,努力学好数学。
一、整理本单元学问
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把握了哪些有关三角形的学问?
依据学生的答复,教师适当加以补充,小结,使本单元的学问系统化。
二、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第1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推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推断的理由。
在书上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实物投影展现。
第2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学生小组争论。
全班沟通:为什么前两个可以直接推断,而第3个却不行呢?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要求。
第3题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沟通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全班沟通,实物投影展现学生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出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第4题
通过两个角的度数,可依据角分类,也可从等腰三角性形的角度去考虑。
第5题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后全班沟通。
通过沟通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肯定要大于第三边。
第6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1)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学生明确;在全部连接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2)通过计算,学生知道,走红线和蓝线路线一样长,都等于120米。第7题: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能正确地进展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3、培育学生仔细、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展脱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资源: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教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置象棋和围棋(出例如图),认真观看这幅图,说说图中告知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教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需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当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答复,同时板书:12×3+15×4
提醒课题: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学问,在进展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留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教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沟通: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4、比拟:哪种方法简洁?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沟通: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当按怎样的挨次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稳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沟通: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3)集体订正,指3题
(1)同桌相互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展计算;
(2)让学生观看和比拟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觉?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缘由是什么?
(2)指名答复
(3)独立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沟通自己的思索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能正确地进展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存数学学习的阅历,感受学问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觉数学结论的胜利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挨次
教学资源: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留意些什么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一个问题。
提醒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例如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沟通:说说自己是根据怎样的挨次进展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沟通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挨次。
三、稳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根据怎样的挨次进展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展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拟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晰题目中告知我们的信息;
(2)小组争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沟通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能正确地进展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挨次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挨次的理解。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展计算时,我们应当留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挨次。
2、揭题:今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连续来探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师板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3)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说说:图中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边长4分米的方砖”:为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3)小组争论:怎样求“需要多少块方砖”?
(4)汇报沟通:使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铺地的总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砖的面积。
(5)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
(6)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理解该统计表,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明确题意。
(2)师解释一下“2月份共生产22天”的含义,使学生明白:2月份的生产天数与实际天数不是一回事。
(3)分别计算前两个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沟通这两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相关的运算挨次。(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答复,再依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五、总结质疑
今日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熟悉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把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发觉数学结论的胜利体验;
3、培育学生仔细、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把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教学资源:情境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你们知道有哪几个小组在活动吗?(生答:航模组、合唱组和美术组)认真观看这幅图,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小组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当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察,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汇报沟通,同时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8+6)×2
=14×2
=28(人)
84÷28=3
方法二:列成综合算式84÷(8+6)×2┅┅
用方法二的学生,要让他们按运算挨次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4、设疑:84÷(8+6)×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冲突吗?(学生自由发言)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转变算式中的运算挨次,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84÷[(8+6)×2])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6、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7、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挨次计算呢?
8、让学生依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展计算,师巡察指导。
9、汇报沟通,教师相机板书:
84÷[(8+6)×2]
=84÷[14×2]
=84÷28
=3
10、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三、稳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展计算,然后通过比拟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有相对完整的、清楚的熟悉。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拓展
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沟通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创造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熟悉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专科门诊部市市场运行态势分析及投资机会预测研究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 2025-2030年中国DC电子负载器行业运行状及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MOS微器件行业发展规模及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立式超滤冰热管线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项目管理人员年度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新题速递】
- 2025-2030年中国LED外延片芯片市场运行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IT运维管理行业发展预测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2024-2025新工人入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综合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男装鞋底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安全技术与防范知识培训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创新设计
- 202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及答案)
- 裂变径迹课件
- (完整word版)电梯曳引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 2023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组织供应,运输,售后服务方案
- (完整版)各档口单品菜品毛利率核算表
-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欣赏:坚持的力量
- SMC电磁阀的选型手册
- 2023年江苏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招考聘用高层次人才11人模拟备考试卷(共1000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