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科社答案_第1页
东南大学科社答案_第2页
东南大学科社答案_第3页
东南大学科社答案_第4页
东南大学科社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科社答案东南大学科社答案东南大学科社答案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东南大学科社答案日期:20xx年X月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科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就狭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当然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意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的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心。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3.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1)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意义:科学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2)第二次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意义:首先,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动现实。其次,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形态——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意义:①纠正了否定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中的超阶段性的错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纠正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的错误理论,提出了要争取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理论。③冲破了单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建设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④克服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片面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⑤纠正了以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归结为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在实践中急于建立或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认识到要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合理配置的所有制结构⑥纠正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贬抑商品经济的做法,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4.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代表作:第一阶段:英国的封建制度于15世纪末逐渐解体,开始了大规模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使英国广大劳动人民最先遭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苦难。英国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源地。16、17世纪,代表人物:(英)莫尔《乌托邦》(德)闵采尔《千年太平天国》,(意)康帕内拉《太阳城》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代表人物:英国掘地派:温斯坦莱《自由法》,法国启蒙运动:梅叶,摩莱里,马布利:法国大革命时期:巴贝夫。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大发展的时期。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起来。思想家们以“理性”为武器,以法律和理论论证为形式,开始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形成了“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第三阶段:19世纪初,代表人物: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法国)傅里叶“和谐制度”;(英国)欧文“共产主义实验”,(法国)圣西门“实业制度”。19世纪空想主义特点:以系统的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社会主义学说,摆脱了小生产主义、复古主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束缚,使社会主义发展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水平最高的社会主义学说5.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历史功绩: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历史局限性: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6.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者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做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明显的暴露出的社会内在矛盾和辩证运动,为人们实现历史观的变革,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提供了客观物质前提;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显示出在同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使人们有可能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第二,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交汇在一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三,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8.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主要内容: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把发展辩证法的主体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并由些出发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但他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他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同时,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资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但局限于把资本主义认定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一是其社会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萌芽,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9.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发展成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首先,马恩通过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学派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一是明确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了交往实践观的主导地位,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三是正确说明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其次,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成为科学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由此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马恩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10.《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宣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至少包括如下十个方面的内容: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说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察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本范畴。2、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了从奴隶制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即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担负起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历史使命。3、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论证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对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实行革命性的改造,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明确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不可能很快就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提出“十大纲领”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的渐进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单靠行政手段和群众运动。5、关于无产阶级正常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正常的理论,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还体现了党的民主制的组织原则。6、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明确了共产党人应该同其他工人政党及民主政党通力合作的思想。所包含的原则不仅适用于革命时期,而且也适用于建设时期。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性的公共权力,是阶级实施有效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的历史使命就是促使国家的消亡。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各个民族要先实现自主,然后才能有真诚的国际合作。9、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才能获得解放。因此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要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概括了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社会的前景,了解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11.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及其评价。理想模式: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在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当时的英、法、德正是这样的典型国家,因此,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上述三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同时节,他们还认为,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之下,才有可能。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一度成为列宁之前的革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理论模型。现实模式:列宁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认真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理论。这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评价:马恩之所以得到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是由他们所以的时代决定的。马恩所的时候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还没有完全显现,各资本主义通过联合来掘取平均利润,因此,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联合起来,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方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2)到了列宁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体系内部冲突加深,世界性的战略成为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表现。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原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弱国陷入冲突之中,社会矛盾激化,但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民族民主革命不可以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成功。在这种形势下,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如果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军,有经过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条件汇合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就会成为可能。列宁进而认为,俄国就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点。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可能的。12.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及原因。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同时也使得坚持社会主义面临许多巨大的历史矛盾。在国内,普遍面临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在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在政治上,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在文化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流毒深远。由此,形成了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发展状况的矛盾、代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人阶级和个休小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本性与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高度民主的要求同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之间的矛盾。同时,不发达国家还面临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在国际上,面临特殊环境和特殊矛盾。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对其的全面包围,面临如何防备侵略干涉、交流联系和和平竞赛的课题;二是面临如何支持民族独立国家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问题;三是面临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全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经直接验可以借鉴,要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本国的实际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过程中,必然经验不同程度的失误、曲折、甚至倒退。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暂的挫折并不能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13.列宁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次设想和实践:1、1917年2月革命——1918年春设想缓和的、逐步的和平过渡。2、1918年春——1920年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3、1921年春——1927年采取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二)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1、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2、要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3、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5、把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14.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与弊端。历史成就:(1)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2)使苏联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国家,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特点:高度集权经济方面:A、强调优先而又高速发展重工业;B、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而国家所有制紧紧控制集体所有制;C、严格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范围。D、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在政治方面:A、党政不分,以党代政;B、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专权;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D、领导干部终身制。在文化、学术上: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控制的体制。弊端:(1)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2)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3)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4)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经济建设缺乏活力。15.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影响及其评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的体制,理论界称为苏联社会主义主义模式。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基本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在经济方面,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经济特征;在政治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共独掌政权;在文化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类文化机构由国家开办,文化学术是非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裁决。主要影响:在国内,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少独立的经验,出现了一个学习苏联模式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搬用了苏联的一套理论和模式,而忽视了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这就给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埋下了阴影。评判:(1)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苏共和苏联人民结合自己国情,勇于探索的结果,它一方面受封建历史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对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缺乏经验;(2)苏联模式与斯大林本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也有教条主义的因素,还有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因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是人类对未来社会一次伟大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运用和理论飞跃。16.苏联、东欧剧变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特定国际大气候下的大爆发。原因:外因: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领导层和、广大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利用其经济发展的成果、自由与民主的号召、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抗拒等,诱惑并迫使他们改变苏联、东欧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东欧等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是苏联解体,随之受制于前者的东欧各国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因:一方面,苏联、东欧在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在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缓慢,在政治上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外实行大党大国主义,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东欧各国。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促使各种矛盾激化的路线和政策,比如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新思维”,给东欧各国“松绑”等,从而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并速了东欧剧变的进程。教训:社会主义的优势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要警惕右的,主要纠正“左”的错误。要解决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在对外关系相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正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17.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经验与教训。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可贵探索。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主要是明确认识以下四个问题:①纠正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②确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③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④指出新民主主义中国文化的新特点。以国营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为主题的经济体制,再加上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这就构成了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2、建国初期的借鉴与创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新中国并未全盘照搬苏联模式,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①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②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③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3、1949年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一方面由于在短暂的三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因战争而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统一了国家,巩固了我民族的团结节节胜利,使我们头脑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难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因此难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无法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使我们党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独立探索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道路,急于及早过渡到社会主义。4/19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