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_第1页
第五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_第2页
第五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_第3页
第五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_第4页
第五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成区:某一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的客观反映,是城市范围内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区,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及分散的具有基础设施的城镇建设用地。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城市规划用地: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因城市建设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总体中划定。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一、相关概念图中蓝紫色虚线勾勒范围即规划用地范围二、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规定

代号CODES用地类别中文名称CHINESE英文同(近)义词ENGLISHRCMWTSUGDE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ResidentialCommercialandPublicManufacturingWarehouseTransportationStreetandSquareIndustrialFacilitiesGreenSpaceSpeciallyDesignatedWaterAreaandOthers城市用地分类中英文词汇表

(一)居住用地1.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2.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一类最好,四类较差。类别说明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1)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如大小城市——城市性质:如新城与旧城——自然条件:如气候或地形——城市用地标准: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3、居住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指标主要由两方面来表达,即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2)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的比重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一28.Om2

/人,并规定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m2/人4、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我国著名的唐长安城就规划分划有108个坊里,以坊里做为地域的居住单位。霍华德较早地在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上提出居住用地组织的概念C.“邻里单位”概念(neighborhood)纵观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以基本构成单元和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的理性展衍。(2)居住用地的选择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周边环境(各类基础设施、污染情况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留有余地(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A、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规范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管理原则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B、居住用地的分布

Ⅰ、集中布置

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形式。

优点:可以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但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疏远居住与自然的联系。

缺点:居住用地集中布置Ⅱ、分散布置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采取分散布置。例如在丘陵地区城市用地顺沿多条谷地展开;在矿区城市,居住用地与采矿点相伴而分散布置。居住用地顺沿谷地分布居住用地随矿点分散布置一些城市处于对居住用地与自然的关系考虑,而将居住用地内绿化地带划分为若干块体,形成多个单元的分散布局形态。居住用地多单元分散布置Ⅲ、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等),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如有的城市因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了沿线房地产业的发展,居住区在沿线集结,呈轴线发展态势。居住用地成轴向分布C、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城市居住用地的组织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居住用地的构成,在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采取多级序列的构成形态。

最新政策补充《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自2006年6月1日起,各城市(包括县城,下同)年度(从6月1日起计算,下同)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总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各地应根据当地住房调查的实际状况以及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分析住房需求,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当地新建商品住房总面积的套型结构比例。”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二)工业用地1、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地形要求——水源要求——能源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2)交通运输的要求——铁路运输铁路运输特点:一般要求年运输量大于10万吨或单件重量在5吨以上,有体形很大及有可燃气体、酸等不允许转运的货物才可铺设。——水路运输水路运输费用最为低廉,在有通航河流的城市安排工业、特别是木材、造纸原料、砖瓦、煤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应尽量采用水运。采用水路运输的工厂要尽量靠近码头。——公路运输是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应将排出大量废气的工业布置在空气流通的高地。——防止废水污染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工厂,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约废水的处理费用。——防止工业废渣污染——防止噪声干扰2、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1)工业的分类(2)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般以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25%为宜;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10-25㎡之间。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总体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18㎡/人以下。(4)城市工业用地布置方式在生活区内——特点(包括污染状况、用地规模、货运量等)——类别:食品、服装等——作用

*可以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就近布局

*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在城市边缘——特点——类别:机械、纺织等远离城市——特点——类别: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有色金属冶炼厂。(5)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组团式布置——群体组合式布置(6)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平行布置(特点、优点)——垂直布置(特点、优点。适合于占地面积较小的工业区)——混合式布置(特点、缺点)——工业区相对独立于城市居住区之外3、工业区(1).概念把用地规模和货运量较大,带有连续性生产,具有产品协作关系,原材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工业企业集中布置在城市的某些地段,成为与其它城市功能区有明显分工的地区。(2).工业区的优势生产协作(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等)共享资源(基础设施:交通、能源设施等)集约、节约用地(3)工业区的组成和组织

——组成①生产厂房;②仓库;③动力及市政设施;④维修与辅助企业;⑤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⑥运输设施;⑦厂区公共服务设施;⑧科学实验中心;⑨卫生防护带。

——组织※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化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应该有一个统—的规划,区内布局应紧凑,各厂不应自成一套、各自为政,要注意节约用地。(4).工业区规模

随着城市的性质、工业性质,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分布、组成,以及建设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城市中组织工业区应注意研究其合理规模。案例:上海金山工业区位于上海市西南,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开发面积22.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九大市级工业区之一,是上海市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及研发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形成一个从原辅材料供给、设备与技术支持,终端产品制造及分销配送各个产业环节有机链接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群。总体规划由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承担,借用“太极阴阳”理念,以S型景观主轴分割工业区为东部标准产业园区和西部研发科技生活配套区,并在西北部规划建设集居住、教育、商务、会展、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金山国际生活社区”。整个规划“柔”与“刚”的融合营造出和谐、共荣和祥和的氛围。总体规划由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承担,借用“太极阴阳”理念,以S型景观主轴分割工业区为东部标准产业园区和西部研发科技生活配套区,并在西北部规划建设集居住、教育、商务、会展、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金山国际生活社区”。整个规划“柔”与“刚”的融合营造出和谐、共荣和祥和的氛围。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目标:

从2002年到2006年,优选建设40个左右、占地约50平方公里的特色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税收50亿元,安置劳动力100万人。到2010年,共计建设60个左右、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特色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税收100亿元,安置劳动力150万人。

4、旧城工业的改造(1)旧城工业一般存在的问题(2)旧城工业调整的一般措施(三)公共设施用地1、按使用性质分类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城市公共设施分为八类:(1)行政办公类(2)商业金融业类(3)文化娱乐类(4)体育类(5)医疗卫生类(6)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7)文物古迹类(8)其他类: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2、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类(1)市级(2)居住区级(3)小区级3、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1)公共设施指标的内容(分层控制)——在总体规划时,为了进行城市用地的计算,需要提供城市总的公共设施的用地指标和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项用地指标。——在详细规划阶段,为了进行公共设施项目的布置,并为建筑单体设计、规划地区的公共设施总量计算及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必须有公共设施分项的用地指标和建筑指标。——当列有分区规划阶段时,还须按规划的深度要求,拟定相应的公共设施指标,以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依据。——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如:国际性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如:南方城市多茶楼、室外游泳池等;北方城市多室内商场。发达城市与欠发展城市的文化娱乐类用地布置——城市的布局结构如:当城市是分散布局时,较城市集中布局的形式公共设施指标怎样?(2)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3)指标确定的方法

确定城市公共没施指标,要从城市对公共设施设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布特点、城市经济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地加以考虑。——

按照人口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4、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内容:合理地配置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幼儿园等;商业设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中心?)

根据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医院;露天剧场、球场;学校、图书馆?)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1)城市公共中心的概念城市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公共活动最频繁、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场所。例如天安门广场(2)城市公共中心分类(3)城市公共中心类型的选择(4)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级5、城市公共中心的布置(5)城市公共中心的规划结构——等级结构——分区思想(6)城市公共中心的规划布置原则(7)城市公共中心的布局形态1、城市交通的分类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城市内部交通(交通局),通过城市道路系统来组织;对外交通用地: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成果(四)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3、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交通枢纽直接影响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对城市布局的影响a影响城市其他组成部分b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城市干道走向c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d反映城市面貌e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道路红线、建筑红线、路幅宽度、道路宽度、机动车道宽度、道路横断面、干道网密度、道路网密度5、城市道路功能分类与分级(1)按骨架作用和交通地位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次干路: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支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2)按道路功能分——交通性道路: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特点:行车速度大,车辆多,交通性质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对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特点:车速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稍窄一些,两旁可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和停车场地。6、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该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在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方案。(2)积极配置各项道路交通配套实施,与城市规划中各类用地协调(3)尽量使交通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km/km2)表示。干道网密度越大,交通联系也越方便,但密度过大,会造成城市用地不经济,增加建设投资。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道路宽度及横断面城市道路宽度(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道路红线boundarylinesofroads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4)合理配置不同功能的道路——道路宽度的确定: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一条车道实际通过多少车数,一般是从实际观测中和用类比的方法估算。在城市道路网中平均一条车道的最大通行能力如表所示。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约为400辆/小时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X一条车道所需宽度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城市道路横断面

三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大(一般在40m以上)、机动车辆多(需要≥4条机动车道)、行车速度快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一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窄(一般在40m以以下)、非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能满足交通量需要的情况。(5)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在确定道路走向和宽度时,尤其要注意节约用地和投资费用。自然地形对规划道路系统有很大影响。在地形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和山区,道路选线常受地形、地貌、工程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候不得不在地面上作较大的改变,纵坡也要做适当的调整。如果片面强调平、直,就会增加土方工程量而造成浪费。因此,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要善于结合地形,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道路的基建费用,便于车辆行驶和地面水的排除。道路选线还要注意所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线路应选在土质稳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段,尽量绕过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地段。(6)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城市环境要求*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过境车辆不穿越市区*控制货运车辆和有轨车辆穿越居住区*在道路宽度上考虑必要的防护绿地来吸收部分噪声。沿街布置建筑物时,在建筑设计中应作特殊处理;*临街布置有专用绿地的公共建筑,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道路和横断面,避免在交通频繁的交叉路口布置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等。——反映着城市面貌沿街建筑和道路宽度之间的比例要协调,并配置恰当的树丛和绿带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把自然景色(山峰,湖泊、公共绿地)、历史文物(宝塔、桥梁、古建筑)、重要现代建筑(电视塔、展览馆)贯通起来,在不妨碍道路的主要功能前提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使城市面貌更加丰富多彩。(7)符合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的要求城市中各种管线一般都沿着道路敷设,各种管线工程的用途、性能、要求不同,对道路布置得要求也不一样。

如电信管道,本身占地不大,但它要很大的检修人孔;排水管道埋设较深,施工开槽用地就较多;煤气管道要防爆,须远离建筑物;有些管道如采用架空敷设,尚需考虑管道净空高度,以便车辆通行。当几种管道平行敷设时,他们相互之间要求一定的水平距离,以便在施工养护时不致影响相邻管线的工作和安全。因此,规划道路时要考虑有足够的用地。一般管线不多时,应根据交通运输等要求来确定道路的宽度。

——考虑道路纵坡设计缓解城市排水问题(雨水管、污水管是重力自流管),道路要有纵坡度,最好要予以配合。

——道路规划也应和人防工程规划相结合以利战备、防灾疏散。城市要有足够数量的对外交通出口,有一个完善的道路系统,以保证平时、战时、受灾时交通通畅无阻。7、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形态方格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各城市不能生搬硬套某种形式,而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按照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地组织,形成适合自己城市特点的道路系统形式。

形式分类特征优点缺点方格网式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适用于平原地区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不会造成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交通分散,不能明显地划分主干路,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行驶距离较长环形放射式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形成,放射干道担负对外交通联系,环形干道担负各区间的交通联系。适用于平原地区。对外对内交通联系便捷,线形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易造成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交通机动性差自由式一般依地形而布置,路线弯曲自然。适用于山区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城市干道,节约建设投资,街道景观丰富多变路线弯曲,方向多变,曲线系数较大,易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街坊,影响工程管线的布置混合式由前几种形式组合而成。适用于各类地形可以有效地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吸取各种形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城市交通

福州市中心城区道路规划:

中心城的快速系统由二环路、三环路、机场专用公路、高速公路联络线和国货路组成,规划快速路和主、次干道总长达402.5公里,干道网密度达到2.91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广场面积达到10.76平方米。8、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结构2.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主要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所组成。主要解决城市中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系统:城市生活性的道路系统,主要解决城市中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

(1)不应把两种类型重叠在一条干道上,以免影响行车速度和行人安全。(2)主要道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吸引大部分车流,保证生活性道路上的安全、宁静,而使交通性干道上的车流通畅、快速。交通性道路的选线:

在小城市,一般可以从城市边缘呈切线而过;在大城市则可在居住区之外、各片用地之间通过沿线要尽可能减少交叉口,交叉口应考虑将来有改建为立体交叉的可能,以便提高交通效率。(3)旧城道路系统的改造

考虑城市用地布局从工程建设方面改善旧城道路系统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图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布局由3条环线、10条放射线、3条联线组成,简称“三环、十射、三联线”,总规模约3888千米。

都市区规划布局内环高速公路、外环高速公路以及渝武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江南通道、渝湘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共十一条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两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二环:重庆绕城公路(绕城高速公路):鱼嘴——王家——北碚——青木关——走马——西彭——江津——一品——南彭——迎龙——鱼嘴;三环:重庆公路外环(外环路):白砂——双石——铜梁——合川——草街——统景——宴家——桃花街——李渡——荣桂——大石堡——鸭江——双河口——南川——綦江——白砂;补:一、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1.铁路交通及布置

组成: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布置: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2.公路交通及布置

(1)公路的分类

①国道(G):由首都通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治、经济中心和三十万以上人口规模城市的干线公路,或通向各大道口、铁路枢纽、重要工农业产地的干线公路,以及通向重要对外口岸和开放城市、革命纪念地、名胜古迹的干线公路,有重要意义的国防干线公路。这些公路组成国家的干线公路网。

②省道(S):属于省内县市间联系的干道或某些大城市联系近郊城镇、休疗养区的道路。

③县、乡道:它是直接服务于城乡、工矿企业的客货运输道路,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短途运输中的主要网路。

(2)公路的分级

按照公路的使用性质和交通量大小,分为两类五个等级。两类指汽车专用公路与一般公路,五个等级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汽车专用公路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二级公路,一般公路包括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

公路分级功

能车道数交通量﹙辆/年﹚备

注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控制全部出入的公路4-8折合成小客车25000辆以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一级公路专供汽车分道快速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4折合成小客车10000~25000辆联系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二级公路汽车专用公路专供汽车行驶的公路2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4500~7000辆联系政治、经济中心或矿区、港口、机场一般公路运输量繁忙的城郊公路2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2000~5000辆联系政治、经济中心或矿区、港口、机场三级公路运输任务较大的一般公路2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2000辆以下沟通县以上城市四级公路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1-2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200辆以下沟通县、乡镇、村各级公路的技术特征3.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公路线路与城市的联系和位置分两种情况,即公路穿越城市和绕过城市。①公路穿越城市

造成公路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可以适当拓宽路面;在市(城)区内路段可以改造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两用;但不宜作为城市的生活性干道。

②过境公路绕过城市

对于等级较高、交通量较大的过境公路,一般应绕城市通过。

A.以切线方式通过城市B.过境公路的等级越高且经过的城市越小,通过该城市的车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三)仓储用地仓储用地: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主要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注意: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一、仓库的分类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可作如下分类:

(1)

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

1)一般性综合仓库2)特种仓库。(2)从城市使用的角度,可按仓库的职能分为:1)储备仓库

2)转运仓库

3)供应仓库

4)收购仓库

二、仓储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1.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1)地势地形:高位、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2)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应将仓库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蔬菜仓库,要求地——厂水位同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2.5m,储藏在地下室的食品和材料库,地下水位应离地面4m以上。3)土壤承载力(2)有利于交通运输

仓库用地必须以接近货运需求量大或供应量大的地区为原则,应合理组织货区,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空车行驶里程。大型仓库必须考虑铁路运输以及水运条件。(3)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同类仓库尽可能集中布置。(4)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仓库的平面布置必须集中紧凑,采用竖向运输与储存的设施,如粮食采用的筒仓以及其他各种多层仓库等。(5)考虑与工业及物流配套设置(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7)特殊要求2.仓库在城市中的布局

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的仓库。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可按照专业将仓库组织成各类仓库区,并配置相应的专用线、工程设施和公用设备,并按它们各自的特点与要求,在城市中适当分散地布置在恰当的位置。

三、仓库用地规模城市仓库类型很多,影响因素很复杂,在规划时要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1.影响仓库用地规模的因素有:(1)城市规模与发展战略;(2)城市储藏货物的特点、性质;(3)国家经济力量与人民生活水平;(4)仓库建筑在城市的布置与楼层比例等。2.仓库用地规模的估算

三、城市用地规模预测(一)用地指标的确定P207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2.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3.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指标级别用地指标(㎡/人)Ⅰ60.1~75.0Ⅱ75.1~90.0Ⅲ90.1~105.0Ⅳ105.1~120.0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人)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允许调整幅度(㎡/人)指标级别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60.0Ⅰ60.1~75.0+0.1~+25.060.1~75.0Ⅰ60.1~75.0>0Ⅱ75.1~90.0+0.1~+20.075.1~90.0Ⅱ75.1~90.0不限Ⅲ90.1~105.0+0.1~15.090.1~105.0Ⅱ75.1~9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