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大全:公务员常识40000问(二百九十五)_第1页
行测常识大全:公务员常识40000问(二百九十五)_第2页
行测常识大全:公务员常识40000问(二百九十五)_第3页
行测常识大全:公务员常识40000问(二百九十五)_第4页
行测常识大全:公务员常识40000问(二百九十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9451、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29452、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29453、弱冠: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29454、而立之年:三十岁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érlì,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也有“立德、立言、立身”之意,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29455、不惑之年:四十岁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29456、知天命之年:五十岁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29457、耳顺(花甲):六十岁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耳顺,而没有写心顺!29458、古稀之年:七十岁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29459、耄耋之年:八九十岁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29460、鲐背:指长寿老人,九十岁《尔雅·释诂》:“鲐背[táibèi],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29461、期颐之年:一百岁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29462、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思想:“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德治”“仁政”,是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伦理教育的一个学术派别。2946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思想:以“道”为核心理念。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逍遥自在。2946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节用”。29465、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作品:《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9466、农历正月:立春(2月3-5日):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雨水(2月18-20日):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29467、农历二月:惊蛰(3月5-7日):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是春耕开始的节令。春分(3月20-22日):春分意味着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29468、农历三月:清明(4月4-6日):清明意味着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谷雨(4月19-21日):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29469、农历四月:立夏(5月5-7日):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小满(5月20-22日):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芒种(6月5-7日):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夏至(6月21-22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29470、农历五月:小暑(7月6-8日):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29471、农历六月:大暑(7月22-24日):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立秋(8月7-9日):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29472、农历七月:处暑(8月22-24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白露(9月7-9日):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29473、农历八月:秋分(9月22-24日):)。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寒露(10月8-9日):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29474、农历九月:霜降(10月23-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立冬(11月7-8日):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29475、农历十月:小雪(11月22-23日):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大雪(12月6-8日):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29476、农历十一月:冬至(12月21-23日):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29477、农历十二月:小寒(1月5-7日):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大寒(1月20-21日):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29478、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29479、两汉时期: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29480、隋唐时期: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29481、宋元时期: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29482、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29483、两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29484、隋唐时期: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29485、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29486、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29487、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29488、世界围地最大的城墙——明代南京石头城。29489、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从化北回归标志塔。29490、世界水稻种植最北的地区——黑龙江呼玛县。29491、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钱唐江潮。29492、世界最大陨石雨和陨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