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息二则毛泽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毛泽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导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导入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新华社: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经营:筹划经管;组织计划。摧枯拉朽: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突破:集中力量向一点进攻,打开缺口。字·词·音新华社: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二)、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体裁·简介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体裁·简介(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体裁·简介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体裁·简介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体裁·简介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新课·讲解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简洁、概括。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新课·讲解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简洁、概括。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新课·讲解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新课·讲解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问题·探究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概括主要内容顺利渡江主体:阐释具体内容结语:发出豪迈号召时间地点敌军溃败我军竞渡应勇战斗人民必胜敌军必败课堂·小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导语:概括主要内容顺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应勇作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课堂·小结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导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导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写作·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督战:监督作战。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击溃:打垮;打散。业已:已经。字·词·音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字·词·音第一部分:导语。第二部分:主体。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介绍,总领全文。详细叙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并指出渡江胜利的原因。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导语。第二部分:主体。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1.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
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新课·讲解1.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2.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
么?
【答案】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
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新课·讲解2.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新课·讲解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
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
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
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
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新课·讲解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新课·讲解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
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
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
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新课·讲解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新课·讲解5.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答案】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
敌的气势。新课·讲解5.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新课·讲解【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个次序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以不能颠倒。1.【难点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三路军的先后顺
序叙述?次序能否调整?问题·探究【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答案】(1)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
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指打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
缺口,因此“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很准确。又
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
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2.【难点探究】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问题·探究【答案】(1)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2.【难点探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二字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一个“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2)语言精练。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在文中指未渡江的部队,既确切又具体。问题·探究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1.记叙详略得当。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路军,而详写了东路军。因为东路军所遇抵抗比中、西路军顽强,敌人防守比较坚固,战略意义更加重大,直接关系到解放南京,是文章的高潮部分,所以要详写,而次要的则略写。这样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表现出我军的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英勇善战的精神。写法·指导写作特色1.记叙详略得当。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路军,而写法·指导写作2.叙议结合。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仗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写法·指导写法·指导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拓展·延伸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拓展·延伸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西路军所向无敌(略写)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课堂·小结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课堂·小结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谢谢观看!谢谢观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课堂·导入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课堂·导入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人物·介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知识·链接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知识·链接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bānzhòng颁()发仲()裁字·词·音嘱遗zhǔ()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bānzhòng颁()发仲()裁字·词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④):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整体·感知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④):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第一部分(第1段)新课·讲解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新课·讲解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二部分(第2一4段)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4.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新课·讲解4.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探究【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问题总分的文章结构。报道中的导语部分,总体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然后下文重点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一些资料及诺贝尔奖的机构等一系列知识。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写作·指导艺术特色总分的文章结构。写作·指导艺术特色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主体:获奖者及其贡献、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资金来源及管理、评定赞美贡献导语: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小结首届诺贝尔奖主体:获奖者及其贡献、赞美贡献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这则消息采用简短的文字,报道了欧元统一后,各地区原有的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硬币上唯一的一个图案,表达出了作者对欧元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现象的惋惜和痛心。课堂·小结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谢谢观看!谢谢观看!“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樊云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课堂·导入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写作·背景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优雅()掠过()翘首()屏息()一刹那()慷慨()哧地()悄然()yǎlüèqiàobǐngchàkǎichīqiǎo字·词·音优雅()掠过()yǎlüèqiàobǐngch571.悄然:形容寂静无声。2.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3.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字·词·音1.悄然:字·词·音第二部分(⑤-⑧):第一部分(①-④):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整体·感知第二部分(⑤-⑧):第一部分(①-④):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新课·讲解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新课·讲解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新课·讲解
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3.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新课·讲解3.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新课·讲解4.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新课·讲解4.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写法·指导艺术特色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写法·指导艺术特色2.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写法·指导2.动静穿插自如。写法·指导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拓展·延伸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飞天”凌空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奋进爱国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特写镜头)课堂·小结“飞天”凌空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侧面描写记者、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谢谢观看!谢谢观看!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一着惊海天”,是我们辽宁号航空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课堂·导入“一着惊海天”,是我们辽宁号航空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辽宁舰简介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继续开展后续任务。知识·链接辽宁舰简介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知文体知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通讯的定义通讯的特点体裁·介绍文体知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通讯的分类通讯一般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通讯还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体裁·介绍通讯的分类通讯一般分通讯还可分为体裁·介绍通讯和消息的区别相同点: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不同点:(1)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人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2)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体裁·介绍通讯和消息的区别相同点:两者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zhuólǐnqìdānjuānwéixián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字·词·音zhuólǐnqìdānjuānwéixián着()陆1.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2.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3.镌刻:4.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5.娴熟:雕刻。熟练。字·词·音1.白手起家:雕刻。熟练。字·词·音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第一部分(①-④):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整体·感知一着惊海天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第一部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一部分(1—4段)新课·讲解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第一部分(1—4段)新课·讲解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新课·讲解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新课·讲解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新课·讲解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新课·讲解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第二部分(5—19段)新课·讲解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新课·讲解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新课·讲解本有何作用?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6.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
新课·讲解本有何作用?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新课·讲解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新8.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第三部分(20—25段)新课·讲解8.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9.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新课·讲解9.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有何作用?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10.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新课·讲解有何作用?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问题·探究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写作·指导本课艺术特色归纳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写作·指导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作·指导课堂·小结一着惊海天着舰前的环境——壮美成功着舰的过程——雄壮着舰后人们的表现——激动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豪之情课堂·小结一着惊海天着舰前的环境——壮美爱国之情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课堂·小结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
无数的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艰辛地劳动是为了她——我们的祖国!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课堂·小结无数的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谢谢观看!谢谢观看!消息二则毛泽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消息二则毛泽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导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堂·导入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新华社: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经营:筹划经管;组织计划。摧枯拉朽: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突破:集中力量向一点进攻,打开缺口。字·词·音新华社: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法定新闻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二)、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体裁·简介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体裁·简介(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体裁·简介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体裁·简介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体裁·简介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新课·讲解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简洁、概括。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新课·讲解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简洁、概括。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新课·讲解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新课·讲解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问题·探究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概括主要内容顺利渡江主体:阐释具体内容结语:发出豪迈号召时间地点敌军溃败我军竞渡应勇战斗人民必胜敌军必败课堂·小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导语:概括主要内容顺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应勇作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课堂·小结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导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导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写作·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督战:监督作战。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击溃:打垮;打散。业已:已经。字·词·音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字·词·音第一部分:导语。第二部分:主体。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介绍,总领全文。详细叙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并指出渡江胜利的原因。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导语。第二部分:主体。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1.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
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新课·讲解1.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2.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
么?
【答案】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
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新课·讲解2.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为什新课·讲解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
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
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
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
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新
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新课·讲解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新课·讲解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
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
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
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
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新课·讲解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新课·讲解5.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答案】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
敌的气势。新课·讲解5.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新课·讲解【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这个次序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所以不能颠倒。1.【难点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三路军的先后顺
序叙述?次序能否调整?问题·探究【答案】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答案】(1)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
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指打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
缺口,因此“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很准确。又
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
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2.【难点探究】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问题·探究【答案】(1)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2.【难点探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二字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一个“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2)语言精练。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在文中指未渡江的部队,既确切又具体。问题·探究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1.记叙详略得当。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路军,而详写了东路军。因为东路军所遇抵抗比中、西路军顽强,敌人防守比较坚固,战略意义更加重大,直接关系到解放南京,是文章的高潮部分,所以要详写,而次要的则略写。这样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表现出我军的锐不可当的气势和英勇善战的精神。写法·指导写作特色1.记叙详略得当。主体部分略写了中、西路军,而写法·指导写作2.叙议结合。在报道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仗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写法·指导写法·指导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拓展·延伸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拓展·延伸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西路军所向无敌(略写)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课堂·小结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课堂·小结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谢谢观看!谢谢观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课堂·导入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课堂·导入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人物·介绍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知识·链接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知识·链接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bānzhòng颁()发仲()裁字·词·音嘱遗zhǔ()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bānzhòng颁()发仲()裁字·词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④):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整体·感知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④):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第一部分(第1段)新课·讲解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新课·讲解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二部分(第2一4段)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新课·讲解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4.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新课·讲解4.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探究【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问题总分的文章结构。报道中的导语部分,总体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然后下文重点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一些资料及诺贝尔奖的机构等一系列知识。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写作·指导艺术特色总分的文章结构。写作·指导艺术特色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主体:获奖者及其贡献、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资金来源及管理、评定赞美贡献导语: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小结首届诺贝尔奖主体:获奖者及其贡献、赞美贡献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这则消息采用简短的文字,报道了欧元统一后,各地区原有的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硬币上唯一的一个图案,表达出了作者对欧元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现象的惋惜和痛心。课堂·小结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谢谢观看!谢谢观看!“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樊云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课堂·导入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写作·背景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优雅()掠过()翘首()屏息()一刹那()慷慨()哧地()悄然()yǎlüèqiàobǐngchàkǎichīqiǎo字·词·音优雅()掠过()yǎlüèqiàobǐngch1561.悄然:形容寂静无声。2.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3.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字·词·音1.悄然:字·词·音第二部分(⑤-⑧):第一部分(①-④):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整体·感知第二部分(⑤-⑧):第一部分(①-④):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新课·讲解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新课·讲解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新课·讲解
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3.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新课·讲解3.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新课·讲解4.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新课·讲解4.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问题·探究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写法·指导艺术特色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写法·指导艺术特色2.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写法·指导2.动静穿插自如。写法·指导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拓展·延伸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飞天”凌空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奋进爱国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特写镜头)课堂·小结“飞天”凌空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侧面描写记者、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谢谢观看!谢谢观看!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一着惊海天”,是我们辽宁号航空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课堂·导入“一着惊海天”,是我们辽宁号航空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辽宁舰简介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继续开展后续任务。知识·链接辽宁舰简介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知文体知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考评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
-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汇报制作技巧
- 2025年度电梯安装安全责任与质量保证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度装饰工程公司安全责任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煤场租赁与煤炭储备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商铺租赁合同解除通知与商业活动调整及租金退还协议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美容保养公司雇用司机合同
- 2025年度蔬菜种植基地农业旅游开发合同
- 2025年度房地产租赁合同解除书
- 2025年度豪华轿车质押贷款合同模板
-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体员工安全意识及安全知识培训
- 2025警察公安派出所年终总结工作汇报
- 机动车检测站新换版20241124质量管理手册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中国游戏发展史课件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工程数学试卷及答案
- 《PLC应用技术(西门子S7-1200)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第01讲 直线的方程(九大题型)(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