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PAGE
9
我国社会环境弱势群体及其援助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享有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这个群体就是环境弱势群体。环境问题是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造成,但环境破坏的恶果却并不平均地散布在所有人的生活领域当中,深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往往是处在社会金字塔底层的弱势群体。环境正义要求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所有人都应享有环境上的公正。可是目前我国环境弱势群体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不仅影响了公民的生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关注对社会环境弱势群体的保护,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援助。
进入20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实践中的“环境不平等”问题,特别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环境保护中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问题在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环境正义的讨论和运动,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在西方国家,对环境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环境正义运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正义运动”最初爆发于美国。1982年,瓦伦县发生了居民举行游行抗议并阻止政府将该地作为有毒垃圾掩埋场的事件。瓦伦县事件中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美国政府之所以选择此地作为有毒垃圾的掩埋场与这一地区的居民主要由有色人种和低收入人群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1987年,美国联合华督教会种族正义委员会(UnitedChurchofChristCommissionforRacialJustice)发表了一篇题为“有毒废弃物与种族”的研究报告,正式将长久隐藏于美国社会底层的环境正义问题推到了环境保护关注的前沿。
1991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ThePeopleofColorEnvironmentalLeadershipSum-mil),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推到了高潮。会议的目的是要突出有色人种环境保护组织的自主性和为自己发言的权利。
1994年2月11日,克林顿政府在其颁布的名为《为少数民族与低收入民众享受环境正义所应采取的联邦行动》的第12898号行政命令中,要求所有联邦机构都应该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自己的使命,合理确定和关注他们的项目、政策和行动对美国的少数民族与低收入民众造成的畸重的和负面的健康和环境影响。
西方社会学者和环境专家一般是从环境正义和社会分层的角度来分析环境弱势群体问题。美国著名学者查尔斯.哈泊在其1998年出版的《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中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对于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就意味着富有者和多数派的观点易于流行,而少数民族群体或边缘人口的观点则常被人们视而不见或忽视。即使他们有要求改善条件的呼声,也没有人会注意他们的呼吁。而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由于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更容易将那些他们认为有害他们的环境问题解决或者强加给社会下层的人。”在印度,生态主义者古哈(RamchandraGuha)199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一来自第三世界的评论》的著名文章中所介绍的印度的环境斗争也具有明显的“环境正义运动”色彩。古哈指出,印度的环境运动与两方(主流)环境运动的不同首先在于印度忍受环境退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最严重社会群体是穷人、无地的农民、妇女和部落,他们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不是生活质量的高低问题。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日]户田清.在《追求环境的公正》.日本新耀社出版,1994;[美]穆雷.布克钦《社会生态学》.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日]饭岛伸子.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这些著作和论文大都认为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来说,作用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贫困和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性弱者及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等生物性弱者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在国内,学术界直接提及环境弱势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界定也没有形成共识。庆幸的是学者们在论述“环境正义”和“环境公平”的过程中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权益的保护中同样存在着弱势群体。
2003年3月王韬洋在《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一文中指出,“‘环境正义’更主要的是强调同时代内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的不正义现象及其校正;与当代环境伦理集中讨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不同,值得关注的是环境恶果的承担往往并不公平。”
2003年6月,周训芳在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环境权论》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弱势群体的环境权问题。他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基于生存目的需要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实际上环境法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公民中的弱势群体所享有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权。进而将环境弱势群体定位于生活在传统的农耕和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土著民、部落民和在闭塞农村中土生土长的农民。
2004年5月,郑易生在《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也指出“剥夺农民既是破坏生态环境”“如果忽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基本环境权利,所有保护环境的政策,包括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生态补偿等等,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生态目标,还可能变成对农民利益的新一轮剥夺。”
2006年2月,中国期刊网上有篇文章《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黄锡生、关慧著,文中提出:“仅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对农民的保护并不足以改变其弱势地位,只有对其给予生态补偿,才能改变农民的环境弱势地位,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生态的共同发展。”
2006年9月,李克荣、于彦梅在《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一文中给环境弱势群体下了一个定义:“环境弱势群体就是在环境资源权益分配与享有中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社会群体。环境资源权益主体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不同,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资源利用与环境权享有上同样也有弱势群体的存在,农民正是这样一类环境弱势群体。”
目前中国学者大多数都是从维护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和对其进行生态补偿两方面来关注环境弱势群体问题。环境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很多,本文拟从环境弱势群体的产生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索出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对策。当然,本文并不反对基本生活环境已得到较好满足的人们满足自己享受环境的权利,但是,在环境关怀上,本文认为要更加关注对环境弱势群体的实际援助:因为他们的环境权益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关怀和政策援助,他们不但无法享受环境,甚至无法正常生存和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与难点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弱势群体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对环境弱势群体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具体分析了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人口范围及其生存现状。其次,剖析了我国环境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概况为两大方面。第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实践价值。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几项对策。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在借鉴中外学者对环境弱势群体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对环境弱势群体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具体分析了我国环境弱势群体所包括的人口范围及其生存状况,最后概括出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在对连云港市花果山自然保护区附近农民进行实证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环境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环境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的内部原因和形成环境弱势群体的外部原因。
第三部分阐述了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实践价值。从社会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必要性:社会共生的要求、社会正义的要求、社会和谐的要求。
第四部分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解决环境弱势群体问题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几项对策:加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权宣传、健全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对环境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加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关注环境弱势群体的医保和健康等五个方面。
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既对生成环境弱势群体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解剖的部分,旨在引起社会对环境弱势群体的重视,促进环境弱势群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重点二是对我国环境弱势群体采取援助对策的探讨部分,试图探索出对改善环境弱势群体状况提供可操作性对策的指导。
研究的难点:1、资料收集是本次论文写作的一大难点,国内学术界直接提及环境弱势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界定也没有形成共识。2、对环境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阶段也是本次研究的难点。因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既要保证调查质量,发放时注意随机性和分散性,又要提醒被调查者注意本次调查的严肃性,要求其实事求是地填写,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这些要求都增加了调查的难度。
三、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本文通过透视环境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分析我国环境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寻找改善其弱势状况的途径,目的在于引起社会对环境弱势群体的关注,促进环境弱势群体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并对改善环境弱势群体的状况提供可操作性对策的指导,是对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贯彻落实。因此,对环境弱势群体及其援助对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的创新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理论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有对教育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女性弱势群体、移民弱势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等进行过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但对我国环境弱势群体及其援助对策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目前还很少见。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一定的连贯性,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一项研究的顺利展开十分必要。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目前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权益的维护和生态补偿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对文献的仔细查阅和科学分析,认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才能准确的把握这一群体的本质、特征。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本文在分析环境弱势群体的人口范围和生存现状时,把环境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进行了适当的比较,以反映出这两者生存状况的真实差距。
3.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由社会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提供并请其对问卷中的问题作答而搜集有关信息的一种社会调查资料搜集方法。本文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弱势群体的问卷调查,经过定量分析获取信息,从而搜集环境弱势群体的具体弱势状况,为援助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4.个别访谈方法
个别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本人通过与环境弱势群体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来进一步了解环境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及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其弱势状况的途径。
五、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
时间安排:2006年12月——2007年1月收集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4月问卷调查
2007年5月——2007年8月完成初稿
2007年9月——2007年12月完成二稿
2008年1月——2008年3月完成终稿
经费预算:资料费1000元
调研费2000元
打印费1000元
六、论文大纲
我国社会环境弱势群体及其援助对策研究
前言
一、环境弱势群体的概念、人口范围、基本特征
(一)环境弱势群体的概念
1环境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
2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二)我国环境弱势群体所包含的人口范围及其现状
1进城农民工
2“体制外”人群
3“三合一地区”农民
4灾区的贫困人群
(三)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
2社会地位低
3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我国环境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对连云港市花果山自然保护区附近农民的实证调查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调查结果的定量分析
(二)环境弱势群体产生的自身原因
1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
2受教育程度低,环境意识薄弱
3对环境权缺乏了解,消极抵制环境侵害
(三)形成环境弱势群体的外部原因
1政策定位的缺陷
2职责定位的缺陷
3环境权制度的缺陷
4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
5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三、援助环境弱势群体的实践价值
(一)社会共生的要求
1共生—社会共生的存在方式
2道德—社会共生的约束条件
(二)社会正义的要求
1公平的正义(罗尔斯)
2权利的正义(诺齐克)
3新时代的正义观
(三)社会和谐的要求
1环境公正
2生态安全
3可持续发展
四、对环境弱势群体应采取的援助对策
(一)国外解决环境弱势群体问题经验的借鉴
1加强政府在扶持环境弱势群体中的作用
2调整公共支出结构
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环保NGO的作用
(二)对我国环境弱势群体应采取的援助对策
1加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权宣传(利用权、知情权、请求权、管理权、参与权)
2健全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的定位、补偿的原则、补偿的制度保障)
3完善对环境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环境侵权的援助、生态补偿问题的援助)
4加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重视经济支持忽视人文关怀、当成怜悯对象忽视人格尊严)
5关注环境弱势群体的医保和健康
总结
七、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墓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提交给(台湾)“第一届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台湾,成功大学,1996
5、【日】饭岛伸子著包智明译.《环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8、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
9、杨明主编唐孝炎等著.《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人民出版社,2001
10、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13、林兵.《环境论理学的人性基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法】莫斯科维奇著庄晨燕译.《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三联书店,2005
17、LesliePaulThiele.EnvironmentalismforaNewMillennium,OxfordUniversity,1999.
18、BryantBunyan.environmentaljustice:issues,policies,andsolutions.
Washington,d.c.:(ed.)1995.
19、Bullard,Robert.dumpinginDixie:race,class,andenvironmentalquality.,
boulder:westview.1990.
20、RamChandraGuam:RadicalAmericanEnvironmentalismandWildernessPreservation:AThirdWorldCritique,Pierce/vanDiver2ndEdition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21、PeterSwanz.Environmentallustice.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88.
[期刊文献]
22、都培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理教学》,1993.2
23、洪大用.“西方环境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2
24、彭国栋.谈谈环境正义.自然保育(季刊),1999
25、王子彦.“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4
26、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社会学》,2000.12
27、张梓太.“论国际立法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整合原则”,《江苏社会科学》,2000.4
28、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集市型零售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 常熟购房合同范本
- 家具购用合同范本
- 酒类赊销合同范本
- 房屋购买私人合同范本
- 翅果回收合同范本
- 外协组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半租房合同租赁房屋租赁合同解除后的后续处理
- 茶艺馆养生浴池改造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保密文件航空运输安全保密协议
- 认识颈动脉斑块护理课件
- 木工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
- 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与应用 课件 第1章 非结构数据分析概述
- 2024年新年新气象
- 某建设总工程CI形象策划方案
- -6-35kV中压交联电缆产品基础知识培训
- 8款-组织架构图(可编辑)
- 高三二轮复习备考指导意见
- 卷内目录范例模板
-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在教学中应用现状及提高方法 论文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