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_第1页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_第2页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_第3页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_第4页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和启示2010历史基地班庞江亮摘要: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不是一次一般的经济危机,而是美国历史上空前严重的、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学者为了区别于其他历次危机,称之为大萧条。对美国“大萧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并充分认识到政府在稳定经济、金融系统和引导人们共度历史难关的作用,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关键词:美国大萧条危机经济启示对大多数人来说,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代表了一种繁荣,在这十年中,美国的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美国人享受了空前繁荣所带来的种种惬意。然而正如一些美国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19世纪20年代的这种繁荣只是一场“玫瑰梦靥”,在繁荣背后潜藏着很多旧秩序危机DanielSnowman在AmericaSince1920(HeinemannEducationalBooksLTD,1978)中曾把美国在1920年代的称为“anageofrose-colorednightmare”(美国梦魇)ArthurM.Schesinger,Jr在其TheCrisisoftheOldOrder一书中把1919—1933年间的美国定义为旧秩序的危机时期。,1929年股崩以及由此而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打破了美国人对永恒繁荣的幻想。DanielSnowman在AmericaSince1920(HeinemannEducationalBooksLTD,1978)中曾把美国在1920年代的称为“anageofrose-colorednightmare”(美国梦魇)ArthurM.Schesinger,Jr在其TheCrisisoftheOldOrder一书中把1919—1933年间的美国定义为旧秩序的危机时期。《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五章,《大萧条》218页。一、真实的原因1、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大萧条原因重新审视,并提出代表性观点的主要有货币因素论和需求不足论。货币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在1929年和1930年发生恐慌之际,联邦储备署本当提供更多的货币以平息民众的恐慌情绪,只要人们可以从银行提到足够的钱款,就能提振民众的信心,缓解危机,避免更大的麻烦。但政府和银行家一开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行动迟疑,致使恐慌加剧,银根紧缩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投资萎缩、消费不振、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的恶性循环最终在1932年和1933年导致民众更大的恐慌,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萧条。首先,美联储从1929年的第一个季度开始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来抑制过度投机,而且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一政策运用过于严厉,在当年9月经济形势就已经很明显恶化,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都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了美国主要工业股票的指数。林国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历史的原因剖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53页。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反应到证券市场上,最终造成美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崩溃。其次,危机发生时,美联储没有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增强市场资金的流动性,结果使大量银行倒闭,资金链断裂,恐慌不断蔓延,货币量急剧萎缩。再者,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效力缺乏正确估计。针对紧缩的货币形势,美联储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自认为以此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虽然名义利率降低,但是如果考虑到严重的通货紧缩因素,实际利率却在不断上升,相反起到了紧缩货币的效果。在经济萧条时已经出现了流动性“陷阱”问题,贴现率虽然降低4.5个百分点,但是仍高于债券利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最后,1931年,为防止黄金的不断外流,美联储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并且提高贴现率。这一政策虽然符合美国对外的经济利益,却使国内流动性资金继续枯竭,信贷进一步紧缩,林国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历史的原因剖析”,《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53页。财政政策也出现了问题:首先,在股崩后,胡佛政府力求阻止企业靠大幅削减工资来维护利润。1929年11月,胡佛召集企业家和劳工领袖到白宫开会,并取得双方的保证:继续保持生产,不削减工资,不举行罢工。这种人为地维持工资率,毁损利润的做法更加重了萧条。企业和工人的这个“君子协定”也在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中流产。其次,为实现平衡预算的目标而提高税收。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财政赤字会使企业对政府丧失信心,企业投资计划变得保守,因此应该平衡预算来弥补开支,进而通过提高税收来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投资,实现经济自我恢复的目标。但是,在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财政政策应该是加大政府开支和减少税收。与刺激经济相左的经济政策进一步恶化了当时的经济环境。最后,胡佛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已经很高的关税水平继续提高。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330页。随即各国针对这项法案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出口严重受阻。在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时,投资和消费需求已经严重萎缩,这项法案把困难重重的出口企业也推向了深渊。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出现严重问题,从而加剧了大萧条。由此看来,正是由于美国政府政策失误一手造成了大萧条,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330页。2、美国农业的崩溃。一战即随之而来的变化对美国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农业在战争期间非常繁荣,其产品出口到急需食物和衣服的欧洲。“其他没有卷入战争冲突的国家也扩大了农业生产能力,这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农产品供应量。当和平时期来临,对这些农产品的军事需求下降,同时欧洲农产品也重新向世界市场供应。”《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五章,《大萧条》219页。其后果就是农产品的价格下跌以及20世纪20年代持续的农业灾难。美国农场主的负担随着边远地区土地的过度开垦而加重,这些地区长期看是不适合耕种的。因而是造成土壤流失而不是大量产出。农场主负债问题非常尖锐,因为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连续几年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很多农场主大量举债以利用农产品的高价获取利益。而农产品价格的降低给那些扩大面积又大量举债的农场主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汽油和拖拉机的使用改变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始改变平原的面貌。虽然小麦价格不高,但很多麦农却能获得规模效应,而那些棉农也租赁小农就陷入了赤贫。低廉的棉花价格加上新技术取代了这些农民。“农民的实际收入也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减少。1910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场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已低于30%。”《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五章,《大萧条》219页。《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696页,斯塔夫里阿诺斯。3、国民生产的大幅度提高。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3至1929年,是美国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在这些年里,美国发生了一次技术革命,工业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国家发出的专业证比美国历史上任何10年都多。20年代初,19世纪末弗雷德里克·W·泰勒发起的加强工人劳动强度的所谓科学管理方式或“生产合理化运动”,已被工商业几乎每一部门所不同程度地接受。无论工业和农业,日益使用半自动化、自动化的机器。“电力占工厂主要动力的比重,从1914年的39%增加到1927年78%。工业研究日益发展,到1927年,至少有1000家公司或者独立或者联合进行研究工作,以改善生产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副产业和新产品等。”《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2002年10出版,第二页,刘绪怡李存训著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汽车工业、建筑业、收音机与家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公用事业等飞跃发展。与此同时,20年代美国还出现一次工业合并浪潮。“1919到1929年间,工矿业约有8000家独立的公司合并为1268家联合公司。”在此同时,还有很多大公司合并为更大规模的公司。这样,美国生产社会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生产总值急剧提高。《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2002年10出版,第二页,刘绪怡李存训著《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2002年10出版,第三页,刘绪怡李存训著4、资本过剩与广大工农的严重消费不足。美国20年代虽然一般说来经济和国民收入增长迅速,但由于垄断资产阶级的过度贪婪,工农群众斗争火力不足,联邦政府放任,作为基本消费者的工农群众消费过低,再加上垄断造成的生产迅速增长情况下的价格稳定,很容易形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美国经济不平衡与国际经济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696页,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696页,斯塔夫里阿诺斯。5、形成大萧条的国际原因。20年代,美国贸易一直处于顺差。1928年顺差额最大,达10亿美元以上。共和党为了维持这种顺差,一面实行高关税政策,减少甚至阻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使美国出口下降。因此美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只有靠贷款维持。再者,美国对欧洲的出口几乎占美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对加拿大、拉美地区的出口也占一半左右。战后美国成了最大的债权国,欧洲仅战债就欠美国115美元以上。拉丁美洲的债务也超过了它们的偿还能力,美国这种贸易顺差必然使它的债权国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大大增加其对外贷款的风险,更加限制了美国剩余资本的出路。1928年6、7月后,美国证券市场开始出现恐慌,投资者开始减少对外贷款,立刻使美国输出锐减。再者,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对美国向外转嫁危机,开拓殖民地,扩张经济都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种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使得这次危机难以避免地发生。二、罗斯福新政拯救美国罗斯福政府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拯救了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美国。挽救、盘活金融业,恢复银行信贷体系。首先,1933年3月3日,罗斯福政府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三天,政府越过美联储直接对处于困境的金融业进行干预。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决定对银行实行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杨目、赵晓、范敏:“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7月,第18页。其次,《1933年银行法》中的Q条例限定利率上限,缓解了商业银行间的过度竞争。该法还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公司,有效地防止了挤兑风潮,给公众树立了信心,降低了银行倒闭的风险。其中《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严格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经营业务,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资本投机,规范投资银行行为。《1935年银行法》则进一步把权力集中于联邦储备体系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对各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利率、兑换率、储备金额以及公开市场活动进行直接监管。最后,通过强制措施使国内黄金回流金融系统,并提高黄金价格来增强市场流动性资金、促进出口。总之,罗斯福的一系列政策遏制了各银行因挤兑而出现的普遍倒闭风潮,恢复了存户对银行的信任,充实了国库的黄金储备。扩张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对失业人群实行临时救济。罗斯福政府通过兴建水坝、修铁路,增加失业救济、军费开支等方式加大政府支出来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大量失业局面,刺激投资、消费需求来提振经济复苏。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扶持工、农业发展。农业方面,《农业调整法》实行减产、缩减耕地面积,以此保证农产品价格。农民减产的损失由国家通过征收加工税给予补贴。此外,还颁布一系列法令给农民低利信用贷款,照顾他们的实际困难,给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取缔企业间的不良竞争,使现有工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利用。其中“以工代赈”的方针杨目、赵晓、范敏:“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7月,第18页。潘贤掌:“罗斯福新政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1992年6月,第77页。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罗斯福政府于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公众的消费信心,有力地扩大了消费需求,有利于社会稳定,渡过经济难关。三、大萧条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1、从大萧条中应吸取的教训。金融创新中要注意金融风险防范。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带来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繁荣,但存在生产力迅猛发展与劳动力需求锐减的矛盾。生产力发展带来高产出,高失业率使劳动者购买力不足,对消费需求直接产生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2、从大萧条中应积累的经验。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罗斯福与胡佛两位经历美国大萧条的总统,同样制定了某些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危机,但效果和结果却完全不同。胡佛一直奉行自由经济的理念,其经济政策更多是趋向于引导经济,让经济危机中的经济体实现自我修复,结果是使危机进一步恶化。罗斯福摒弃了传统的自由经济理念的束缚,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运用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在金融业、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罗斯福新政虽然不能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经济的顽疾,却把美国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拯救回来。因此,对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经济运行出现问题乃至“市场失灵”的危机时候,政府应该积极干预、引导经济,采取强有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