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授课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授课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57/57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授课设计_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声现象教材解析:本章主若是经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研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说简单现象的能力。本章知识点以下:1、声音的产生: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流传: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流传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流传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流传的较慢。声音在气体中的流传速度与温度相关,在15℃气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真空不能够传声。3、怎样听到声音:1)声源——空气流传——耳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2)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4、双耳效应与立体声: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不一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辰、强弱及其他特色也就不一样,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5、乐音:乐音是物体作有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三个特色: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相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响度: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有发声体的资料和构造决定。6、噪声:1)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阻挡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噪声的单位是:分贝(dB)7、减弱噪声的路子;1)从声源处减弱2)在流传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8、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达信息2)利用声音传达能量第1课时1.1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动、琴声委婉,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关于声音我们还有好多问题不理解,需要我们去研究,比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样流传的?它在现代技术和平时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怎样防范有害的声音等等。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相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声现象,老师激动和同学们一同进入声音的世界,研究声音的神奇,第一我们学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有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由物体流传到远处的?猜想与假设:声音要流传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也可能不需要,在真空中就可以流传。进行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玻璃鱼缸里盛有金鱼,用木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刻惊讶。教室里的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注意声音的变化。实验结论:(1)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体
液体
气体(2)真空不能够传声。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流传的?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得左侧的空气变稀罕,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颠簸,向远处流传,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流传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速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音;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现象说了然什么?注意:声速的单位是m/s(m·s-1)读作米每秒。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流传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了然什么?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的流传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了然什么?结论:(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相关;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流传得快;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典型例题(1)关于声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物体发声必然是由于物体在振动、使劲打鼓,使鼓面振动加大,声速将变快C、人说话是靠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D、固体传声比气体慢(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由于()A、有发声体存在B、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C、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D、人看到了发声体振动3)击鼓时,我们听到鼓声,这是由于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_产生的,又经过________传到我们的耳中。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的另一端能够听到______次响声,第一声是由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关
________传来的。一、声音的产生与流传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流传:1、声音靠介质流传,真空不能够传声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流传的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流传的距离叫声速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流传得快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第2课时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3)认识双耳效应及其应用。授课重、难点:1、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骨传导。2、难点:经过实验和生活经验,领悟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授课方法:实验法谈论法研究法教具准备:音叉人耳的构造挂图一、新课引入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经过什么路子来感知声音的?二、新课授课1、人耳的构造:出示挂图外耳:耳廓外耳道人耳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振动
空气流传
鼓膜振动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大脑思虑: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达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发散生阻挡,人都会失去听觉,变成耳聋,耳聋分为两类:一类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阻挡而引起的。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简单治疗。3、骨传导: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抵在颌骨、头骨、牙齿可否能听到声音?声源振动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第3课时1.3声音的特色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声音的特色。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相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相关。3)不一样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一样。2、过程与方法经过做“音调与频率相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相关”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3、感神态度价值观领悟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授课重、难点: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看法及其相关因素。2、难点:研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授课方法:研究法演示法谈论法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样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好多声音让我们感觉悦耳、悦耳,有的声音却令人烦躁、难过。即使同样是悦耳的乐曲,它们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而且各样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曲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特色。二、新课授课1、音调1)演示实验:用口琴演奏“1、2、3、4、5、6、7”,感知音调高低的不一样。音调高→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尖细音调低→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愁闷、浑厚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演示实验: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打钢尺,一次伸出短一些,一次伸出长一些,听两次发出声音的不一样。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体同样,注意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与音调的高低。实验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3)频率:是描绘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阅读课本:P20二、三、四段,你有哪些收获?·人类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有必然的范围:20Hz20000Hz·声音能够分为三类:A、可闻声:20Hz20000HzB、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C、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时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一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因此地震时比人更警备。思虑: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由于蝴蝶翅膀振动比较慢,低于20Hz,蚊子翅膀振动比较快,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因此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2、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提出问题: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设计和进行实验:将系在系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实验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注意:(1)响度跟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两个因素相关。2)响度和音调是根本不一样的两个特色,音调高的声音不用然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用然音调高。比方:蚊子发出的声音诚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大得多。3、音色:表示声音的质量。音色由发声体的资料和构造决定。应用:(1)鉴识不一样人的说话声。2)划分不一样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从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空气流传的,流传路子不一样,因此音色不同。三、小结含义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物体的振动频率响度声音的大小物体的振动幅度音色声音的特色物体的资料构造1.3声音的特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构造和资料第4课时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噪声的本源和危害。2)认识防治噪声的路子,增强环保意识。授课方法:谈论法
阅读法
实验法
收集信息法
竞赛法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1、声音的特色是什么?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二、新课授课1、噪声的本源(1)从物理学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能够考据你的说法?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保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凡是阻挡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搅乱的声音都是噪声。3)城市噪声的主要本源有哪些?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夜深了,邻居家传来的电视机的声音等。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的强弱平时以分贝单位来表示,符号是______.人刚能听到的最稍微的声音是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沉寂的环境为dB________dB;______dB;搅乱发言、影响工作效率的声音为030~40dB.听力碰到严重影响的声音为70dB以上;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音为90(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够高出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够高出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够高出_______dB。5070150(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心理方面:烦躁、阻挡休息和睡眠90②生理方面:令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甚至神智不清、死亡③损坏建筑物和工作设备。3、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2)在流传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4、典型例题(1)夜晚你在家休息时,近邻歌舞厅的歌声使你无法入睡,以下措施中无效的是(A、用棉花塞住耳朵B、与歌舞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C、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流传中减弱的是()A、建筑工地上有噪声时要限时B、市里里种花草、植树C、优美的小提琴声D、市里内汽车喇叭禁鸣(3)从环保的角度看,不属于噪声的是()A、车辆的刹车声B、冲击钻发出的声音C、优美的小提琴声D、音响发出的震耳的歌声
)三、小结1、噪声的本源2、噪声的等级3、噪声的控制1.5声的利用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认识现代技术中与声相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认识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授课重、难点:1、重点:1)认识经过声音能够获守信息,利用声音获守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声波是一种颠簸,声波能传达能量。2、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达能量的认识。授课方法:谈论法实验法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和研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但幽默,而且都包含了必然的科学道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够忘记思虑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物理知识是从实质中来又要应用到实质中去。那么,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二、新课授课。综上所述:声音能够传达信息。1、声音与能量1)利用超声波冲洗精美机械。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去除结石。3)利用超声波钻孔演示实验:对着蜡烛敲击橡皮膜,发出声音,看看火焰可否摇动。综上所述:声音能够传达能量。2、回声定位声速:V则有:S=—Vt3、典型例题
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t12(1)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_________,蝙蝠能正确地判断阻挡物或捕捉昆虫,是利用_______的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可探测海洋的深度。(2)以下不属于利用声音获守信息的是()、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可发现松动的螺栓。B、雷达能够探测敌机。C、利用声呐探测海底。D、医生用超声波去除人体结石。三、小结1、声音能够传达信息。2、声音能够传达能量。四、作业: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340m/s,人对着阻挡物高喊一声,2s后听到回声,则人与阻挡物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第6课时小结与复习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的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色。5)知道声音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本单元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责问题的能力。2)知道科学研究的几个主要环节。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授课重、难点:1、重点:应用声现象的相关知识解决实责问题。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经过复习,成立声学知识网络。授课方法:讲练结合法谈论法授课过程:产生:物体的振动一、本章知识网络声音1、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流传2、声音在不一样的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1、人耳的构造怎样听到声音2、骨传导3、双耳效应1、音调:与频率相关声现象声音的特色23、响音色度::与与发振声幅体的有材关料和构造相关1、噪声的本源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在流传中减弱2、噪声的控制声与信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的利用声与能量二、典型例题回声定位1、以下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流传的是()、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在岸上听到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2、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流传过程中减弱的是()、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市里内汽车禁鸣喇叭。3、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发言,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发现,即使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住,蝙蝠也能正常翱翔,这是由于()、蝙蝠翱翔时会发出次声波,依照回声定位原理来翱翔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次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外面的目标C、蝙蝠翱翔时发出超声波,依照回声定位原理来翱翔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能够清楚地看到外面的目标5、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若是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面的深度是多少米?6、某人在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经过3s听到了雷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340m/s,请你估测打雷处距此人有多远?三、作业1、一艘船以7.5m/s的速度向码头行驶,船员看清码头上的高大建筑物时,鸣了一声汽笛,经过2s船员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轮船离码头有多远?2、若是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用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第二章光现象教材解析: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2、光的流传:光在同种平均的介质中沿直线流传。3、光辉:表示光的流传方向,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辉。4、光的流传速度:真空中光速真空,为3×10m/s。85、光的发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在圆滑界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光在凸凹不平的界面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7、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8、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辉有发射作用;凹透镜对光辉有汇聚作用。9、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辉向法线方向偏折。10、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杂能产生各样色光。11、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之外的光辉叫做红外线,紫光之外叫做紫外线。红外线能够进行遥控,可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可用来毒灭菌,过分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皮肤癌。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光源,知道光源大体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流传及其应用;认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2)认识光在一些物体表面能够发生反射,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色,认识平面镜成虚像,认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平时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辉的作用,认识它们的应用。5)认识光的折射现象,认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如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规律,认识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6)认识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光的三原色。7)初步认识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就及其作用。2、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流传的实验,认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经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怎样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平面镜成像特色的研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4)经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5)经过是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办理信息的方法。3、感神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观察、实验以及研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敬爱客观事实、脚扎实地的态度。2)经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欢乐,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3)亲近联系实质,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平时生活和社会的意识。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色”中,领悟物理现象的美好与友善,获得“发现”成功的欢乐。5)初步成立可连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计环境的意识。授课重、难点:1、重点:1)光的直线流传。2)用研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3)平面镜成像的特色。4)光的折射现象。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2、难点:1)用光的直线流传解说简单的光现象。2)用光的反射解说一些简单现象。3)虚像的看法。4)解说简单的折射现象。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及其应用。课时划分:本章共分5节,7个课时。一、光的流传1课时二、光的反射1课时三、平面镜成像1课时四、光的折射1课时五、光的色散1课时六、看不见的光1课时小结与复习1课时第7课时2.1光的流传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光源,知道光源能够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理解光沿直线流传及其应用。(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C=3×10m/s.8(4)认识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光年。2、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流传的实验现象,认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3、感神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观察、实验以及研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敬爱客观事实、脚扎实地的科学态度。2)经过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授课重、难点:1、重点:光的直线流传。2、难点:用光的直线流传解说简单的光现象。授课方法:研究法
实验法
观察法教具准备:激光笔
几支烟
火柴
盛有水的水槽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列举光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光的感性认识,提快乐趣。二、进行新课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1)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2)人造光源:电灯蜡烛谈论:月亮是光源吗?月亮自己其实不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它不是光源。2、光的流传提出问题:光是怎样流传的?猜想假设:1)光能够在真空中、透明介质中流传。2)光在同种、平均的介质中沿直线流传。实验考据:演示1:(1)太阳光能够经过宇宙空间流传到地球,说明光能够在真空中流传。(2)透过窗户玻璃能够看到室外的光景,说明光能够在玻璃中流传。(3)透过河水能够看到水中的鱼,说明光能够在水中流传。演示2:(1)让光穿过烟雾,观察它的流传路径。(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入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路径。实验结论:1)光能够在真空中、透明介质中流传。2)光在同种、平均的介质中沿直线流传。3、用光的直线流传解说简单的光现象1)影子的形成。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3)小孔成像。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5)射击瞄准要求三点一线。4、光速问: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了然什么?答:光速比声速快。1)真空中:C=3×108m/s.2)空气中:略小于C。3水中:4C2玻璃中:3C(3)光在各样介质中的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速度。5、阅读课文: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光年是最大的长度单位。6、典型例题(1)以下选项中不一样于其他光源的是()A、太阳B、水母C、电灯D、萤火虫(2)以下现象中,不能够利用光的直线流传规律解说的是()、雨后的彩虹、射击瞄准时三点一线、挖掘地道时用激光引进掘进机三、小结1、光源2、光在同种平均的介质中沿直线流传。3、光速:C=3×108m/s四、作业P381、2、3、4五、板书设计2.1光的流传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电灯。2、光在同种平均的介质中沿直线流传。83、光速:C=3×10m/s。、光年:光在一年内经过的距离,是表示长度的单位。六、授课反思:第8课时2.2光的反射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光在一些物体的表面能够发生反射。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认识法线、入射光辉、反射光辉以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2、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怎样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获得比较全面研究活动的体验。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观察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亲近联系实质,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平时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活动。授课重、难点:1、重点:用研究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规律。2、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授课方法:研究法
实验法
讲练法
概括法教具准备:激光笔
平面镜
白纸板
量角器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1、什么是光源?2、光的流传有什么特色?3、真空中的光速是多大?4、光的直线流传能够解说哪些现象?二、进行新课1、光的反射现象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从不一样的角度能够看到课桌上的书;夜晚,房间里关上灯,什么也看不到,打开灯就可以看到房间里的东西?结论:光在物体的表面能够发生反射,令人们看到不发光的物体。2、研究光的反射定律阅读课本3940页,思虑;(1)白纸板的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入射角和反射角?N(3)什么是法线?入射光辉反射光辉入射角反射角AirB如上图:AO是入射光辉:射向平面镜OB是反射光辉:走开平面镜ON是法线:垂直于平面镜,一般用虚线表示。i是入射角:入射光辉与法线的夹角。r是反射角:反射光辉与法线的夹角。演示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面上,再把一张能够折叠的白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以以下列图所示:白纸板(1)让一束光贴着白纸板沿某个角度射到O点上,N作用是显示光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白纸板的流传路径上描出入射光辉和反射光辉的ir径迹。(2)改变入射光辉的方向,重做一O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光的径迹。用量角胸怀出∠i和∠r的大小,填入下表中。平面镜(3)将白纸板沿ON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辉可否在白纸板上?∠i∠r学生初步总结实验结论,老师完满光的反射第一次定律。第二次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辉、入射光辉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辉和入射光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若是让入射光辉逆着反射光辉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漫反射1)镜面反射:反射面圆滑。2)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4、典型例题(1)入射光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0°,那么反射光辉与入射光辉的夹角为70°C、140°D、110°(2)我们能从不一样的方向看到课桌上的书本,是由于()A、书本会发光B、书本发生漫反射C、书本发生镜面反射D、眼睛发出的光射到书本上
(
)A、40°
B、(3)画出以下列图的反射光辉和入射光辉,并注明入射角和反射镜。三、小结1、光的反射定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四、作业:P411、2、3第9课时2.3平面镜成像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色。2)认识平面镜成虚像,认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平时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理解凹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凸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色”的研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数据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经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的作用。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色”中,领悟物理现象的美好与友善,获得“发现”成功的欢乐。2)培养脚扎实地的科学态度。3)经过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应用的认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授课重、难点:1、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色。(2)平面镜的应用。2、难点:1)虚像是怎样形成的。2)球面镜的应用。授课方法:研究法实验解析法教具准备:玻璃板同样的蜡烛2只火柴白纸刻度尺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平时在你照镜子的时候,能够在镜子里看到别的一个“你”,这个“你”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光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二、进行新课1、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色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有什么特色呢?2)猜想或假设: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3)设计和进行实验:照课本图2.3-1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一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地址,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能够看到它在玻璃板后边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直立着在平面镜的后边搬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好重合,这个地址就是前面蜡烛像的地址,就记下这两个地址,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可否同样。搬动点燃的蜡烛,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蜡烛和它的像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入下表。思虑: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实验中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第一次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第二次因为玻璃板既透光又反光,便于观察。·采用同样的蜡烛的目的是什么?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玻璃板是厚的好还是薄的好?薄的好。(4)实验结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虚像在上面的实验中,平面镜的后边并没有点燃的蜡烛,我们却能看到烛焰,若将一张白纸放在平面镜后像的地址,纸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蜡烛的像其实不是由实质光辉汇聚而成的,因此蜡烛的像叫做虚像。虚像就是发光点射到平面镜上的所有光辉的反射光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像过程以以下列图:3、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①凸透镜对光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透镜①凹透镜对光辉有汇聚作用。②应用: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S
S′4、典型例题1)某人身高1.5m,站在平面镜前1.2m处,平面镜的高度为1.1m,则人的像的高度是_______m,人与像的距离是_________m。2)利用对称法作出以下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三、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P451、2、3五、板书设计:2.3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色:等大、等距、垂直、虚像2、虚像:反射光辉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凸透镜:使光辉发散。3、球面镜凹透镜:使光辉汇聚。第10课时2.4光的折射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2)认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认识光在发生折射岁月路是可逆的。2、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意识。2)初步领悟折射现象的美好,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情。授课重、难点:1、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现象。2、难点:解说简单的折射现象。授课方法:实验法概括法讲练结合法谈论法教具准备:激光笔水槽白塑料光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入水中,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筷子看上去忧如向上弯折了。实验2:在空的杯子里放一枚硬币,搬动杯子,使眼睛方才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地址不变,向杯子慢慢加入水,随着水面的高升,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高升了。在上述的实验中,学生看到弯折的筷子和高升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者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光的折射。二、进行新课1、折射现象M(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流传反向A发生偏折,这类现象叫做光的折射。O(2)相关折射的看法:以以下列图B入射光辉:AON折射光辉:OB法线:MN→垂直于界面。入射角:入射光辉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折射光辉与法线的夹角。2、折射定律:1)折射光辉、入射光辉、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3)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4)垂直入射时反向不变。3、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利用光的折射解说一些现象:1)折射使池水变浅岸上看鱼鱼变浅,水中看树树高升。2)海市蜃楼3)钢笔错位4)硬币再现5、典型例题(1)指出以下诗句所描绘的光现象潭清疑水浅____________;池水映明月_____________横看作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2)潜水员在水中看到树上站着一只小鸟,他看到是小鸟的______像,像的地址比小鸟的实质位置要偏__________。(3)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是()A、45°B、45°C、45°D、45°(4)站在岸边,往水面看去,能够看到水面上飘扬的木块,水中的游鱼,天上的白云,湖畔的树木,由于光的折射而成像的是()A、白云B、树木C、游鱼D、木块三、小结1、折射的定义。2、折射定律。3、应用。四、作业P481、2、3五、板书设计2.4光的折射1、折射现象(1)定义六、授课反思:第11课时2.5光的色散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3)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2、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实验认识白光的色散现象,揭开光的颜色之谜。2)研究色光的混杂和颜料的混杂,获得相关知识,体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经过演示实验,体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因素。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欢乐,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授课重、难点:1、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2)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3)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2、难点:1)光的色散实验演示。2)光的三原色的混杂实验演示。3)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因素的演示实验。授课方法:实验法研究法阅读法教具准备:水槽平面镜三棱镜铁架台光屏红玻璃蓝玻璃红纸绿纸授课过程:一、复习回顾1、发生折射的条件是什么?2、人站在岸上看水时,水的深度比实质________,这是由于光从_______中斜射入_______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的缘故。3、若水中的人能看到岸上的树,则他实质看到的是(A、变高的实像B、变矮的虚像C、变高的虚像D、变矮的实像
)二、引入新课衣服、花朵等都有各样各样的颜色,我们生活在灿烂多彩的颜色的世界里,但是物体为什么会表现不一样的颜色呢?学习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神奇了!三、进行新课1、色散演示1:让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上,大家在白屏上能够看到什么现象?如图甲所示。演示2:照图乙那样,白屏上又看到什么?图甲图乙结论:(1)白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是复色光。(2)用三棱镜能够使白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2、色光的混杂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3、物体的颜色演示3:在课本图2.5-1的色散实验中,在白色光屏前挡一块红色玻璃,则白色光屏上的彩色光带消失,只表现红色光带(如图2.5—5甲所示);在白色光屏前挡一块蓝色玻璃,则在白色光屏上只表现蓝色光带(如图2.5—乙所示)。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演示4:在课本图2.5-1的色散实验中,在白色光屏上贴一张红纸,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把绿纸贴在白色光屏上,在光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够反射各样色光,黑色物体能够吸取各样色光。4、典型例题1)蓝色玻璃透过的光是______色,绿色玻璃透过的光是_______色,红纸反射的是________色光。2)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射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全身表现绿色C、上衣表现绿色,裙子表现紫色
B、上衣表现绿色,裙子不变色D、上衣表现绿色,裙子表现黑色(3)彩色电视机光屏上表现各样颜色,都是由三种色光混杂而成的,这三种色光是(A、红、黄、蓝B、红、绿、蓝C、橙、靛、紫D、红、绿、橙
)四、小结:1、光的色散现象2、物体的颜色五、作业1、2、3六、板书设计2.5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2、光的三原色3、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透过的色光决定的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七、授课反思第12课时2.6看不见的光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2)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2)经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办理信息的方法。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2)初步成立可连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计环境的意识。授课重、难点:1、重点:1)经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办理信息的方法。2)初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办理信息的方法。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授课方法:查找资料法谈论交流法授课过程:一、复习回顾1、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__________。2、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答: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3、电影幕为什么要用粗糙的白布制成?答:(1)粗糙的白布能产生漫反射,使各个角落的观众都能看到画面。2)白布能反射各样色光,使画面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二、进行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部分光现象,研究了光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这些现象不但幽默,而且都包含了必然的科学道理,在物理学习中,不能够忘记思虑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物理知识都是从实质中来,又要运用到实质中去。1、阅读课本,回答与红外线相关的问题:(1)什么是光谱?答:将不一样的色光依照必然的序次排列起来,就是光谱。(2)我们常有的光谱有哪些?答:太阳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3)你见过的太阳光是怎样分解的?答:利用三棱镜4)你知道红外线是怎么发现的吗?答:把矫捷的温度计放在红光之外的地域,温度计的示数也会上升,说明那处也有能量辐射,这类看不见的光称为红外线。(5)红外线的作用有哪些?○1红外线照相,有助于对疾病作出诊断。○2红外线夜视仪,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3利用红外线遥控电视。○4利用红外线烤箱烤食品。○5红外线灯取暖。2、阅读课本,回答与紫外线相关的问题:(1)紫外线的作用有哪些?○1化学作用强,很简单使照相底片感光。○2生理作用强,能杀菌。○3有荧光作用,是一种防伪手段。○4合适照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2)紫外线有哪些危害?过分照射紫外线会引起皮肤粗糙,甚至皮肤癌。3、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2科学世界“光的散射与雾灯”三、小结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四、作业P531、2五、板书设计2.6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谱:2、红外线的作用:3、紫外线的作用:六、授课反思第13课时复习与小结一、本章知识构造自然光源光源人造光源条件同种平均的介质中光的直线流传光速现象
8C=3×10m/s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光反射现象光反射规律反射镜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光光的反射反射的种类现漫反射反射光辉反向延象成像原理光反射岁月路是可逆的长线的交点平面镜成像特色等大、等距、虚像应用凸透镜成像球面镜应用凹透镜改变光路定义光的折射现象二、典型例题1、太阳光穿过旺盛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A、方形的,太阳的实像B、圆形的,太阳的虚像C、圆形的,太阳的实像D、方形的,太阳的虚像2、岸上的人看到以下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B)A、水中月B、水中楼的倒影C、水中的鱼D、水中的彩霞
C)3、某同学站在宁静的水池边看到了“鱼在云中游动”这一现象,对所看到的这一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鱼是折射形成的实像,云是反射形成的实像、鱼是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折射形成的虚像4、一束光辉投射到与它垂直的平面镜上,以下列图,要想使它的反射光辉跟入射光辉垂直,镜面应旋转多少度角?画图表示。5、如图,从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光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辉恰好经过A点,画出这条光辉。ASAS6、如图,AO是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的一条光辉,光辉与水面的夹角是30°,画出反射光辉和折射光辉的大体方向,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AA空气60°60°空气水OO7、一束光辉与平面镜成30°角入射,此时入射光辉与反射光辉的夹角的度数是_______,若平面镜顺时针转动5°,则反射光辉与入射光辉的夹角改变了__________度。此时入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___.三、作业1、作出图中的入射光辉,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60°2、作出字母F在平面镜中的像。3、画出一束光穿过玻璃砖的径迹。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材解析:本章主要表达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本章先交代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尔后介绍生活中的透镜,让学生带着问题,用透镜的方法深入地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章采用模拟的方法,用简单的手段,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本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模范。1、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凸透镜能使光辉汇聚,凹透镜能使光辉发散。主光轴:经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常用点划线表示。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辉汇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辉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辉的反向延长线订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2、透镜的几条特别光辉1)经过透镜光心的光辉,折射后方向不变。2)平行凸透镜主光轴的光辉,折射后汇聚于焦点;从凸透镜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辉,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3)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辉,折射后折射光辉的反向延长线订交于虚焦点;瞄准虚焦点射向凹透镜的光辉,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3、凸透镜成像当u>2f时,成倒立、减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利用凸透镜成成倒立、减小的实像;投影仪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相当于凸透镜,它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眼睛和眼镜近视眼只漂亮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利用凹透镜更正。远视眼只漂亮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利用凸透镜更正。6、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则相当于放大镜。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减小的实像,目镜则相当于放大镜。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认识透镜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4)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5)认识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6)认识眼镜是怎样更正视力的。7)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2、过程与方法:1)经历照相机模型的制作,认识照相机成像原理。2)经过研究活动,体验科学透镜的全过程与方法。3)试一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说详尽的问题,获得初步解析好概括能力。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悟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友善。2)拥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3)使学生拥有保护眼睛的意识。4)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的影响。授课重、难点:1、重点:1)经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什么是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色及其应用。3)知道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2、难点:1)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解析、最后经过概括得出结论。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虚像和实像的差异。课时安排:本章共分5节,7课时3.1透镜1课时3.2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3.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3.4眼睛和眼镜1课时3.5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小结与复习1课时第14课时3.1透镜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悟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友善。授课重、难点:1、重点:经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2、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解析,最后得出结论。授课方法:观察法谈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授课过程:一、引入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碰到了哪几各种类的镜子?平面镜球面镜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镜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3、老花镜、近视镜与平面镜的差异是什么?平面镜对光起反射作用。老花镜、近视镜对光起折射作用。二、进行新课1、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辨一辩以下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2、主光轴与光心1)主光轴: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的连线,常用点划线表示。2)光心:透镜的中心。3、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焦点和焦距以下列图FOFOFF(1)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辉,经过凸透镜后汇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常用字母F表示,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辉,经过凹透镜后成发散光辉,发散光辉的反向延长线汇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就是凹透镜的焦点,也是用字母F表示,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2)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常用字母f表示,f=OF5、三条特别光辉(1)凸透镜的三条特别光辉:·经过光心的光辉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辉,折射光辉经过焦点。FF·经过焦点光辉,折射光辉平行于主光轴。2)凹透镜的三条特别光辉·经过光心的光辉,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辉,折射光辉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辉,折射光辉平行于主光轴。三、小结1、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焦点和焦距4、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几条特别光辉四、作业着手动脑学物理2、5五、板书设计3.1透镜1、透镜1)凸透镜:2)凹透镜:2、主光轴和光心3、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焦点和焦距5、三条特别光辉:六、授课反思第15课时3.2生活中的透镜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透镜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2、过程与方法:1)经历模型照相机的制作过程,认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能简单描绘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色。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与使用,获得成功的欢乐。2)拥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3)初步成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质的意识。授课重、难点:1、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色,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2、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色。授课方法:观察法谈论法解析法问答法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知道透镜会折射,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透镜。二、进行新课1、照相机1)构造:镜头、底片、光圈、调焦环等。2)制作模型照相机:先阅读课本P58想想做做,依照课本制作模型照相机。用模型照相机观察教室外面的光景,尔后说出像的性质。(3)照相机成像的特色:成倒立、减小的像,像距小于物距。2、投影仪1)构造:镜头、平面镜、载物台、屏幕2)成像特色:成倒立、放大的像,像距大于物距。3、放大镜1)构造:放大镜就是凸透镜。2)成像特色:成正立、放大的像,像距大于物距。三、小结镜头像与物比较像距与物距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四、作业:1、2五、板书设计3.2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成倒立、减小的像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六、授课反思第16课时3.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会利用太阳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2)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1)能在研究活动中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过研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概括科学规律的方法。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拥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勇于研究平时生活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授课重、难点:1、重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2、难点:1)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成立起实验与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授课方法:科学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论交流法教具准备:光具座凸透镜火柴白塑料板光屏蜡烛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我们知道它们的镜头诚然都是凸透镜,但是它们的像却有的是倒立的,有的是正立的;有的是放大的,有的是减小的。这终究与什么相关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一下。二、进行新课1、几个基本看法:1)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2)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目的:·把物体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观察像的性质。·把物体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观察像的性质。·把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观察像的性质。(2)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3)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火柴、白塑料板、光屏、蜡烛4)实验步骤:①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使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上,来回搬动凸透镜,直到在另一侧的白纸获得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尔后测出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②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的地方,沿直线搬动光屏,直到光屏上获得一个清楚、光明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放大还是减小。2fFF2f④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光屏获得一个清楚、光明的烛焰的像。
2倍焦距,让光屏远离凸透镜,直到在2fFF2f⑤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让光屏远离凸透镜,直到在光屏上获得一个清楚、光明的像。2fFF2f⑥把蜡烛连续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在焦点地址上,连续让光屏远离凸透镜,看光屏上可否能获得烛焰的像。2fFF2f⑦把凸透镜连续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连续搬动光屏,光屏上还能够看到蜡烛的像吗?从光屏的一侧用眼睛直接透过凸透镜烛焰。(5)实验结论: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地点应用U>2ff<v<2f倒立减小实像异侧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U<fV>u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3、实像和虚像1)实像:物体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实质光辉汇聚而成的,能用光屏承接的像。2)虚像:由折射光辉或反射光辉的反向延长线订交而成,不能够用光屏承接,由人眼的错觉感知的像。三、小结1)像的搬动方向和物体的搬动方向同样。(2)焦点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正立和倒立的像的分界点;大和减小的分界点。实像都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都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四、作业:着手动脑学物理1、2五、板书设计:
2f
处是放物距u
像距v
3.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正倒大小
虚实
地点
应用U>2f
f<v<2f
倒立
减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U=2ff<u<2fU<f
V=2fV>2fV>u
倒立倒立正立
等大放大放大
实像实像虚像
异侧异侧同侧
投影仪放大镜六、授课反思第17课时3.3凸透镜成像规律(2)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概括科学规律的方法。(2)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授课重、难点:1、重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2)怎样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2、难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授课方法:科学研究法讲练结合法谈论法
(2)怎样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授课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时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什么时候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3、什么时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二、进行新课:1、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上获得一个减小清楚的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24cm,由此判断凸透镜的焦距为(A)A、小于12cmB、大于12cmC、等于12cm思路启迪:当光屏上看到一个减小的像时,说明物距
小于24cm且大于12cmu>2f,即:24cm>2f,因此
f<12cm.2、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明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光屏和蜡烛分别放在两侧,无论怎样搬动光屏,都不能够在光屏上表现烛焰的像,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ABD)、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C、光屏的颜色太暗,而且太圆滑。D、物体诚然在一倍焦距之外,但过于凑近焦点。思路启迪:我们知道做这个实验必然要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若早先没有调整,则光屏上就有可能得不到像;光屏上只能接收到实像,若是成虚像,自然接收不到,答案A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等于焦距不能像;当物距大于焦距,但过于凑近焦点,这类情况相当于清楚的像在无量远处,就是几乎不能够成像,自然会出现题设的情况。3、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半身像后,若是再用它给这个人照一张全身像,应该使()A、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拉长B、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缩短C、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拉长D、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缩短思路启迪:当照片由半身变成全身时,胶片上的人像变小,像距也随着变小,物距随着变大,因此选B。4、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过实验他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就越____,再把蜡烛向凸透镜凑近时,要想在光屏上获得清楚的像,光屏应_______凸透镜,此岁月屏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该像比原来的像______一些,当蜡烛连续向凸透镜凑近时,发现蜡烛的地址在__________时,则无论怎样搬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思路启迪: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就越小,像距也就越小;物距变小时,像就变大,像距也随着变大;实像能够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够;在焦点处不能像,光屏上也就得不到像.答案:小远离倒立的实像大焦点或焦点以内三、小结: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过程。2、利用规律解决实责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过程。四、作业:1、一物体在凸透镜前A、大于15cm小于
30cm30cm
处时,在光屏上成一倒立、减小的像,B、大于15cmC、小于15cm
则凸透镜的焦距D、大于30cm
f为(
)2、以下哪一种像凸透镜不能能获得(A、倒立、减小的C、正立、放大的
)B、倒立、放大的D、正立、减小的3、用投影仪投影胶片晌,要使屏幕上的字大一些,能够采用的方法是()A、使投影仪凑近屏幕一些,同时将镜头移近胶片一些B、使投影仪凑近屏幕一些,同时将镜头远离胶片C、只要将投影仪远离屏幕D、只要将投影仪凑近屏幕4、以下列图,把凸透镜固定在图中的某一点,当点燃的蜡烛放在当蜡烛放在B点时,像成在C点,请画出凸透镜的大体地址。
A点时,蜡烛的像成在
B点,ABC第18课时眼睛和眼镜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2)认识眼镜是怎样更正视力的。2、过程与方法:1)经过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精神。2)经过几个问题的谈论,试一试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说或联想某些生活实责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拥有眼保健意识。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平时生活的意识。授课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认识。2、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平时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授课方法:观察法谈论法教具准备:眼球构造挂图授课过程:一、新课引入:1、复习回顾1)凸透镜成像的特色是什么?2)当物体由较远处凑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和像距是怎样变化的?2、引入: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它们来认识世界,但是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二、进行新课:1、眼球的构造:出示挂图,由外到内依次认识眼睛的构造。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视神经2、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眼球就像一架照相机,角膜和睫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后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碰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达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3、眼睛为什么既能够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1)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恰好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2)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缩短,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强,近处物体射来的光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了。4、近视眼的成因及其更正:1)特色: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太强,也许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汇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3)更正方法:佩戴凹透镜。5、远视眼的成因及其更正方法:1)特色: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太强弱,也许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很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汇聚成一点就已经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3)更正方法:佩戴凸透镜。6、珍爱眼睛1)佩戴眼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请戴眼镜的同学说说。○1冬天吃饭,镜片上常有一层小水珠,看不清东西。○2下雨天骑自行车,雨水打在镜片上,看不清路面。○3上体育课跑步时,脸上戴个镜子不愉快。○4打篮球时,眼镜经常被碰破。2)怎样珍爱自己的眼睛请大家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看法。三、小结请几位同学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评估。四、作业课本P64着手动脑学物理1、2、3五、板书设计3.4眼睛和眼镜1、眼球的构造:2、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3、近视眼的成因及更正方法4、远视眼的成因及更正方法六、授课反思:第19课时授课目的:
3.5显微镜和望远镜1、知识与技术: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2、过程与方法:试一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说详尽的问题,获得初步的解析概括能力。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授课重、难点:1、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2、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授课方法:观察法谈论法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利用放大镜能够看清地图上很小的文字,但利用它看清动植物的细胞等特别小的物体,那就不能能了,由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一般只有几倍,最多但是二十多倍,为了提高放大倍数,看清这些渺小的物体一般采用显微镜,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二、进行新课:1、显微镜:(1)构造: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都相当于凸透镜。物镜:对着物体的一组透镜叫物镜,焦距很短。目镜:对着眼睛的一组透镜叫目镜,焦距很长。反光镜:是凹透镜。2)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发光,使物体光明。3)成像过程:物体在物镜的焦点之外,离焦点很近,获得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以这个实像物体,获得它放大的虚像。2、望远镜:1)构造: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周边成实像。目镜:凑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2)原理:物镜:成倒立减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感觉像变大的原因:增大了视角。(3)成像过程:来自天体的光近似于平行光,经物镜折射后,在物镜焦点外离焦点很近的地方成减小的实像,物镜与目镜的焦点重合,目镜以这个实像为物体获得一个放大的虚像。3、视角:1)定义:物体两端到眼睛光心的夹角叫视角。2)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3)应用: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楚。显微镜和望远镜就是利用了它们增大了视角。三、小结: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四、作业:P671、2五、授课反思第20课时小结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2、过程与方法:1)经过本章知识系统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2)经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研究新问题的能力。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比较相机、投影仪、望远镜、显微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奋发为科学献身。2)经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授课重、难点:1、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2、难点:凸透镜的应用。授课方法:概括法讲练结合法谈论交流法授课过程:一、复习回顾:回答一下问题: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2、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辉各有什么作用?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5、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各是什么?6、眼睛的成像原理是什么?7、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8、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二、本章知识构造定义凸透镜对光辉有汇聚作用远视眼镜片种类定义凹透镜对光辉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片U>2f时,成倒立、减小、实像规律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透镜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角膜、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睛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投影仪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应用照相机U>2f时,成倒立、减小、实像三、典型例题:1、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在离凸透镜15cm处的光屏获得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凸透镜前35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搬动光屏能够获得()A、倒立、减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虚像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一侧的某一地址时,搬动光屏能够获得一个倒立、放大实像,若保持凸透镜地址不变,把蜡烛和光屏地址互换,在光屏上会出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减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得不到实像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实像和虚像都能表现在光屏上。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够表现在光屏上。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够显示在光屏上。D、实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够显示在光屏上4、将物体从较远处逐渐凑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A、先放大后减小B、先减小后放大C、逐渐放大D、逐渐变小5、作出以下物体的像。2fFF2f2fFF2f2fFF2f四、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1、凸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2、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应先将蜡烛、______、________依次放置,调治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体在
_________________。3、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5cmA、5cmB.10cm
处,在光屏上获得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C.18cmD.20cm
)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材解析: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常用的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摄氏度的规定:冰水混杂物的温度是开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度(1℃)。2、温度的测量:
0℃,1摄氏温度的高低用温度计测量,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的使用:1)选择合适当程的温度计,认清温度计的量程。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所有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牢固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连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消融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消融,消融时物质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时物质要放热。晶体在必然温度下消融,晶体消融时,吸取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该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要放出热量。非晶体没有必然的消融温度,消融时吸取热量温度不断上升,液体在凝固2晶体时,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4、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汽化时要吸取热量。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5、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时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要放热。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能差异物质的三态,能描绘三种物态的基本特色。3)认识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知道生活中常有的物态变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与实验,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经过研究活动,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消融与凝固的规律以及蒸发和沸腾的特色。3)经过观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授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授课重、难点:1、重点:1)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2)经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消融和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3)经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经过平时生活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责问题的能力。4)经过观察水沸腾现象和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总结沸腾的特色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解析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难点:1)温度计的构造、读数及使用方法。2)指导学生经过对实验的观察解析晶体消融的温度变化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3)指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解析、总结出沸腾特色,并对生活中的蒸发现象进行观察、解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4)经过认识升华现象,凝华现象的进行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的质量,乐于研究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原理。课时安排:本章共分4节,5课时:4.1温度计4.2消融和凝固4.3汽化和液化4.4升华和凝华小结
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第21课时4.1温度计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认识生活环境中的常有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授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授课重、难点:1、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授课方法: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3+1)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 曲靖市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计量经济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绵阳富乐园际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重点名校2025年中考押题预测卷(语文试题理)试卷含解析
- 原平市2025届小升初常考易错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有机波谱解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绵阳市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风帆中学2025届初三1月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苏州市职业大学《数值代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非晶态半导体
- 焊缝外观质量检查表
- 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 实验试剂耗材供应服务方案
- JJF 1211-2008 激光粒度分析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汇编
- 赣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 第3课 画房子 课件(12张PPT)
-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方法
- 二正丁胺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北大刑法分论期末考题甲的一生前传
- 荥阳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